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42327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教育国际化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提高我国教育的
国际影响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建议
推进教育公平
未来,我国应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和地区 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接管和改造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 教育制度,确立党对教育的领导地位,为新中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普及与提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普 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的 文化素质。
教育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 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素质教育推 进等,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义等道德品质。
教育方法
汉代儒学倡导经世致用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在教育方法上,除 了传统的讲授、诵读等 方式外,还引入了辩论 、讨论等互动形式,提
高了教学效果。
03
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对教育影响
佛教传播及其寺院教育模式
佛教传播路径
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 的中国佛教体系。其传播路径主要包括经典翻译、僧侣流动 、寺院建设等。
寺院教育模式
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寺院通 过讲经、诵经、禅修等方式,培养僧侣的宗教素养和知识水 平。同时,寺院还吸引了大量世俗信徒前来学习,推动了佛 教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道教思想及其在教育中体现
道教思想核心
道教以“道”为核心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清静等观念,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 世俗的境界。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重要知识点梳理

中国教育史重要知识点梳理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8
中国教育 1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4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荀子认为“性恶论”,主张通过法制和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他强调“礼法并重”,注重礼仪和法律的教育,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规范和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他主张“以吏为师”,强调官吏的榜样作用和社会责任。
总结词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自我完善,与儒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蔡元培主张“科学与人文学科并重”,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启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注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认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聆听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教育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以德、行、艺、仪为主要内容,注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强调军事和祭祀方面的教育。
总结词:萌芽阶段,教育内容以德、行、艺、仪为主,重视祭祀和军事教育。
详细描述
总结词: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详细描述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 录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教育史概述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以法治国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在教育上表现为强调纪律、规范和法制 意识的培养。
重视知识教育
法家重视知识教育,尤其注重政治、军事、经济等实用知识的传 授。
04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
在汉朝初期,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和长期的战乱,导致社会文化混乱,百家争鸣。为了统 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以军事、政治、 道德和宗教为主,注重培 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 。
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及变革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更加完备,形成 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 校系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化,除了传统 的经史之学外,还增加了文学、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变革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 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如隋唐时期 的科举制度、宋代的书院制度等。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

汇报人:
2023-12-31
•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 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教育思想 •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 近现代中国教育变革历程 •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与挑战
01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概况
01
02
03
教育起源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 活的需要,原始社会的教 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中进行的。
唐代韩愈“师说”中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职责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 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师生关系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教 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3)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9)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7)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23)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27)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33)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36)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4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44)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49)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53)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56)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63)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中国教育史 第1章(含绪论、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教育史 第1章(含绪论、中国教育的起源)

五、基本教材
《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王炳照等,北京 师大出版社,2008年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起源
第一节 教育活动的起源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起源 第三节 诸子私学的兴起
第一节 教育活动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于猿人阶段
云南元谋遗址
北京周口店遗址
中国古代教育史
先秦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至隋唐时期 两宋明清时期
中国近代教育史
洋务时期:近代教育的起步 维新时期:近代教育的基础 新政时期:近代教育的建立 民国初期:近代教育的变革
中国现代教育史
国民政府教 育
(国民党)
根据地教育 (共产党)
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 教育制度
教育实验与实践 教育思想或思潮
大艺--礼、乐、射、御
书数---基础文化课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汉书•食货志》)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史籀篇》者,周时史 官教学童书也。(《汉书•艺文志》)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 赢不足、旁要
“掌学士之版”,教国子小舞
礼官之属
中士
小 胥 8人
“掌学士之徵令”
礼官之属
下士
大司徒 1人
掌施十二教,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民政官员之首

乡大夫 每乡1人 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
乡官之首


乡 师 4人
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
民政官员之属
下大夫
州 长 每州1人 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
州之首长
中大夫
党 正 每党1人 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教化民众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原始时期的教育)

1、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有记事和传 递信息的需要,创造了各种原始的 记事方法。 2、氏族公社末期,事务繁多,交往 频繁,需要新的记事工具更迫切。 3、氏族公社末期,产生了文字。
后 世 圣 人 易 之 以 书 契 。
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
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四川大凉山耳苏人的图画文字
中国教育的起 源
教育活动在原始人群的生活中普遍 存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传授劳 动经验。
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1、200万年前开始,远古人 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 衍
2、原始人群:1927年发现的 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 1964年发现的蓝田人(一 百万年前);
1965年发现的元谋人(一 百七十万年前);
庠 者 , 养 也
小结: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 教育权利平等 以生活经验为
教育内容,包
含多种方面
教育在生产生 活中进行
教育手段局限 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有别 ,根源在于分 工
教育没有专门
的场所和专职
人员
谢谢大家!
1985年发现的巫山人(两 百万年前)
教育的起源
因为历史研究必须确立起点或上限。理 论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 角度) 4、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 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
6、原始手工业
生产劳动的教育
地位突出、内容广泛
1、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资 料——生产劳动 2、劳动工具的改进:骨针、 石器 3、人工取火 4、农耕 5、渔猎
6、原始手工业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版权所有:专属岚儿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 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版权所有:专属岚儿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第一 3①内容√章②特征√版权所有:专属岚儿1、即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民间无学术,无学校教育。

②“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其一,官师合一;其二,政教合一。

③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并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行、艺、仪等关于贵族以礼乐为重,天子所设大学称为辟雍,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3、六艺(1、2两点合起来回答,即六艺的名词解释)(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

礼,即道德规范和礼仪;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即射箭;御,即驾车;书,即书写文字;数,即计算,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版权有:专属岚儿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教育的作用①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②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六艺”(以“六经”为教材)★补充:教育内容特点、教学方法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③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1)内容:“仁”、“礼”(2)方法①立志乐道②克己内省③身体力行④改过迁善第、论教师、历史影响(即评价)三、孟子1√①说明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此②人性是先天固有的,提出“良知、良能”说二提出③善端说2、教育的作用3、教育目的:“明人伦”章4、道德教育(1)内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2)方法:①持志养气;②动心忍性;③存心养性;④反求诸己5、教学思想:①深造自得;②盈科而进;③教亦多术④专心致志、历史评价四、荀子、性恶论√2、教育作用:“化性起伪”3、教育目标:培养“大儒”4、教学内容:“六经”5、教学方法:“闻见知行”、论教师√五、墨子、教育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2、教育目标:培养“兼士”3、教育内容:①科技知识;②思维训练;③政治和道德教育;④文史教育、教育方法:主动、创造、量力版权所有:专属岚儿六、《大学》√七、《中庸》八、《学记》√ 1、教育作用2、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3、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4、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④豫、时、孙、摩⑤启发诱导√5、教学方法补充: 1、儒、墨教育的异同√ 2、外铄论版权所有:专属岚儿一、稷下学宫(名词解释/简答) (1)定义: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3.师生观:“尊师爱生”和“宽严结合”

十、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 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 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 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 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 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 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范。

4、汉代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御定统一的教材。《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 育课程,如熹平石经。 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设科射策” 。 影响: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三、唐代完备的中央官学体系
1、唐代学制系统:六学二馆 2、唐代学校行政管理与制度 (1)师生来源 (2)入学制度 (3)教学计划 (4)学校管理 3、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孔子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 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六经 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经济:“庶富教思想 ” 教育与军事 教育与法律
三、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2)熙宁---元丰兴学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整顿地方官学 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与内容 (3)崇宁兴学 重新推行三舍法,并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 学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并建立县学、州学、太学 三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学衰变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二)、私学兴起兴起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动,官学的衰落2、“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私学的创办者都已各种“治国治民”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三、私学的历史特点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心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3、私学它是有四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

4、私学是政教分设5、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私学是官师分离7、私学思想自由8、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四、孔丘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去,就会影响政治。

(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3)、与军事的关系:“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求;(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象问题-----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2)依据:《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也,禄在其中矣”(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教育内容---六经特点:偏重社会人事。

(“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五)、论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行结合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

(2)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3)启发引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含义: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教学方法: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六)、论道德修养(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立志乐道;克己反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七)、孔子的教育精神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4、提倡师生平等。

5、教学相长(八)、孔子的历史贡献1、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2、提出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3、提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4、重视古代书籍的整理5、教师的教育精神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稷下学宫(一)、定义: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的学府(二)性质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着述、育才、咨议为一体。

(三)、特点1、学术自由2、教师待遇优厚3、学无常师4、制定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四)、意义1、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分化;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二、性善论是孟子的教育理论的基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译: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

三、孟子论理想人格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力低头,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实现这些理想人格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四、荀子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1、闻见: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2、知:知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3、行: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发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是商鞅。

顾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译: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

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

五、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出自《大学》,分别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八条目出自《大学》,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而丰富,体现了循序渐渐的原则。

六、《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很好的反映了学习的基本环节:学、问、思、辨、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译: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七、《学记》里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一)、教育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估计学生可能会发生的种种不良的行为,预先采取防止措施2、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3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顺序4、学习观摩原则: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5、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他的两重性,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懂得循循善诱,让学生会举一反三7、藏息相辅原则:让学生学习劳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被强迫(二)、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内容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二)、兴太学以养士(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对于此建议,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专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二、汉朝的太学考试形式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了“设科射策”的形式。

“策”是指教师所出的试题;“射”是来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教师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董仲舒在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以“第次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

2、三大文教政策是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体现。

3、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将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

4、“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译:5、“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所谓三钢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谓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四、王充的论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五个等级:文吏:只受过识字教育,与一般的俗人没有区别。

儒生:能说一经,知识面很狭窄。

通人:博览古今,但是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人:知识渊博,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

鸿儒:知识分子的最高一层,能精思着文,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型人才。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法”)定义: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充任,将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实际上是按门第高低列等,政府按等选用。

二、魏朝太学的考试方法魏朝太学的考试方法是“五经课试法”,经过的过程是:门人、弟子、太子舍人、郎中,随才叙用。

三、玄学1、玄学虽然不是一种教育理论,但是却成为一种教育思潮,“自然”是其教育主张的灵魂,“自然主义”是整个教育思潮的主要特征。

2、“顺应天性,自然发展”是玄学的教育宗旨;“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目的是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需要用儒学思想来教化和培养人才。

(二)、兼用佛道(三)、发展科举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制诸州岁贡三人”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的开始。

“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四)、任立私学州学,县学是由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县以下的由民间士人自己筹办,强调民间私学要实行礼教。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种类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三、韩愈论学校教育韩愈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措施。

1、用德礼而重学校。

2、学校的任务是训练官吏。

3、整顿国学。

在招生制度方面,扩大了招生的范围。

在选官任选方面,主张以实际才学为标准选任学官。

在转变学风方面,以恢复教学秩序为首要4、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韩愈论教学韩愈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修先王之道”,其途径是“读六艺之文”。

认为写文章要有自己独创的语言。

“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

对于学习问题,他认为:要努力勤学;要多读博学;要积极思考。

对于教学方法他认为:要重视因材施教;注意生动与活泼。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时期的三次兴学(一)、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2、改革科举考试3、创建太学(在太学中推行着名教育家胡媛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二)、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王安石被列宁称为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兴学的内容: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部分。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3、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材4、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三)、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兴学的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二、三次兴学对宋朝的教育有的影响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