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解析: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拉电流、灌电流的一些介绍
拉电阻详解: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作用及区别
拉电阻详解: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作用及区别展开全文上拉(Pull Up )或下拉(Pull Down)电阻(两者统称为“拉电阻”),电阻在电路中起限制电流的作用,而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经常提到也是经常用到的电阻。
对于某些集成电路或晶体管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增强其电流通道。
如果不用,会降低电路的执行能力,例如驱动能力不足或欠驱动状态,导致工作失常,不能准确完成设计者意图。
同理,下拉电阻是为了帮助晶体管或集成电路分流亦或是确保电路准确达到设计低电平位,防止误触发或灌电流损坏电路。
下面一起来学习吧:1.上拉电阻(1)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电源VCC相连,固定在高电平。
图1上拉电阻(2)原理:在上拉电阻所连接的导线上,如果外部组件未启用,上拉电阻则“微弱地”将输入电压信号“拉高”。
当外部组件未连接时,对输入端来说,外部“看上去”就是高阻抗的。
这时,通过上拉电阻可以将输入端口处的电压拉高到高电平。
如果外部组件启用,它将取消上拉电阻所设置的高电平。
通过这样,上拉电阻可以使引脚即使在未连接外部组件的时候也能保持确定的逻辑电平。
2.下拉电阻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GND相连,固定在低电平。
图2下拉电阻3.主要作用下拉电阻的主要作用是与上接电阻一起在电路驱动器关闭时给线路(节点)以一个固定的电平。
(1)提高电压准位:a)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b)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4)N/Apin防静电、防干扰: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拉电流和灌电流
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最经典解析: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拉电流、灌电流
(一)上拉电阻的使用场合: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MOS器件为高输入阻抗,极容易引入外界干扰)。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二)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三)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最全讲解上下拉电阻
1. 拉电流和灌电流电子元器件在广义上分为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
有源器件需要电源(能量)才能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比如运算放大器在有输入信号的前提下,如果不提供电源,运算放大器无法实现其放大功能。
无源器件在工作时,不需要外加电源,只要输入信号就能正常工作,比如在信号线上串联33Ω的电阻,无论是否提供电源,只要有信号经过,电阻就能实现限流的作用。
通常定义流入器件的电流为正,流出器件的电流为负。
器件输入端有电流流进时,称为吸电流,属于被动;器件输出端有电流流出时,称为拉电流,属于主动;器件输出端有电流流入时,称为灌电流,属于被动。
下面以运算放大器工作为例。
对电源来说,运算放大器属于负载,电源提供电流让其正常工作,此时运算放大器在吸收电流。
对运算放大器来说,当它输出高电平,提供负载电流时,此时电流方向为负,称为拉电流;当它输出低电平,消耗负载电流,此时电流方向为正,称为灌电流。
2. 上/下拉电阻定义在电子元器件间中,并不存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这两种实体的电阻,之所以这样称呼,原因是根据电阻不同使用的场景来定义的,其本质还是电阻。
就像去耦电容,耦合电容一样,也是根据其应用场合来取名,其本质还是电容。
上拉电阻的定义:在某信号线上,通过电阻与一个固定的高电平VCC相接,使其电压在空闲状态保持在VCC电平,此时电阻被称为上拉电阻。
同理,下拉电阻的定义:将某信号线通过电阻接在固定的低电平GND上,使其空闲状态保持GND电平,此时的电阻被称为下拉电阻。
如下图所示,R1为上拉电阻,R2为下拉电阻。
如果R1的阻值在上百K,能提供给信号线上负载电流非常小,对负载电容充电比较慢,此时电阻被称为弱上拉。
同理当下拉的电阻非常大时,导致下拉的速度比较缓慢,此时的电阻被称为弱下拉。
而当上下拉的电平可以提供较大的电流给芯片时,此时的电阻被称为是强上拉或强下拉。
3. 上/下拉电阻的应用根据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含义,最常见的几种用法如下。
(1)用在OC/OD门所谓OC门就是Open Collector,集电极开路,如下图所示:所谓OD门就是Open Drain,漏极开路,如下图所示。
拉电流和灌电流
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总结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总结一、什么是上拉电阻?什么是下拉电阻?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上拉电阻是指:将某电位点采用电阻与电源VDD相连的电阻。
比如,LM339比较器的输出端在输出高电平时,输出端是悬空的(集电极输出),采用上拉电阻可以将电源电压通过该电阻向负载输出电流,而输出端低电平时,输出端对地短接。
下拉电阻就是在某电位点用电阻与地相连的电阻。
如果某电位点有下拉和上拉电阻就组成了分压电路,此时,电阻又叫分压电阻。
二、上拉电阻及下拉电阻作用:1、提高電壓准位:a.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b.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N/A pin防靜電、防干擾:A)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B)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 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
同样如果输出端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加上拉或下拉,如输出端仅仅是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
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5、预设开关状态/缺省电位:在一些 CMOS 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 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 这些输入端下拉接 0 或上拉接 1。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作用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作用上拉电阻是指将某点电位采用电阻与电源VDD相连的电阻。
下拉电阻是指在某点电位用电阻与地相连的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介绍和作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图中上下两个电阻分别为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上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高,下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低,图中的12k有些是没有画出来的,或者是没有的.他们的作用就是在电路驱动器关闭时,给该节点一个固定的电平.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 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 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最经典解析汇报: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拉电流、灌电流
(一)上拉电阻的使用场合: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MOS器件为高输入阻抗,极容易引入外界干扰)。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二)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三)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用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2014-11-11⼀、应⽤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电平(⼀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输出⾼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输出的搞电平值。
3、为加⼤输出引脚的驱动能⼒,有的单⽚机管脚上也常使⽤上拉电阻。
4、在COMS芯⽚上,为了防⽌静电造成损坏,不⽤的管脚不能悬空,⼀般接上拉电阻产⽣降低输⼊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输出电平,从⽽提⾼芯⽚输⼊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扰能⼒。
6、提⾼总线的抗电磁⼲扰能⼒。
管脚悬空就⽐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的灌电流能⼒考虑应当⾜够⼤;电阻⼤,电流⼩。
2、从确保⾜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够⼩;电阻⼩,电流⼤。
3、对于⾼速电路,过⼤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原理:上拉电阻实际上是集电极输出的负载电阻。
不管是在开关应⽤和模拟放⼤,此电阻的选则都不是拍脑袋的。
⼯作在线性范围就不多说了,在这⾥是讨论的是晶体管是开关应⽤,所以只谈开关⽅式。
找个TTL器件的资料单独看末级就可以了,内部都有负载电阻根据不同驱动能⼒和速度要求这个电阻值不同,低功耗的电阻值⼤,速度快的电阻值⼩。
但芯⽚制造商很难满⾜应⽤的需要不可能同种功能芯⽚做许多种,因此⼲脆不做这个负载电阻,改由使⽤者⾃⼰⾃由选择外接,所以就出现OC、OD输出的芯⽚。
由于数字应⽤时晶体管⼯作在饱和和截⽌区,对负载电阻要求不⾼,电阻值⼩到只要不⼩到损坏末级晶体管就可以,⼤到输出上升时间满⾜设计要求就可,随便选⼀个都可以正常⼯作。
但是⼀个电路设计是否优秀这些细节也是要考虑的。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以及开漏、推挽方式的总结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以及开漏、推挽方式的总结
上拉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
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
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下拉电阻相关知识介绍
电子制作及产品设计中经常提到上拉、下拉电阻的概念,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区别与使用中的注意事项:1. 介绍一下它们的定义:上拉:就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
下拉同理。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强弱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分。
2. 介绍一下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于一个三极管的C极与E极,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
E极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比如:下图:左面电阻为下拉电阻,右面为上拉电阻。
如右图:电路正常工作时,输出被R2拉为高电平,当I/O输出低电平时,Q2导通,输出被拉为低电平。
3. 原理:上拉电阻实际上是集电极输出的负载电阻。
不管是在开关应用和模拟放大,此电阻的选则都不是拍脑袋的。
工作在线性范围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是讨论的是晶体管是开关应用,所以只谈开关方式。
找个TTL器件的资料单独看末级就可以了,内部都有负载电阻,根据不同驱动能力和速度要求这个电阻值不同,低功耗的电阻值大,速度快的电阻值小。
但芯片制造商很难满足应用的需要,不可能同种功能芯片做许多种,因此干脆不做这个负载电阻,改由使用者自己自由选择外接,所以就出现OC、OD输出的芯片。
由于数字应用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和截止区,对负载电阻要求不高,电阻值小到只要不小到损坏末级晶体管就可以,大到输出上升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就可,随便选一个都可以正常工作。
但是一个电路设计是否优秀这些细节也是要考虑的。
集电极输出的开关电路不管是开还是关对地始终是通的,晶体管导通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导通的晶体管到地,截止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负载的输入电阻到地,如果负载电阻选择小点功耗就会大,这在电池供电和要求功耗小的系统设计中是要尽量避免的,如果电阻选择大又会带来信号上升沿的延时,因为负载的输入电容在上升沿是通过无源的上拉电阻充电,电阻越大上升时间越长,下降沿是通过有源晶体管放电,时间取决于器件本身。
通俗易懂地讲解一下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是什么
通俗易懂地讲解一下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是什么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设计电路的时候经常遇到,上拉电阻可以在初始状态把信号牵制在确定的高电平,下拉电阻可以把信号牵制在确定的低电平。
下面举例详细介绍。
1.上拉电阻介绍
所谓上拉,就是端口通过电阻接至VCC电源端。
比如在设计按键电路时,按键的一端接GND,另一端接单片机的GPIO,同时会在GPIO口上接一个电阻到VCC,这个电阻就是上拉电阻。
如下图所示。
有了上拉电阻,在没有按键发生时,单片机会检测到确定的高电平,如果没有该上拉电阻的话,单片机检测到的可能是一个浮空的电平而不是确定的高电平,在检测按键的时候可能会误判。
再以PNP三极管驱动继电器为例,在基极端接一个上拉电阻,在单片机初始化阶段,端口初始化时可能电平不是确定的高电平,容易误触发PNP三极管导通,加了上拉电阻后,在单片机端口不确定的时候基极是高电平,不会让继电器无动作。
2.下拉电阻介绍
所谓下拉,就是端口通过电阻接到GND,在端口输出信号不确定的时候把信号牵制在确定的低电平。
以NPN三极管驱动继电器为例,如下图所示。
单片机作为输出端口控制三极管,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导通继电器动作;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时三极管截止继电器复位。
但是在单片机的初始化阶段,端口的输出状态可能不是确定的,不是确定的高电平也不是确定的低电平,有可能使继电器误动作。
由于下拉电阻的存在,即使单片机初始化时,基极被下拉电阻牵制在低电平状态,不会发生误动作。
拉电流,灌电流 ,扇出系数,上拉电阻,下拉电阻讲议
拉电流与灌电流1、概念拉电流(sourcing current)和灌电流(Sink Current)是衡量电路输出驱动能力(注意:拉、灌电流都是对输出端口而言的,所以是驱动能力)的参数,这种说法一般用在数字电路中。
在芯片手册中的拉、灌电流是一个参数值,是芯片在实际电路中允许输出端拉、灌电流的上限值(允许最大值)。
而下面要讲的这个概念是电路中的实际值(并非级限值)。
由于数字电路的输出只有高、低(1,0)两种电平值,高电平输出时,一般是输出端对负载提供电流,其提供电流的数值叫“拉电流”;低电平输出时,一般是输出端要吸收负载的电流,其吸收电流的数值叫“灌电流”。
对于输入电流的器件而言:①灌入电流I/O端口是输出端口。
②灌入电流是被动的。
③吸收电流是主动的。
④吸电流的I/O端口是输入端口。
2、为什么能够衡量输出驱动能力当逻辑门输出端是低电平时(向负载提供低输出),灌入逻辑门的电流称为灌电流,灌电流越大,输出端的低电平就越高。
因为负载向I/O端灌入电流是通过端口内部的一个到地的三极管完成的,由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也可以看出,灌电流越大,饱和压降越大,低电平越高。
然而,逻辑门的低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大U OLMAX。
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 OLMAX ≤0.4~0.5V。
所以,灌电流有一个上限。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高电平时(向负载提供高输出),逻辑门输出端的电流是从逻辑门中流出,这个电流称为拉电流。
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就越低。
这是因为输出级三极管是有内阻的,内阻上的电压降会使输出电压下降。
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越低。
然而,逻辑门的高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小值U OHMIN。
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低于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 OHMIN ≥2.4V。
所以,拉电流也有一个上限。
可见,输出端的拉电流和灌电流都有一个上限,否则高电平输出时,拉电流会使输出电平低于U OHMIN;低电平输出时,灌电流会使输出电平高于U OLMAX。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
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低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一次性说清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一次性说清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电子元件中,没有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等物理电阻。
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是因为它们是根据使用电阻的不同场景来定义的,它们的本质仍然是电阻。
常用于偏置数字门的输入,以防止它们在没有输入时随机浮动。
当你使用它们时,你会得到一个稳定的“高”或“低”状态。
相反,如果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则引脚上没有连接,程序读取高阻抗的“浮动”状态。
上拉电阻的定义:通过电阻将不确定的信号连接到VCC电源,并将其固定在高电平。
功能:向上拉动将电流注入器件;灌电流;当带有上拉电阻器的IO 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其正常状态为高电平,如下图。
图1同理,下拉电阻的定义:通过电阻将某个信号线连接到固定的低电平GND,以将其空闲状态保持在低电平。
功能:下拉是从器件输出电源;拉电流。
当带有下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其正常状态为低,如下图。
图2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2者共同的作用是:避免电压的“悬浮”,造成电路的不稳定。
如下图所示,R1为上拉电阻,R2为下拉电阻。
当R1的电阻在数百K时,它可以向信号线提供非常小的负载电流,负载电容器的充电相对较慢。
在这一点上,电阻被称为弱上拉。
同样,如果下拉电阻很大,下拉速度相对较慢,此时的电阻称为弱下拉。
如果上拉和下拉电平可以为芯片提供大电流,则此时的电阻称为强上拉或强下拉图3上拉电阻的作用1、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当TTL电路的输出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通常为3.5V)时,必须在TTL的输出端连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值的输出电平。
2、OC(集电极开路,TTL)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因为管子没有电源就不能输出高电平了。
3、为了提高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一些MCU通常在引脚上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避免静电造成的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通常,连接上拉电阻以降低输入阻抗并提供放电路径。
同时,当引脚悬空时,相对容易接受外部电磁干扰(MOS器件具有高输入阻抗,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干扰)。
上、下拉电阻
关于上、下拉电阻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上拉电阻的使用场合: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MOS器件为高输入阻抗,极容易引入外界干扰)。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二)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三)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四)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
选上拉电阻时: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
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
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 :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
选10K可用。
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列。
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高于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上拉电阻:将某输出电位点采用电阻与电源VDD相连的电阻。
因为输出端可以是具有内阻的电压源,由于上拉电阻与VDD连接,利用该电阻的分压原理(一般上拉电阻比输出端内阻大得多,至于该阻值的大小见上拉电阻的选取原则),从而将输出端电位拉高。
1,如果电平用OC(集电极开路,TTL)或OD(漏极开路,COMS)输出,那么不用上拉电阻是不能工作的,这个很容易理解,管子没有电源就不能输出高电平了。
2,如果输出电流比较大,输出的电平就会降低(电路中已经有了一个上拉电阻,但是电阻太大,压降太高),就可以用上拉电阻提供电流分量,把电平‚拉高‛。
(就是并一个电阻在IC内部的上拉电阻上,让它的压降小一点)。
当然管子按需要该工作在线性范围的上拉电阻不能太小。
当然也会用这个方式来实现门电路电平的匹配。
需要注意的是,上拉电阻太大会引起输出电平的延迟。
(RC延时)一般CMOS门电路输出不能给它悬空,都是接上拉电阻设定成高电平。
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的原理差不多,只是拉到GND去而已,那样电平就会被拉低。
下拉电阻一般用于设定低电平或者是阻抗匹配(抗回波干扰)。
上拉电阻的工作原理电路图如上图所示,上部的一个Bias Resaitor 电阻因为是接地,因而叫做下拉电阻,意思是将电路节点A的电平向低方向(地)拉;同样,图中下部的一个Bias Resaitor 电阻因为接电源(正),因而叫做上拉电阻,意思是将电路节点A的电平向高方向(电源正)拉。
当然,许多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中间的那个12k电阻是没有的或者是看不到的。
上图是RS-485/RS-422总线上的,可以一下子认识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意思。
但许多电路只有一个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而且实际中,还是上拉电阻的为多。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定义: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2、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3、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4、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
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灌电流。
+++++++++++++++++++++++++++++++++拉电流与灌电流1、概念拉电流和灌电流是衡量电路输出驱动能力(注意:拉、灌都是对输出端而言的,所以是驱动能力)的参数,这种说法一般用在数字电路中。
这里首先要说明,芯片手册中的拉、灌电流是一个参数值,是芯片在实际电路中允许输出端拉、灌电流的上限值(允许最大值)。
而下面要讲的这个概念是电路中的实际值。
由于数字电路的输出只有高、低(0,1)两种电平值,高电平输出时,一般是输出端对负载提供电流,其提供电流的数值叫‚拉电流‛;低电平输出时,一般是输出端要吸收负载的电流,其吸收电流的数值叫‚灌(入)电流‛。
对于输入电流的器件而言:灌入电流和吸收电流都是输入的,灌入电流是被动的,吸收电流是主动的。
如果外部电流通过芯片引脚向芯片内‘流入’称为灌电流(被灌入);反之如果内部电流通过芯片引脚从芯片内‘流出’称为拉电流(被拉出)2、为什么能够衡量输出驱动能力当逻辑门输出端是低电平时,灌入逻辑门的电流称为灌电流,灌电流越大,输出端的低电平就越高。
由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也可以看出,灌电流越大,饱和压降越大,低电平越大。
然而,逻辑门的低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大值UOLMAX。
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OLMAX ≤0.4~0.5V。
所以,灌电流有一个上限。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高电平时,逻辑门输出端的电流是从逻辑门中流出,这个电流称为拉电流。
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就越低。
这是因为输出级三极管是有内阻的,内阻上的电压降会使输出电压下降。
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越低。
然而,逻辑门的高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小值UOHMIN。
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OHMIN ≥2.4V。
所以,拉电流也有一个上限。
可见,输出端的拉电流和灌电流都有一个上限,否则高电平输出时,拉电流会使输出电平低于UOHMIN;低电平输出时,灌电流会使输出电平高于UOLMAX。
所以,拉电流与灌电流反映了输出驱动能力。
(芯片的拉、灌电流参数值越大,意味着该芯片可以接更多的负载,因为,例如灌电流是负载给的,负载越多,被灌入的电流越大)。
由于高电平输入电流很小,在微安级,一般可以不必考虑,低电平电流较大,在毫安级。
所以,往往低电平的灌电流不超标就不会有问题。
用扇出系数来说明逻辑门来驱动同类门的能力,扇出系数No是低电平最大输出电流和低电平最大输入电流的比值。
===========================在集成电路中,吸电流、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拉即泄,主动输出电流,是从输出口输出电流。
灌即充,被动输入电流,是从输出端口流入。
吸则是主动吸入电流,是从输入端口流入。
吸电流和灌电流就是从芯片外电路通过引脚流入芯片内的电流,区别在于吸收电流是主动的,从芯片输入端流入的叫吸收电流。
灌入电流是被动的,从输出端流入的叫灌入电流。
拉电流是数字电路输出高电平给负载提供的输出电流,灌电流时输出低电平是外部给数字电路的输入电流,它们实际就是输入、输出电流能力。
吸收电流是对输入端(输入端吸入)而言的;而拉电流(输出端流出)和灌电流(输出端被灌入)是相对输出端而言的。
+++++++++++++++++++++++++++++++++++++给一个直观解释:图中PB0输出0,LED会亮,PB0的电流方向是流向PB0也就是灌电流了;而PB1要输出1,LED会亮,PB1的电流方向是从PB1流出,也就是拉电流了。
+++++++++++++++++++++++++++++++++++++在实际电路中灌电流是由后面所接的逻辑门输入低电平电流汇集在一起而灌入前面逻辑门的输出端所形成,读者参阅图18-2-3自明。
显然它的测试电路应该如图18-2-4(b)所示,输入端所加的逻辑电平是保证输出端能够获得低电平,只不过灌电流是通过接向电源的一只电位器而获得的,调节的电位器可改变灌电流的大小,输出低电平的电压值也将随之变化。
(a)灌电流负载(b) 拉电流负载图18-2-3 灌电流与放电流示意图(a) 灌电流负载特性曲线(b) 测试电路图18-2-4 灌电流负载特性曲线及测试电路当输出低电平的电压值随着灌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到输出低电平最大值时,即uOL=UOLMAX时所对应的灌电流值定义为输出低电平电流的量大值IOL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