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作者:赵娜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
摘要:滨水地区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世纪的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在发展动因、规模、区位、功能和目标上都呈现出一定的新趋势, 滨水地区的建设已不能只从形象的改善、景观的整治着眼, 而更应该从城市生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建设过程。这样, 不仅可保证滨水地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而且可使这一地区真正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就此,本文探讨了基于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一些特点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生态开敞自然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一方面是追求自然、渴望回归大自然, 而另一方面是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漠视, 甚至肆意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 伴随而来的是现代城市病的蔓延。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度被人们遗忘的城市滨水地区正日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的热点。滨水景观设计也成为了热点的话题。我们从分析滨水开敞空间的特点入手,来讨论如何进行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一)滨水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
1. 自然性
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城市中滨水的地带一般包括有城市的水体、绿化、植被等, 是自然群落的集中地, 自然特性明显。
2. 兼容性
滨水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的交错区, 是水陆两种自然环境交界融合的区域。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 兼有水陆两种气候的特征
3.生态性
滨水地区的生态是一种独特的系统,从纯生态角度来讲, 河流地区水域和陆域环境构成了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水中生长着各种藻类、水生昆虫、鱼类、虾类和蟹类等; 水边陆地上长着植物、昆虫、鸟类等多种生物。河流地区对于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滨水景观设计的特殊性
1.滨水地区的生态交错性
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由于物质和能量流动性高,滨水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
2.滨水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与物种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相对应的是滨水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当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整个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都是不连续的,只有依赖人为输入输出。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功能的衰退,总体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3.滨水地区的空间开敞性
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区域承担着城市绿心,以及供市民亲近自然的功能,并对城市通风以及布局产生影响。
(三)滨水地区景观的生态设计
1.生态自组织设计
滨水区域的生态是具有能动性和自组织能力的。一个水塘,如果没有人工的精心干预,很快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生态功能性设计就是充分发挥自然的自组织能力,通过生态技术使滨水景观区域能够摆脱对人工体系的高度依赖。
荷兰的太阳城是一座滨水的生态居住区。设计发挥水体的自净功能,居住区内水体是流动的,内部渠道和外部水域互相连通,但水位有差异。雨水通过“绿化屋顶”来收集,以调节小环境给建筑降温,雨水也可以在绿地直接过滤,然后收集到渠道、河道和湖里。水体缓慢流过,水生植被进行着生态净化。自净后的水通过泵站流回高水位水域,如此往复,形成水体自净和循环系统。遇暴雨时多余的水通过渗透系统回灌地下. 基本实现雨水零排放
2.生态地方性设计
生态地方性设计包含了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场所以及运用当地材料三个部分。当地文化包含了长久以来当地居民对于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能够凸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设计应结合滨水地区的自然特征,及乡土建材和当地植物的运用,这样不但可以维护场所健康,更
可以降低维护植物的成本。河北省秦皇岛海滨景观区是一个生态地方性设计的案例。其渤海海岸线长6.4km,面积为60km2。方案旨在保护生态海岸线并重塑有特色的海滩风貌。首先,方案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文化,在景观区的中心区新建有一座鸟类博物馆,其组合式的建筑形式,正是受当地渔船在海上集体抛锚使船在风浪中保持稳定的景象的启发。这种形式让自然和建筑内部互相通透,景观被引入建筑内部,同时降低了建筑的能耗。木栈道和平台系统让人们能从建筑中走向湿地,观赏新建成的生境与多样的物种。
其次,设计方案体现了对海岸线自然环境的尊重。方案设计者拆掉了原先的水泥堤岸,用环境友好的碎石取而代之;同时设计了一条沿海岸线的木栈道,这条木栈道将各个植物群落连接在一起,作为一种土壤保护设施,木栈道运用了生态友好的玻璃纤维作为基础,能“漂浮”在沙丘和湿地之上,从而保护海岸线免受海风、海浪的侵蚀。最后,当地植物种植于整个景区中,并为鸟类提供了繁衍栖息之处。方案结合运用了生态学原理和创新技术,有效保护了海岸线的土壤,动植物,并体现出了当地滨水景观的特色,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亲水游览空间。
3. 生态恢复性设计
今天的景观设计师面对的滨水区域很可能已经被破坏,如何通过设计和恢复措施,对受干扰的滨水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或重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天津桥园的场地原被城市快速路包围,垃圾遍布,没有生机活力,并有严重的盐碱地问题,怎样恢复当地滨水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重大命题。项目创建了一个供市民游玩休闲的公共空间,并提供雨水净化,改善盐碱地,营造适应当地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项提出了“适应性调色板”的概念。一共挖了21 个大洞,直径10m 到40m,深度1~5m。木质平台伸进这些大坑,可以让人们领略其中植物斑块景色。大坑收集雨水,营造出不同形态的水敏性景观。无组织自发的生物多样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然的无雕琢的丰富和美感(图4)。这个生态适应性调色板成功改善了盐碱地问题,恢复了滨水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天津社会的“宝地”。
4. 生态显露性设计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生态显露性设计“即显露和解释生态现象、过程和关系的景观设计”。它包括显示出隐藏的系统和过程,显示出人类曾有的历史和足迹。设计不应只是设计景观的形式、功能,更应该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生态保护的行为。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在面对水质污染,地形狭长,处于旧的工业基地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基础上,保留了场地内原有的江滩湿地,种植乡土植物,供鸟类栖息,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延绵1.7km, 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该系统向游人展示了水质净化的过程,并创造了丰富的溪谷景观,为游人提供了一条与水亲近的绿色走廊。项目同时改造了原有的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成为休闲设施和观景平台,向游人展示了这块滨江场地曾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