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
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
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
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
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
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
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
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这几天念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现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听不懂,但从这本只有300页的书中,我感觉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书中讲述了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哲学的东西真的很难理解啊但是,他的这本书已经很容易理解了。
是我见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到的地位,一直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较之。
我们可能将晓得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从这本书中了解八卦的由来,各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是相互吸收和参考的历史,哲学是否全部形成,哲学可能是这样。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时代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高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也有意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中也谈至了一些东方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区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都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自然就是有区别的。
但是两者都就是人类杰出文明的一部分,只有将两者杰出的成分融合出来就可以利用,正像书中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与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结合,就可以产生未来的哲学。
自己完全没有水平,但幻想着抛砖引玉的效果!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
也许当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会感觉到一些东西!中国哲学始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苏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存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健全出来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落实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注重此间原则,在兴盛时不忘慎重有情,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所谓以史为鉴,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理解其现状。
鸦片战争西方以坚船利炮强加的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和革命,整个社会思维方式的变化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可以说道,儒家的整套伦理就是家族新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理论特别强调人们各自的边线,君臣父子,每个人都必须饰演不好各自的角色一方面理论规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平衡,但另一方面,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就是不公平的,三纲五常特别强调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顺从,沦为统治者的统治者工具。
而正是思想的幽禁才引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渐渐掉入有利地位。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而西方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也一步步的把专制推至历史的顶峰,人性被忘却,没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半封闭和无知。
四大发明被用做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做生产关上中国大门的利炮。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还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任然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现代化的火种才得以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范文(通用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1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
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
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
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
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
总言之,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
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
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第一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竊查此書,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
茲將其優點概括言之: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爲而發;故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瞭,則其學說不易評論。
而古代哲學家去今數千年,其時代之真相,極難推知。
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物件,始可以真瞭解。
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否則數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種同情之態度,最易流于穿鑿傅會之惡習;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
然若加以聯貫綜合之搜集,及統系條理之整1/ 33理,則著者有意無意之間,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環境,所熏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
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此弊至今日之談墨學而極矣。
今日之墨學者,任何古書古字,絕無依據,亦可隨其一時偶然興會,而爲之改移,幾若善博者能呼盧成盧,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國號稱整理國故之普通狀況,誠可爲長歎息者也。
今欲求一中國古代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所以宜加以表揚,爲之流布者,其理由實在於是。
至於馮君之書,其取用材料,亦具通識,請略言之:以中國今日之考据學,已足辨別古書之真僞;然真僞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僞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参考范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参考范文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仿佛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中畅游了一番,有着深刻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读了《中国哲学史》有哪些收获?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如果给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排名,"不惑",即无所担忧,无所困惑,一定可以排进前三名。
为了能够减少自己的忧虑和烦恼,有人纵情于山水,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求助于酒精,例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总之,我们似乎一直很多烦恼,很多困惑。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大学的保安都是哲学家,因为每次要进校门,他们都要问三个问题:1. 你是谁?2. 你从哪里来?3. 你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也是困惑了炎黄子孙很多年的经典问题,似乎解开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获得不惑的真谛。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有过担心,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玄"的学问,如何阐述中国哲学就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命题,能够把哲学史讲清楚,则更加困难。
不过,大师终究是大师。
冯先生高屋建瓴的总结归纳了中国哲学史中,奠基者地位的六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
同时,介绍了佛家,以及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语言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而冯先生个人对中国诸子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冯先生没有仅仅简单的总结归纳,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探讨和回答了开篇的三个经典问题,在阅读之后,令人既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又发人深思的去探索如何将中国先贤的哲学思想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可以代表中国人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首先,你是谁?在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人是自然的产物(侧面承认了人的动物性),所以最基础的思想认识是——人,应当顺乎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规律,是人类一直所向往的。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了解自然,更好的利用自然,在近200多年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一假期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
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
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
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我感觉,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读《中国哲学史》的几点看法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按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分为上下两卷,各16章。
子学时代讲先秦诸子,主要阐释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易经哲学。
经学时代则阐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之后从儒家思想中延伸出来的经学,从董仲舒开始,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一词在西方有久远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是哲学研究内容。
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对“哲学”一词的定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绪论中讲到,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分:宇宙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世界的道理;人生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人生的道理;知识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知识的道理。
这三种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末一直普遍流行,可见西方哲学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二、中西哲学差异:从横向来看,与古希腊这三位西方哲学奠基人对应出现的文明,便是在东方华夏文明历史中的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尤为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
然而从“哲学”这一角度来看,这两个各处于中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却完全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
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
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楚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因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
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
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帮助。
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经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的很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如: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8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8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篇一读《中国哲学史》有感“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
前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可能重复的,后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断重写的。
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
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
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中国近代哲学,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是中国近代哲学的酝酿准备时期,主要以龚自珍、魏源、洪秀全、郑观应等人的哲学思想为代表。
在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开始形成。
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等人适应民主革命的需要,把资产阶级哲学推进了一步。
孙中山的以进化论为特征的哲学思想,达到了较高水平。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此,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发展起来,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
它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革命,为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共8页)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
以下是XX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篇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做为一名语文教员,应养成读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掌握新知识以便适应时代的发展。
向书本学习,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
假期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受益颇深。
因为在很多时候,哲学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知识、一种专业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中国哲学简史》则在见证中国历代哲学派别之间精神通融的同时,将中国哲学做了推广普及。
让我们在向古代先贤学习的同时反思自己。
他使我认识到哲学不仅是人类精神的无限向往,而且确有其应用价值。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
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
还记得高中那会儿上中国近现代史课,学到西方人一次次侵略我们的国土,一次次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心中难免很悲凉。
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
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
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
等待中国的,却只有西方列强的欺辱践踏百般蹂躏。
中国古代的哲学,大都在讨论两个问题,“立德”与“政治”。
一方面,立德是政治的筹码,另一方面,政治和立德宣扬的同是入世的哲学。
在有些人看来,立德做圣人是出世之说,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立德与政治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无论他选择了闭门修德还是积极地投身于政治,对于他们自己而言,都是出于出世的考虑和目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一、引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阶段,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二、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
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
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
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
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
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三、走进《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这是一本简史,但是却有许多的人物与哲学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阐明其思想,因而著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流派都详加论述,简洁扼要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读《中国哲学史》有感1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学习,那么无论如何思考,我都无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还将越来越多,因而我翻开了《中国哲学史》。
在我的脑海中有这样一段回忆:幼儿园时我总会被老师打骂,有时是因为看窗外走神而没能回答她的问题,有时是因为不知道字该怎么念,有时是因为算数算错了……总之,在讲台上,伸手即耳光,毫无底线畏惧,亦无师道操守。
那时候傻,没告诉家长,也没想过怎么解决。
这段回忆无疑是苦涩的,但苦涩的回忆亦不止这一段。
在理想社会诞生前,每个人在这一辈子里都或多或少会成为受害者;有时也正是因为当过受害者,体会了这种痛苦,才不忍心再施害于他人。
孔子一生倡导的“仁”,就是希望人们都能以己之所爱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恶勿施于人。
因为我了解那种痛苦,因此后来我也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让别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过那时仅仅是出于同情而并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有时也仍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感到痛苦。
但在体会了孔子对仁的解释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了这种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每当我感受到一种痛苦,我就把这种感觉记住并提醒自己将来不许这么对别人;每当我感受到一种快乐,我也会提醒自己尽己所能让别人也拥有之,就像我们得知歹徒行凶时会义愤填膺,而看到弱者获助时会心满意足。
这样的观念让我经常活在阳光之下,因为这就仿佛是在拯救自己,同时也是在践行一种伟大的价值情怀。
现在人们总觉得生活没有安全感,总是害怕别人会伤害自己,究其根本,在于社会尚未能很好地践行“仁”的观念。
试想中国之十三亿人,任何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乘以十三亿,其社会意义都会是巨大的;然而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么,却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是怎么才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呢:当年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当今吾辈亦应取其思想精华继承并发扬之!何时才该感到幸福?怎样才能算作成功?其实问题的答案高中时就已经从我的眼前掠过,但直到读到《中国哲学史》中庄子那一章时我才意识到。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不惑:读《中国哲学史》有感如果给几千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做一个排名,”不惑”,即无所担忧,无所困惑,一定可以排进前三名。
为了能够减少自己的忧虑和烦恼,有人纵情于山水,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求助于酒精,例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总之,我们似乎一直很多烦恼,很多困惑。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大学的保安都是哲学家,因为每次要进校门,他们都要问三个问题:1. 你是谁?2. 你从哪里来?3. 你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也是困惑了炎黄子孙很多年的经典问题,似乎解开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获得不惑的真谛。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有过担心,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玄”的学问,如何阐述中国哲学就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命题,能够把哲学史讲清楚,则更加困难。
不过,大师终究是大师。
冯先生高屋建瓴的总结归纳了中国哲学史中,奠基者地位的六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
同时,介绍了佛家,以及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语言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而冯先生个人对中国诸子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冯先生没有仅仅简单的总结归纳,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探讨和回答了开篇的三个经典问题,在阅读之后,令人既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又发人深思的去探索如何将中国先贤的哲学思想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可以代表中国人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首先,你是谁?在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人是自然的产物(侧面承认了人的动物性),所以最基础的思想认识是——人,应当顺乎自然规律。
掌握自然规律,是人类一直所向往的。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了解自然,更好的利用自然,在近200多年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内心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多的是”有限”和”无限”的更迭。
道家认为,规律没有极限,而是相符相依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1通读全书,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从先秦到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代,无数的哲学家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不断在探索、在论述、在批判、在前行。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开中国历史,哲学是从懵懂开始,到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期。
似乎又有一种不服输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秀”。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上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统治中国思想上千年。
期间,佛教对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神不灭论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来慰藉人们心灵。
当然,其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但范缜的“神灭论”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间数百年没有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哲学家,直到王阳明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阳明心学不愧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
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国本土,构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
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
下面给您带来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
前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可能重复的,后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断重写的。
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
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
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中国近代哲学,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是中国近代哲学的酝酿准备时期,主要以龚自珍、魏源、洪秀全、郑观应等人的哲学思想为代表。
在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开始形成。
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等人适应民主革命的需要,把资产阶级哲学推进了一步。
孙中山的以进化论为特征的哲学思想,达到了较高水平。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此,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发展起来,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
它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革命,为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如J.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E.马赫的实证主义、B.A.W.罗素等人的新实在论,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A.叔本华的唯意志论、F.W.尼采的超人哲学等等,也陆续传入中国。
一些人构造了“唯生论”、“力行哲学”;20世纪30~40年代,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新理学”、“新唯识论”等哲学体系。
有的则运用现代的方法在逻辑学、认识论等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哲学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发生了多次论战。
其中最著名的有“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社会主义”的论战等。
马克思主义者内部也开展了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斗争。
这门“中国哲学史”教材,正是在后一层含义上讲的,即是将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向同学们进行介绍和说明。
我们介绍和说明的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着重讲授从先秦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线索、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而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亦无机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在世界哲学发展中,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中国哲学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立足现实的态度、非实体性的思维、内圣外王的追求和不拘一格的表达。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首先,我借此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了解这个历史中的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多姿多彩的人生,他们的独特深刻的思想,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智慧。
其次,通过这种了解,我们能够从往圣先哲那里获得关于宇宙人生的启迪,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省思做人的责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再次,通过这种了解,我们能够对往圣先哲提出的哲学问题及解答这些问题的思考有深入的认识,从而获得进行新的哲学创造的思想资源与思想启示。
哲学是一门奇特的学问,它的创造是离不开哲学史的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