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点: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行省具有两重性,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掌握权力大而不专制)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其认识是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选官制度的演变
(1)西周: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血缘
(2)战国至秦:军功爵制战功封爵战功
(3)西汉:察举制、征辟制官吏查访推举征召品行(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授官门第族望
(5)隋唐一明清:科举制考试选官才能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①隋朝: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②唐代: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
③宋代:分乡试、省试(明清称会试) 、殿试三级;省试由礼部主持,殿试是省试的复试,由皇帝主持,举人通
过殿试称为进士;科目减少,名额增加,实行糊名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④明清:八股取士、日益僵化;1905年清末新政正式废除科举制。
影响:
①出身寒微的读书人获得了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 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③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⑴古代选官标准由血缘、财产和门第逐渐转向才学,趋于公平客观;
⑵历代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中,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⑶科举制在唐宋时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日益僵化。近代被西方借鉴,成为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5、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
(1)演变:
①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汉代: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
③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④宋代: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机构。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
束皇帝(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 。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
⑤明清:监察达到顶峰,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丄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⑵评价:
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