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理解与应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需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导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探讨教学的原理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整理重点资料的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的核心要点。
本文将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资料进行整理,帮助读者加深对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学原理的分类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的准则和规范,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依据。
根据教学原理的不同特点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发展原理:强调教学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的发展。
2. 激励原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 认知原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构,通过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交往原理:强调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适用场景。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适用于知识传授和基础概念理解。
2.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适用于思维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
3. 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用于应用性强的学科。
4.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用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考察和评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教学论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应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_笔记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2、课程的表现形式:(一)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学科(二)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理想的课程,正式的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课程标准的构成;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3、课程目标的形成取向:1普遍性目标2行为性目标3生成性目标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4、课程实施: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动态过程(将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过程)5、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施状况,为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7、美国学者泰勒课程开发理论的四个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课程开发理论和目标模式被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8、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9、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2.高效率的标准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10、区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答,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与教学目的的方面、性质是一致的,前者是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
主要区别;1.指导作用不同。
教学目的是教学方向目标,教学目标是到达目标,只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2.灵活性不同: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更多的带有强制性,多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目标则较多的体现为教学活动主要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11、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意识水平区分)答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12、教学目标编写答:1.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行为目标,内部心里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2.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P179图13、教学模式的定义: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14当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有?<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2.研究型教学模式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取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2>.基本要义:①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②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为基本特点③强调学生自主建构④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3>.自主探究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学生个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②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④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4>.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三种水平:①有结构的探究②指导性探究③自主探究【研究性教学模式】.①定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②特点:探究性、主题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③教学目标:a.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b.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c.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d.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在责任感④a.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b.选题立题阶段c.组织课题小组d.实施阶段e.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f.展示成果阶段g.总结反思阶段1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1>.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2>.作用P218<3>类型:①讲述②讲解③讲读④讲演<4>注意问题:①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②注意讲课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③注意讲授的时间④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2讨论法】作用、定义、类型、问题P221~P22216、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
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功能“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
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二)能力培养功能。
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四)文化教育功能。
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
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
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
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
由此想到,班中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重压下,报了很多学习班、提高班,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双休日时间,以期能走在同龄孩子的前列,这是大大违反了教育的规律的,长此以往,再好的学生,提到学习二字,也必摇头皱眉,因为他必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情。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林德全1.以教学为中心,为主线穿插。
2.课程与教学并重。
课程——教什么,教学——怎样教。
3.课程、教学、学习学习:学什么,怎样学。
个体的差异性,感觉通道。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的概念用的最广泛,定义的最差。
课程最早由唐代的孔颖达提出,“教育”一词最早由孟子提出。
英国斯宾塞提出课程。
二.对课程的理解1.科目说以知识为中心问题:科目自身不够充分,概念外延不周延2.计划说强调安排性问题:计划的内涵不周延,计划不等于实践,计划主题狭隘3.经验说问题:经验的个别性与共识性,经验的主动性与被动性4.预期说有目标问题:预期不等于现实;容易忽略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容易忽略不同个体的差异。
5.教材说课程计划标准课本问题:以偏概全;只看到教材有形的课程。
林德全老师支持经验说从经验说的角度下定义:课程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使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载体。
课程:实践史、思想史、学科史课程分段:道性课程阶段:东方孔子教育思想六育,四书五经,西方苏格拉底产婆书,神性课程:国外基督教等知性课程:三、课程学科史1.孕育期2.实践期1918—1948 ,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课程开始成为专门的学科。
3.发展期,1949年—至今,美国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原理》,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课程评价。
多尔的“四R”:丰富性、回归性、严密性、关联性。
四.课程的研制:1.理想状态——现实状态过程说、活动说、设计说2.课程研制的特点:目的性:对课程本身的研究课堂是什么样?过程性:科学性:方法科学;过程科学;内容科学。
创造性:表现在:生成新课程;修订旧课程。
历史性:表现为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断裂性层次性:表现为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
系统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衔接;研制人员和方法的系统性。
五.课程研制的过程(环节)1.确定课程目标(核心地位),是课程研制的起点和终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
2、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3、查特斯的‘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4、‘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
‘八年研究’是‘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5、学科结构的两个基本涵义:○1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它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6、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7、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施瓦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8、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9、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既包括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未受指导的经验,也包括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受指导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
10、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课程开发的方法为‘工作分析’,课程开发的过程有7个步骤:○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序排列次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解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 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提倡实用主义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简答题部分★)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年末至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笔记摘要: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1.传统课程与教学论2.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2.认知主义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四、课程与教学论在我国的应用1.课程改革2.教学方法改革五、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科,它关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它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多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论以纪律、秩序和权威为核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指导。
2.现代课程与教学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课程与教学论逐渐崛起。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一理论在20 世纪初至中期盛行,对我国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2.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结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认知主义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等。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
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人本主义理论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等。
1.课程改革自20 世纪末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讲绪言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相对独立、紧密联系。
课程论: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论: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
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1)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就是其基本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与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与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她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与范围扩大了;②其她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她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工具性:语文就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就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与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而言,它又就是学习其她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就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之中。
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功能“多重功能”与“独特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
①文字语言知识与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二)能力培养功能。
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四)文化教育功能。
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就是学好其她各门学科的基础;就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就是从事工作与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欢迎阅读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教学论的首倡者:拉特克2.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爱弥尔》:卢梭4.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联合:结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系统:把已建立起来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方法:把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5.“三大新教学论流派”领会1.夸美纽斯的教学原理及其贡献与局限2.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及其贡献与局限3.裴斯泰洛奇“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5.杜威“问题解决教学”思想2.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3.学习经验的涵义: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领会:1.“泰勒原理’基本内容:2.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3.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达到既定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不许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时间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4.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读书笔记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王本陆的教学理念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领会到了王本陆对教学的独特理解。
在他看来,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
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教学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王本陆在书中多次强调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而一个糟糕的课程设计则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我在教学中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更多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课程设计外,王本陆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五、总结与回顾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王本陆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的重要性。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课程定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等。
教学定义:教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六艺”教育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的概念: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原理,对学校的各门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均衡性、连贯性、个性化、灵活性等。
课程设计的步骤:确定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
第三章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教材的概念: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分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方法:包括整体分析、单元分析、课时分析等。
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的概念: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的分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能力等。
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等。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在职培训、学术交流、自我学习等。
教育科研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育科研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1 .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教学是否优化,还应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进行评判,即考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形式是否科学、道德和有艺术性。
过程标准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教学应体现真善美的精神. 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
教学目标分类的意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局部,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
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1.1956年出版专著《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奥苏泊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抽象符号学习。
主要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
各层次学习的重要基础。
3.命题学习。
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阐释两个要素之间按的相互关系,4.发现学习。
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运用策略;评价体系。
2.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1.制约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因素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
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
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2.选择和应用教学模式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
第二个阶段:对了解和掌握的各个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所谓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额探究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和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的总称。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直观形象性,讲授的时间,语言艺术2谈话法也称为问答法。
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认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也是一种运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
注意设计好问题,善于提问,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3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现代化1.其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技术的现代化,第二是教学理论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创造使知识和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
这些技术的特点日益复杂,为人们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越来越广。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
制约教学手段现代化最现实的社会因素是经济因素,教学手段现代化还和教育系统自身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关。
3.怎样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观念更新和技术改造是关键。
概念更新,就是要学习和培养现代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教学模式上,要有多样综合的观念;在师生关系上,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等等。
在技术改造方面,当前渗透到教学领域并影响着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技术主要有: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扩大教育规模b.提高教学质量c.提高教学效%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1.个别辅导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辅导的意义:a.辅导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保证学习顺利进行;b.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落伍者以补课,促进全面提高;c.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在进行个别辅导时,应注意的问题,a.要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系统化、深化问题,B.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予以帮助,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
C.要平等对待学生。
2.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去技能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的意义:a.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b.它可以增强骄傲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
c.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最后,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的如下问题;a.要明确教学目的。
B.要做好充分准备。
c要尊重现场指导。
D.要及时总结。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教学目标。
A.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具体,B.要全面适当C,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
A.呈现方式恰当。
B.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C.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3.教学方法 a.教法得当,讲解清楚,示范正确,练习设计合理。
B.学法得当,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C.教学活动节奏恰当,店面结合,活动方式具有趣味性。
4.教学过程的组织。
A.组织形式恰当B.师生积极性高C.对课堂中问题行为处理得当5.师生关系6.教学效果$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有不同方法,按评价方式和手段分有量表评价法、综合分析法、调查法和听课评价法,从评价主体分有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等。
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次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的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就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型问题行为,即攻击性的;一类是内向型问题行为,即退缩型。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教师的教育失策 a.指导思想错误b.管理失范c.师生缺乏沟通d.教学的偏差2.学生的身心因素 a.身心发展不完善b.性别差异c.生理障碍d.心理缺失3.环境的因素a.家庭因素b.社会环境c.课堂内部环@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1.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 3.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前提)二、上课(中心)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程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学校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征是:1以班为单位,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检查。
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同整形、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经验、教材的特点、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分析学生情况3制定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措施、评价设计。
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综合性、经济性发展性、教学最优化、健康和安全。
选择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1教学任务和目标2学习者3教师4经济5实践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