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合集下载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科学素养)PPT课件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科学素养)PPT课件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总结词: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尊重 研究对象、保护隐私、避免利益冲突等。学术规范则是指学术论文的撰写、引 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
• 详细描述: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旨在保 护研究对象的权益、促进研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科研伦理要求研究者尊重研 究对象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同 时,研究者还应避免利益冲突,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学术规范则是指 学术论文的撰写、引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积累。 学术规范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 成果,并注明出处。同时,学术规范还要求作者在论文中如实反映研究过程和 结果,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05
科学研究的评价与交流
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创新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创新性,是否在理论或
实践上有所突破。
实用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实际应用价值,能否解
决实际问题。
学术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符合 学术规范,是否具有学
术价值。
可靠性
评价研究成果的数据和 结论是否可靠,有无科
学依据。
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
参加学术会议
建立合作网络
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 ,与同行交流。
与其他研究机构、企业或政府部门建立合 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
分享研究资源
培养团队精神
与其他研究者分享研究数据、实验设备等 资源,促进资源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合作精 神和团队凝聚力。
06
步。
提高生活质量

儿童的科学素养

儿童的科学素养

儿童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儿童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对于他们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素养的概念、培养途径和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科学素养是指儿童对科学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它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儿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的途径1.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案例讲解等方式,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并提供科学知识的传授。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织儿童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如参观科学展览、进行科学实验等,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培养儿童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儿童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科学资料,观看科学视频,参与在线科学教育平台等,拓宽他们的科学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信息获取能力。

三、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性1. 发展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激发儿童的创新潜力。

科学素养培养着重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这种创新能力不仅对他们的学业有帮助,同时也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批判思维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儿童的批判思维能力。

儿童通过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这种批判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科学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答:科学素养是指: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伦理与情感。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睦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答:从这句话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以下教学策略: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各种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学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第四讲科学探究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参考书目:[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

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

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

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

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

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

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

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

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

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养概念的诠释,在不同时期都发表了针对这一主题的文章。

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

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第一,知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结晶。

它由许多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组成。

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

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没有科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能力。

第二,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第二种要素。

科学能力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思维和创新等因素。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知觉,人们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周密和精确的观察,才能从自然现象中获得有意义的材料,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因此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前提,是提出科学学说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衡量人们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的一把智力量尺。

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去模拟自然现象,以便从中认识和发展某种自然规律。

良好的实验素质应包括:①能设计实验去实现某种认识的目的;②能根据实验设计去装务仪器,并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③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④能合理地对实验数据和材料进行处理,从中导出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

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借助于符号、数字、图表、框图等进行的思维,它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异同,为抽象和概括建立必要的前提。

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的思维,它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是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本质。

创新是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映象的心理过程,其结果是发现新思想、新方案、新技术和新产品。

第三,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

从方法论的高度看,方法要素主要包括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要素的培养。

逻辑方法是指科学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方法可分为: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证实与证伪等。

少年大师班科学素养课 笔记

少年大师班科学素养课 笔记

少年大师班科学素养课笔记一、课程概述科学素养的定义:科学素养是指人们掌握、应用和评价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课程目标: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

课程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

二、科学探究方法观察:用五官收集信息,记录现象。

假设:根据观察提出可能的解释或预测。

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步骤,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数据收集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用图表或统计方法分析。

结论: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验证或修改假设。

交流:与他人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接受反馈。

三、物理基础知识— 1 —1.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加速度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重力与摩擦力: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

2.光学:●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光的颜色:光谱与光的波长关系。

3.声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振动与介质。

●音调、响度与音色:声音的基本特性。

四、化学基础知识1.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化学反应:●反应类型:合成、分解、置换、复分解。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3.元素与周期表:●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半金属。

●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

五、生物基础知识1.细胞:●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等。

— 2 —●细胞的分裂与增殖: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遗传与变异:●DNA与遗传信息:基因、染色体。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

3.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化:生态平衡、环境污染。

六、地球科学知识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层次:地核、地幔、地壳。

●板块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

2.水循环:●水的存在形式:固态、液态、气态。

●水循环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7
据此,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对科学基本
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与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习、理解和体验而形成的由科
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
情感构成的内在品质。
28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
1、科学素养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早期形成的科学
美、真实之美等等,借助于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广泛
联系和渗透,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文学艺 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价值与功能,包括它的娱乐的、教育的 、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种种功能与作用。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
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 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43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 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 部门,可以看作是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 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两个层次。
5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通常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文化。 文化分为三种:科学、伦理和艺术。 科学文化的功能在于求真 伦理在于求善 艺术创作、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在于求美
6
第二、指人的文采。 “观乎天文以差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象” 人的文采不是指人的外表,人的体貌特征,人的长相,而是 指人的一种文雅的举止。这个文雅的举止是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的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指五种德行: 仁、义、理、智、信。
10

科学素养小课堂-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科学素养小课堂-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科学素养小课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学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是指人们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科学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素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对科学的批判、思考和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能够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素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判断事物的真伪,防止被伪科学误导。

同时,科学素养还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为培养科学素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学校教育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学校应该提供系统的科学知识教育,并注重科学实践和实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能力。

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培养科学素养不可忽视的一环。

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接触科学知识,提供科学实验和探索的机会,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兴趣。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社会应该加强科学传播和普及,提供科学教育的机会和资源,让全民都能够参与到科学的学习和实践中。

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素养。

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的自我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养科学素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章节安排,它对于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跟随作者的思路。

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权威表述对公民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更新,而且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

由于如今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完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广泛认可的表述,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表述:1、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2、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3、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4、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我国现状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为: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素养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具有科学精神的能力。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知识:指一个人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包括基础的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知识。

2.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一种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
维方式,它包括假设、检验、分析、推断等等方法。

3.科学实践能力:指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需
要通过学习实验和观察科学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

4.科学态度:是指一种基于客观事实、开放求证、批判思维和负责任的态
度,对科学研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热情。

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在科学方面的素养水平,是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并遵循科学精神开展科学实践的重要能力。

拥有科学素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在工作生活中更加合理地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科学素养-课件

科学素养-课件

2.2.6 技术创新需要条件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 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 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的条件主要有:技术创新队伍、技术研发费用、技术开发装备、技术开 发场所、科学技术情报等。
四、研究性学习工作
从问题入手,把知识学习和技术工作过程创建成为一 种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的“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与技术工作相互促进,提供类似“科研” 的工作环境或途径,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得专业知识 ,提高解决科研问题能力。
1.4.1因素关联作用图
1.4.2、研究性学习平台
1、学习情景创设与实施 2、探究环节的灵活设置 3、问题/案例/项目分析 4、协作学习组织的创建 5、小组全方位交流沟通 6、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7、项目过程、进展管理
2.3.2、学习科研方法的途径
1、查阅相关论著,学习并感悟真谛 2、初学者应请教科研的资深经验者 3、参加学术会议,聆听高水平报告 4、参加科研课题组,在实践中感悟 5、多与同行交流,勤钻研,善总结
2.3.3、科研方法层次
1、哲学方法:抽象性,普遍性,最顶层。 2、一般方法:综合性,桥梁性,中间层。 3、特殊方法:专业性,单一性,基础层。
2.1.2、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一般指从哲学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 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力图使其系统化并具有普遍 性,即注重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科学方法具有可 遵循性、有效性以及发展性等属性。
2.1.3、二者差异
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学方法。科研方法是在科研过 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 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 可操作性。而科学方法则强调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等。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素养概念及内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素养概念的延伸和派生,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

本课程重点讲解素养概念及内涵,什么是科学素养,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等六部分内容。

认为,素质的养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辨证过程。

修养、自我教育以及自我完善的设计与实现,只有身体力行,坚技不懈地实践,方能取得成效。

同时认为,发现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题、质疑学术权威、求证问题到底等是科技创新必备的素质。

第一讲:科学素养一、素养概念及内涵我们这一讲主要讲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第一个是基本概念,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叫素质,素质是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固有的属性,该此通常被认为是与英文的单词翻译过来,其基本含义是指能读会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第二个是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不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定性条件和后定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知识,体制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是两个是有差异的,“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有”之意,因此素者侧重于现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素者的养成,既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面,养成素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素养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因为素养是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知与行有机体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内进的过程。

第二个是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在素质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达到自我断裂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ppt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ppt
第一讲
科学素养
提纲

素养概念及内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素养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素养概念及内涵

基本概念 1、素质: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属性。该词通常被认 为是由英文literacy翻译而来,其基本含义指能读会写,即 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2、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逐步成熟并固化的过程, 它是先天性条件和后天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 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 知识、才能及体质等诸多方面。 3、二者差异: “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 有”之意。因此,素质侧重于形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 素质的养成,即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式养成素质 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素养概念及内涵

素养特点
1、实践性:素养是一个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 行“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近累积 过程。 2、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 在素质的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 机结合,达到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素养概念及内涵


延伸概念

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 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 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 研究过达到基 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 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养的调查都按照米勒模型进行问卷设计。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启动了“2061 计划”, 这是一个面向21 世纪、致力于科学 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 “2061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1989 年推 出了第一阶段的成果《2061计划:面向全体 美国人的科学》

《科学素养探析》课件

《科学素养探析》课件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更容易 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推 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科学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数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科学方法
包括观察、实验、推理、 论证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 法。
科学精神
包括探索、求实、创新、 合作等科学研究的价值观 念和精神追求。
02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科学氛围 ,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和发现。
亲子科学活动
组织家庭科学活动,如制作小实验 、参观科技馆等,增强孩子的科学 兴趣。
科学教育理念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 尊重孩子的探索精神,支持他们在 科学领域的发展。
社会环境
科普活动与设施
社区和公共机构应提供丰富的科 普活动和设施,如科技馆、图书 馆、博物馆等,方便公众接触和
互动交流,增进对科学研究的了解和兴趣。
科学文化氛围
03
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各界对科学研
究的支持和参与。
鼓励创新和探索精神
创新教育
在科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支持科研项目
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 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பைடு நூலகம்
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 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人才。
04
提升科学素养的策略与 建议
加强科学教育投入
1 2
增加科学教育课程
在中小学阶段增加科学教育课程,包括物理、化 学、生物、地球科学等,确保学生接受全面的科 学教育。
提高师资力量
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 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演讲稿

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演讲稿

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话题。

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不仅是我们成长的基石,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动力。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够理解和解释科学现象,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人,不仅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因此,科学素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一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精神,人类才能够不断地取得科学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够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因此,科学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它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我们可以多读一些科普读物,多参加一些科学实验,多关注一些科学新闻,让自己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

同时,我们也可以多进行一些思维训练,多进行一些创新实践,让自己的科学精神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升。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让我们共同追求真理,共同探索未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内涵与其培养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内涵与其培养
第三页,共67页。
第三,信仰素质。认知和处理心灵世界(超现实的)素质,悟性的素质, 讲约定、讲虔诚,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善。
第四,人文素质。认知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素质,融 理性、感性、悟性于一身,而又不混用,讲真诚、讲诚信,它 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爱。
第四页,共67页。
4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第十一页,共67页。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大自 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乐与幸福 ,并不是一定只能来自对于金钱、权位、财富的占有享受。
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情壮语的范仲淹 ,也曾写过《苏幕遮》这样感悟大自然而情感细腻的诗词:
第十七页,共67页。
三、科学素养的内涵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世界各国学者 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也一直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第十八页,共67页。
18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 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学实践过程 、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 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第三十四页,共67页。
34
(四)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
第三十五页,共67页。
35
1、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素养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这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 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素养是靠后天培 养形成的。比如,某人在某个领域的素养高,一定是 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拥有相当的知识、信息、经验,掌 握独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见识。

[小学]什么是科学素养

[小学]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1 、什么是科学素养?如何理解"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句话?答: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

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a. 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b. 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c. 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为脉络来进行概括的描述和明确的界定2 、"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答:从这句话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针对儿童的这种特性,应实施以下教学策略:(1)我们在活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

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

"设计亲历活动必须符合下面几个要求:a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

b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

c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社区资源。

d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2)在新课标影响下,的探究式教学逐步受到科学教师的重视。

老师们意识到使用探究式教学既可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学习科学家认识自然的方式,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心智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做到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答: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育概论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第四讲科学探究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参考书目:[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第一节科学素养的含义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但由于其本身的教育口号的特征,对科学素养具体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因为而异。

从理科课程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

据Bybee(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

柯南特在1952 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

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

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

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早在1958 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

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

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

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

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养概念的诠释,在不同时期都发表了针对这一主题的文章。

几乎在所有的这些文章里,赫德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解释都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层面上。

例如,在1987 年的一篇文章里,赫德针对20世纪60年代理科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深有感触地指出,“科学素养的度量就是文化意识的度量。

传统理科课程把学生当作自己文化中的外来人。

引起科学教学实质性变革的一个问题是太多的科学家没有科学素养,对大学前科学教育感兴趣的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太少”(Hurd,1987)。

赫德把科学素养同“文化”联系起来、把科学家看作“没有科学素养”,抱怨太少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参与科学教育改革,显然,作者关于科学素养的强烈的普通教育观已显露无疑。

在1998 年的一篇文章里,赫德再次呼吁:“科学素养是一种公民能力。

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他可能会遇到与科学有关的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方面的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需要科学素养” (Hurd,1998)。

自从20 世纪50 年代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名词产生以来,它一直作为一个口号流行于西方科学教育界。

作为一个口号,他对于科学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表达了科学教育改革的理想目标。

也正是作为一个口号,它把对科学教育感兴趣的人统一起来朝着一个目标迈进。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素养同“科学为大众” 或“科学大众化”(Science for All)等西方科学教育界流行的口号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意义。

一般而言,教育口号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简约性、情绪化、导向性和明显的价值倾向性(郑金洲,1998)。

因此,对口号的理解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不难理解,科学素养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

Laugksch(2000) 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5 个因素:①对科学素养感兴趣的群体不同 (有科学教育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等) ;②科学素养的测量方式不同;③对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定位不同;④倡导科学素养的目的不同;⑤科学素养作为一个概念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这5 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由图1-1 表示。

兴趣群体提倡目的概念本质1-1 影响科学素养概念的理解因素(来源:Laugksch,2000)Bybee(1997)提醒我们,造成对科学素养的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科学素养这一词组中的“literacy”有不同的理解。

这一英文单词在字典的一般解释是“读、写能力” 。

显然,这一解释对科学素养概念并没有实质意义,也即科学素养并不一定是关于科学的“读、写能力” 。

这一单词对科学素养蕴含的意义是人们应该了解有关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基本的能力,以便适应现代社会,即所谓“功能的科学素养” ( Functional Scientific Literacy)。

顺便一提,关于“功能的科学素养” 的提法在近年为科学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公众理解的科学” (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研究者通常通过个案方法对普通市民在其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理解、认识和处理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考察( Irwin&Wynne,1996 )。

这类研究促使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者关注“市民的科学”和“学校科学”的联系并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校科学课程在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

但是,即便是在“功能的科学素养”这一层次上,似乎也难达成一致意见。

例如,有的人强调对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名词的掌握( Hazen&Trefil,1991), 有的人强调能读懂、会写并对有关的科学问题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传达 ( Shamos,1995) .另外,还有人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功能的科学素养” 是不一样的。

例如,发达国家的社会公民与相对落后的社会公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科学与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 Jenkins,1990)。

从这一观点出发,有人认为科学素养的定义应具有相对性,也即科学素养与社会背景相关,它不应当存在于“社会真空”中( Laugksch,2000)。

由此出发,不难理解,即便是在同一国家,对于城市和乡村的人们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不可能是一样的。

就我国而言,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科学教育普及的水平也不一样,不同地区的市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养,我们还缺乏充分的数据。

如前所述,作为一个口号,科学素养表达了科学教育改革的理想目标。

但从理科课程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习惯把它与一些课程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在Champagne和Llovitts(1989)看来,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或“怎样才算具备了科学素养”这一类问题的回答一般包括3个方面的描述:①关于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人的行为的描述;②关于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人的心智状态(mental State)的描述,也即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③关于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人的教育条件。

显然,这3 个方面分别大致相当于课程评价、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

而且,他们的核心部分是第二个方面,即相当于课程内容的“心智状态” ,其他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它的推演。

这大概可以解释当人们谈到科学素养时为什么习惯从科学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构建理科课程(Bybee,1987;Collins,1989)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比较同一年代的科学素养的不同提法,以及不同年代的科学素养核心概念,Bybee 认为,“当一个人声称科学素养没有被很好地定义的时候,他要么没有认识到科学素养的历史,要么不接受别人的定义”(Bybee,1997) 。

那么,这个关于科学素养认识的历史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将在下一节讨论第二节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第一节中谈到,柯南特于20世纪50 年代初期首次使用了科学素养这个名词,赫德在50 年代后期从基础教育的层面对它进行了说明和解释。

在他们之后,还有约翰逊(Johnson W.)、卡尔顿(Carlton R.)等人对科学素养做了进一步阐发(Bybee,1997)。

虽然他们的文章大都涉及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如科学概念、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方法和科学史的作用、科学事业的精神等,但还只能算是个人的见解,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因此,可以说,从20 世纪50 年代初到60 年代初的10 年间并没有成型的科学素养理论出现。

到了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科学素养研究中心的Pella等人对科学素养进行了首次概括总结。

他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在过去的10 多年里发表的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章有没有共同性的主题,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经过文献调查和统计分析,他们发现在100 篇关于科学素养的文章里涉及的共同主题可概括为6 个方面(后面的数字是所提及的文章篇数);①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67);②科学的伦理(58);③科学的本质(51);④概念性知识(26);⑤科学和技术(21);⑥人文中的科学(21)(Pella, O Hearn& Gale,1966).随后,Pella 对20 世纪60 年代理科教育现代运动中的“新课程”进行了评价。

但他发现,“新课程”多集中于概念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很少涉及其他主题(Pella,1967)。

Pella 等人的研究结果使科学素养理论的基本框架得以形成,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Showalter等人在20世纪70 年代中期对科学素养的理论进行了又一次的综合概括。

根据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他们提出科学素养应包括以下7 个方面:①科学的本质;②科学中的概念;③科学过程;④科学的价值;⑤科学和社会;⑥对科学的兴趣;⑦与科学有关的技能(Showalter,1974)。

与Pella等人的理论相比,这7 个维度在内容和次序上都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科学素养的时代特征。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科学素养的连续性问题,即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逐步发展的。

这种连续性不仅反应在科学素养的整体上,也反应在每一个维度上。

科学素养的连续性问题后来由Shamos、Bybee 等人继承和发展。

在Shamos 看来,科学素养可分为3 个水平,即文化的科学素养——理解普通文化意义上的科学词汇;功能的科学素养——能阅读、书写并参与讨论有关的科学问题;“真实的”科学素养——深入理解科学事业的发展变化,科学概念的来龙去脉以及科学过程的本质含义(Shamos,1995)Bybee把科学素养分为5 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科学文盲、词语的科学素养、功能的科学素养、概念和过程的科学素养、多维的科学素养(Bybee,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