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7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前预测、灾中跟踪监测和灾后评估中的作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说明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主要成就。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发展,二是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三是自然灾害的防御。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发展是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的知识基础,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是自然灾害的防御的前提条件,自然灾害的防御是目的。本节为第三章的第一节,是开启本章内容的钥匙,有统领全章的作用。教材内容与必修3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联系紧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主动的复习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侧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 ;认识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了解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认识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从立体维度对地理概念、地理问题进行认识、分析和把握,初步学会阅读卫星遥感地图,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地理资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判别分析与综合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面对自然灾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减灾防灾,增强减灾防灾的信心。领悟灾害的危害,学会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检测系统的构成;RS、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
RS与GIS在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报与评估方面的应用;工程性防御措施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RS与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的资料。

选修5教案 3. 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第1课时

选修5教案 3. 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第1课时

3.1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1课时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学案<人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1.从各级组织、自然灾害和监测手段三个方面理解并记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2.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理解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由国家、①________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②____________。

2.作用错误!提出减灾决策方案3.发展情况错误!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基本特点:⑤____________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⑥________好、⑦________强。

2.时空特点错误!3.应用举例(1>提供常规⑩__________,观测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2>迅速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⑪____________,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3>监测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灾害发生的⑫________、速度以及是否复发。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①世界级监测机构②国家级监测机构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害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④2.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①气象灾害②地质灾害③水文灾害④生物灾害⑤气象雷达⑥基层社区A.①②③④B.⑤⑥C.①③D.①②③④⑤⑥考查点2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3.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4.通过对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的监测,分析多幅卫星的云层图片,可以获得(>①台风中心位置②台风的强度和速度③台风所造成的降水范围④台风的移动方向⑤台风的登陆地区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方法技巧练方法图示法记忆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及主要特点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2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了解世界和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了解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的技术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简单的应用案例。

1.通过读图、析图,认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特点作用3.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认识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理解灾前预测、灾中监测和灾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激发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

重点: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滑坡、泥石流遥感影像图”导入[讲授新课]过渡:谁来测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教师简单介绍世界和我国在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探究活动1:读图分析:出示图3.1,分析: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组织者、监测对象、监测手段2.监测手段中用到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举例说明读图、分析、讨论展示、梳理、总结[承转]二、遥感技术(R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阅读课文,结合过去所学知识理解遥感(RS)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学生回答、梳理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0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那个、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是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地理学科素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能够总结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地理实践力:在课堂上学习的防御灾害的措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可能实际生活中可可能遇到的问题。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能够从多个纬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额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2018年台风“山竹”带来危害的视频导入,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板书】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内容和图3.1,思考监测系统的构成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1)构成:谁来测:各级组织(世界监测机构、各个国家、政府和基层社区)怎么测:监测手段(卫星、飞机、地面接收站等)测什么:自然灾害(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教师总结:我们监测系统的主要是为了减轻灾害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而我们常用的监测手段是遥感和GIS。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祸的监测与防守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认识自然灾祸监测系统的观点及其作用。

理解世界和我国自然灾祸监测系统的发展状况。

初步掌握遥感(R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灾祸监测中的作用。

认识自然灾祸防守的工程性举措和非工程性举措的有关内容。

自然灾祸监测系统【自主学习】1.观点:是由国家、地区及地方等各级组织,经过不一样平台对自然灾祸进行监测和剖析的网络系统。

灾前预警2.作用灾中追踪提出减灾决议方案灾后评估3.发展状况(1)世界各国逐渐成立和完美了灾祸监测系统,特别是地震、大海、气象、水文等监测部门。

(2)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立起气象、地震、水文、大海环境等自然灾祸监测系统。

【合作研究】阅读教材P62图 3.1 “自然灾祸监测系统”,研究以下问题。

(1)自然灾祸监测系统主要包含哪些因素?(2)自然灾祸监测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自然灾祸监测系统所监测的主要灾祸种类有哪些?提示: (1) 各级组织 ( 世界监测机构、各个国家、地方政府、基层社区等) ;各种监测手段( 遥感、雷达、信息接收站等) ;所监测的各种灾祸。

(2)灾前预警、灾中追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议方案等。

(3)大气圈 (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 ) 、岩石圈 (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水圈 ( 洪涝、风暴潮等 ) 、生物圈 ( 病害、虫害和鼠害等 )【中心概括】自然灾祸监测系统【追踪训练】当地时间2015 年 10 月 8 日 8 点 50 分 ( 北京时间 8 日 11 点 50 分 ) ,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 级激烈地震,包含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激烈震感,据报导仅在巴基斯坦就造成 53 182 人死亡, 75 146 人受伤,灾后重修资本起码需要50 亿美元。

据此达成(1) ~ (2)题。

(1) 该次地震的发生与哪两大板块有关()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2) 防震减灾需增强科学研究,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成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响能力,对灾情有“减小”作用分析:第 (1) 题,依据资料,此次地震发生在南亚次大陆与亚欧大陆之间,分别属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C 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2

《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构建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结构2.联系必修教材内容,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能力目标利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教学重点】构建《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结构【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前面咱们用了大概3周的时间把自然灾害与防治讲完了,我们讲的比较快,有些模块是咱们同学自己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把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作了很大调整。

为了使大家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这节课我们来把这本书串串线,串线过程中大家看看哪些内容与必修教材有联系,把前后知识整合一下。

师:大家把学案拿出来,首先找个同学阅读一下教材的课标,读的过程中你看哪些是你没掌握的,做下标记,课后回去把它弄懂。

师:这本书在高考中通常是一道10分题,看了历年高考题,出题基本是两种类型:1、以备考期间某种特大自然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灾害发生原因、地区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特别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2、以某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本区内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师:我看了一下大家做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同学都完成的很好,有的同学觉得我给的地方不够大,又单独拿纸做的,同学们下课可以过来看看。

下面我们一起来构建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看看有没有你落下的。

师:自然灾害与防治咱们一共讲了几大内容?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的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有这三大内容师: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主要是这四方面内容:(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师:我们先看自然灾害,要想构成自然灾害,需满足哪些条件?(自然异变和受灾体)师:任何一次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灾害系统都由哪些要素构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以及这次灾害的灾情)师:自然灾害都能产生哪些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并且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有个特点: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同一次灾害,什么样的地方危害程度高?低?为什么?师: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灾害了?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哪些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生态环境建设——稳定(必修3 2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破坏——失稳(必修1 5.1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了?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应急措施、灾后自救互救行为社会经济活动建设防灾减灾工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求你会举例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主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哪些类型:(气象、地质、水文、生物灾害)都分别包括哪些灾害?以及与必修教材的联系台风: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地图册P12干旱与旱灾呢?:必修1 2地球上的大气地图册P14—17寒潮?还是必修1 2.3地震?形成与什么有关?板块几大板块?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图册P20、52风暴潮:气旋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生物灾害我们是我们新接触的过渡:主要的自然灾害这一块我们重点要掌握哪些内容?这些自然灾害的定义、成因、分布、危害、防御措施以及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地理教学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地理教学案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监测——————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5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

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思考探究: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提示: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的发现。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主要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

3.发展状况我国已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如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等。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技术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从空间尺度看,具有多波段、多时相、全天候的特点;从时间尺度看,可实现同步观测。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等灾害的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主要功能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作用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与遥感技术结合(1)灾前: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2)灾害过程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3)成灾后: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二、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功能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技术(RS)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

空间尺度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

时间尺度上:同步观测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GIS) 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重建工作提供依据RS和GIS 结合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对灾情实况监测并作出评价,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灾害损失,指导救灾活动——————方法技巧很重要———————图示法理解RS与GIS的优势结合对灾害监测的作用———————应用体验不可少——————2016年3月8日央视报道,3月2日,甘肃省迭部县达拉林场发生森林火灾,至今已燃烧7天,过火面积已超180公顷,扑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2、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3、了解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学法,谈话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极大威胁。

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探讨缓解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使全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灾害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设问)什么是自然灾害?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问)从自然灾害的定义来看,要构成自然灾害,必须有哪些要素呢?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思考:P2思考题(承转)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请大家阅读教材3-5页,归纳出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word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word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人教版]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目标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组成和成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可以慢慢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大体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类先进的科技手腕(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及挂图、图片等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一、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二、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和提出减灾决策方案通过对图3、1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讲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县、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类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类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普遍,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都可进行检测。

如对洪水患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及世界各地、彼此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立起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

(2)掌握自然灾害监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4)理解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对生命和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自然灾害的监测手段和方法。

(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和策略。

2、教学难点(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和危害,以及监测与防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灾害的形成原因、监测手段和防御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地考察法(或模拟实验法)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2、知识讲解(1)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①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②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③生物灾害(如蝗灾、病虫害等)④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等)(2)自然灾害的监测手段和方法①气象监测(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②地质监测(地震监测仪、GPS 等)③水文监测(水位监测站、流速监测仪等)④遥感技术(R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⑤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3)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和策略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如修建堤坝、护坡工程、抗震建筑等)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如加强灾害监测预报、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宣传教育等)3、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如汶川地震、台风“山竹”等,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

(2)掌握自然灾害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3)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制定简单的自然灾害防御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和防御措施。

(2)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的形成机制和危害特点。

2、教学难点(1)如何将抽象的监测技术和防御策略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应用的知识。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灾害防御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监测手段和防御策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自然灾害的现象和危害,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的视频片段,如地震、洪水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提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2、知识讲解(20 分钟)(1)自然灾害的类型介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生物灾害(病虫害、鼠害等),让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分析每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如突发性、周期性、群发性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等危害。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3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_13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学目标1.了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2.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纪录片《侣行拔一条河.台湾》(片段)学生活动:谈谈观后的内心感受。

转入课堂内容:面对这样大的自然灾害,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

那么借助于所有对地观察技术在内的现代化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板书: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63,观察图3.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思考:1.不同平台(陆地、海洋、空中)的监测仪器有什么不同?2.图中各监测仪器的对象是什么?3.监测系统是如何工作的?4.什么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请从谁来测?(即组织者)、怎么测?(即监测手段)、测什么?(即监测的对象)三个方面来归纳出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板书: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学生阅读p64,了解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教师总结并讲解: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的洪涝灾情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板书: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4的“阅读”并展示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站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讨论了解:①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建立的时间、监测系统组成、监测范围及主要作用。

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地理)
板书设计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作用
2.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2.应用范围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
2.作用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地理选修5 [人教版]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目标
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及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

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的洪
①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建立的时间、监测系统组成、监测范围及主要作用。

②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对于海洋相对陌生,沿海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意义重大。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课下探究活动: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于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搜
图3、2是地图和卫星影像的组合图,清晰地反映了该次台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移动路径,从而了
图3.3是影像组合图,从俯瞰的角度清晰地对比了1998年九江段决堤前(左)后(右)的景象。

两张大图的上方河道是长江,左下方的深色水体是鄱阳湖,长江和鄱阳湖之间是九江段堤坝,两张小图是九
5颗卫星成为防灾减灾“千里眼”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
图3.4旨在说明从灾害信息收集到形成减灾决策过程中,GIS在收集信息、统计分析、结果评价和预报预测三个方面的作用。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说明: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
①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对受灾面积和范围进行估算和预测,从而为抢险
和救援提供了线索和数据。

②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GIS在分析和确定灾害的类型、灾害的发生原因及将来的变化趋势等方面
和GIS在灾害监测中的运用了解多少?请点击有关网站,下载一些资料,互
设计步骤:
1.先熟悉RS和GIS是哪些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们对应的中文含意又是什么。

2.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

4.将查到的有关信息保存或打印出来,在班上互相交流。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自然灾害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
美国的防洪和日本的防震是世界著名的防灾减灾的成功例子,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密西西比河防洪措施既包括工程性措施(第三点),又包括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充分说明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
①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形成决议,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mauona1 Decadefor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
②了解“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及具体目标。

③我国于1989年成立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①制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等),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②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把减灾规划纳入国民
经济发展规划的整体之中。

③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分别针对社会民众、军队、武警、政府官员进行防灾
①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
日”。

②从1991年开始,每一个国际减灾日都有一个主题,这一惯例一直延续到国际减灾十年结束后。

③了解每年的主题。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说明: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三种方式不是孤立、绝对的,例如修建水库,既属于改变地表环境,又提高了抗灾性能。

①我国有多处防护林工程(防扩林工程又称大地绿色工程),属于第一类“改变地表环境”,通常布局在海洋带、北方风沙区、山地水土流失区以及人口稠密的平原区。

②我国东南沿海的防潮大堤以及防御滑坡泥石流的格栅坝属第二类“阻隔或控制灾害与财产、人口等的直接相遇”类;
③不同库容的水库及抗震系数较高的城市建筑等,都属于第三类“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
通过阅读,了解“十分之一法则”,可纠正某些人的“防灾投入是财力、物力的浪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复习所学内容,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监测和防御的,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使学生初步建立减灾意识。

设汁步骤:
1.确定时间(例如50分钟)和演讲的人数(可有8~10位同学)。

2.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确定每组的演讲主题(可自定题目)。

例如:
(1)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2)人类扮演什么角色——改善环境,减少和降低灾害的损失;还是破坏环境,促发和加剧灾害的损失?
(3)自然灾害对人类是有害的,它有有利的方面吗?
(4)面对灾害,我们学生可以做什么?
(5)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投身于减灾事业。

介绍一些从事减灾事业的科学家或普通工作者。

3.各组分头准备演讲稿和推选演讲人(如果需要,老师可提供帮助),时间为一周。

4.演讲比赛开始,可请有关老师和领导参加,进行评比。

5.将各组演讲稿编订成册,进行宣传。


板书设计
§3、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作用:
2、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2、应用范围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
2、作用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