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理解之我见
语言与文化 心得体会

语言与文化心得体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言和文化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我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词汇、习语、比喻等,这些特色使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通过学习一门外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差异。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英语是一种非常直接和实用的语言,它注重逻辑和解释;而法语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表达感情。
通过了解这些语言的特点,我更能理解和体会不同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其次,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语言也必须了解和学习该文化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汉字和词汇的意义,还学习了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等。
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也为我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资料。
再次,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不仅体现在学习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
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善于倾听和理解。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发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一种优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和相互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不理解或困惑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习俗,同时也要呈现自己文化的特色,从而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们心灵的通透和思维方式的变迁。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与文化,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这些体会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更加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魅力。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我见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我见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我认为,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过程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升运用技巧和文化素养。
首先,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应注重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学习语言文字时,我们需要注重实践,尤其是口语和书写。
口语方面,我们可以多听多说,逐渐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在书写方面,则需要注重练习,多写作文和笔记,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其次,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也需要注重理论。
作为一门学科,语言文字学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理解了其中的规则和规范,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都十分重要。
此外,我认为,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也受到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同时,文化素养也涉及到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认识,我们需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从而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魅力。
最后,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寻求更加准确和流畅的表达方式;在反思中,我们需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加以改正。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够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总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注重实践、理论、文化素养和反思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
我对文化语言学的看法

我对文化语言学的看法文化语言学是一条充满热情与信念的大道。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语言学已然经历了十余载的旅程,在学者们不倦的跋涉中,结出了新的硕果,开拓了新的天地。
因此,文化语言学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我通过对文化语言学的学习掌握住了解答现代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些问题的钥匙,这对我自身的发展、学识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
所以,我通过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自己对当代语言学分支的钻研与探究。
文化语言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意象。
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显现出来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于1996年出版了其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书中将认知语言学与语言人类学相结合,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研究的新途径。
加利·帕尔默在其著作中以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为分析语料,以自己的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用定性的个案分析方法辅以一定的定量阐释,剖析了该译本中反映江南文化特征和沈复内心情感世界的意象,通过解读林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处理这些意象的文化传递的方法和策略,探索了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应用于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通过我对本文的研究,我发现,根据意象中“象”的传递类型,林先生在处理《浮生六记》中关于中国文化意象词语的英译策略可按照传承、变形、失落和扩增进行归类。
研究还表明,在意象的意义传递过程中,该译本更倾向于保留源语意象。
对于包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化特有意象,林先生选择将其进行变形、失落和扩增处理,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语言文化常识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语言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传递着民族的精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热爱语言文化的人,我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以下是我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语言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语言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
一种语言的形成、演变和发展,都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如我国汉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词汇、独特的语法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其次,语言文化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由于受到地理、气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如我国各地的方言,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再次,语言文化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
这种多样性使得语言文化丰富多彩,令人陶醉。
二、语言文化的价值语言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语言文化是人类交流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语言文化进行沟通、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其次,语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一种语言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品质。
如我国汉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再次,语言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语言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首先,语言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学习语言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其次,语言文化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再次,语言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语言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发展语言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语言学的若干方面思考

文化语言学的若干方面思考1引言文化语言学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是1996年美国的学者帕尔默所创建出来的,这门学科的诞生,为现代的人类学家在研究文化领域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更好的理论。
其是这门文化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中拓展出来的。
主要是语言人类学与认知语言学为文化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相关的基础以及探索的工具。
在文化语言学中,研究的将不单单是文化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的了解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界面,因为语言、文化以及思维在人类身上总是无法独立存在的,美国的学者帕尔默就是通过构建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让语言与文化产生出新的经验[1]。
在如今的我国文化领域当中,文化语言学这一新生的学科,已经逐渐的被我国的学者所接受,说明了这么学科确有它的意义存在。
而在本文将要讲述的内容则是探析文化语言学的特点,以及文化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之间所存在的不同之处,在语篇中,要如剖析它们的语篇情节。
2文化语言学的基本特点文化语言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了语言人类学的人文性研究,更重要的是将语言人类学中的认知性与意象性发展了出来。
并且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的更加的宽阔,就有了认知语言学中更强的认知性,所以文化语言学也可以说是语言人类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相结合下的产生的一种新的学科,所以在文化语言学中也有这两者的特点,也就是人文性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性和意象性。
2.1文化语言学的人文性在文化语言学中,说具备的人文性主要是来自语言人类学。
在语言人类学中,有两个发展出来的学科分别是博厄斯派语言学和会话民俗学,而语言人类学者中的人文性就是来自于这两种学科的。
字19世纪末的时候,博厄斯派语言学将民族学与语言学结合了起来,从而让之后的20世纪初的时候,成功的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身的片面研究。
在文化语言学中的人文性是来自会话民俗学,这一学科中,同样的也有文化语言学中的人文性特征,会话民俗学是因为在20世纪中期,人类的语言学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言语社区中的使用,在这样的一种研究潮流中就诞生了会话民俗学,所以会话民俗学中的重点就是言语社区。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语言文化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探究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语言文化学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如语言,文化,语言交际和语言变异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它是符号系统,通过声音或符号表达思想和观念。
语言是人类的共有财产,它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普遍性表现在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所有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
而多样性则体现在不同地区和社群的语言有所差异,有时差异小到只是语音、词汇层面的变化,有时差异大到完全是不同的语言。
文化是指一个社群共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
文化以传统方式传递给后代,并通过社会互动、共享体验等方式塑造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指的是物质产品和技术,后者则包括习俗、价值观等。
在语言文化学中,语言交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个体或社会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语言交际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层面,同时也包括非语言的因素,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语言交际,个体可以参与社会活动,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总之,语言文化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文化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仅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化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其做过论述。
在国外,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威廉·冯·洪堡特,他是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学——语言学做创造性的阐述的德国科学家,他在著名论文《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情神发展的影响》中,首次提出了语文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互相影响,最有创造性地论述了语言是一个科民族的世界观的观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句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这句名言体现他十分强调语言的文化意义。
波兰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非洲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要研究―文一种语言,必须与调查它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
在我国,研究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已有之。
在汉代以后一直到清代,在大量经性籍注疏中早就有许多研究词义和古代文化关系的内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罗常培的专著《语言与文化》问世,该书虽然篇幅较短,但书中在六个方面,即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之我见文

语言与文化关系之我见文/ 卢伟伟——以近五年来校园流行语为例[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着许多很有特色的流行语。
作为在特定群体和环境中流行的词语,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风尚,也可以称之为文化。
因此通过校园流行语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大学生;流行语;校园生活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着许多很有特色的流行语。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大学校园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鲜活切片,从中可以反映出当下的文化。
通过校园流行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因而接下来我将以近五年的校园流行语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①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②对于语言我们也许并不陌生,但一旦问起到底什么是文化就会有很多人摇头了?文化是一个内涵深广的概念,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文化的包容之中,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自然界生长的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以及世人脑海中存在的,无不类属于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知识的总和,是人类理解和叙述事物的模式。
总的来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用双向互动来概括,具体地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去理解。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
③虽然它不是单纯的物质现象,却可以为人类提供服务,人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虽然它不是纯粹的精神现象,却可以很好地体现精神。
人类物质世界的特征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精神世界的状态可以利用语言去进行周密地阐释。
而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隶属于文化,因此,语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2、语言记录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语言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语言文化讲座心得体会参加了一场关于语言文化的讲座,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这场讲座中,我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在讲座中,讲师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性。
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语言中包含着文化的各种元素,如价值观、社会制度、历史传统等。
因此,通过学习语言,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并感受不同文化的内涵。
在讲座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语言的多样性。
世界上有多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拥有不同的语法规则、表达方式和语音特点。
这种多样性既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也让我们更加能够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我们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增加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此外,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讲座中提到,许多习惯用语、谚语和俚语都是反映特定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比如,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而在中文中,有许多与家庭和亲情相关的成语和词语。
这些语言元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的交流更加丰富多样,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在讲座的最后,讲师提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重要性。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会面临很多困难。
然而,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只有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和背景,我们才能避免语言和文化的误解,并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参加这场讲座让我对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全球化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方式。
通过学习其他语言,我们可以突破自己的文化壁垒,增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并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场讲座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篇一《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邢福义的《文化语言学》,这一路的阅读体验,那可真是太特别啦!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能有多有趣?说不定会很枯燥呢!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住了,根本停不下来。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让我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平常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可能藏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比如说,不同地区的方言,那可不仅仅是发音的差别,还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难道不神奇吗?也许有人会说,研究这些有啥用?我觉得吧,用处可大了去了!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避免因为语言的误解而产生冲突。
而且,通过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元素,我们还能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民族的特点和传统。
就拿我自己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再听到家乡话里那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土,现在却觉得那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瑰宝。
不过,说实话,书里有些内容也真的挺难懂的。
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让我脑袋都大了一圈。
我就在想,能不能说得再通俗点呢?但转头又一想,也许这就是学术的严谨性吧,咱也不能要求太高,是不?总之,读《文化语言学》这一路,有惊喜,有困惑,有收获。
我觉得自己好像在一个全新的知识海洋里畅游了一番,虽然偶尔会呛几口水,但这种探索的感觉,真好!篇二《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哇塞!读完邢福义的《文化语言学》,我这心里头啊,那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呐!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觉得这书可能会像块硬骨头,不好啃。
但谁能想到,越读越有意思,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越挖惊喜越多。
书里说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美剧、韩剧,为啥有时候翻译过来总觉得差点意思?也许就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语言传递的信息打了折扣。
比如说,咱们中国的诗词歌赋,那意境美吧?可要是直接翻译成外语,那种韵味可能就消失了大半。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1. 读《文化语言学邢福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邢福义先生的观点就像一把把钥匙,能解开好多语言的奥秘。
就说我和同桌聊天的时候吧,我讲了个特别有趣的家乡话,同桌都懵了。
这时候我就想啊,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可真有趣,就像邢福义先生说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地方的语言就像不同口味的糖果,各有各的特色。
2. 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对我来说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有次我听爷爷讲故事,他用那种老派的方言,好多词我都不懂。
这就像邢福义先生说的,语言是有历史感的。
我当时就在心里琢磨,这些老词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旧物件,承载着过去的记忆。
爷爷的话里有古老的习俗和故事,这让我觉得语言真的是一座巨大的宝藏。
3.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这本书,我一读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邢福义先生讲的东西就像磁石一样吸住我的心。
记得有一回我跟邻居奶奶聊天,她总说些吉祥话。
我当时就想,这多像邢福义先生提到的语言和民俗的关系啊。
吉祥话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给生活带来美好和希望,它们是民俗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真的很有意思。
4. 读邢福义先生关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有一次家庭聚会,亲戚们来自不同地方,说话口音都不一样。
这就像邢福义先生说的,语言是多元的。
我听着他们不同的口音,就像听到了不同的音乐旋律。
这时候我就想,每个口音背后都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就像每个音符都有自己的位置,组合起来才是美妙的乐章。
5. 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的见解,让我对身边的语言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有天我和小伙伴争论一个词的说法,谁也不服谁。
这时候我就想起邢福义先生的话,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的争论就像两条小溪的交汇,可能会产生新的理解。
那些不同的说法就像不同的水流方向,最后都会汇聚到语言这个大河流里。
6. 读完《文化语言学邢福义》,我像是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邢福义先生的研究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语言里的各种奇妙之处。
语言与文化 心得体会

语言与文化心得体会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和共生关系。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递工具。
每个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例如,中文中的“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尊严;而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则突显了商业文化中时间的重要性。
语言通过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等方式,将文化信息传递给人们,帮助他们理解、思考和表达各种文化现象。
其次,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语言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不断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语言也会发生变化,可以从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看出。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英语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如“internet”、“smartphone”等,这些词汇反映了现代科技文化对语言的塑造。
另外,不同的文化中对于不同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也会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保留隐私,提及身体部位或个人经历会被视为不雅;而在西方文化中,谈论这些可能是比较常见和接受的。
这种文化差异在语言中会表现出来,故而语言也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差异。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认同和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往往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在一个语言共同体中,人们通过相似的词汇、语音及语法结构相互交流,共享文化经验和理解。
例如,中国人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时,除了传递语言信息外,还能共同参与到中国文化中,体验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种共同体意识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有助于建立和传承文化传统。
最后,学习不同语言和文化可以拓宽视野,增强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语言,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此外,学习不同语言还能够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多元的思考模式,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通用5篇)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1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知道“柳”应当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植物。
第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个部分就是非常直观的且有意思的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词的兴盛和消亡来看出整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程度,如在中国古代关于牛羊的词汇极其丰富,年龄、性别、形状颜色和病症、动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词来对其进行描述,这些词的大量出现,可表明当时牛羊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中国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没的。
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词几乎不再出现,它们差不多只存于古书之中了,这也表明现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我对这个部分最为感兴趣,所以着重来介绍一下这个部分。
文中引用萨丕尔的话“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交际的需要使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人的或文化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交际可以是有好的或敌对的。
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学科、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
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作者:赵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两方面来谈自己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与文化;三大流派作者简介:赵平,现就读于聊城大学文学院,为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1一、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其做过论述。
在国外,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威廉·冯·洪堡特,他是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学——语言学做创造性的阐述的德国科学家,他在著名论文《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情神发展的影响》中,首次提出了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互相影响,最有创造性地论述了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的观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句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这句名言体现他十分强调语言的文化意义。
波兰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非洲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要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与调查它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
在我国,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已有之。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呢,这文化语言学到底是个啥?会不会特别高深难懂,全是那些让人看了就头疼的学术术语。结果还真不是。邢福义先生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长辈,把那些复杂的东西啊,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出来。
比如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吧。以前我就觉得语言嘛,不就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呗。但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语言就像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特点。就像咱们汉语里那些成语,什么“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这里面可不光是几个字的组合,那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呢。这就好比从这些成语里,能看到一幅古代人的生活画卷,有的人笨笨地在船上刻记号找剑,还有小偷捂着耳朵偷铃铛,特别形象。
这本书读完啊,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小小的语言文化探险家。以前看周围的人和事儿,只看到表面,现在就会不自觉地从语言的角度去思考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呢,也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语言那么丰富多彩,每一种都值得去尊重和保护。就像我们要保护那些珍稀动物一样,每一种语言的这本书啊,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语言文化神秘世界的大门,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在这个世界里畅游一番,真是太棒了!
邢福义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语言的演变。哇,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间的旅行。看着汉语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就像看着一个小孩慢慢长大成人。古代汉语那些特别复杂的句式和字词用法,到了现代都变得简单易懂了。不过呢,这个演变过程中又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痕迹。就像我们现在还能读懂一些唐诗宋词,虽然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不太一样,但大致还是能理解其中的美妙意境。这就像是文化的传承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中国文化语言学

中国文化语言学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一门探究汉语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语言学也变得更为重要。
一、汉字学
作为汉语的独特元素,汉字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汉字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学习汉字需要理解汉字起源、演变、规律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这对于提高汉字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汉语语法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缺少词尾变化、主语省略等,这些特点反映了汉族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
在学习汉语语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三、汉语音韵学
汉语的音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及其规律的学科。
汉语的音韵学要素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和音位等。
在学习汉语的音韵学时,我们同样需要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比如,许多汉字都有与音韵相关的体现,如“喜”字中有“心”字旁,这代表着“心中有喜悦”。
四、汉语语境
语境是决定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说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等因素。
在学习汉语语言时,我们需要了解汉语的语境及其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总之,中国文化语言学是一门融合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汉语,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对于那些在学习汉语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

《文化语言学》邢福义读后感1. “这《文化语言学》可真奇妙啊!”就像上次过年,爷爷给我讲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说过年要守岁,那眼神里满是庄重。
我当时不太懂,这习俗不就像邢福义书里说的文化传承吗?文化就像一条长长的河,习俗是河里的水,一直流淌在我们生活里,难道我们能让这河水干涸吗?2. “书里讲语言和文化紧紧相连呢!”有次我和小伙伴去外地旅游,听到当地人说方言,那些奇怪的词汇和语调,像神秘的密码。
我和小伙伴互相猜意思,就像探索宝藏。
这就像文化语言学里说的,语言是文化的钥匙,不同地方的语言打开不同的文化大门,怎么能不好好研究这把钥匙呢?3. “哎呀,邢福义写得真透彻!”在学校的文化节上,同学们展示不同民族的舞蹈。
那舞动的身姿、独特的音乐,像一幅多彩的画卷。
我看着想着,这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就靠语言来传递吗?语言像个小喇叭,把文化的声音传向四方,谁不想让自己的文化被更多人听到呢?4. “这文化语言学让我大开眼界!”我家隔壁住着个外国小朋友,他说英语,我教他汉语。
他对“恭喜发财”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总是笑嘻嘻地说。
这就像书里说的文化交流,语言像一座桥,连接着不同的文化世界,我们在桥上走来走去,分享着彼此的美好,难道这不是很棒的事情吗?5. “书里的内容像魔法一样!”我在语文课上读古诗词,那些优美的诗句,像闪烁的星星。
老师讲解诗词里的典故,我才明白这都是文化的沉淀。
文化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文化的容器,装着古人的智慧,我们要不要好好保护这个容器呢?6. “邢福义把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讲得好清楚!”我和奶奶去菜市场,听到小贩们大声叫卖,那独特的吆喝声,像欢快的小曲。
这吆喝声里有当地的文化特色,语言像画笔,描绘出市井文化的模样,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呢?7. “哇,这本书让我对文化有新认识!”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那些古老的文物静静地躺着,像沉睡的历史老人。
旁边的解说员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这语言像唤醒老人的咒语,把文化从沉睡中唤醒,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运用语言来传承文化吗?8. “文化语言学真有深度!”我参加社区的故事大赛,大家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语言文心得体会

学习语言文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我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语言文学,我不仅仅是学习了一门学科,更是得到了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语言文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一、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学的基础。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它可以传递情感,表达思想,让人沟通交流。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是在开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工具,更是在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六、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语言文学,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语言文学的魅力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语言和文学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
学习语言文学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旅程,我深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我一定能够在这片广阔的领域中收获丰硕的成果。我也相信,语言文学将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指引和心灵寄托。在这片美丽的领域里,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将学习语言文学的体会和感悟,化作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四、语言文学的价值
语言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语言文学,我不仅仅是在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更是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修养。
五、语言文学对个人的影响
学习语言文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学作品,我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培养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情感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这些都对我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语言学”理解之我见论文摘要:自从八十年代兴起了“文化热”,文化语言学也伴随形成。
对于文化语言学的看法,各家学者褒贬不一。
本文旨在说明文化语言学兴起的背景,其语言观突出表现方面,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对于文化语言学应该客观地看待:文化语言学并非是包打天下的无敌法宝,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既反对轻视文化语言学,也反对片面夸大文化语言学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观、文化、语言一、文化语言学兴起的背景80年代,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语言学的热潮,文化语言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外部的必然原因。
从语言学的外部环境来说8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文化热”,中国正当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际,各种新思潮纷纷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着激烈的大变革,人们纷纷对旧传统进行反思,重新确认自身的价值,开拓新的前进之路。
从语言学内部来说,自19世纪末在引进西学的热潮中诞生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来,中国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一直追随西方语言学,尤其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系统引进运用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以形式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但是在引进时没有充分意识到中西语言的不同,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到汉语的独特的个性,西方印欧语是形态丰富的语言,汉语却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
因此,在此过程中,汉语语法研究在走向科学化,精密化的同时,不但日益暴露出由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种种弊端,而且由于对语言进行“冷漠的解剖”,与汉语的个性形成了矛盾,使中国语法学研究陷入“模仿——困惑——模仿“的怪圈,使语言研究越来越疏远甚至排斥语言的人文属性。
这种尴尬局面呼唤语言学的大改革。
文化语言学也就应运而生。
二、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突出表现方面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交际工具。
这种交际工具的适应性很强。
使用一种共同语的千百万人,尽管各有不同的嗓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说话习惯,但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不因此受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活动带有明显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因素。
因此,文化语言学联系语言的交际功能,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有些学者感到语言研究不能单纯以语言描写为满足,不能只是把语言当作一种工具去解剖,他们要求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去研究,于是提出语言交际功能的概念。
法国马丁内在1960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纲要)一书里指出:“语言这个工具的主要功能是交际,比如法语,首先就是可以使操法语的人互相联系的工具。
文化语言学同社会语言学一样,特别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都属于大语言范畴。
在我国,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往往打上文化的烙印。
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文化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交叉在一起,文化语言学包含社会语言学成分,社会语言学也有文化语言学的内容,这种边缘学科的交叉是永远存在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总是在边缘上找到它的生长点。
不同民族、地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人,对于同样的一句话,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言语反应。
因此,对不同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说话的得体性和言语的可接受性一般成正比,语言的得体性是获得交际和谐性的重要保证。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最终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示语言交际的本质。
2.重视语言的变异形式。
同样一个意思(记作A),根据不同对象、场合、身份的要求,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这几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就是A的变异形式。
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以及说话的场合、目的、心情等,都影响说话人选用不同的语言变异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交际中不管对象、场合、身份,到处使用千篇一律的刻板的语言是很少的。
说话者不断变更说话的方式和格调,听话者接受对方的语言信息时不断变化自己的思想感情。
普通话也存在一个变异形式,那就是地方普通话。
广州人、厦门人、上海人讲的普通话,在有文化的北京人听来,如果不妨碍交际,只是语音、词汇、语法有不够标准的地方,这种普通话听来是“句句都懂,字字都错”,那就叫地方普通话,又叫“过渡话”。
过去,不承认也不研究地方普通话,对推广普通话的要求过高,那是不切实际的。
普通话的标准和要求是两回事,标准应该是高的,而要求则应实事求是。
方言区的人有一种“不忘祖宗言”的旧观念,要他们彻底抛弃“祖宗言”,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事实上也办不到。
3. 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语言。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结构跟民族的心理素质是有关系的。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转引墨非(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270页)。
其中集中表现出汉族人的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制约着汉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汉语词法和句法结构也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汉语词句里存在大量的中间状态就是证明,某些词语和句式一直处在A,B两端的互相转化之中,模糊性很大。
汉语主宾语位置上的某些双音节词,如“研究、学习、调查”等,具有动词和名词的特点,如果从“非此即彼,,的静态观点看,有人认为是动词,有人认为已变为名词。
如果从“亦此亦彼”的发展观点看,这些双音节词既不是单纯的名词,也不是单纯的动词,而是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特点的“中介词,’(不妨叫“动名词,’)。
句子的分类也应重视“中介物”。
有不少句子(特别是口语句子)不能简单地二分,即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入对立的A或B,它像是A,也像是B;它不像A,也不像B。
只有把对立的A,B两端连结起来,重视中介物的“不A 不B",“亦A亦B",即用三分或多分的力、法,才能使问题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包罗万象,语言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两者关系密切,水乳交融,错综复杂,在分析其具体现象时,往往发现两者难以完全直接联系。
语言与文化各有互不关联的东西,文化语言学只能涉及语言和文化中互有关系的部分,不能在语言中处处寻找文化内涵。
因此,在论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必须注意“对号入座”,恰如其分,必须有可靠的、充分的依据,经得起反证或证伪,不能按主观的印象、推测和联想加以挂靠,以致造成牵强附会,不能只抓住某些“似是而非”的例证就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望文生义、张冠李戴、随意引申。
这种主观随意性是当前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从宏观的角度看,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这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寻找、描写和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因素与具体的文化现象或因素的相互关系时,却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
大体说来,这种相互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类:1.互相关联某种文化因素基本上可以解释某种语言现象,或某种语言现象基本上可以解释某种文化因素。
例如,用中国人的“悟性”解释汉语的“意合”,用西方人的“理性”解释英语的“形合”;用中国人的“主体意识”解释汉语的“人称”,用西方人的“客体意识”解释英语的“物称”;用汉语的“形象性”解释中国人的“意象思维”,用英语的“抽象性”解释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如此等等。
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互相关联的现象正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
2.互不关联某种语言现象没有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因素,两者无法互相解释。
这方面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对应关系。
王宗炎教授(1997)曾指出一些令人信服的例证,例如,英语的单数第一人称“I"处处大写,这不是说英语的人“个人主义和自我存在的象征,带着膨胀了的个人主义色彩”,而是因为“in the old handwritten manuscripts a small I was likely to be lost or to get attached to a neighboring word, and a Capital helped keep it a distinct word"。
又如,汉语常用“我们”代替“我”,如“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这并不是因为“汉人重社会,表现出集体主义倾向”,所以才“乐意使用集体的字眼’'。
再如,汉语喜用缩略语,这不能解释为“汉人注重勤俭节约”。
3.部分关联某种语言现象中只有部分可以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因素,或某种文化因素中只有部分可以找到与之相关联的语言现象,关联中有不关联的部分,或不关联中有关联的部分,两者无法完全互相解释,必须加以分别说明。
论证常常只考虑到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因而经不起反证。
例如,汉民族追求和谐的心理常常表现在汉语词语结构排列的匀称性,因而四音节成了汉人喜闻乐见的语音结构,这是有道理的;但为了强调这一点,接着说三音节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的,这就片面了,因为三音节词语中只有部分是贬义的,如:煽阴风、点鬼火、抓辫子、戴高帽、拍马屁、走后门等,其他的就不一定,甚至可以是褒义的,如:爱国家、有理想、学先进、反贪污、顾大局、攀高峰等。
这个结论应把“几乎都是”改成“部分”,因而很难解释汉语三音节结构的文化涵义。
又如,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提倡“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亲疏有别”,这种等级和亲疏观念常常表现在汉语词语结构排列的次序上,如:君臣、男女、父子、婆媳、中外等,这种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应说明还有其他的格式,如:阴阳、雌雄、叔伯、敌我等,这类词语的顺序就难以用上述的文化涵义来解释了。
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互相关联的现象常常有例外的情况,互相关联的现象还常常是相对、相比较而言的,在互相解释的时候应予以充分的注意,以确保论证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在解释和论证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的相互关联时,还应在寻找语言特征或文化特征时,个性与共性、部分现象与普遍现象的界定有个量化和定性的问题。
如果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某种语言现象或文化现象拥有绝大多数的例证,这些例证又足以证明在该语言中或该文化中的本质特征,并经得起例外的反证,这就可以确定其为特征或特点,否则就难以定论。
语言与文化所表现的现象十分复杂,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研究其特征及相互关联时应作具体、动态、多角度的分析,并用大量可靠的例证加以论证,不能轻易一概而论,不能为了得出某种预想的结论而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忽视可能还有反面的例证。
四、结语文化依赖于语言,语言推动着文化的传播。
萨丕尔甚至断言:“我甚至相信,语言甚至比物质文化的最低级发展还早。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几乎可以说没有了语言也就没有了人类文化。
语言,它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
文化一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里主要指与语言有关的精神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语言在文化世界的建构、传承以及文化世界相互碰撞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