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s3

3)
s(s
1)2 (s

3)
c2 t r 1et (r 1)!
1 tet 2
c1 3 et
(s 1)
4
c3 2
s
3
c4 1 e3t (s 3) 12
f (t) 2 1 et (t 3) 1 e3t
s j
F(s)化成下列因式分解形式:
F (s) B(s) k(s z1)(s z2 ) (s zm ) A(s) (s s1)(s s2 ) (s sn )
◆F(s)中具有单极点时,可展开为
F (s) c1 c2 cn
s s1 s s2
4)积分定理:
L[
f
(t )dt ]

1 s
F (s)
5)初值定理:
若函数 f(t) 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则函数 f(t)
的初值为
f
(0
)

lim
t 0
f (t) lim sF (s) s
6)终值定理:
若函数 f(t) 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sF(s)在包含虚
轴的右半平面内无极点,则函数 f(t) 的终值为
20
5.非线性元件(环节)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经典控制领域,主要研究线性定常控制系统
线性定常系统: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常系数的微分 方程。可以应用叠加原理,即系统的总输出可以由若干个输入 引起的输出叠加得到。
对于非线性方程,可在工作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取
前面的线性项,得到等效的线性环节。
y
设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y=f(x)
输入(充分激励)

初中数学模型搭建教案

初中数学模型搭建教案

初中数学模型搭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 学会使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3. 掌握数学模型的搭建方法和步骤;4.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 数学模型的搭建方法和步骤;3. 数学模型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数学模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模型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的数学形式;2. 讲解数学模型的搭建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如何搭建数学模型;3. 通过实例讲解数学模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模型的搭建;2. 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并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建立模型;3.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概念、搭建方法和应用;2. 强调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 学生能够使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3. 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模型的搭建方法和步骤;4.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数学模型实例;2. 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的相关资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注重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章系统的数学模型02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2章系统的数学模型02精选全文完整版
的传递函数。
图2-13 油缸-负载系统
解:液压缸的作用力F
F pA
式中p—进油压力
A—液压缸工作面积
该力用于克服阻尼负载和弹性负载,即
dx
F Bc
kx
dt
式中x —液压缸输出位移
Bc—阻尼系数
K —弹簧刚度
合并以上两式,得液压缸的运动方程式:
dx
Bc
kx Ap
dt
传递函数为
A
4
dt
dt
dt
dt
解:按(2-53)式,则传递函数为
Y ( s)
6s 7
(1) G ( s )
3
X ( s) 5s 2s 2 s 2
(2) G ( s )
Y (பைடு நூலகம்s)
4
4
X ( s) s 2s 3 6s 2 3s 2
二、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bm s m bm 1 s m 1 ...... b1 s b0
dt
dx
b1
b0 x
dt
(2-51)
式中,n≥m; an、bm均为系统结构参数所决定的定
常数 。(n,m=0、1、2、3…)
如果变量及其各阶导数初值为零,取等式两边拉
氏变换后得
an s nY ( s ) an1 s n1Y ( s ) a1 sY ( s ) a0Y ( s )
X(s)=0 系统的特征方程,→ 特征根。
特征方程决定着系统的动态特性。
X(s) 中s的最高阶次等于系统的阶次。
b0
当s=0时 G (0) K 系统的放大系数或增益
a0
!从微分方程的角度看,此时相当于所有的导

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数学模型一、概述数学模型是所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或者说,是系统输入作用与输出作用之间的数学关系。

控制系统中需要建立数学模型的,不局限于被控对象,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但相对来说,被控对象之外部分的数学模型很多是控制仪表及装置的模型,其特性已经研究得比较多,而且变化很少。

被控对象则比较复杂,不同的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差异极大。

因此,建模的重点是对象的建模。

被控对象千差万别,建立模型特别是机理建模,需要对被控对象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1.过程对象的特点过程对象系统相对较大、较为复杂,时间常数大、滞后大,具有非线性、分布参数和时变特性,因此建模比较困难,需要在模型的简化上做工作,更多地需要从实验中建立模型。

2.简化模型实际的物理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对象也是如此,必须对系统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才能有效地建模。

通常的做法是:(1)从分布参数到集中参数所有系统的模型本质上都是分布参数的,但分布参数模型太复杂,难建立也难以处理。

因此,通常都是将它简化为集中参数系统来建立模型。

当然,这仅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效的。

(2)从非线性到线性实际的物理系统存在许多非线性,只要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是非线性的,系统就是非线性的。

线性系统的重要特征是可以运用叠加原理,这将使系统建模分析大大简化。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应该尽量将系统简化为线性系统来建模和分析。

3.建模方法系统的建模方法分为两大类:机理建模与实验建模。

开始人们倾向于机理建模,认为这样的模型有理论依据,物理意义明确。

但对于较复杂的系统,做了许多简化与理想化后,才能建立起机理模型。

实验室建模似乎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在数据处理能力大大提高的今天,它也有较强的生命力。

机理建模就像是“开环控制”,理论上可以做到很精确,但实际上很难;试验建模就像是“闭环控制”,不管对象有多复杂,都可用这种综合方法来对付它。

对于一个新的建模问题,可以先建立一个比较简化的机理模型,对之进行一些初步的了解和研究。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Tm J
Tm
d dt
K u u a K m (Ta
dM c dt
Mc)
电感La较小,故电磁时间常数Ta可以忽略 ,则
Tm
d dt
K uua K m M c
如果取电动机的转角 (rad)作为输出,电枢电压ua (V),考 虑到 d ,可将上式改写成
2.举例 ①一个自变量:励磁电流成正 比,但if增加到某个范围后,磁路饱和,发电机的电势与励磁电流呈 现一种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设:x—励磁电流, y—发电机的输出电势。 y=f(x)
设原运行于某平衡点(静态工作点) A点:x=x0 , y=y0 ,且y0=f(x0) B点:当x变化△ x, y=y0+△ y 函数在(x0 , y0 )点连续可微,在A 点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y k x
df ( x ) k dx x x0
②两个自变量: y=f(x1, x2) 静态工作点: y0=f(x10, x20) 在y0=f(x10, x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f 1 2 f f 2 f 2 f y f ( x10 , x 20 ) ( x1 x10 ) ( x 2 x 20 ) ( x1 x10 ) 2 ( x1 x10 )( x 2 x 20 ) ( x 2 x 20 ) 2 2 2 x 2! x x 2 x1x 2 x 2 1 1
例2-2
解 设回路电流i1和i2为中间变量。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对前一回 路,有
u i R1i1
对后一回路,有
1 C1
(i
1
i 2 ) dt
1 C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1)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写出原始方程式
((23))式消LuLCcdd中去(titd)i中2d是utRc间2(中Cti1)变间C1量iR变dCti量idd后udt,ct,(t它)u输r与u(入tc输)(输t)出出uu微rc((tt)分)有方如程下式关系

T1T2
d 2uc (t) dt 2
T2
duc (t) dt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称为传递函数。
令线C性(s定)=常L[c系(t统)],由R下(s)述=Ln阶[r(微t)]分,方在程初描始述条:件为零
时[[aab,nnmbssdmdn进mt+ndn+dt行acmmbn(tm拉-r1)-(s1t氏ns)-am1变n+-1b1+…m换dd…1t+,nndd+1a1t得mm1bcs1(11到+ts)r+a关(t0b)]于0C]的RD(sM的s的a(()分s1s(分))=代sdbd为母)t1子为数cd传d多(tt多传方)r递项(项t程递函)式a式0函数c。b(0数tr) (t)

0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0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xi xi2 Yi

o
Wi Yi

1
n

X
xi
xi 2

Yi
证: βˆ1
xi yi xi2
xi (Yi Y ) xi2
xiYi Y xi
xi2
xi2
令ki

xi
xi2
,因xi

(Xi

X)

0 ,故有

使偏导数为零
(
e2 i
)
o

2(Yi



o



1 Xi)

0
(
e2 i
)
1


2(Yi



o


1 Xi) Xi
0
得正规方程
Yi = nβo + β 1 Xi XiYi = β o Xi + β 1 Xi2
解得

1
X iYi nXY
14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x
y
Fitted values
OLS估计结果:Yˆi 10.7662 0.0051X i (第2版教材第17页)
(第3版教材第15页)
2.3 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统计性质
一、线性性
线性特性是指估计式 β^o 和 β 1^是Yi 的线性函数。

1 Ki Yi
如此以来,高的越来越高,矮的越来越矮。他 百思不得其解,同时又发现某人种的平均身高 是相当稳定的。最后得到结论:儿子们的身高 回复于全体男子的平均身高,即“回归”—— 见1889年F.Gallton的论文《普用回归定律》。

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s s 后,再求 F (s) 的极限值来求得。条件是当 t 和s 0时,等式两边各
有极限存在。
终值定理在分析研究系统的稳态性能时(例如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求取系统
输出量的稳态值等)有着很多的应用。因此终值定理也是一个经常用到的运算
定理。
7.初值定理: lim f (t) lim sF (s)
18
2
例2-1:写出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
ui
L
R
i
C
uo
ui 输入
uo 输出
[解]:据基尔霍夫电路定理:
L di dt
Ri
1 C
idt
ui

uo
1 C
idt

由②: i C d,uo代入①得: dt
LC
d 2uo dt 2
RC
duo dt
uo
ui
这是一个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
3
例2-2 设一弹簧、质量块、阻尼器组成的系统如图所示,当外力 F(t)作用于系统时,系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F(t)与质量块的 位移y(t)之间的微分方程。
uR uc Us
把 uR i R

ic
C
duc dt
代入电路,可得到电路的
微分方程:
RC
duc dt
uc
Us
23
现在对于上面的微分方程,我们用Laplace变换求解。
首先,利用Laplace变换中的微分定理,将微分方程变换成如下形式:
RC
duc dt
uc
Us
RCsU c (s) Uc (s) Us R(s)
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
A 1 ARC B 0
F (s) L[ f (t)] f (t)e st dt 0

第2章 电力网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第2章 电力网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
2. 电抗
1)单相导线电抗
r Deq 为三相导线间的互几何间距 x0 0.1445lg Deq 0.0157 r ( / km)
Deq 3 D1 D2 D3
r 为导线的计算半径 μr 为导线材料的相对导磁系数,有色金属的相对导磁 系数为1。 在近似计算中,可以取架空线路的电抗为 0.40 / km
2 Pk1U N RT 1 , 2 1000 S N 2 Pk 2U N , 2 1000 S N 2 Pk 3U N 2 1000 S N
RT 2
RT 3
16
•对于100/50/100或100/100/50 首先,将含有不同容量绕组的短路损耗数据归算为额 定电流下的值。

额定容量比为 100/50/100
2)分裂导线线路的电纳
b1 7.58 10 6 (S/km) D lg m req
9
二、电力线路的数学模型
电力线路的数学模型是以电阻、电抗、电纳和电导来表示 线路的等值电路。 1、短线路(<35kv,<100km的架空线路、短电缆线路) 不考虑线路的分布参数特性,只用将线路参数简单地集中 起来的电路表示。
g1 Pg U2 10 3 (S / km)
7
实际上,在设计线路时,已检验了所选导线 的半径是否能满足晴朗天气不发生电晕的要
求,一般情况下可设
g=0
8
4. 电纳 1)单相导线电纳
其电容值为:
C1 0.0241 10 6 D lg m r
最常用的电纳计算公式:
7.58 10 6 (S/km) D lg m r 架空线路的电纳变化不大,一般为 2.85 10 6 S / km b1
3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传递函数: 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或
元件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 换的比,称为该系统或元件的传递函数。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d n c(t ) d n1c(t ) dc(t ) d m r (t ) an dt n an1 dt n1 a1 dt a0 c(t ) bm dt m b0 r (t )
ma F F FB FK
F (t )
m
k
(1)
f
y (t )
其中 FB f
dy dt FK ky
-阻尼器的粘性摩擦力 -弹簧的弹力
(3)消去中间变量,得到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方程 将以上各式代入(1)式得 d2y dy m 2 F f ky dt dt
(4)整理且标准化
U2
(3)消去中间变量,得到U2与U1的关系方程
对(2)式求导得
dU 2 1 i, dt C 即i C dU 2 dt
d 2U 2 dU 2 U 2 U1 代入(3)式并整理得 LC 2 RC dt dt
例2-2:如图所示为一弹簧阻尼系统。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受 到外力作用产生位移Y,求该系统的微分方程。 解: (1)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 输入量:外力F(t) 输出量:位移y(t) (2)列写原始微分方程
2)
c( s) bm (d m s m d m1s m1 1) G( s) r ( s) an (cn s n cn 1s n 1 1)
(T1s 1)(T2 s 1) (Tm s 1) =K (T1s 1)(T2s 1) (Tm s 1)
+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θ0
f A (θ0 ) 0,f B (θ0 ) fC (θ0 ) f D (θ0 ) 0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数据、模型与决策
2.3.1 椅子的稳定性的问题
注意到任一 ,四脚中总有三脚可着地,因此必有一相对两脚同 时着地,而另一脚离地的高度可以与对脚离地高度转换(只要一 按离地脚就可),因此可设: 则
四只脚的椅子,可能由于地面或椅子脚不共面 等问题而导致四脚不能同时着地。经验上,人 们一般会通过平移、转动椅子等手段使椅子平 稳。这里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呢?很显然,四 脚不共面时,即使是一个平面地面也是无法摆 平的。完美到地面是平面,四脚又共面也是无 需讨论的。考虑较普通的情况,即地面略有高 低变化,椅子四只脚共面,这将会有什么样的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数据、模型与决策 结果呢?
2.1.1 模型的本质
实体: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称之为实体, 实体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对象或客体。
R Y (R)
模型就是对实体描述的像 模型就是用人类可交流的语言或工具(如图像、 文字、算符)对实体某一层次的特性与规律的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数据、模型与决策
2.1.2 模型的目的性
工商管理硕士(MBA)系列教材
《数据、模型与决策》相关教学课件 免财富值!!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数据、模型与决策
学习目标
介绍建模的一般原理 了解专业定量分析人员的工作方式 在实例中体会建模的技巧与经验的应用 读者对该章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即可。
第二章 建模和实例

R(90 ) 0 数据、模型与决策
0
2.3.1 椅子的稳定性的问题
由地面的假设可认为 理,存在 , , ,从而有 是连续函数,所以由连续函数的介值定 R (θ )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i1 nN
• K为系统增益或开环S N 放j1 (大S 倍Pj ) 数,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分子多项式根,系统零点(开环), • 分母多项式根,系统极点(开环)。
m
K Ti
Kg
i1 nN
Tj
j1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三、关于传递函数,有如下几点说明: • ⑴ 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对输入信号的传递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 典型环节传函分析 •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不同功能的元器件构成
的。从物理结构上看,控制系统的类型很 多,相互差别很大,似乎没有共同之处。 在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我们更强 调系统的动态特性。具有相同动态特性或 者说具有相同传递函数的所有不同物理结 构,不同工作原理的元器件,我们都认为 是同一环节。
dt t0
Tc
T t0
c
• 可从图上求出 Tc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过渡过程时间,根据定义,为输出到达稳 定值的95%(98%)所需的时间。 Ts=3T(Ts=5T)
• 一个流出水箱的水流量由阀门控制的蓄水 箱就是一个惯性环节的实例。无源RC网络、 单溶液槽、盲室压力系统和无套管热电偶 系统等也都是典型的惯性环节。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有如下几点: • 1.可以定量分析系统动静态性能,看是否能
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 2.可以用于定量的控制计算,对系统行为进
行预测,并加以控制。控制精度与模型精度 有关。 • 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有关参数的寻优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建模的方法大概有三种: • 1.机理分析法(适用于机理已知的系统),也

02 数学模型 - 10梅逊公式

02 数学模型 - 10梅逊公式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10讲梅逊公式王燕舞梅逊(Mason)公式◆梅逊(Mason)公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J. Maso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借助于梅逊公式,不经任何结构变换,便可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L i :所有回路(n 条)的回路增益之和。

•∑L i L j :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路(n 2条)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 i L j L k :所有三三互不接触回路(n 3条)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P k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第k 条前向通路的增益。

•Δk :在Δ中,将与第k 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除去后所余下的部分的Δ ,称为余子式。

•m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所有前向通路的条数。

∆∆=∑=m k kk P s G 1)(+-+-=∆∑∑∑321111n kj i n j i n i L L L L L L ◆梅逊公式的表达式为:•G(s):待求的总传递函数。

•Δ称为特征式,◆梅逊公式的证明:参见:1.Samuel J. Mason, “Feedback theory-Some properties ofsignal flow graphs,” Proc. IRE, vol. 41, no. 9, pp. 1144-1 156, Sept. 1953.2.Samuel J. Mason, “Feedback theory-Further properties ofsignal flow graphs,” Proc. IRE, vol. 44, no. 7, pp. 920-926, July 1956.3.W.K. Chen, “Applied Graph Theory, Graphs and ElectricalNetworks,”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976.4.陈景明, “S.J. Mason讯号流图增益公式的另一个证明,”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no. 4, pp. 137-146, 1979.G 3H 2G 2G 1G 4H 1CR G 5G 6H 4H 3-H 2G 2G 3-H 4G41G 6G 5-H 3CB E F G x 3H IR A 1G 1-H 11结构图信号流图求图示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要点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

本章主要介绍从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系统框图去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内容包括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步骤、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系统框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化简、系统各种传递函数的求取以及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

为了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设计,须定量计算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

而要完成此项任务,就必须掌握其变化规律,用一个反映其运动状态的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动态过程。

这种描述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主要有解析法和实验法。

解析法是从系统元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出发去推导系统的数学模型。

如果不了解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则应采用实验法建立数学模型,即在系统的输入端加上测试信号,在根据测试出的输出响应信号建立其数学模型。

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多种,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时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复域数学模型)、频率特性(频域数学模型)和动态结构图(几何模型)。

第一节系统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描述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关系最直接的方法。

当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都是时间t的函数时,其微分方程可以确切描述系统的运动过程。

一、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步骤1.根据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运动规律,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从输入端开始,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运动规律,依次列写微分方程。

联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求取一个只包含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微分方程。

3.将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

即把含输出量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把含输入量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方程两边各导数按降幂排列,并将有关系数化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表示形式,如时间常数等。

二、举例说明例2-1求图2-1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

解:由图可知,输入量为u i(t) , 输出量为u o(t) ,根据电路遵循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有dtt du Ct i t u R t i t u o o i )()()()()(=+=消去上式中的中间变量i(t) ,得)()()(t u dtt du RCt u o o i += 整理得 ()()()o o i du t RCu t u t dt+= 例2-2 求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能够简化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况,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和计算来获得预测结果。

本文将介绍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构成1.问题的抽象化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待解问题进行抽象化。

抽象化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关键要素提取出来,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符号和表达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数学问题。

2.建立数学表达式在数学模型中,数学表达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数学表达式可以用来描述问题的特性、关系和约束条件。

常见的数学表达式包括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构建数学表达式,可以准确地刻画问题的本质和特点。

3.参数的确定数学模型中的参数是指那些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需要给定的常量或变量。

参数的确定对于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并通过实验、观察或数据分析等手段来确定。

4.模型的求解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求解,以获得问题的解答或预测结果。

模型的求解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解析解、数值解或模拟仿真等。

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对于模型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二、数学模型的应用领域1.物理学领域中的数学模型物理学是最早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学科之一。

在物理学中,很多现象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释。

例如,牛顿的力学定律可以通过建立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热传导现象可以通过建立热传导方程来描述。

数学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不仅扩展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生物学领域中的数学模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系统的学科,也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应用。

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迁徙等行为,以及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例如,建立动力学方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生物过程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疾病的传播和控制。

数学与工程中的工程数学模型建立与数值模拟方法

数学与工程中的工程数学模型建立与数值模拟方法

工程数学模型应用案例
01 结构强度分析 02 热流场模拟 03 电磁场分布计算
● 04
第四章 数值模拟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概 述
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 系统行为的方法。在 工程中,数值模拟方 法被广泛应用于解决 各种实际问题,如结 构分析、热流场模拟、 电磁场计算和流体动 力学仿真等。通过数 值模拟,我们可以更 快、更准确地预测系 统的行为,从而提高 工程设计效率和产品
评案
医学影像处 理模型
分析医学图像
总结
数学建模是工程数学领域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建 立数学模型和进行数值模拟,可以解决各种实际 工程问题。掌握数学建模原理对工程师和科研人 员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 杂问题。
● 03
第3章 工程数学模型建立
工程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 02
第二章 数学建模原理
数学建模的概念 与特点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 方法和技术对实际问 题进行描述和处理的 过程。其特点包括模 型简化、信息抽象、 问题建模和结果解释。 数学建模广泛应用于 物理、生物、经济等 各个领域。
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
理论建模
构建数学模型
模型验证
验证模型有效性
结果分析
解释模型预测结 果
数学与工程中的工程数学模 型建立与数值模拟方法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简介 第2章 数学建模原理 第3章 工程数学模型建立 第4章 数值模拟方法 第5章 数学模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第6章 总结
● 01
第一章 简介
数学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01 精确性
数学为工程提供精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数值模拟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第二章数学模型线性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第二章数学模型线性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数学模型线性化
目录
• 线性化基础 • 线性化方法 • 线性化应用 • 线性化案例分析
01
线性化基础
线性化的定义
线性化是指将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附 近近似表示为线性系统的过程。
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线性化主要用于 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线性化的过程
确定系统的平衡点
找到非线性系统的平衡点,这是线性化的起点。
高阶项的影响
在泰勒级数展开中,高阶项被忽略,因此线性化可能 引入误差。
02
线性化方法
泰勒级数展开法
总结词
泰勒级数展开法是一种通过将非线性函数在某一点处展开成幂级数来线性化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泰勒级数展开法基于数学中的泰勒级数,通过将非线性函数在某一参考点处展开成无穷级数的形式, 可以近似地表示该非线性函数。在自动控制系统中,选取适当的参考点,将非线性函数进行泰勒级数 展开,然后保留前几项,可以得到近似的线性化模型。
案例二:复杂控制系统线性化
总结词
对复杂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以简化分析过程。
详细描述
复杂控制系统通常由多个相互耦合的动态元件组成,其数学模型通常为高阶非线性微分 方程。通过适当的线性化处理,可以将非线性模型简化为线性模型,从而简化分析过程。
案例三:多变量控制系统线性化
总结词
对多变量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以实现 多变量控制。
幂级数展开法
总结词
幂级数展开法是一种将非线性函数表示为幂次函数的级数展开式的线性化方法。
详细描述
幂级数展开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非线性函数表示为一系列幂次函数的和,通过选取适当的幂次函数,可以近似地表 示非线性函数。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利用幂级数展开法可以将非线性函数进行近似线性化,从而方便建立系统的 数学模型。

第02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02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四、拟合优度的度量
• 基本概念:
拟合优度衡量的是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 样本观测值距回归线越近,拟合优度越高,x对y的解释程 度越强。
• 样本观测值、拟合值、样本均值之间的关系
ˆ ˆ ( yt − y ) = ( yt − yt ) + ( yt − y )
?相关分析适用于无明确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常使用的工具是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对称的看待两个变量相关系数仅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判断的是统计依赖关系?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则需要建立回归模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性效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在回归模型中往往假定解释变量是因被解释变量是果而分析的目标则是确定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因果性效应的具体数值
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条件 • 用样本估计总体回归函数,总会存在偏差 (样本不是总体,而且模型存在随机干扰 项),为了保证估计结果具有良好的性质, 通常要对模型中的变量、模型形式以及随 机误差项提出一些假定条件 • 对模型形式和变量的假定
–假定解释变量x是非随机的,或者虽然是随机 的,但与随机误差项u不相关 –假定变量和模型无设定误差
第2章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及其假定条件 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 三、OLS估计量的统计性质 四、拟合优度的度量 五、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与置信区间 六、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
一、模型的建立及其假定条件
1. 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 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 其变化规律。 • 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ˆ ˆ ˆ yt = β 0 + β1 xt
• 样本回归函数(SRF)表示在图形中即为样本回归线 • 需要注意:

数学模型-第02章(第五版)

数学模型-第02章(第五版)

对Q1比Q2的减少量 作最保守的估计,
取k1/k2 =16
Q1 1 , h l
Q2 8h 1
d
模型应用
Q
1
l
1
, h
Q 8h 1
d
2
取 h=l/d=4, 则 Q1/Q2=0.03
Q1/Q2
即双层玻璃窗与同样多材
料的单层玻璃窗相比,可
0.06
减少97%的热量损失.
结果分析
0.03 0.02
八人 5.87 5.92 5.82 5.73 5.84 18.28 0.610 30.0
空艇重w0(kg) 桨手数n 16.3 13.6 18.1 .7
准 调查赛艇的尺寸和质量 备
l /b, w0/n 基本不变
问题分析 分析赛艇速度与桨手数量之间的关系
赛艇速度由前进动力和前进阻力决定: • 前进动力 ~ 桨手的划桨功率 • 前进阻力 ~ 浸没部分与水的摩擦力
O 2 4 6h
Q1/Q2所以如此小,是由于层间空气的热传导系 数k2极低, 而这要求空气非常干燥、不流通.
房间通过天花板、墙壁、…损失的热量更多.
实际上双层窗的功效不会如此之大!
2.2 划艇比赛的成绩
对四种赛艇 (单人、双人、四人、八人) 4次国际
问 大赛冠军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与桨手数有某 题 种关系. 试建立数学模型揭示这种关系.
比MN各点满意度更高的点如p3,在另一条无差别曲 线M1N1上, 于是形成一族无差别曲线(无数条).
甲的无差别曲线 甲的无差别曲线族记作 f(x,y)=c1 c1~满意度
y
f(x,y)=c1
.y
p1
c1
(f ~等满意度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拉氏反变换
利用公式由X(s)求其反变换x(t)是很困难的。工程上 常用的函数,其拉氏变换一般是 s的有理分式所以常用 部分分式法求反变换: 3、部分分式法 例1 求F(s)的反变换。
S 5 F ( s) 2 S 4S 3
※解:将F(s)分解为部分分式:
S 5 F ( s) S 2 4S 3 S 5 ( S 3)(S 1) K1 K2 S 3 S 1
例2 求的反变换
S 3 F ( s) 2 S 2S 2
F ( s) S 3 ( S 1 j )(S 1 j ) S 3 ( S 1) 2 1 S 1 2 2 ( S 1) 1 ( S 1) 2 1
※解:
查拉普拉斯变换对照表,得: f(t)=e-tcost + 2e-tsint
1

j j
F ( s )e st ds
拉普拉斯变换存在的条件为:

2、基本定理 (1)线性定理

0
f (t )e t dt
L[af (t ) bf (t ) aF ( s) bF ( s) 1 2 1 2
(2)微分定理
d f (t )] SF ( s ) f (0) dt d2 L[ 2 f (t )] S 2 F ( s ) S f (0) f (1) (0) dt L[ n d L[ n f (t )] S n F ( s ) S n 1 f (0) S n 2 f (1) (0) f ( n 1) (0) dt
(3)位移定理 设F(s)=L[f(t)]则L[eatf(t)]=F(s-a)
(4)迟延定理 (5)初值定理
设F(s)=L[f(t)]则L[f(t-T)]=e-TSF(s)
设F(s)=L[f(t)],如果下列极限存在的话,则有
lim f (t ) lim SF ( s )
t 0 s
(6)终值定理 设 F ( s ) =L[f(t)] ,并且 SF ( s )在虚轴上及右半平面内 没有极点,则有:
几种典型的物理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机械系统
2、电气系统
对比机械系统:
VS
3、热力系统
基本定律:
其中热容量: 对比 热阻:单位热流量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
注:
对于尺寸较小的物体或很好混合的液体、气体,可 以认为物体的温度处处相等,属集中参数的对象,动态 特性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对于象锅炉过热器、省煤器这类有着很长蛇形管的对 象,属于分布参数对象,动态特性的数学描述就不能简 单地用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
写成如下形式:
G(s)就是热电偶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 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式之比 。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自身的动态本质。对热电偶 来说,热电偶的传递函数仅决定于热电偶及其保护套 管的材料和结构,它反映了热电偶自身的动态本质。
设线性定常系统(或环节)的微分方程是:
归纳:
五、比较上述系统,可以发现其特性参数有着一定 的相似性
相似系统: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而物理性质不同 的系统
第二节 传递函数
一、拉普拉斯变换简介
1、定义: L[ f (t )] F ( s) f (t )e st dt
0
1 f (t ) L [ F ( s )] 2j
利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 例:利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
解法一: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形式如下:
对应的二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为:
特征方程是:
求解程序:
1 、先求齐次方程的通解 yc:由特征方程的根的形式写出通 解
2、再求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y*: 用代参系数法,根据自由项f(x)的形式设出特解的形式
一、静态特性
.静态 ——运动中的自动调节系统(或环节),其 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都不随时间变化时,也称系统 (或环节)处于平衡状态。 .静态特性——在平衡状态时,输出信号和引起它 变化的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 例:
R U1 Uc P1 Q(流量) U1 Uc U1 = Uc U1 (b) 阻容元件 Uc P1 Q 阀门 p f
d n c(t ) d n 1c(t ) dc(t ) an a n 1 a1 a 0 c(t ) n n 1 dt dt dt (n≥m) d m r (t ) d m 1r (t ) dr(t ) bm bm1 b b0 r (t ) S 1 的阶次、系数与微分 m m 1 dt dt dt
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 • 稳态(静态)工况下,系统的参数与时间无关,确定系 统各参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是代数方程。 • 动态特性下,系统输出总是随着输入的变化而变化,并 且系统还会受到随时间而变化的各种干扰,系统的各个 变量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所以,描绘系统动态特性的 数学方程不仅包含变量本身,而且也包含了这些变量的 变化率或导数,这样的数学方程就是微分方程,微分方 程是表征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方程。 实际的生产过程是很复杂的,因此在建立数学模型 时,必须确定哪些变量是可以忽略的,而哪些对模型的 准确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变量是不可忽略的。针对不同 的自动调节系统,必须在模型的简化程度与分析结果的 精确性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
求待定常数K1,K2,由式(2-16),得:
S 5 ( S 3)]S 3 1 ( S 3)(S 1) S 5 K2 [ ( S 1)]S 1 2 ( S 3)(S 1) K1 [
所以
1 2 F ( s) S 3 S 1
进行反变换,求得原函数 f(t)=-e-3t + 2e-t
取s=0,则:
Lc(t ) C ( s) bm S m bm1S m1 b1S b0 G( s ) Lr(t ) R( s) an S n an 1S n 1 a1S a0
可改写为:
式中:K为常数; Z1,,Z2,…,Zm为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方程的根, 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 P1,P2,…,Pm为分母多项式方程的根,称为传递 函数的极点。 传递函数的分母式就是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式,故 P1 , P2,…,Pm又称为特征方程的根。
方程的阶次、系数一一 对应,传递函数中各项 在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对上式进行拉普拉斯变换, 系数的数值完全取决与 得: n n 1 an S C ( s) an1S C ( s) a1SC( s) a0C ( s ) 系统的结构参数,与输 bm S m R( s) bm1S m1R( s )入信号无关。 b1SR( s) b0 R( s ) 所以,该系统(或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p p
P1 P2 M Q Q(流量)
P2
P2
阀门
Q
Q=f(m) (c) M
(a)
(1)
RC电路
输入量-----电压u1 输出量-----电容两端的电压uc。
静态特性方程:
uc= u1 (2) 阀门
输入量---阀门前后的差压△P
输出量---流量Q 静态特性方程:
Q p fr
fr—阀门局部阻力系数。
为了简化调节系统的分析,在研究系统特性时,通 常总是把非线性系统近似线性化。在某个一定的工况 下,当系统参数在小范围内变化时,可以应用“小偏 差法”将某些非线性系统予以线性化。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精度高,必要时可以用多 达几百个方程来描述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为建立精确 的数学模型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在大多数场合下,人 们往往用一个低阶的线性数学模型来描述生产过程的 动态特性,因为低阶的近似模型在分析控制系统时已 具有足够的精确度,而且明显地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Ui I C Uc
图2-3 R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路
解: 1、写出输入电压u1与输出电压uc的差值变化引起电
流i变化的关系式。 u1 uc i R
1 uc C
2、写出输出信号uc与i的关系式

t 0
idt
3、消去中间变量i,整理得RC电路的动态特性方程式:
RC duc u c u1 dt
环节的静态特性方程式:
3、y=yc+y*就是方程的解
解法二:利用拉氏变换
二、传递函数
在自动控制理论中,动态特性的描述一般不是直接 采用微分方程,而是采用便于系统分析综合的其他一 些方法,传递函数就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描述系统动 态特性的数学工具。
例:热电偶测温的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
输出量取决于输入量(介 质温度的变化)和热电偶 在初始值为零的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 的结构。
第二章 线性自动调节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数学模型的建立 传递函数 脉冲响应和阶跃响应 环节的联接方式
第一节 数学模型的建立
要了解系统的性能,就必须掌握系统中各变量 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是用数学方程来描 述的,称之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建 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热电偶:冷端温度为0,热端为θ 平衡时:θ =被测介质温度θ 此时,介质温度升高,则:
w
热流量
热端温度升高 热电偶的输出
一阶常系数线性 微分方程
液体加热器
设热容
,热阻 一阶常系数线性 微分方程
小增量范围线性化,得:
4、液力系统
流阻: •层流: •紊流(伯努利): 系统的指定工作点为h=h0,q2=q20,则其近似线性方程:
u c u1
例:试列出图示系统的微分方程式,并比较得到的结果: (a)中系统的输入信号为FA,输出信号为质量m的位移x; (b)中系统的输入信号为流经电路的电量q,输出信号为u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