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fd9d622af90242a995e546.png)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 90°
代 号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经
度
本初子午线 10°经线
向东西各分作 180°
东经(E)西经(W)
20°W、160°的 E 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 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 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 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 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 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 图 1:11 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 20°W 和 160°E 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 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 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8aeb7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5.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天气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天气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现象,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难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天气规律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现天气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天气相关的实例和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描述天气的?”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天气现象图表,如气温、降水量等,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的统计数据。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fd3650a7375a417876f8f08.png)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0f85b3e45c3b3566ec8b5c.png)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设计说明】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直觉观察臆想证实【设计说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6518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b.png)
知识讲解:1、什么是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2、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北大北纬,南大南纬)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东大东经,西大西经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3、确定任意两点的位置关系判定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中心点处画出十字坐标(顺着经线为南北,顺着纬线为东西),以此进行方向判别例1 写出图中A、B点的坐标A:(40°N,40°W)B:(20°S,20°E)4、确定任意两点的位置关系判定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 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中心点处画出十字坐标(顺着经线为南北,顺着纬线为东西),以此进行方向判别。
判断图中AC 、AD 、AB 之间的方向关系。
C 点在A 点的正西方向D 点在A 点的正南方向B 点在A 点的什么方向?东南160° E 30° S W160° W120° N10° S10° CDA B课堂练习:写出各点的坐标A(60°N,40°W )B(0°,20°W)C(60°N,0°)D( 90°N,40°E)D ACB。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4bb0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a.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1.1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1.1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https://img.taocdn.com/s3/m/a6c03cd56f1aff00bed51ee5.png)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启发学生从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等方面观察和思考。
学生完成活动题,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大小。
提示学生根据要求完成题目,观察地球仪,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发射升空,全程历时13天。刘洋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探索我们的家园——地球。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教师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完成活动题——制作简易地球仪。
总结提升
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Leabharlann 形状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
制作
地球仪
作用
教学反思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e097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0b.png)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e103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a.png)
2024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依据;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类追求真理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了解我国在地球形状和大小认识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相关资料和图示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出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绘图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绘图纸和剪刀,随意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用你们手中的图形拼出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如何拼出地球的形状。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动手操作,我们发现,任何不规则的图形都无法完整地表现出地球的形状,只有球形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地球的形状。
那么,地球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提问:人类在古代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通过对相关资料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回答出“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等说法。
教师讲解: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朴素认识,但是它们都是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教师提问: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下,我们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通过卫星照片、雷达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的形态,它是一个类似于球体的形态。
七年级上册地理电子书_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电子书_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b9ad1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9.png)
七年级上册地理电子书_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掌握中国的位置、疆域和邻国。
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5.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教学重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教学难点:1.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2.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准备:《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地球仪(并附有彩色胶带),“中国政区挂图”、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活动。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章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一、中国位置看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世界的人口-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世界的人口-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9a739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c.png)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教学目标】1.能阅读人口增长柱状图,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特点;2.理解并学会计算自然增长率;3.了解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重难点】掌握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理解死亡率、生长率与自然生长率的定义并能够计算自然生长率。
【教材分析】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这部分学习内容,针对“世界人口增长柱状图”设计了四个逐层推进的问题,从数据信息的提取,到人口增长特点的归纳和总结,进而提升到对“人口爆炸时代”提法的认识和探讨等,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这种活动设计是基于7年级的学生对柱状图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活动侧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中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来处理特定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教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界的人口【新课导入】同学们,在老师的PPT上是不是展示了这样一张图片,告诉我们每年的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
那为什么我们要设定世界人口日呀?现在我们世界的人口呈现出怎么样的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界人口的学习。
【新课讲授】一、人口数量及增长特点教师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人口大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
教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这些人口大国,那同学们知道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吗?是比较均匀的、慢慢累积到今天的人口数量,还是相对而言爆发式的增长呢?学生活动:阅读分析教材的活动探究,读图得到1650年、1800年、2010年世界人口各是多少,分析世界人口数量的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世界人口数量多。
学生活动:根据PPT提示,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并完成表格。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由慢到快再到慢。
讨论分析: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1、医疗水平的提高;2、人类寿命的延长;3、婴儿死亡的减少;4、生活水平的提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dfe3cb90d6c85ec3ac6ef.png)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bdfa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02.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基础性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仪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但对地球仪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
2.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
2.地球图片。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
问题可以包括: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经线代表什么?地球仪是如何表示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的?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仪,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9533eb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5.png)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ab1001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3.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天气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天气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描述和解释简单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及多样性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天气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视频资料。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户外观察的场地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张美丽的日出图片,让学生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通过PPT呈现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天气现象的特点和成因。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1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1节《大洲和大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2e8a1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c.png)
(二)海陆分布不均
1.南北半球看海陆
2.东西半球看海陆
3.水陆半球看海陆
4.动手操作:一同学用手转动地球仪,另一同学随机喊“停”,并用手指触碰到地球仪的任一地方,记录触碰到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探究二:七大洲
(一)认识七大洲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等相关概念
2.七大洲面积及轮廓识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图分析: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冰洋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陆地主要集中在陆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归纳总结: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半球,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学生操作并记录结果:
学以致用:
说出你所知道的大陆、半岛、岛屿名称
想象记忆:说出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并按面积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记忆比拼:
”小组合作完成,组内交流
展示成果:
思考回答:一般以天然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峡为界;有的以人工开凿的运河为界。
成果展示:
学以致用:
说出你所知道的海、洋以及海峡的名称
读图识记:找出四大洋,并识记位置
分析总结:太平洋面积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北冰洋面积最小,主要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慧眼识图:
太平洋:五洲围一洋;大西洋:五洲围一洋;印度洋:四洲围一洋;北冰洋:三洲围一洋
小组合作完成:
搜集资料,交流共享:。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fee73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6c.png)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34dab7524de518974b7d46.png)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共
建
知
能
应
用
巩
固
小
结
诊
断
评
价
作业布置
与
预习提纲
板
书
设
计
行状
大小
模型
教Hale Waihona Puke 学札记本节教学内容是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之一,而且教学难度较大。一是空间概念较强,涉及新名词与新概念比较多,二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和图形中的点、线、面、体的联系思想转换较大。为此,教学既不能过于追求进度,也不能过于施加难度。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景,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在观察与思考、操作与演示、联系与应用中对涉及的空间概念建立起直观的感知,并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各项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79d1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d.png)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是整个初中地理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三个板块进行介绍。
整合这一节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学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宇宙有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综合思维:1.理解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
2.能用框架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分层,即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理解地球的普通和特殊所在。
地理实践力:1.学习完相关知识后,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宇宙的想象,增强学生对宇宙的直观认识。
2.通过图片展示法,理解基础概念以及攻克天体系统分层这一重点,并运用记忆类比法强化理解。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探索地外文明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天体系统的分层太阳系、地月系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普通与特殊课前准备由于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尤其是乡下学校,基本上不重视地理,因此,学生中的大部分地理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是零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基础概念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牵涉到的初中知识的补充。
同时,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宇宙这样抽象而空泛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
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
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
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
2018-02-07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