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案范例
对联专题教案《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专题教案《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1.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
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
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幻灯片1)课题《对联》一.导入:(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
“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
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
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
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
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
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
“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幻灯片4)对联欣赏:(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
(居士提供)(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居士提供)(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教案
美。
形式与内容的异同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形式上有所不 同,但在内容上都注重意境的营 造和情感的表达。对联言简意赅
,诗词歌赋则更加细腻丰富。
互相影响与借鉴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发展过程中互 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丰富了
中华文化的内涵。
艺术形式。
发展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 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
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分类与内容
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 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按字数分类,可分为短联和长联 ;按对仗分类,可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和 串对等。
《对联》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对联基础知识 • 对联赏析与创作 • 对联与传统文化 • 对联实践活动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对联的定义与特点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由上 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 称、意义相关的诗句组成 。
。
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从选 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
技巧点拨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及时的技巧点拨和指 导,帮助学生掌握对联创作的要领 和方法。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 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供其他同学欣赏 和学习。
对联教案幼儿园
对联教案幼儿园【篇一: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能够仿写对联,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通过分组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 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古老的文明,有唐诗宋词,有诗经离骚,我们作为一个龙的传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我们更要好好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就是奇妙的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1、出示几幅有名气的对联,并分析对联的特点(1)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2)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重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4)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5)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6)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7)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2、教师和学生根据以上给出的对联来共同探讨对联的特点(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总结出对联特点:①、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②、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③、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对联教案初中
对联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 训练学生运用对联技巧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例如,可以讲述古代文人墨客对联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对联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解答。
对联的基本特点包括: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对联的分类包括:春联、挽联、寿联、行业联等。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词、如何对仗、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练习结束后,教师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5. 对联鉴赏教师选取一些经典对联,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评价,分析其艺术价值。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联中汲取文化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高2. 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喜爱程度五、教学资源1. 对联教材或相关资料2.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3. 经典对联作品集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联。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3. 联系实际,让学生尝试运用对联进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联训练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写作技巧。
2. 难点:对联的构思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对联,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2. 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历史背景。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对联的定义、特点、结构等基本知识。
2. 分析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3.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如:起承转合、借景抒情、对仗工整等。
(三)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对联的写作规律。
2. 教师提供一些对联素材,让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民间对联,了解对联的多样性。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对联。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联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
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写作技巧》等。
2. 教学素材:民间对联、地方特色对联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七、教学时间1. 导入新课:5分钟2. 新课讲解:15分钟3. 实践练习:20分钟4. 拓展延伸:10分钟5. 教学评价:5分钟八、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对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对联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对联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对联》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对联》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对联》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联,又叫“春贴”“对联”“门对”,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记。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神奇形象,抒发神奇愿望。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对联》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对联》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幅春联。
2.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特点(对仗、声律美),知道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联的一些特点(对仗、声律美),知道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诵《笠翁对韵》。
师:今日我们连续学习《春联》一课。
师:“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快乐祥和的气氛。
”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春联的作用是?生:春联给节日增添了快乐祥和的气氛。
师:缩减句子。
生:春联增添气氛。
师: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齐读春联)师:诵读这些春联,咱们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和期望。
二、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师:课文接下来讲的什么内容?请大家仔细默读第2、3自然段,思索,并用横线画出相关内容。
生:课文第2自然段讲:春联最讲究对仗。
师:春联讲究对仗,用文中8个字说明是?生: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生:课文第3自然段讲: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师:用文中的3个字来概括则是?生:“声律美”。
师:咱们归纳一下即春联的特点。
师:对仗,即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同时,声调也要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师:文中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
“绿柳”对“红桃”,是名词;“舒眉”对“开口”,是动词;“辞”对“贺”是动词;“旧岁”对“新年”,是名词。
师:请大家仔细读第二自然段的例子,老师稍后会提出更高要求。
师:接下来,咱们开展“春联里的对仗”小活动,邀请同学来为大家讲解。
初中部编版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部编版语文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意和新颖性。
2. 对联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对联作品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起源,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示例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对联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学课本中关于对联的介绍和示例,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对联主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创作一个具有创意和新颖性的对联。
3. 各小组展示对联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投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创作一个对联,要求结构合理,语言表达准确,修辞手法得当。
2. 学生互相交换对联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以及写作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对联,欣赏对联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了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对联的创意和新颖性较高,部分学生在对联创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联》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对联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灵活运用对仗和韵律;2. 如何表达深意和幽默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的典型例子、教学PPT、黑板、彩色粉笔等;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教师出示几幅对联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介绍对联的起源,向学生讲解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步: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1. 对仗:对联是由前后两句相互呼应、对仗的词语构成。
教师通过对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对仗的韵律和美感。
2. 韵律:对联一般要求在音调、声调、字数等方面达到平衡和协调。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对联和让学生自己练习,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3.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念、传递道德等,同时也可以是幽默、搞笑的。
教师讲解对联不仅要有良好的形式,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内涵。
第三步:创作对联1. 知识点操练:教师出示几组对联的前句,让学生根据要求填写合适的后句,巩固对对仗和韵律的理解。
2. 学生自主创作:让学生自由组合对联的前后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提供话题或关键词,引导学生创作。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1. 学生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创作的对联,分享各自的灵感和心得体会。
2. 精彩展示:选取几组优秀的对联作品,让学生上台朗读,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通过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对仗和韵律。
通过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通过展示与分享,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对联优秀教案
初中对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对联创作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通过对联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5. 对联比赛和活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结构、平仄、对仗等要素。
3. 示范:教师展示一些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学会欣赏对联的美。
4. 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教授创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动手实践。
5.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对联作品展示给大家,进行交流和评价。
6. 比赛:组织对联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对联。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联创作能力的提高3. 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4. 学生参与对联比赛和活动的积极性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对联教材或相关资料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3. 对联作品:收集一些经典和对联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4. 对联创作工具:提供一些对联创作工具,如对联软件、字典等六、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对联的奥秘。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要拘泥于传统格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
5. 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诗词、文章中领略对联的魅力。
6. 鼓励学生运用对联进行日常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联教案
一、活动背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接受它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它,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艰巨而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对联等)。
2、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3、选出女主持人一名。
四、活动过程:1、由律诗导入对联2、对联历史介绍(学生多媒体展示)3、对联特点: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
传统的作法是:竖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4、学生表演对联小品——《秀才斗财主》。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财主赖账不给钱。
于是在开张之日秀才到场,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
”在众人哄笑之际,财主气坏了。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5、古对联欣赏。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对联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对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 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对联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对联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两句相呼应的诗句,具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特点。
(2)对联的构成要素: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
(3)对联的基本结构: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几组对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4.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一些主题,如新年祝福、友谊、家庭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对联欣赏(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如楹联、春联等,让学生欣赏并评论,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继续创作对联,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对联: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对联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对联的魅力。
同时,也通过对对联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024版《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对联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常见对联类型及特点分析•创作实践与案例分析•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背景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对偶句。
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随着诗歌的繁荣,对偶句的运用更加广泛,为对联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广泛应用于节庆、装饰、题赠等场合。
030201对联的起源和历史03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对联不仅要求文字优美,还要求书写美观,是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01对仗工整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语法匹配、意义相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对仗艺术。
02寓意深刻对联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常常蕴含哲理和人生智慧。
对联的文化内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对联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意义02对联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对联的构成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语义相关。
对联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节庆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按字数可分为短联(十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和长联(百字以上)。
押韵对联的上下联尾字一般要求押韵,即声调相同或相近。
押韵可使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音韵之美。
平仄对联的平仄安排一般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即上下联的第二、四、六字平仄要相对。
平仄的运用可使对联声调起伏跌宕,更具韵律感。
对联的修辞和表现手法修辞对联常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和情感。
表现手法对联的表现手法多样,如用典、双关、嵌字、拆字等,这些手法可使对联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对联教案初中语文
对联教案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通过对对联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悠长。
3. 对联的分类:春联、寿联、挽联、书画联、行业联等。
4. 对联的写作技巧:选词炼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创新表达。
5. 欣赏和创作对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表达,提高学生的对联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例,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4.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对联的奥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悠长。
3. 讲解对联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各种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4.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选词炼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创新表达。
5. 欣赏经典对联,引导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6. 实践环节:分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7. 展示成果: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六、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民间的应用。
2. 创作一副对联,体现个人风采。
3.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欣赏对联,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初中教案
对联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基本结构,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对联的起源、特点和基本结构。
2.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联的意境 creation 和语言组织。
2. 创新和对联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的相关资料,如对联起源、发展、名联欣赏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成果,介绍自己对对联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2. 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对联的特点,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2. 教师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如如何选词、如何对仗、如何平仄协调等。
3. 教师举例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编写对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他评。
3.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对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交流对联写作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在对联写作中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写作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3.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对联的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创作出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内容丰富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对联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3. 对联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对仗和平仄的运用。
2. 创作具有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的对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精美的对联作品,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4.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经典对联案例,引导学生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创作对联,互相借鉴、修改。
6. 作品展示:各小组展示本组创作的对联,全班同学共同欣赏、评价。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创作一副对联,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写作的基本技巧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联作品的结构、对仗、内容等方面的质量。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对联作品:教师准备丰富的对联作品,用于教学演示和让学生欣赏。
2. 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对联写作教材,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对联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对联》教案。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
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
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
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
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
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
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
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
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
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
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
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
难。
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
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
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
)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
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
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
)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
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
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
好的对联。
1、工对
就是工整的对仗。
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
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
副词,虚词对虚词。
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
如: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
请
看下面歌诀: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
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
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
秋分。
[《对联》教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