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_哲理故事

合集下载

孔子:最好的教养,是懂得分寸与克制

孔子:最好的教养,是懂得分寸与克制

孔子:最好的教养,是懂得分寸与克制有教养的人,仿佛春雨,在每一个角落温暖世人,总在不经意间让你舒畅无比。

例如下雨天,你在路上走着,一位司机开车从你身旁经过,踩刹车减速,没有溅起一滴脏水。

你会不会心里一暖,对这个司机好感倍增呢?其实,教养的本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分寸,二是克制。

很多人办事往往不懂得分寸,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却好心办坏事。

邻居夫妻吵架,你本想去劝一下,让两个人都消消气,和好如初。

结果你掌握不好分寸,过多参与到人家家务事中,被人家反过来责怪你。

所以,懂得分寸很重要,什么时候出手,以什么方式出手,都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也是考验你的智慧。

克制,是指懂得适可而止,及时收手。

不要拿自己的教养当成卖弄的资本,满世界去夸耀自己,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而人最难做到的即是克制自己的表现欲。

一次出去旅游,大家一起吃雪糕,吃完之后随手一扔,只剩下包装袋随风飘舞。

只有一个姑娘,悄悄地捡起了一些包装袋,也塞进自己的口袋。

而更为难得的是,再后来看到垃圾桶,她并没有把包装袋扔进去,而是等到出了景区,大家都上车之后,她才悄悄地把包装袋扔进垃圾桶。

不乱扔垃圾是一种教养,而她之所以把包装袋塞进口袋里,直到出了景区才扔掉,是她不想因为自己保护环境反而衬出大家的不堪,这是更让人舒服的教养。

这个社会有太多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教养,去做一些所谓看起来有教养的事,然后大肆宣扬自己,夸夸其谈,反衬其他人的不堪。

这种人,其实最没有教养。

我们都是普通人,也许无法像历史上那些大人物那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叱咤风云,去改变历史。

但我们依然可以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家人、朋友活得更加舒服。

就像孔子所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8个细节,往往就体现着我们的教养:1、坐着不抖腿,吃饭不吧唧嘴;2、下雨天开车路过水坑减速;3、不管开什么门和门帘,都不头也不回地松手走掉,因为怕砸到万一后面来的人;4、恋人、夫妻之间适当克制自己,尊重对方的生活和卫生习惯;5、对于强过自己的人,敬佩不谄媚,尊重不诋毁;6、无论在什么地方,不当众吸烟,尤其是有妇女和婴儿的场所;7、吸烟之前询问一下“介意吸烟吗?”8、先进入电梯的询问一下后进入电梯的去几楼,并帮助不方便的陌生人摁下电梯按键。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逆境中勤学不止孔丘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始终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始终都教育孔丘要做一个心存抱负、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

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丘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

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

母亲责备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丘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如今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索问题,也能背书。

孔丘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特别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常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

母亲的重担被孔丘接去了很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每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经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预备过年穿。

这天黄昏,新衣服做成,孔丘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孔丘见母亲今日特殊兴奋,乘机告知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立刻消逝。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丘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傲慢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殊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

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学问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

”小小孔丘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信任孔丘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爱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状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信任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恳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丘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孔丘告知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古代把握度的重要性
2.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3.现代社会把握度的应用
4.总结:把握度的必要性
正文
【提纲】
1.古代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古代,把握度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

度的把握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和品质,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度的把握被视为一种卓越的智慧,是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

2.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比比皆是。

儒家学派强调中庸之道,认为过度和欠缺都是偏离道德规范的表现。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分干预,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地。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度的把握的重视。

3.现代社会把握度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把握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管理到人际交往,从政策制定到社会治理,度的把握都是关键所在。

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源、人力和时间,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效果。

4.总结:把握度的必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度的把握都是成功的
关键。

适度、恰当、和谐,这些词汇都是对度的把握的肯定。

《论语》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蕴含了许多富有智慧的小故事,传达了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小故事,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启示。

一、《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该书强调了道德、仁爱、礼治等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论语》中的著名小故事及其寓意1.颜渊请孝颜渊问孔子:“请问孝道。

”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表面的尊敬,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2.子贡问政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家的安定源于人民的信任,而粮食和军队则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基础。

3.子曰:“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要具备谦逊、勇敢和诚实正直的品质。

三、故事对我们的启示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关爱家人,为国家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2.孝顺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3.为人处世的原则:遵循礼仪,具备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坚守诚信。

4.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和关心他人,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的智慧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循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关爱家人:关心家人的生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注重礼仪:遵循社会礼仪,展示个人的修养和品质。

总之,《论语》中的小故事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实用价值。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孔子的故事富有哲理,他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教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为人处事的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为善知度的相关故事,希望你喜欢!故事介绍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孔子经典小故事

孔子经典小故事

孔子经典小故事古人云:“故事能言志,文章尽在其中。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和故事深深影响了后世。

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往往富有启示,又能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以下将分享几个孔子的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温故知新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叫子路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道:“如何才能迅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孔子回答道:“你可曾温习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吗?”子路摇摇头说:“没有。

”孔子又问:“你有考虑过这些知识的各个方面吗?”子路再次摇摇头。

孔子认真地说:“回去温习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你会更加深入地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温故知新,不断地复习和思考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及时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故事二:以德服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用道德和真诚来影响别人远比使用权力和金钱更为有效。

有一天,孔子与弟子们走过一片破旧的墓地,这时他看见一只小鸟陷入一个罐子里无法自拔。

孔子立即让他的弟子打开罐子,小鸟获得自由后,欢快地飞走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人之心灵也像这只小鸟一样,只有通过接触有道德品质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以德服人,在言行间展现出高尚的品性,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相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带领一个家庭,进而治理一个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地。

孔子曾经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规范家庭。

家庭中的和睦与快乐,是一切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家庭良好的环境,才能育人有方,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再去领导一个国家,才能带来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和努力,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走向更好的方向。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关于为人处世之道的故事1、借伞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2、取经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3、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

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4、合作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

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

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3)[转载]世故:学会做人的把握分寸

(3)[转载]世故:学会做人的把握分寸

(3)[转载]世故:学会做人的把握分寸人生之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就是分寸二字。

善把握、有自知、能稳重、持理性,就是待人处世的分寸了。

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寓意就是恪守分寸。

分寸是一种力量。

生活中对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首先是一个征服并升华了自己的人,是一个悟性高与定力好的人,这并不容易。

分寸是一种成熟。

植物需要阳光和雨露,人生也少不了学习与历练。

或许你年少无知时吃了不少亏,但有失必有得,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受挫一次,对生活的领悟就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就增添一分;不幸一次,对世间的人事就冷静一些;磨难一次,对成功的理解就辩证一点。

人生,大凡借此渐入佳境。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

”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

”这就是过犹不及的来源。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东西。

孔子围着他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坐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

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

君王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弟子们便去取水,慢慢地往里面倒。

刚到一点水,他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他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他就翻了,多余的水都洒出来。

孔子慨叹说:“唉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孔子不慌不忙的说:“聪明要用愚钝来调节;功盖天下,要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要用怯懦来调节;富甲四海,要用谦恭来调节。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达宋国,和弟子们在城门外一棵大树下读书。

宋国的司马桓魋嫉恨孔子,就派人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害怕了,对孔子说:“咱们快点离开宋国吧,桓魋实在太可怕了。

”孔子笑着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这个故事阐释了勇敢(无畏),自信的主题。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向襄子学琴艺的。

孔子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完全掌握好。

”随后又练习了一个月,直到把弹这首曲子的意境都参透。

到最后,孔子对这首曲子滚瓜烂熟,也弹得出神入化,连老师襄子都对他无比佩服。

这个故事阐释了刻苦练习,重视基础,学习方法的主题。

有那些与巜论语》有关的短小故事

有那些与巜论语》有关的短小故事

有那些与巜论语》有关的短小故事《论语》这本书啊,真是有趣得很,里面的故事不仅智慧满满,而且还透着一种生活的哲理。

说到孔子,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常常带着一群学生,唠叨着各种道理。

想象一下,一群小伙子围在孔子身边,个个都在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金句”。

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出去旅行,途中遇到一个老奶奶,正忙着在田里干活。

孔子就问她:“您一天能干多少活呀?”老奶奶笑了笑,回答说:“我能干的,您可别想。

”这话一出,弟子们都愣了,心想,这老太太真是有趣。

孔子哈哈一笑,告诉弟子们:“人嘛,活得轻松点儿就好。

”就这样,大家在嬉笑中明白了,生活不必太认真,有时候幽默一下也是好的。

再说说孔子的学生,颜回。

颜回啊,是个特别勤奋的孩子,每天都埋头苦读。

有一天,孔子见他累得不行,就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你这小子,要不要我给你买个冰淇淋?”弟子们都乐了,心想,孔子也会开玩笑啊!颜回却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只想求知!”孔子摇摇头,感叹:“求知固然重要,放松一下也不错嘛。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大家明白了学习和生活要平衡,太拼也不见得好。

再聊聊孔子的朋友,曾子。

他可是个好好先生。

一次,曾子和孔子在一起,孔子突然问:“你觉得,最重要的道德是什么?”曾子想了想,回答:“诚信!”这时候,孔子笑了,摆摆手说:“你呀,还是太单纯。

诚信重要,但还得懂得灵活应变。

”这话让大家明白,做人不仅要讲诚信,也要有智慧,懂得随机应变。

有个故事说孔子跟弟子们讨论“仁”。

弟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要爱人,有的说要敬老。

孔子在旁边听着,心里暗自乐。

等大家说完,孔子说:“仁啊,就像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这比喻可真形象,大家顿时都懂了,仁就是要宽容包容,像水一样流淌。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大家都在吃喝玩乐,孔子却一个人坐在一旁,眼神悠远。

弟子们不解,问他:“老师,您不参加吗?”孔子微微一笑:“我在想,宴席上虽热闹,内心却要平静。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孔子将其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

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

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30岁。

三十而立。

既不像10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20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7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30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20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

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

那么走到30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10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20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学语文作文哲理故事素材:圣人的尺度

小学语文作文哲理故事素材:圣人的尺度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小学语文作文哲理故事素材:圣人的尺度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这一次来到了楚国,还没等熟悉这里的风俗,一个渔夫就提着一条大鱼登门而来,声称要把鱼献给孔子先生。

礼轻情意重,立足未稳就受到了礼遇,弟子们很高兴,赶紧把他领到了老师的面前。

孔子明白了渔夫的意思,明确地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有一个原则,无功不受禄,怎么能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东西呢?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教育学生的。

渔夫并不是个能言善道的人,一听孔子不要,脸涨得通红,着急地说:“天气热,到远处市场上去卖没有卖掉,很想把它丢掉,可这样还不如奉献给你好。

” 弟子们一听就泄了气,有一个实在忍不住,插嘴说:“你是因为卖不掉,扔掉可惜,才想到给老师送来的啊,我们要了你的鱼,不就跟臭水沟一样了吗,成了你扔鱼的地方,你还是拿走吧!”
渔夫的脸更红了,刚想争辩,孔子站起身,向他拜了两拜,恭敬地把鱼接了过来,说:“谢谢你的礼物,我不能不接受你的心意。


渔夫走了,孔子让弟子们把鱼清洗干净,然后准备祭祀的礼仪。

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懂老师的用意,于是问道:“那位渔夫要丢掉它,而你反而还要来祭祀它,这是什么缘故?”
孔子说:“我听说过致力于施舍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

现在我接受了圣人的赏赐,怎能不祭祀呢?”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有一颗善良的爱人之心。

一个人做了什么比他想了什么更重要,因为高尚的行为,远胜过高尚的动机。

孔子事迹小故事

孔子事迹小故事

孔子事迹小故事篇一:小朋友讲故事: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勤奋学习、孝顺母亲的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子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子是和哥哥在一起睡觉的。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子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妈妈要考我,要是有不会的,妈妈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第二天一早,在妈妈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妈妈惊喜地说:“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子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篇二:31、孔子的故事31、孔子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举目无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讲一讲孔子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

2.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读的积极兴趣,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集体的反馈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10个经典哲理小故事

10个经典哲理小故事

10个经典哲理小故事1. 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在孔子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什么是最重要的,孔子回答说,“吃饭。

”子贡不解地问,“吃饭有什么重要的?”孔子回答说,“吃饭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吃饭就没有力气做其他事情,所以吃饭是最重要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满足基本的需求,只有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2. 苏格拉底的启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式质疑”方法,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考。

有一则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有人问苏格拉底,“你为什么这么聪明?”苏格拉底回答说,“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3. 庄子的悟道。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有一则关于庄子的小故事,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醒来后,庄子感悟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超脱,不被世俗所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

4.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幸福至上”的道德观念。

有一则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小故事,亚里士多德在教学时,有学生问他,“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回答说,“幸福就是追求德行和美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德行和美德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5. 孟子的人性。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有一则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孟子的学生问他,“为什么人们总是互相帮助?”孟子回答说,“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就有善良的本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良,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

6. 哥白尼的勇气。

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颠覆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

与人交往要把握分寸的故事

与人交往要把握分寸的故事

与人交往要把握分寸的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交往中把握分寸的重要性2.故事一:孔子的弟子子贡与人交往的故事3.故事二:汉代名将霍去病与人交往的故事4.故事三:明代文人徐霞客与人交往的故事5.总结:交往中如何把握分寸篇1正文【引言】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适当的距离、言谈举止得体,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今天我们将通过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来探讨如何在交往中把握分寸。

【故事一】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以善于交际著称。

他曾经有一次,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和当地的国王交谈。

子贡非常懂得如何把握分寸,他既没有过于谦卑,也没有过于傲慢,而是以一种恰当的态度,让国王对他产生了好感。

最后,国王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国家交给他管理。

【故事二】汉代名将霍去病,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因为勇猛善战,很快就升到了高位。

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变得傲慢,他依然尊重他人,懂得把握分寸。

在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了纪念他,甚至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

【故事三】明代文人徐霞客,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但是他却从不因此而自负。

他与人交往,总是能够把握住恰当的分寸,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他的这种态度,也让他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总结】从以上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交往中把握分寸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我们都应该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过于谦卑,也不过于傲慢。

篇2 目录1.引言: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的重要性2.分寸把握得好的例子3.分寸把握不好的例子4.如何提高把握分寸的能力5.结论:总结全文,强调把握分寸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篇2正文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是非常重要的。

分寸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尺度,能够让人们在相互交流中更加舒适自然。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个例子来探讨分寸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分寸把握得好的例子。

小明和小刚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性格互补,互相尊重。

进退有度典故

进退有度典故

进退有度典故古代有个智者,他的名字叫孔子。

他以其博学多才、智慧过人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他的一位学生问他关于处事的问题:“老师,您认为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如何抉择进退呢?”孔子微笑着回答道:“进退有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在面对各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进取还是退让。

”他接着讲述了一个典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道理。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喜欢狩猎。

一次,他和他的臣子们一起出去打猎,结果迷路了。

正当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农夫走过来,看到了他们困惑的样子,于是上前询问:“尊贵的国王,您似乎迷路了。

我可以帮助您找到回家的路。

”国王心怀疑虑,他不确定这个农夫是否真的能帮助他们。

于是,他决定考验一下这个农夫的智慧。

他问道:“农夫,你能告诉我,我们现在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呢?”农夫思考了片刻,然后答道:“尊贵的国王,您和您的臣子们迷路了,如果您继续前进,可能会越走越远;如果您退回去,可能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但是,如果您转个弯,找到正确的方向,那么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国王听后,深以为然,他明白了农夫的智慧。

他意识到,进退有度、抉择恰当是非常重要的。

他决定相信这个农夫,跟随他的指引,终于成功找到了回家的路。

孔子讲完这个典故后,静静地看着学生们,然后说道:“进退有度,就像这个典故教给我们的一样,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时,要明智地选择进取还是退让。

有时候,我们需要转个弯,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故事让学生们深受启发,他们明白了进退有度的重要性。

他们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进退有度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在面对抉择时,我们要冷静思考,权衡利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而这种智慧,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因为只有掌握了进退有度的能力,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明智而成熟的人。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小故事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摘要:1.引言:古代把握度的例子2.古代把握度的定义和背景3.古代把握度的具体例子3.1 孔子3.2 老子3.3 孙子3.4 孟子3.5 荀子4.古代把握度在现代社会的启示5.结论:古代把握度的重要性正文:古代把握度的例子在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曾探讨过把握度的概念。

把握度,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做出适当决策的能力。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为现代社会带来启示。

古代把握度的定义和背景在古代,把握度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

儒家、道家、兵家等不同学派都曾对把握度进行过阐述。

例如,儒家强调中庸之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兵家讲究适时而动。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古代把握度的思想。

古代把握度的具体例子古代把握度的例子可以从以下几位著名思想家身上找到:3.1 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他强调中庸之道,认为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在各个方面都要把握适度,如礼仪、道德、政治等。

3.2 老子老子是道家的创立者,他认为世界万物都遵循着道,即自然法则。

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分干预,以达到事物发展的平衡。

3.3 孙子孙子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孙子兵法》中强调适时而动,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把握战场上的时机和变化。

3.4 孟子孟子在儒家学派中主张仁政,认为政治家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使百姓生活美满。

在《孟子》中,孟子提倡在治国、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要把握适度。

3.5 荀子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荀子》中,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强调礼教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同时提倡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教化来把握度。

古代把握度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古代把握度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适当地把握市场时机、调整经营策略是成功的关键;在教育领域,把握教育的适度,既不过于严格,也不过于放任,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左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盎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

只见水注入不多寸,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

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英武,要当做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

人们常说的不偏不侍,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度”——界限、分寸、火候。

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