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_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_谭洪涛
中国股市、股价与经济发展
中国股市、股价与经济发展
李迅雷
【期刊名称】《证券市场导报》
【年(卷),期】1995()11
【摘要】我国股市要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阶段。
股价走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与经济增长走势相关联并不表明股市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也不意味着股市的反常,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股市成长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
【总页数】5页(P17-21)
【关键词】中国股市;B股市场;证券市场;股价;上市公司;人均GNP;经济发展;供求关系;证券化率;资本市场
【作者】李迅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5
【相关文献】
1.基于股价异常波动的中国股市监管效率分析 [J], 徐大春
2.杠杆交易、市场流动性与股价涨停——基于2015年中国股市“暴涨”的实证研究 [J], 汤怀林;李平;曾勇;廖静池
3.剖析中国股市之谜——股价跌破发行价,配股价 [J], 孙伯良
4.企业创新能力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中国股市的分析 [J], 冯正华[1]
5.情绪引致的股价噪声会增进投资-估值敏感性吗——源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J], 黄波;姜华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投资异象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投资异象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刘斌;杨晋渝;Woody LIAO【期刊名称】《财经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3(034)004【摘要】以2007~2010年我国A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后是否会产生新的投资异象以及造成这种投资异象的影响因素.运用均值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等级检验,并采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对样本公司进行回归.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市场风险、规模风险和账面市值比风险之后,投资策略仍然可获得超常回报率,并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重大(小)的组,超常回报率低(高).套利风险、交易成本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净利润的波动性风险造成的投资异象的影响因素.交易成本越大,套利风险越高,错误定价越不容易被消除,其超常回报率也越高.【总页数】5页(P54-58)【作者】刘斌;杨晋渝;Woody LIAO【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美国加州大学安德森管理学院,加州河滨925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3【相关文献】1.公允价值会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J], 吴云端2.应计异象是否由投资增长异象引起——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钟晓英;邵志高3.注册会计师执业经验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吴伟荣4.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博弈的审计收费——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张金松;陈国辉5.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基于1998-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杜兴强;杜颖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股票内在价值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股票内在价值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摘要:股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格,内在价值表现为股票所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未来收益。
以内在价值为基础,投资者和融资者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下通过交易博弈最终形成股票的市场价格。
本文就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二者关系的公司治理因素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阐述,并且介绍了由于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而产生的股票泡沫问题。
关键词:股票价格内在价值公司治理股票泡沫一、问题的提出股票价格的不确定性是证券市场上永恒的话题[1]。
股票从一级市场发行到二级市场流通以及随之可能发生的股票配售、股票回购、可转债转股的各个阶段,股票价格对市场主体都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初始的股价水平还是流通时的股价变化都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决策和盈亏状况,如何评估股票内在价值、如何完善股价形成机制是各方都密切关注的问题。
二、股票内在价值与外在价格关于股票价格的形成,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股票存在内在价值,股票价格是其内在价值在一级、二级市场的体现。
这类股价决定理论称作基本价值理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股票不存在内在价值。
股票价格是股票市场供求双方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投机行为的影响。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股票市场是有效市场,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漫步”( random walk) 的轨迹。
这类以效率市场为假设前提的股价决定论,称作“随机漫步理论”。
当股票进入资本市场后,股票价格就成为企业价值的可观察的市场表现[2]。
股票价格是价值因素、环境因素等各种影响因素集合的表现,其中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可能完全解释现实股价的形成原因。
价值是企业内在资本及其产生经营能力的表示。
下面本文就股票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展开阐述。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 是经典金融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有效市场假说的概念由Samuelson (1965) 首次提出[3],经Eugene Fama 和Michael Jensen 等学者的努力,将其发展成一套认识金融市场的理性分析框架[4]。
!会议手册(终版)
分会场 分会场 1: 公司财务 分会场 2: 兼并收购 分会场 3: 行为金融 分会场 4: 证券分析师 分会场 5: 高管薪酬 分会场 6:
审计
分会场 7:
IPO
地点 嘉庚一 207 (保欣丽英楼) 嘉庚一 409 (保欣丽英楼) 嘉庚一 410 (保欣丽英楼) 嘉庚一 507 (保欣丽英楼) 嘉庚一 509 (保欣丽英楼) 嘉庚二 203 (成枫楼) 嘉庚二 205 (成枫楼)
女性分析师关注与股价同步性—— 来自中国 A 股市场的证据 作 者:伊志宏(中国人民大学);李颖(山西财经大学);江轩宇(中央财经大学) 报告人:李颖(山西财经大学) 点评人:付宇翔(上海财经大学)
CEO 早年经历 1959-1961 三年困难时期对于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
作 者:彭晓鹏(清华大学);李旻文(清华大学)
报告人:彭晓鹏(清华大学)
点评人:曾建光(西南财经大学)
5 / 32
第一届中国财务与会计学术年会
14:00—15:30 分会场讨论 分会场 4:证券分析师 分会场主席:王化成(中国人民大学) 嘉庚一(保欣丽英楼)507 Product Similarity and Sell-Side Analysts 作 者:许尤洋(香港科技大学);Xi Li(香港科技大学);Zhiming Ma(香港科技大学) 报告人:许尤洋(香港科技大学) 点评人:彭红星(中央财经大学)
10:15--10:40 茶歇
地点: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大堂
பைடு நூலகம்
10:40-12:10 嘉宾主题演讲 地点: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
10:30-11:00 刘玉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金融系系主任) 11:00-11:30 魏明海(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11:30-12:00 王 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副主编,社长)
《2024年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基于过度反应视角的证据》范文
《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基于过度反应视角的证据》篇一一、引言在金融市场中,分析师的跟踪与股价动态紧密相关。
分析师通过提供专业的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影响投资者决策,进而影响股价的变动。
而股价同步性则是指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程度。
本文从过度反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投资者和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分析师的跟踪数量与股价信息含量、股价同步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分析师的关注和报告有助于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但也可能导致市场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市场对某些信息作出过度敏感的反应,导致股价偏离其真实价值。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本文假设分析师的跟踪数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分析师关注度越高,股价越不容易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同步性降低。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构建了包含分析师跟踪数量、市场信息透明度、投资者情绪等变量的回归模型。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选取了某时间段内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数据来源包括财经数据库、证券研究报告等。
通过收集分析师跟踪数量、股价数据、市场信息透明度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证分析1. 描述性统计: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分析师跟踪数量、股价同步性等指标在不同公司和不同时间段内存在显著差异。
2. 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本文发现分析师跟踪数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随着分析师关注度的提高,股价受单一因素影响的程度降低,同步性减弱。
3. 过度反应视角的解释:从过度反应的视角来看,分析师的关注和报告有助于市场对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减少市场对单一因素的过度反应。
这有助于提高股价的信息含量,降低股价同步性。
六、结论与建议本文从过度反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分析师跟踪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分析师的关注度越高,股价越不容易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同步性降低。
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业绩变动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的经验证据
动影响能否通过 G PC I D 、P 及短期银行存贷款率差 等指数传递 出扩大的企业业绩变动量?本文选取 上市公 司季报数据 , 以上市公 司已上市流通 股票市 值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 建立计量模型 , 图找到 试
美国次贷危机 、 全球金融市场疲软的影响 , 上市公 司的业绩随之 出现 了大幅度 的缩水 , 价纷纷 下跌 股
至谷 底 。在我 国新 的会计 准则 刚 刚开始 实施 的两 年中上市公司业 绩 和股 价 出现 这种 冰火 两 重天 的 现象 , 让人们 不 能不产 生 以下 的疑 问 : 是宏 观 经 一 济运 行环境的改 变是 否 改变 了公允 价值 计量 的市 场基 础?二是上市公 司的业 绩出现如此 大 的波动 ,
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是有联系的, 但是 , 公允 价值披露金融工具 以外的其他证券具有价值相关 性的结论 只能在 有 限的集 合 内有效 。投 资证 券 的
公允价值在解 释权 益 市场 价值 方面具 有 显著 的增
量解 释 力 o2 0 0 2年 C r l Lnme r和 P t n ar l is i o、 e e oi r
上述 问题 的答 案 。
一
、
相 关 文献 综 述
比历史成 本计量具有更 多的价值相关 性 , 但是 房地 产行业 显示 出的结果 要次 于投 资基 金行 业 和整 个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与企业业绩变动关系的
研究 文 献 非 常 丰 富。 19 96年 E ce、 a s chrR meh和 Tigr a haaa n的研究 发现 : j 金融工具 的公允 价值 与账
邵毅平 , 张 健
论股票市场是否过度反应
论股票市场是否过度反应在金融领域,股票市场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便是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
所谓过度反应,简单来说,就是股票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超出了其应有的合理程度。
要探讨股票市场是否过度反应,我们首先得理解股票价格形成的机制。
股票的价格理论上是由公司的内在价值决定的,而公司的内在价值又取决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资产状况、行业前景等众多因素。
然而,在实际的股票市场中,价格的波动却并非总是如此理性和准确地反映这些基本面因素。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心理和情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投资决策。
当市场上出现利好消息时,投资者往往会过度乐观,纷纷买入股票,推动股价迅速上涨,甚至超过公司的实际价值;反之,当利空消息传来,投资者可能过度恐慌,大量抛售股票,导致股价急剧下跌,低于其合理价位。
这种由情绪驱动的投资行为,很容易导致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
市场的有效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股票价格应该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所有可用的信息。
但现实中,市场并非完全有效。
信息的传播和解读存在差异,一些投资者可能先于其他人获得重要信息,从而在交易中占据优势。
这就可能导致股票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不合理的波动,也就是过度反应。
再看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政策的调整、利率的变化等宏观因素都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冲击。
在经济形势不稳定或政策变动频繁的时期,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增加,更容易做出过度反应的投资决策,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历史上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可以说明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
比如,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大量的互联网公司股票价格飙升,远远超出了其实际的盈利能力和业务前景。
当泡沫破裂时,股价又一落千丈,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就是市场过度反应的一个极端表现。
那么,如何判断股票市场是否过度反应呢?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分析股票的估值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等。
如果这些指标远远偏离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可能就意味着市场对该股票存在过度反应。
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及形成机理
2实证分析我国股市过度反应现象瞄51所谓过度反应现象是指投资决策者对一连串利好消息或一连串利空消息反应过度,造成股票价格超涨或超跌,随后再以反转的形式回到其合理的价格上。
当然,一个(或一类)消息也有可能引起反应过度。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反应研究要确定的是投资者发生系统性认知偏差的可能性。
2.1过度反应现象实证文献回顾对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一般集中于其在股票市场和期权市场是否存在做实证检验。
对股票市场中过度反应现象的考察可以被分为历史价格对未来的预测力检验和应用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两类。
下面分别述之。
2.1.1历史价格对未来的预测力检验DeBondt和Thalert”利用芝加哥大学CRSP数据库提供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数据,对1926年1月至1982年12月期间美国股市的过度反应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们将整个样本期间划分为16个子区间,每个子区间又分成两段,前一段为形成期,后一段为检验期。
他们首先计算形成期每只股票的累积超常回报率,并从高到低排序,以排在前面的35只和排在后面的35只分别形成“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
然后,分别计算在检验期的“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超常回报率。
最后,将16个子区间检验期的“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超常回报率分别取平均值,得到两种组合的平均超常回报率,检验平均超常回报率之间的差异,并通过观察这两种组合的回报率是否反转,来判断股市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现象。
DeBondt和Thaler的检验结果是,在检验期(3年)“输家组合”的平均超常回报率比“赢家组合”的平均超常回报率高约24.6个百分点,t检验值是2.2。
进一步,如果形成期和检验期分别放宽到5年,效果更显著,超常回报率差高约31.9个百分点,t检验值是3.28。
因此他们认为股市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并且由于投资m”本节部分内容已作为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浙江金融》,2003第7期。
篇名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过度反应者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可以获得预期超常回报率,市场弱式有效性不成立。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引言:股市的波动性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的反应可以划分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两种类型。
本文旨在综述过去研究中对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估其对股市效率的影响。
一、股市中的过度反应1. 过度反应的定义: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于一段市场信息做出的过度反应,使得股票的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
2. 过度反应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之间对于市场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不同,导致部分投资者对于信息做出过度反应。
- 情绪因素: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使得个体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过度反应的出现。
- 短期投机行为:部分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变动并进行频繁交易,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性。
3. 过度反应的影响:- 市场波动加剧:过度反应的投资者将导致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进一步加大市场的波动性。
- 股市效率下降:过度反应让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降低了股市的效率。
- 投资风险增加:由于市场过度反应产生大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应增加。
二、股市中的反应不足1. 反应不足的定义: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不足,未能充分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
2. 反应不足的原因:- 信息获取滞后: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对于新信息的反应滞后。
- 信息解读困难:市场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解读信息,从而影响其反应能力。
- 机构限制:机构投资者在进行交易时有一系列限制,如机构投资者可能需满足一定的投资标准和程序,结果导致了反应不足的出现。
3. 反应不足的影响:- 市场错失机会:反应不足会导致市场延误对于股票价值的正确判断,错失投资机会。
- 投资者收益下降:由于投资者对于重要信息反应不足,投资者的收益也相应受到影响。
- 股市不稳定:在反应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波动较小,从而导致市场不稳定性增加。
三、影响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因素1. 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较差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许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许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许荣教育背景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经济学学士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经济学硕士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经济学博士“考金融,选凯程”!凯程人大金融硕士考研保录班战绩辉煌,在2014年考研中,10人被人大金融硕士录取,6人为人大金融硕士北京录取,4人被人大金融硕士苏州校区录取, 经过凯程保录班初试和复试的全程培训,顺利考入人大. 2016年人大金融硕士保录班开始报名了,同学可以咨询凯程老师.研究领域机构投资者行为金融稳定性金融市场研究社会兼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持证人,美国CFA协会会员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持证人,GARP美国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会员荣誉奖励2013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优秀教学奖2012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 第六届保险教育年会优秀论文奖2009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著作类优秀成果奖2005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 参与撰写著作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代表性成果著作2013,《监管与市场博弈中的投行功能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专著)2007,《资产定价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专著)2003,《开放式基金投资》(第一作者),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0,《百年金融浪潮》(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论文2013,“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是否有助于投行声誉功能发挥?”,《金融研究》第7期(第一作者,与蒋庆欣、李星汉合作)2013,“公司治理与经理人的进取行为”,《金融评论》第1期(第二作者,与郑志刚、林玲、赵锡军合作)2013,“新农合对农户商业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研究”,《保险研究》第3期(第一作者,与张迪、吉学合作)2013,“中国IPO市场问题与监管机制有效性研究”,《金融监管研究》第2期(第一作者,与刘洋、尹志锋、陶长高合作)2012,“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综述——基于IPO承销业务视角”,《金融评论》第5期(独立作者)2012,“产权保护、公司治理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来自中国A-B 股的证据”,《经济研究》第11期(第二作者,与严武、史清华、汪勇祥合作)2012,“国企高管的政治晋升与形象工程”,《管理世界》第10期(第三作者,和郑志刚、李东旭、林仁韬、赵锡军合作)2012,“掏空还是效率促进:大股东认购定向增发股份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第一作者,和刘洋合作)2012,“董事责任保险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研究”,《保险研究》第3期(第一作者,和王杰合作)2012,“Size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utual Funds: The Role of Economy of Scale and Liquidity”,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 228-246. (SSCI)(with Tang Ke and Wang Wenjun)2011 “公司章程条款的设立、法律对投资者权力保护和公司治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管理世界》第7期(第二作者,和郑志刚、徐向江、赵锡军合作)2011,“最终控制人行为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经济学动态》第6期(第一作者,和汪勇祥、向文华合作)2011“Dynamics of Intraday Serial Correlation in China's Stock Market”,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 - 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2011, 40:10, 1637-1650. (SCI)(with Zhang Bo and Bi Tao)2010,“Is the more able manager always safer from takeover?”,Economic Modelling,V ol 27 (2010),Issue 1. (SSCI),(Corresponding Author,with Wang Yongxiang, Li Yue, and Cai Mingchao)2009, "Is firm level volatility increasing in USA firms?" Actual Problems of Economics, No.4(94) 2009, (SSCI),(Corresponding Author, with Gui Hefa, Wu Weixing, and Li Yue) 2009,“银行效率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第9期(第一作者,和向文华合作)2008,《资本市场发展影响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第一作者,和吴卫星合作)2008,《金融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信用风险转移视角的理论综述》,《教学与研究》第7期(独立作者)2008,《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关系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4期(第一作者,和向文华合作)2007,《金融体系内风险转移及其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期(独立作者)2004“证券市场流动性、价格有效性与最优激励契约设计”,会议论文集《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平新乔、宋敏、张俊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2期(第二作者,和汪勇祥合作)2004“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理论框架与现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二作者,和吴晓求、解志国、李悦合作)2004年第1期,2002“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财贸经济》第9期(第二作者,和吴晓求合作)代表性项目2013,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母公司与地方子公司集团内部资金转移研究”2012,主持中国保险学会年度规划课题“农户商业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互动影响研究”201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中国董事责任保险的实证研究”,2012-20132011,经理人超额薪酬:加强内部控制V.S.限薪?(项目批准号:71072143),国家自然基金子课题支持人,2011.1-2013.12 2011,主持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苏州市设立新三板证券市场的政策研究”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1155): 基于高频数据的股市极端风险测度及其防范研究2011-2013,子课题主持人2009,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9,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内风险转移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2008,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侧重于金融危机影响下浙江宁波地区的调研,年度社会调查项目2008,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研究2007,中国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行为研究2005,IAIS保险监管法规研究其他2004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Freeman Visiting Scholar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2013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沪深股票市场过度反应效应研究_李诗林
J20I0L 提出的前景理论J\>B&]"G+< ^’"B>@L! U?’-",?-< <
与 ^;">&[@< %20IR"20I0"20E3& 从 实 验 心 理 学 的 角 度考察人们在风险环境下的决策行为 " 认为人们并 非是按照 ’ 贝叶斯规则 $JZ?@"&V< 9C:"L 对新信息作出 合理反应 " 而是倾向于对最近的信息给予更多的权 重 ! 他们的研究发现 " 人们作预测时 " 似乎是遵循一 个简单的规则 +’ 预测的数值这样选择 " 以使在这种 情况下当前的结果分布与其印象中的结果分布相一 致 $! 对 这 一 现 象 "U?’-",?- 与 ^;">&[@ 将 其 称 为 ’ 代表性直觉 %9"]>"&"-+?+*;"-"&&< ’"C>*&+*G&$! 由于决 策者更倾向于使用代表性直觉 " 更多地依靠最近时 期的信息得出一个总的关于未来的看法 " 这样 " 他 们的预测结果将出现很大的偏差 " 从而导致了对最 近 信 息 的 过 度 反 应 ! _>>BD< J20E3L 认 为 U?’-",?与 ^;">&[@ 的研究准确地刻画了证券与期货市场普 遍存在的对当前信息的过度反应 " 奠定了从行为金 融的角度分析证券与期货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理论 基础 !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
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研究综述引言:股市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市场,经常受到各种信息因素的影响。
投资者在进行交易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市场情绪和预期的影响,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情况。
本文将综述股市中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过度反应: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应过度,导致股票价格出现了超过其真实价值的波动。
过度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情绪、信息传递以及投资者行为等。
1. 市场情绪:市场情绪是指投资者对于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和感受。
股市情绪一般包括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两种。
当市场处于乐观情绪时,投资者往往过度乐观,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涨超过其真实价值;而当市场处于悲观情绪时,投资者则过度悲观,使股票价格低于其真实价值。
过度反应的市场情绪可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
2. 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指市场中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投资者之间的过程。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传递延迟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
当信息传递延迟时,投资者在接收到信息后会立即作出交易决策,导致股票价格出现过度反应。
此外,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可能使投资者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时作出不同的决策,进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3. 投资者行为:投资者行为是影响股市过度反应的重要因素。
过度自信和信息过载是导致投资者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过度估计自己的决策能力,导致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
信息过载则是指投资者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过大,无法有效加以利用,从而导致其对信息的过度反应。
二、反应不足: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应不足,导致股票价格未能充分反映其真实价值。
反应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效率、信息滞后和投资者行为等。
1. 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市场价格能否快速反映所有相关信息的能力。
当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或投资者无法有效获取信息时,市场效率可能较低,导致投资者的反应不足。
论股票市场是否过度反应
论股票市场是否过度反应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股票市场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投资者们时刻紧盯着股市的起伏,试图从中捕捉到盈利的机会。
然而,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要探讨股票市场是否过度反应,首先得理解什么是过度反应。
简单来说,过度反应指的是股票价格对新的信息做出了超出其应有程度的反应。
这种过度反应可能导致股票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上涨或下跌,偏离了其内在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股票市场过度反应的案例。
比如,某些公司发布了一份看似不错的财报,股价瞬间飙升,但随后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份财报中的业绩增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股价又迅速回落。
反之,当一家公司传出一些负面消息时,股价可能会暴跌,但事后证明这些负面消息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影响甚微,股价又逐步回升。
那么,为什么股票市场会出现过度反应呢?这其中有多个因素在起作用。
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是一个关键原因。
在面对新的信息时,投资者往往容易受到恐惧、贪婪、从众等心理的影响。
当市场上出现好消息时,贪婪心理驱使投资者纷纷涌入,抢购股票,推动股价迅速上涨;而当坏消息传来时,恐惧心理占据主导,投资者们争相抛售,导致股价暴跌。
此外,从众心理也使得投资者在决策时往往跟随大众的行为,而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从而加剧了市场的过度反应。
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股票市场过度反应的重要因素。
在股票市场中,不同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速度是不同的。
一些机构投资者和内部人士可能更早地获取到关键信息,并据此做出决策,而普通投资者则可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处于劣势。
当新的信息最终公开时,普通投资者可能会因为信息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而做出过度的反应。
市场的交易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过度反应。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做空机制的存在可能会加剧股价的下跌。
当大量做空力量集中在某只股票上时,股价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急剧下跌,即使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恶化。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股票市场的反应并非过度,而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合理定价。
投资者情绪、资产证券化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来自A股市场PE公司IPO核准公告的经验证据
投资者情绪、资产证券化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来自A 股市场PE公司IPO核准公告的经验证据投资者情绪、资产证券化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来自A 股市场PE公司IPO核准公告的经验证据摘要:本研究通过对A股市场PE公司IPO核准公告中的投资者情绪、资产证券化与公允价值信息的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和进行统计量化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对资产证券化和公允价值信息有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资产证券化、公允价值信息、A股市场、PE公司第一章引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
PE(Private Equity)公司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这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情绪、资产证券化和公允价值信息等多个因素。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A股市场PE公司IPO核准公告的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了解它们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2.1 投资者情绪投资者情绪是指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受到的情感影响。
情绪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反映在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预期上,还体现在其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上。
2.2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资产进行转让、重组,并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目标是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和融资能力。
在PE公司IPO的过程中,资产证券化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2.3 公允价值信息公允价值是指根据市场价格或可观察的交易活动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在PE公司IPO的核准公告中,公允价值信息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估值依据,影响他们的投资意愿。
2.4 相关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投资者情绪、资产证券化和公允价值信息之间关联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的情绪指标和资产定价模型之间的关系上。
证券市场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证券市场论文题目一、最新证券市场论文选题参考1、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2、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报酬研究3、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4、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5、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6、中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的生成及化解7、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8、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9、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0、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协调11、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基于证券市场的研究12、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3、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14、中国证券市场半强态有效性检验:买壳上市分析15、中国证券市场年报补丁公司特征研究16、非审计服务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17、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研究的实证发现——1999年度实证会计研究综述18、上海证券市场系统风险趋势与波动的实证分析19、中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绩效的实证分析20、财务分析师预测的价格可信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二、证券市场论文题目大全1、证券市场的第三次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2、中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效应分析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4、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持久性的经验分析5、信息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股价相关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6、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7、中国证券市场国际比较的实证研究与开放策略8、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9、QFII投资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10、对我国证券市场ST公司预测的实证研究11、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成本制度研究——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SCP分析框架12、中国证券市场的ACD-GARCH模型及其应用13、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一项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14、行为金融、噪声交易与中国证券市场主体行为特征研究15、论证券市场的分形与混沌16、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7、中国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研究——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SCP分析框架18、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尖的实证检验19、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20、融资融券交易的市场冲击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经验与启示三、热门证券市场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证券市场超常规创新的理性思考2、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问题研究3、我国印花税变动对证券市场波动性影响实证研究4、定向增发新股、资产注入类型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5、证券市场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有效性:价格信号引导产业转移的考察6、股票回购:公共治理目标下的利益输送——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回购案例的分析7、信息不对称,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8、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问题:实证研究综述9、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开放与金融危机—兼议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路径选择10、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配股行业反应的实证检验11、证券市场有效性理论与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12、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评价--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检验13、EVA与传统会计指标的比较--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14、我国上市公司MBO的财务绩效分析——来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5、信息不对称与股票价格变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经济学分析16、中国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基本框架的研究1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预警制度”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过度反应18、政府管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9、实证研究·会计选择·证券市场20、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四、关于证券市场毕业论文题目1、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2、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4、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5、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6、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7、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入——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8、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9、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10、预期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多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1、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12、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3、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绩效之比较分析14、定向增发新股、资产注入类型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5、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6、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7、风险投资参与对中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的影响——不同证券市场的比较18、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9、股利政策:选择动因--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20、论证券市场中的会计研究:发现与启示五、比较好写的证券市场论文题目1、对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经济后果的分析2、我国证券市场回报率过度反应的实证分析3、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冲击传导效应分析4、上海证券市场的分形结构5、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现状分析6、可操纵应计的市场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7、注册会计师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业经验证据8、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行为动机研究9、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10、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基于全球市场的经验研究11、投资基金与专家理财--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12、会计信息披露与我国证券市场13、社会责任报告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化工行业的经验数据14、可操纵应计的市场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15、法律环境、政治关系与审计定价——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6、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声誉溢价与审计质量的经验研究1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8、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19、财务指标在股票投资决策中的有用性: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20、国际四大与高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
家族企业亲属抱团能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吗
Can Family Firm"Grouped Relatives"Increase Stock
Price Informativeness?
作者: 谭洪涛[1];于淼[1]
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财经科学
页码: 50-6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家族企业;亲属抱团;社会情感财富;股价信息含量
摘要:家族企业"亲属抱团"是指实际控制人的亲属担任企业的非独立董事、监事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为了检验"亲属抱团"家族化治理模式对其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7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家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根据社会情感财富框架,家族企业"亲属抱团"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信息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但这一现象只有在任职亲属全部为近亲亲属时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家族企业拥有政治关联或者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时,该关系更为显著.这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治理模式和经验证据,也为投资者挖掘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新的判断视角.。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周义;李梦玄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09(011)001
【摘要】以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事件为契机,实证研究了人民币升值以来汇率与中国沪深两市主要股票指数之间的长期和短期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运行关系来说,汇率与各主要股指有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波动状况来说,汇率对A股指数有单向的Granger因果传递关系,而与B股指数之间没有因果传导关系.【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周义;李梦玄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1;重庆大学,房地产管理学院,重庆,40003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
【相关文献】
1.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相关性分析——基于我国A股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张林;张凤元
2.我国股市与汇市波动溢出动态性实证研究 [J], 陈迅;吴相俊
3.我国汇市与股市间的相关性研究 [J], 刘慧;张云翼
4.我国储蓄搬家、货币供给与股市交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J], 张磊
5.账面损益如何影响特质波动率与股票收益相关性?
——基于我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 [J], 胡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问题的思考
孙蔚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1)002
【摘要】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指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经过金融危机,作为计量属性之一的公允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公允价值的特点和在我国应用现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对怎样提高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质量提出相应的对策.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孙蔚
【作者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60
【相关文献】
1.关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问题的思考 [J], 孙蔚;
2.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公允价值内涵的思考 [J], 田永涛;顾成军
3.论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规范体系及其完善——兼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引发的思考[J], 李高波
4.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思考 [J], 孟莉
5.基于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程度的思考 [J], 乔光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市场同涨同跌吗?——论公允价值准则与市场同步性的关系
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市场同涨同跌吗?——论公允价值准则与市场同步性的关系刘斌;罗楠【期刊名称】《证券市场导报》【年(卷),期】2010()9【摘要】本文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和中国引入公允价值准则的大背景,试图探究公允价值准则与市场同步性的关系,即回答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加剧市场同涨同跌现象这一问题。
在顺周期效应、功能锁定假说、契约成本假说、信息质量假说、噪音投资者心理倾向论等理论基础上,文章分别从牛市、熊市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准则影响市场同步性的内在机理,并对2007、2008年的市场交易状况做了均值T检验和WILCOXON检验。
结果发现:牛市中公允价值准则的采用会提高市场同步性(即推动市场整体上涨),而熊市中两者关系不显著。
该结论除了可用上述理论作部分解释外,也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关。
【总页数】8页(P4-11)【关键词】公允价值准则;市场同步性;金融资产计量;金融危机【作者】刘斌;罗楠【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0.9【相关文献】1.新准则下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 [J], 郑梦茹;2.市场化程度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r——基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经验数据 [J], 秦常娥3.公允价值计量与股价同步性研究——基于资本市场和个股层面的分析 [J], 谢成博;张海燕;何平4.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如实反映性述评——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 [J], 陈玮5.市场化程度、借款契约与公允价值计量选择——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J], 侯晓红; 李刚; 郭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研究述评
区分是否由基本面引起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是理解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关系的关键 。 基本 面引起的资产价格波动源于外生因素导致的报告主体的资产价 格 的 改 变 , 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应 该及时反映的 。 不能由基本面解释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则有可 能 是 公 允 价 值 计 量 引 起 的 会 计 波 动, 是过度反应的原因之一 。 如果过度反应没有得到投资者的理 性 认 识, 投资者的非理性反应就会通 表现为在市场上涨时使价格泡沫迅速膨胀, 在市场 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循环反馈到资产负债表上, 下降时因为审慎监管的要求易造成系统性恐慌, 危及金融稳定 。 ( 一) 理论研究述评 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 、 计量 模 式 引 起 的 经 济 后 果 以 及 计 量 模 式 与 特殊环境共同作用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探讨公允价值与股市过 度 反 应 的 内 在 机 理 , 并相应形成了 “波动观” 、 “循环反馈渠道效应观” 、 “交叉持股观 ” 和“资本约束与金融监管观 ” 四种观点 。 1. 波动观 。 Ryan ( 2008 ) 关于金融资 产 的 公 允 价 值 计 量 对 金 融 稳 定 影 响 的 讨 论 是 对 波 动 观 的 较好诠释 。 他认为, 一方面由于确认了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公允价值会计既会造成包括金融 机构和被监管的资本在内的公司权益的波动, 也会引起反映未来 最 终 实 现 的 现 金 流 量 的 净 收 益 的 不管准则制定机 构 提 供 如 何 详 细 的 操 作 指 南, 公允价 不必要波动; 另一方面当市场流动性不足时, 值提供的假设交易的价格都是不可靠的 。 如果公允价值由流 动 性 市 场 之 外 的 其 他 来 源 提 供, 那么 这样的公允价值就不具有可鉴证性, 而且还会给公司通过任意操 控 项 目 进 行 盈 余 管 理 或 其 他 会 计 行为提供机会 。 因此, 公允价值会计通过确认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混淆了临时性收益和永 久性收益, 误导了投资者, 引起了不必要的报表波动 。 2. 循环反馈渠道效应观 。 Plantin et al. ( 2005 ) 通 过 一 个 模 型 分 析 了 公 允 价 值 计 量 的“循 环 反 , 馈渠道效应 ” 认为在不完美的市 场 里, 会 计 信 息 具 有 相 关 性 。 当 市 场 行 情 上 涨 时, 因为外生的资 产或负债价格变化被立即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形式进入到资 产 负 债 表 和 损 益 表 中 , 而有限理性 心理促使投资者进一步提高该资产的出价, 新的出价又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再 形成的“追涨 ” , 如此循 环, 形 成 了“循 环 反 馈 渠 道 ” 产 生 了 公 允 价 值 特 有 的“循 环 次进入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 因此, 反馈渠道效应 ” 公允价值资 产 计 量 模 式 循 环 放 大 了 由 于 市 场 环 境 因 素 导 致 的 资 产 价 格 上 涨, 造成股市过度向上反应, 形成泡沫 。 而在市场行情下降 时, 公允价值会循环放大资产价格下跌 效应, 引起股市过度向下反应, 极端情况下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 131
130
2011 年第 7 期
Barth et al. , 1995 ) , 而对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等相对中观的问题探讨较少 。 在公允价值逐渐成为金融资产的主流计量模式的今天, 针对公允价值对我国股市反应的影响 不仅在微观上有助于我们认识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 为准则制定机构 及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危机之后, 美联储过去所 奉 行 的 货 进一步完善相关公允价值准则提供参考, ( 李 稻 葵, 2010 ) 。 因 此, 币政策不管资产价格的逻辑, 被证明有很大的问题” 本研究可为正确理解 公允价值资产计量模式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 加强金融审 慎 监 管 、 维 护 我 国 金 融 稳 定、 保障国家 经济安全提供有用参考 。 有鉴于此,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的相关关系 。 首先, 从理论上讨 论了公允价值会计与股市过度反应的内在联系,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波动性 、 循环反馈渠道效 应、 交叉持股和金融监管因素单独或联合造成了股市的过度反应 ; 其次, 从实证的角度, 考察了中国 股市对于公允价值是否存在过度反应以及过度反应的特点和程度 。 余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对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 三部分为研究假设与设计; 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
一 、引
言
始于 2007 年末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危机, 把公允价值这一技术性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模式 问题上升到了国家金融稳定的宏观高度, 凸显了公允价值计 量 模 式 研 究 的 战 略 意 义 。 各 国 监 管 机 构和有关国际组织纷纷调查或研究公允价值会计与本次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 本次争论的核心是公允价值是否无谓地放大了金融机 构 的 资 产 价 格 波 动 反 应 , 夸大了金融企 业的个体风险 。 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学者认为, 由于金融系统 内 各 个 体 在 资 金 和 业 务 往 来 上 的 相 互依赖以及金融系统本身固有的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会把被夸 大 的 金 融 个 体 资 产 价 格 波 动 和 顺 “循环反馈 ” 地、 地反映在整个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上, 造成连锁反应, 演变成系统风 周期效应“及时 ” 险, 进而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 并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 而 支 持 者 认 为, 公允价值只是公允地反映 ( messenger ) 而 非“始 作 俑 者 ” 了金融个体自身 固 有 的 风 险, 是 金 融 风 险 真 实 状 况 的“信 息 使 者 ” ( contributor ) ( Magnan , 2009 ) , 应该坚持公允价值资产计量模式的改革方向而不是暂停甚至终止使 用 。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最基 本 的 是 要 弄 清 楚: 公 允 价 值 是 否 与 经 济 主 体 的 过 度 反 应 有 内 在 联 系? 公允价值是否放大了不必要的资产价格的波动以及造成不必要波动的程度如何 ? 不弄清楚这 个问题, 寻找诸如公允价值与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等有关金融危机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无本之木 、 无 2008 ; 源之水 。 并且虽然讨论很热烈, 但大多集中在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和相关性等微观领域 ( SEC ,
谭洪涛等: 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
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
— — — 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谭洪涛 本文以我国 2007 年至 2010 年 16 个季度公告日为样本, 以公允价值变动 损益和股票回报为观 察 对 象, 对 公 允 价 值 与 股 市 过 度 反 应 进 行 了 实 证 研 究 。 研 究 发 现: ( 1 ) 股市过度反应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相关; ( 2 ) 过度反应主要存在于估计窗口而非 事件窗口; ( 3 ) 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市值计量模式显著放大了股市泡沫 , 且在 不同的市场条件下, 股票回报对公允价值的 过 度 反 应 程 度 呈 现 出 非 对 称 性 。 本 文 扩 展 了 事件研究法, 给出了公允价值引起股市过度反应的具体标准, 重点检验了估计窗口的信息 含量, 使之更加适 应 于 公 允 价 值 资 产 市 值 计 量 模 式 的 研 究 。 本 文 验 证 了 公 允 价 值 作 为 “会计加速器 ” 作用的存在, 有助于理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机理 。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股市过度反应 事件研究
谭洪涛等: 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
3. 交叉持股观 。 交叉持股是指在不同的企业 之 间 互 相 参 股, 以 达 到 某 种 特 殊 目 的 的 现 象。在 牛市期间, 持有其他公司股份的上 市 公 司 的 资 产 都 实 现 了 增 值, 意 味 着 它 ( 们) 所 持 有 的 别 的 公 司 进 而 刺 激 自 身 股 价 上 涨, 形 成 互 动 性 上 涨 关 系, 造 成 泡 沫 性 牛 市 机 制 ( 张 凡、 周金 股权也 在 升 值, 2007 ) 。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普遍性, 将虚拟放大公司具体的利润 统 计 总 数 。 公 允 价 值 计 量 模 涛, 式下, 交叉持股会引起股票价值重估, 进而产生明显的财富效 应, 因为它决定了企业是以何种方式 享受股权投资收益 。 因此, 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特征, 使得金融类 企业成为资产重估和泡沫产生的根源 。 4. 资本约束与金融监管观 。 Plantin et al. ( 2005 ) 特别分析了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 业应用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 指 出 由 于 金 融 业 固 有 的 顺 周 期 效 应 ( procyclicality )
①, 公允价值资产
计量模式对过度反应的影响应该比其他行业要大 。 尤其当市 场 的 资 产 价 格 下 降 时, 公允价值不仅 对原始的外生性冲击有放大作用, 而且由于金融机构受到监管的 约 束 以 及 大 多 数 投 资 者 的 风 险 厌 恶性, 公允价值对资产价格下降的放大效应远比市场行情上涨时大 。 这种观点认为, 当审慎监管遇 有时会产生令人不快的溢出效应 。 公允价值会计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 但也可 到公允价值会计时, 能会形成内部蔓延的渠道并成为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 极端情况下会酿成市场恐慌 。 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针对长期资产且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的 。 我们认为, 在有足 够的市场厚度的情况下, 即使是市 场 下 降, 运 用 市 价 计 量 模 式 ( Mark-to-Market ) 计 量 的 以 短 期 套 利 为目的而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与股市的过度 反 应, 并 不 一 定 比 市 场 上 升 时 大。虽 然 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的下降在公允价值会计计 量 模 式 下 直 接 反 映 为 资 产 负 债 表 市场下降时, 的资产方价值持续下降, 有可能使资本和资本充足率恶化, 但由于这些资产的市价具有足够的市场 厚度, 市场的流动性强, 金融企业 能 够 并 且 将 会 迅 速 变 现 手 中 以 公 允 价 值 计 价 的 交 易 性 金 融 资 产 “止损 ” , 避免因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恶化而可能受到的清偿能力约束或资本充足率等的监管 。 ( 二) 实证研究述评 自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准则后, 学者们对涉及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 , 如企 2003 ) 、 业年金准则( Coronado et al. , 美 国 股 票 期 权 准 则 ( SFAS123 ) 的 盈 余 质 量 改 善 ( Manaktala et al. , 2004 ) 和员工期权费用化的经济后果( Dechow et al. , 1996 ) 等 。 上述文献虽然以公允 价 值 为 背 但主要是针对某项具体准则, 并没有针对公允价值整体计量属性进行研究 。 景,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单一国家的股市过度反应特别 是 市 场 恶 性 循 环 恐 慌 不 仅 会 危 及 其 自 身金融稳定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定, 因此公允价值 对 金 融 稳 定 的 影 响 伴 随 着 各 国 会 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开始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 。 Barth et al. ( 1995 ) 基于政府干预较少 、 机构众多和高度发达的美国金融市场研究发现, 在公允 价值会计下, 银行业更容易偏离监管资本要求, 基于公允价值 的 波 动 有 助 于 预 测 监 管 资 本 的 波 动, 但股价并没有反映出这种日益增强的潜在监管风险 。 这是较早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给银行业带来冲 击的经验研究文献 。 SEC ( 2008 ) 对金融危机前后美国银行业公允价值资产和利润状况进行调查后 由于目前大多数美国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很小 , 公允价值不是造 认为, 成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 。 但 是 SEC 并 没 有 提 供 令 人 信 服 的 证 据 表 明 公 允 价 值 与 过 度 反 应 无 关 。 Laux et al. ( 2010 ) 的研究结论表明, 公允价值会计与银行资产的过高估值显著相关, 而与资产价格 的螺旋式下降无关 。 Barth et al. ( 2010 ) 指出, 公允价值信息的透明程度会影响投资者正确评估银 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