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六国论

合集下载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作者: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下之外,大则荣获邑,小则得城。

较秦之税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无此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杀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去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非常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着急。

故久攻不下而高低输赢已被判矣。

至于摒弃,理欺世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朽。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严禁吃到也。

悲夫!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劫夺,日削月割,以趋向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夺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注解:1.兵:兵器2.仁义:擅于,擅于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道。

这就是复述。

下句的“曰”就是对该复述的提问。

5.率:都,皆。

6.盖:承揽上文,则表示原因,存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8.攻下:用来攻(的办法)而夺回。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篇1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摘要: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六国论》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jū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分享

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分享

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分享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分享苏洵认为秦统一六国而六国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贿赂秦国。

我却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秦国的君王可以知人善用。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篇1六国论苏轼(宋)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苏洵《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六国论苏辙【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辙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③,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④,而范睢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⑥,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曾经读《史记》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世家,私下奇怪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诸侯以五倍于敌的地域,十倍于敌的军民,奋发向西而进,去攻击崤山之西不过千里之大的秦国,却没能免于灭亡的命运。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苏洵《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

六国论宋朝:苏洵①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可以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以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以有尺寸之地。

后代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天割十城,而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

至于推翻,理固宜然。

先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③齐人何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难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尔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堪称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可以,良将犹在,则输赢之数,生死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介绍苏洵( 1009 年- 1066 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隐士)。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谈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创作背景《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

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 10 篇,都是史论的性质。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韩、魏塞秦之冲()(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六国论苏辙注音版

六国论苏辙注音版

苏辙《六国论》注音版尝ch án ɡ读d ú六li ù国ɡu ó世sh ì家ji ā,窃qi è怪ɡu ài 天ti ān 下xi à之zh ī诸zh ū侯h óu ,以y ǐ五w ǔ倍b èi 之zh ī地d ì、十sh í倍b èi 之zh ī众zh òn ɡ,发f ā愤f èn 西x ī向xi àn ɡ,以y ǐ攻ɡōn ɡ山sh ān 西x ī千qi ān 里l ǐ之zh ī秦q ín ,而ér 不b ù免mi ǎn 于y ú灭mi è亡w án ɡ,常ch án ɡ为w éi 之zh ī深sh ēn 思s ī远yu ǎn 虑l ǜ,以y ǐ为w éi 必b ì有y ǒu 可k ě以y ǐ自z ì安ān 之zh ī计j ì。

盖ɡài 未w èi 尝ch án ɡ不b ù咎ji ù其q í当d ān ɡ时sh í之zh ī士sh ì,虑l ǜ患hu àn 之zh ī疏sh ū而ér 见ji àn 利l ì之zh ī浅qi ǎn ,且qi ě不b ù知zh ī天ti ān 下xi à之zh ī势sh ì也y ě。

夫f ū秦q ín 之zh ī所su ǒ与y ǔ诸zh ū侯h óu 争zh ēn ɡ天ti ān 下xi à者zh ě,不b ù在z ài 齐q í、楚ch ǔ、燕y àn 、赵zh ào 也y ě,而ér 在z ài 韩h án 、魏w èi 之zh ī郊ji āo;诸zh ū侯h óu 之zh ī所su ǒ与y ǔ秦q ín 争zh ēn ɡ天ti ān 下xi à者zh ě,不b ù在z ài 齐q í、楚ch ǔ、燕y àn 、赵zh ào 也y ě,而ér 在z ài 韩h án 、魏w èi 之zh ī野y ě。

六国论苏辙

六国论苏辙

六国论苏辙引言《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辞章,他以六国争霸战争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对六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将围绕苏辙的《六国论》展开讨论。

一、苏辙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苏辙,字子由,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北宋文学的巅峰之一。

他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卒于靖康之变后的靖康二年(1127年)。

苏辙深受古代历史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历史有很深的研究。

《六国论》是苏辙在靖康之变后的河南讲学时写下的一篇辞章。

这篇辞章主要是对六国争霸战争的历史进行了剖析和总结,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反思战争的本质,追求和平与安定。

二、六国争霸战争背景在《六国论》中,苏辙对六国争霸战争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六国的争霸战争起因于统一战国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源自于人类天性中的野心和贪婪。

苏辙认为,当时的六国各自有其优势和劣势。

其中,楚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丰富的资源而成为战争的主导者。

而其他五国则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

苏辙指出,这些特点与每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和统治者的能力有关。

三、六国争霸战争的启示苏辙在《六国论》中提出了一些关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发展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政治方面,苏辙认为,六国互相争斗的根源在于各国的统治者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的利益。

他强调了君主的智慧和能力对国家的重要性。

只有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明智的决策和睿智的战略眼光,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平。

其次,在军事方面,苏辙指出了兵力的重要性。

他强调六国争霸战争中楚国以其强大的军队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其他国家也必须致力于军事实力的提升。

他同时也强调了军队的纪律、组织和指挥的重要性。

最后,在经济方面,苏辙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

六国争霸战争的发动和维持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财富。

具备丰富资源的国家能够更好地支撑战争的进行,而贫弱的国家则会面临困境。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六国论原文赏析1【作品介绍】苏辙的《六国论》可与其父苏洵的《六国论》并读。

他们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的。

洵文着眼于政治治形势,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原文】六国论作者:苏辙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②,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③,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④,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⑤,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⑥;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注释】①六国世家:六国,指齐、楚、燕、魏、赵、韩。

六国论译文及全文解析

六国论译文及全文解析

六国论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兵:兵器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古文观止·六国论》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六国论》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六国论》译文与赏析六国论六国论北宋·苏辙【题解】苏辙,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他与父苏洵、兄苏轼号称“三苏”,并列名于唐宋八大家中,他的文章以策论文最为精彩,本文便是策论文中的代表作,原名《六国》,“论”是后世学者选文时添加上去的。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54],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54]六国:指齐、楚、燕、韩、赵、魏。

世家:西汉司马迁所修《史记》体例的一种,主要用于记载诸侯的历史。

【译文】我曾经读过《史记》中的六国世家,心中感到奇怪的是,当时的诸侯国凭着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兵力,全力以赴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最终竟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认为一定会有一个能让六国保全自己的策略。

因此不得不责怪当时六国的谋士,他们对祸患考虑得太粗疏,对利害的见识太浅薄,而且不明白天下的形势。

【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55];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56],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55]郊:与下文“韩、魏之野”的“野”同义,指国土。

[56]塞:阻挡。

冲:交通要道。

【译文】秦国同各诸侯争夺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赵等地,而在韩、魏的国土上;各诸侯同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同样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而在韩、魏的国土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像一个人有了心腹大患。

韩、魏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阻塞着秦国的交通要道,同时还掩蔽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各国最重要的地方,都比不上韩、魏两国。

六国论苏辙注释 古文观止

六国论苏辙注释 古文观止

六国论苏辙注释:六国:齐、楚、燕、赵、韩、魏。

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入世家,此属例外)。

“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

这里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势:大势、形势。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

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

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郊,邑外为郊野。

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后泛指城外、野外。

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

塞:阻塞,挡住。

冲:要冲,军事要道。

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

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

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

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

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

······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文字,整体把握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简介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老泉, 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 与父苏洵、兄苏 轼均以文学著名,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 “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翻译句子: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 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 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3、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 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4、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 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阅读讨论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 作目的四方面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一比较。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 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 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摈(bì n):排除。 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 出身:献身。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 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 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 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 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 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 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32 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疆埸(yì ):边界。 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 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 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 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 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 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 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 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 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 令人悲哀啊!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 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 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 有腹心之疾也。
郊: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 野、国土的意思。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 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 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 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 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 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 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 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苏辙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 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 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 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疏通文意
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 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 亡。 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 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奇 怪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 十倍的军队,奋起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 秦国,却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 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 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 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 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乘:乘势攻击。 附:依附。 障:屏璋。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 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 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 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 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 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 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韩、魏塞10秦之冲11,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 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 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塞:阻塞,挡住。 冲:要冲,军事要道。 山东:崤山以东各诸侯国。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 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 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 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 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 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 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 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 知天下之势也。
咎:怪罪。 疏:粗忽。 势:大势、形势。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 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 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 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 解天下的情势啊!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 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委:托付。 区区:小,少。 当:抵当。 折:损折。 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 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 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 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 他的祸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