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保护工作要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法律规定了公众有权参与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实施,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监督和参与。
2.预防为主原则: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保审批、环保资质和环境标准等制度,要求事前进行环境评估和审批,确保环境保护要求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实施。
3.污染者负责原则:污染者应当对其污染行为和污染损害承担法律责任。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要求污染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并制定了环境损害赔偿的相关制度。
4.综合治理原则:环境保护工作要实行综合治理,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因素。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和环境规划等制度,统筹考虑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和协调。
5.保护优先原则:优先保护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和重要的区域和生态要素,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和优先性。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和环境监察等制度,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推动环境保护的整体和长期发展。
6.依法治理原则:环境保护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依法保护。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保组织、环境管理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和权力,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要求。
7.政府主导原则:政府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权力,要求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组织和管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整合。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则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严格有效的环境法规和规范、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的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切实执行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法律基本知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法律基本知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确保我们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
作为中国的环保法律体系的核心之一,环境保护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一、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1 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强调了公众的权利和责任,要求公众在环境决策、环境评估和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公众参与的方式包括公众听证、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决策等,有效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2 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强调在环境破坏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即防患于未然。
预防原则要求在规划、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1.3 回收原则回收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另一重要原则。
它鼓励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回收原则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废物分类、建设回收网络等方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 推动者付费原则推动者付费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强调污染者应承担环境损害的责任,并为环境治理和修复支付相应的费用。
推动者付费原则可以激励企业改善环境行为,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制度2.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制度之一。
它要求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和公众的利益。
2.2 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大气污染防治制度是环境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等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3 水污染防治制度水污染防治制度是环境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公众参与、责任追究等。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后代世代的发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规定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禁止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其次,预防为主是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之一、预防为主是指在环境保护中,要优先考虑预防污染、减少环境风险的措施。
法律规定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预防机制,要求对污染源进行审批、监测和排放管理。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建立环境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行污染源的准入控制和净化设施的运行监控。
公众参与是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之一、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决策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特别是受到环境影响的群体的意见。
法律规定了公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并定期组织听证会、公众座谈会等形式的公众参与。
例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制度,任何受到环境影响的公众都有权利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总体来说,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公众参与和责任追究。
这些原则的制定和贯彻,能够在法律层面上确保环境保护的全面深入推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保护环境的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
只有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于1989年实施,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该法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确保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这一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首先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通过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工作,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已经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行为进行治理,减轻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影响。
二、综合治理,分类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二是综合治理,分类管理。
这一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综合考虑不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与统一、同时,也要分析和评估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高治理效果。
三、责任明确,压力传导。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三是责任明确,压力传导。
这一原则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责任倒查、压力传导的工作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
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推动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行为,形成多方参与的环境保护合力。
四、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四是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这一原则要求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监督工作,建立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环境优先原则:环境保护应当优先考虑,追求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健康水平。
2. 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污染物排放和排泄物处理的控制,控制环境风险,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 污染者付费原则:实行污染者付费制度,污染者应当承担环境污染防治和修复的费用。
4. 公众参与原则: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依法享有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管理等权利。
5. 全面管理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建立环境监管体系。
6. 综合治理原则:采用综合措施,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7. 创新驱动原则: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
8. 追溯责任原则:明确环境污染责任追溯制度,对环境污染行
为的后果,追究相应责任。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旨在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公众参与、污染者付费、综合治理、创新驱动和追责追溯。
这些原则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民的权益。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核心理念。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人类自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我国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RRR原则:RRR是减少、循环和再利用的缩写。
我国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二次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是环境保护的基本策略。
预防为主,强调事前防范和事前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预防和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减少环境风险和环境破坏。
4.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公众有权参与环境决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通过公众参与,能够发挥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积极推进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建设,形成多元化、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5.法治原则:法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我国建立了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职责和权力划分,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监管和制裁,保护环境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和司法保护,推进法治化环境保护,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
6.跨区域合作原则:环境问题具有跨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需要通过跨区域合作来解决。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和全球环境治理,主动倡导开展地区性环境保护合作,通过沟通、协商和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进步。
总之,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以生态优先为核心,通过RRR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法治原则和跨区域合作原则等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一、总则环境保护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保护环境是全民的责任。
环境保护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旨在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生态功能,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加强预防措施,防止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避免环境污染的发生和扩大。
3. 污染者负责原则按照“污染谁治理谁,谁污染谁治理谁”的原则,污染者要对污染行为承担相应责任,负有治理污染、消除危险因素的责任。
4. 公众参与原则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重视公众意见,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环境自觉性和主动性。
5. 综合治理原则以综合治理为重点,通过污染源控制、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手段,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努力实现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6. 质量为先原则以保障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对污染物浓度、排放量等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和评估,确保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
7. 整体规划原则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资源利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8. 协同配合原则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指保护大气、水、土壤、海洋等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障人民生存环境和健康的一系列行为和制度措施。
2.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并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法要求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2.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优先考虑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从源头上遏制环境问题。
3.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达到协调。
4.公众参与的原则公众参与的原则强调在环境保护决策中公众具有参与权、信息权和监督权。
环境保护法要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环境决策中应征求公众意见,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公众参与的原则是提高环境决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5.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主导的原则要求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法赋予政府相关部门环境监管、保护和修复的职责,要求政府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环境信息发布制度,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6.责任追究的原则责任追究的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责任追究。
环境保护法明确了违反环境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赔偿等措施,以保证环境法律的有效执行和环境违法行为的制止。
7.科学决策的原则科学决策的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决策中充分考虑科学、专业知识。
环境保护法要求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制定环境标准、制定环境规划等环境决策中,应当听取专家意见,基于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保证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之,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预防为主、推动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政府主导、责任追究和科学决策。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正式颁布,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旨在保障我国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其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预防为主意味着环境保护工作应该事先预防污染和损害造成的危害,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事后处理。
防治结合强调环境保护工作中预防与治理的有机结合。
预防是遏制污染形成及其危害的发展,治理则是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
本原则的核心,在于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侧重。
因为不预防则难以提高环境质量,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预防性环境保护理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同时,防治结合的理念强调综合治理和分级管理,要求行业部门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措施,遏制污染、治理并行。
这一原则的落实需要加强对环境科技的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
二、综合治理,污染者付费综合治理、污染者付费是环境保护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综合治理要求对污染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全面管理,增强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全局性和综合性。
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不可能通过单一的部门、单一的措施来传导和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污染者付费是一种环境治理方式,指由污染者承担治理所需的经济成本。
这一原则的实施能够很好地促使污染者主动治理污染,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同时,这也是让污染者主动治理的重要纽带,由此让污染者对污染行为负责,激发其环保主动性。
三、公开透明,参与共治公开透明、参与共治是环境保护的最后一个基本原则。
公开透明要求环境信息公开,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的认知和参与。
参与共治则需要广大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完善了对公民环境权利的保障,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和参与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并且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居民和企业的环境权益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有哪些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预防原则预防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核心之一,它要求在环境被破坏前采取措施,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
预防原则的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事前许可和事中监管等。
1.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制定重大工程、开发项目、规划和政策时,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预测和管理,以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指对环境可能面临的危险、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以确保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3. 事前许可事前许可是指在进行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活动之前,需要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和许可。
4. 事中监管事中监管是指在环境活动进行过程中,对活动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要求。
二、污染防治原则污染防治原则要求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转移,并尽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1. 污染源控制污染源控制是指对污染源进行监管和管理,通过采取减排措施、治理污染源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重点污染物治理重点污染物治理是指针对一些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物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减排。
3. 废弃物管理废弃物管理是指对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处置和利用进行规范,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损害。
4. 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将废弃物物质进行回收、再利用,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
三、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要求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平衡的恢复。
1. 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指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3.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指划定自然保护区范围,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进行管理和监督。
四、合作共治原则合作共治原则要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共同管理和维护环境的良好状态。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
环境保护法知识点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目的环境保护法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3. 公众参与原则4. 损害担责原则三、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1. 环境规划制度2. 环境标准制度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 “三同时”制度5. 排污收费制度6. 总量控制制度7.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四、环境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
行政处分主要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违法失职行为。
2.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3. 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环境污染防治1. 大气污染防治2. 水污染防治3. 土壤污染防治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5. 噪声污染防治六、自然资源保护1. 土地资源保护2. 水资源保护3. 森林资源保护4. 草原资源保护5. 矿产资源保护七、生态保护1. 生物多样性保护2. 自然保护区保护3. 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八、国际环境保护1.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2. 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协定。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
在中国,环境保护法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
该法律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一,预防为主。
预防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
环境保护法要求各单位和个人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
这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清洁能源等。
预防为主原则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的产生,保护环境免受破坏。
第二,源头治理。
源头治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法规定,各单位和个人在生产、经营和其他活动中,应当优先采取预防污染的措施,并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这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应当改进生产工艺、使用环保设备、合理配置资源等,确保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三,污染者负责。
环境保护法强调,污染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造成环境污染,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包括整改污染问题、赔偿环境损害、接受行政处罚等。
这一原则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使各方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行为的发生。
第四,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法规定,公众有权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决策、实施和监督。
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决策中,应当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确保公众参与公平公正。
此外,法律还规定,公众有权利获取环境信息,监督环境污染的排放和处理情况。
公众参与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五,综合治理。
环境保护法提出要进行综合治理,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这意味着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施综合治理,法律还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监察制度等,提供了科学决策和监管的手段。
第六,加强监督。
环境保护法强调,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的实施。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应该以预防为主要方法,即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前,采取必要措施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
这一原则要求相关主体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可能性,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2.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环境保护责任的主体是污染源,即谁产生污染,谁就要负责治理和修复。
这一原则要求相关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积极采取措施限制和治理污染,确保环境的良好状态。
3.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原则。
资源是有限的,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即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4.公众参与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公开信息,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5.科学决策和管理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应该依据科学研究和评估,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和法规,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和监管。
科学决策和管理原则要求环境保护工作要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6.责任追究和惩罚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依法进行惩罚。
责任追究和惩罚原则要求环境保护工作要有法治化和规范化,形成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执法体系,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7.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统筹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推动各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原则要求相关主体要加强合作,共同解决跨区域的环境问题,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旨在确保环境的持续稳定和人类的健康安全。
这些原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准则,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也需要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手段得到落实,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简述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是调整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基本原则是保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及其解释:1. 保护自然原则保护自然原则是指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职责之一。
这个原则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破坏自然的行为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环境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然,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2. 节约资源原则节约资源原则是指要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
这个原则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节约使用,而不是随意浪费。
环境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
3. 保护环境原则保护环境原则是指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这个原则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得到保护和保护。
环境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4. 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个原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拓展:上述原则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原则。
这些原则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和监管,制定和执行环境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企业应该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个人也应该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一、总则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政策,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保护为主: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采取必要的环境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 基本国策: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3. 科学决策: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科学决策,依据环境资源的特性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4. 综合治理:实行以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健全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评价机制,形成环境保护综合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治理体系。
5. 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依法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的权利,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6. 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推动加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
二、环境质量标准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明确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人民的健康要求。
2. 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水体等不同类型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实施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等不同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保护土壤资源和农田质量。
4. 噪声与振动标准:设定不同区域和不同功能区域的噪声和振动标准,防止噪声和振动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三、环境影响评价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政策、法规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决策程序。
2. 环境影响报告书:明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和审查程序,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客观、公正透明。
3. 环境影响评价登记:依法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登记备案,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实施。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生态优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在任何活动中都要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表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工作应该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为核心目标。
2. 依法治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要求依法治理,即依法保护环境和资源、依法管理环境和资源的利用。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依法行使权力,依法承担责任。
3. 综合协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综合协调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预防为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要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预防,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5. 依靠科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依靠科学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依据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进行决策和实施措施。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以科学为指导,注重科学论证和技术支撑。
总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依法治理、综合协调、预防为主和依靠科学。
这些原则的落实是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最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最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第一,依法治理。
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要求依法履行职责,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和相应的法律责任,要求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保护环境。
第二,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众有权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监督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计划时,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要求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环境信息。
第三,预防为主。
环境保护法明确要求实施预防性环境保护措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法律还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和执行环境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四,责任倒置。
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损害责任的主体,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环境损害的治理、修复和赔偿责任。
对于生态环境修复无法恢复到原状的情况,法律还规定了补偿措施。
第五,依法行政。
环境保护法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对于违法行为,法律要求依法查处,并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六,科学决策。
环境保护法规定政府环境保护决策应当依据科学知识和技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合理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政策措施。
第七,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法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建立和完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制度、政策和标准。
第八,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法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推动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总之,最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理、公众参与、预防为主、责任倒置、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绿色发展和国际合作。
这些原则为我们制定和推进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基本框架,旨在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全面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原则是全面保护环境。
它要求保护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协调统一、全面保护环境意味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2.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在环境问题出现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与治理问题相比,预防更经济、有效和可持续。
3.综合治理:环境保护法要求综合治理,即采取综合、协调、整合的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综合治理需要统筹各类资源和环境要素的配置,协调相关部门和利益方的利益关系,整合各种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以实现环境保护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4.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公众参与可以促进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决策的合法合理,提高环境保护的民主性和社会认可度。
5.责任追究:环境保护法强调责任追究,要求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环境损害的补偿责任。
对于违法行为,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对环境损害应当按照“污染者负责、受害者补偿”的原则进行补偿。
6.科学决策:环境保护法要求科学决策,即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时,应当充分考虑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依据科学的数据和评估结果做出决策。
科学决策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和可行性,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7.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法要求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它既不是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也不是不顾环境保护的盲目追求。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8.全民责任:环境保护法要求全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还要积极采取环境友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共同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保护环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责任追究、科学决策、协调发展和全民责任。
环境法的原则
环境法的原则
环境法的原则是指根据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环境保护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以下是环境法的主要原则:
1.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环境保护应当作为优先事项,采取预防、减少和治理相结合的措施,以保障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保护涉及公众利益,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3. 协同合作原则: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应当建立协调一致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4. 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污染者应当承担治理和恢复环境的责任,并支付相关费用。
5. 效率原则:环境保护应当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 科学性和技术性原则:环境保护应当以科学和技术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7. 持续监测原则:环境保护应当建立持续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为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原则是环境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实践中,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以保障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合理利用。
这些原则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保护优先保护优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首要原则。
在任何开发和利用活动中,都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这意味着在任何决策中,都应当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只有当环境保护得到合理保障时,其他开发和利用活动才能得以进行。
二、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核心原则。
它的目标是在开发和利用活动之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环境和资源的损害。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通过科学评估和技术手段,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后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三、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了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以实现资源的协调使用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效益。
综合治理要求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要求政府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到决策中,发挥其监督和参与作用,同时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环境和资源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五、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
这就要求在资源利用中,遵循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的长期供应。
综上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合理利用。
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共同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3
环境保护法指导准则说(续1)
法律规定或体现说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归纳、概括和提炼定位 于对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实然分析,仅仅关注于考查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 则“是什么”,而没有考虑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什么”的问 题,其理论视角存在着缺陷,背离了我国法的基本原则研究在于推动部 门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 相对于前面两种学说,环境保护法指导准则说表现出了较大的变化, 它强调了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对环境法制的指导作用,克服了单纯实然 分析的视角缺陷,但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法的基本原则的特殊背景 及其根本目的,该学说没有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建立在细致 的逻辑分析基础之上,仍然存在着套用以往环境保护法学理论的基本原 则学说之嫌。
3.2.3
环境保护法指导准则说
该学说认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之中,所有 环境法律规范都必须遵循和贯彻的,调整并决定一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 所有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环境法性质的集中体现(吕忠梅著: 《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或认为,环境法的基 本原则是指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保护和法的基 本理念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为背景所形成的贯彻于环境立法 和执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准则(汪劲著:《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3.3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3.3.1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3.3.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3.3.3 污染者负担、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 恢复的原则
3.3.4 民主的原则
3.3.1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上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 点: 一是 “先污染, 后治理”。 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理环境。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就是走了这条道 路,我国也曾经历过一段“先污染后治理”和严重浪费资源的道路。 二是“停止发展论”。 主张应强调环境保护,抑制经济发展。 • 认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既然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那么,要解 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就只有停止发展。 • 其著名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引言
学习目标与要求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3.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5.环境责任原则的形成、意义及贯彻要求 6.环境民主原则的形成、内涵及贯彻要求
学习重点
1.环境保护法原则的概念、内容 2.各个原则的内涵和实施
3.3.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续1)
3、贯彻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生产不合理布局有重要内在联系。其中 – 农业生产和资源的开发布局(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如农、 牧、采掘业)同自然环境破坏有直接关系; – 工业生产布局(不直接依赖环境,但生产中排放废弃物)同环境污 染有直接的关系。 – 生产部门的分布,又影响居民点的分布,从而影响城镇分布、人 口密度及交通、文化设施分布。 (2)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通过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 同时”制度,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之前或建设过程之中。
3.3.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续2)
3、贯彻 (3)积极治理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 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治理 – 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要限期治理, – 对逾期末完成治理任务的,应依责令其关闭、停产或转产
(4)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 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 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5)加强环境监测 通过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强环境监督 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3.2.1 环境管理准则说
3.2.2 环境法律规定或体现说
3.2.3 环境法指导准则说
3.2.1
环境管理准则说
该学说认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因开发、利 用、保护、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根本的或主要的准 则,它是整个环境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环境 保护法的灵魂,决定着环境保护法整体的统一和协调。(王 灿发著:《环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72页。);或者认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我国环 境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 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金瑞林主编:《环境 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3.2.3
环境保护法指导准则说(续2)
根据前面对法基本原则的界说,在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自身特征进行 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定义为:适应环境保护社 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承载环境保护法根本价值或者揭示环境保护法基本 原理,对环境保护法理论构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高度抽象、高度概 括的环境保护的法治理念。 因此,我们认为,判断某一个原则是不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除了要考虑这一原则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外在特征之外,还 要结合应然的角度分析这一原则是否能够承载环境保护法的根本价值或 者能够揭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理。这也是由法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
3.1.2
法的基本原则
• 在不同的法域中,都存在着围绕一定社会关系而抽象出来的法的 原则。根据法的原则在法的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起的 不同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法的基本原则和法的一般原则和具体 原则。 • 相对于法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法的基本原则在法的结构体系 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法起着更为根本的指导作用,它体现着法 的本质和根本价值,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 法学体系中的灵魂,决定着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3.3.1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续2)
3、贯彻 • 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 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 •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评价
协调发展原则并不能为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具体的行为 模式,它只是一种指导思想。通过该原则可以矫正人们破坏环境的具体 行为,所以各级人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工作中是否真正贯彻该原则并没有 法律保障,目前大多数是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高低和环境意识的强弱。 为了真正使协调发展原则发挥其功能,有必要设置政府环保责任制,考 核其政绩不能仅看经济指标,还要综合考虑环境指标,如达不到法律要 求就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2.3
环境保护法指导准则说(续)
以上三种学说都是在我国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提出, 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角度上概括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尽 管这些学说的积极意义不容置疑,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如环境管理准则说将环境保护法局限于国家的环境管理活动,在强 调环境保护法的公法特征时,忽视了环境保护法同时调整平等主体之间 的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私法特征,因此其定义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不忽 视私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公益)。
3.3.1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续1)
2、意义
(1)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 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 的需要。 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必须遵循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以人为本
法的原则
“原则”一词,是现代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被广泛地使用的一 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 题的准绳”。(参见《辞海》“原则”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版,第409页。) 它具体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 象出来的”,而且“只有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 的”;其二,原则作为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理性归纳,它包 含着人类社会的价值或者社会运行的规律,因而它又能够回归到社 会实践中,对于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从原则的含义可以得知,原则是人类逻辑思维的一个转换枢纽,它 隐含着人类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追求理性的一种 重要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论联系实际理解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内涵 2.结合实际情况来掌握四个原则
主要内容
3.1 法的原则与法的基本原则 3.2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3.3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3.1
法的原则与法的基本原则
3.1.1 法的原则
3.1.2 法的基本原则
3.1.3 法基本原则现实意义
3.1.1
3.3.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1、概念:什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 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 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 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 明确了预防和治理的关系,确定了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途径 和方式。它要求 • 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要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末然”; • 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 坏
3.3.1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续)
1、定义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 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协调发展 这一原则,正确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3.3.3 污染者负担、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 的原则
1、概念(又称环境责任原则) “污染者付费”,是指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应当 由排污者承担,而不应转嫁给国家和社会。 “利用者补偿”,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 “开发者养护”,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自 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 “破坏者恢复”,是指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单 位和个人,对其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