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树立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合集下载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思修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引言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我们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

同时,在发展中的中国,法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需要积极参与进入,共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思修第七章将以此作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二、了解法律法规了解法律法规是增强法律意识的基础。

我们需要了解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颁发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规性文件,熟悉常见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同时,要时刻关注最近的新闻事件,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和法律变化,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是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

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不应该做出不法之举,但有时候社会舆论、经济利益等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我们必须自觉抵制各种不合法的诱惑,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小题大做”、“无伤大雅”的事情,比如违停、乱扔垃圾等行为。

此外,我们还应自觉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随意诋毁他人的名誉、尊严等。

这些行为都是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四、维护自身权利维护自身权利是个人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权利,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仅有了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懂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

如在人身侵害、财产损失等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报警、起诉、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参与法治建设参与法治建设是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其中,比如自己学习法律知识,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法律援助、提供法律帮助等服务,或者关注和参与法律改革进程,促进国家法治建设的进步。

在人权、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法治等领域,可以参与讨论或组织活动,倡导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六、结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

第七章 自测练习题

第七章 自测练习题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遵重法律权威(自测练习题)编写说明:1.忠于大纲和教材。

绪论和各章习题严格按照“大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新版本教材编写,并将紧随教材的日后修订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

2.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习题几乎覆盖教材所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做到从多角度进行考查。

3.排列有序。

全部习题的排列以题型为单元,每种题型内的习题严格按照所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呈现,对于涉及多个知识点的,一般以最后出现的知识点为准,以便于练习。

4.难易结合,有一定区分度,考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力求注重考查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使用说明:1.可服务于训练、复习和考试。

本套习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步训练,也可以作为学生在准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考试的复习参考,又可以作为教师命制该课程期末考试试题的选择素材。

2.可服务于自测、巩固和提高。

学生在使用本套习题时,应首先学习和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测训练,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强化认识、提高能力,做到把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方式与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的历史使命?一、单项选择题1.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律自由意味着()。

A.废除人们的自由B.任意干涉人们的自由C.对当事人的自由施加合理的约束D.任意限制人们的自由2.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理念上的必然反映是()。

A.服务大局B. 执法为民C. 党的领导D. 公平正义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是()。

A.依法治国B. 执法为民C. 党的领导D. 公平正义4.公平正义的起点是()。

A.立法公正B. 执法公正C. 司法公正D. 守法5.公平正义的保障是()。

A.立法公正B. 执法公正C. 司法公正D. 守法6.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根本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4
❖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 相统一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障
2024/5/30
10
思想道德修养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11
12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 法律权威——法的不可违抗性,外在强制力和 内在说服力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条件。
本章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1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法律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 产生的。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 党的领导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4
学习思考题
❖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建设社会主义法法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法律是由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 是社会生活的规则,这 种规则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的内容决定于社会的 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 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
(1)生产关系决定法律的性质和内容。 a、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所以作为法国宪法序言 的《人权宣言》第17条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 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 不得受到剥夺。”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看,我国法律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这种保 障作用体现在多方面,包括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对外方面等。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什 么 是 法 律 体 系 ?
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母法,其它法为子法 。 宪法
行 政 法
民 商 法
经 济 法
(三)民商法:是调整 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我国 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 的民法典,而是以 《民法通则》为核心 法律, 辅之以其他 单行民事法律 。
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 次会议通过的《民法通则》
(四)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 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 两个部分。 1、维护市场竞争与秩序的法律:《反不正当竞争 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广告法》。 2、国家宏观调控与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预算 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 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
(二)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是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总体,是和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等相对应的概念。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 和方法,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其核心是 法律至上。

大学思政课PPT课件第七章

大学思政课PPT课件第七章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阶级性与人民性) 2.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科学性和先进性)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国家强制性)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宪法
相互对应
实 体 法
程 序 法
行 刑 政 法 法
经 济 法
民 法
刑 事 诉 讼 法
民 事 诉 讼 法
行 政 诉 讼 法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 律 制 定 前 提
合法性 民主性和科学性 主体是一切组织和个人 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 案例:
• 不幸能否改变?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基本概念: 人治与法治 人治:Government by men 以个人好恶来管理国家。 法治:Rule of law 依照法律之规定来管理国家各项事务。 法制与法治 法制: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7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7章

四、权利与义务观念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相关
2、总量上:等值
3、功能上:互补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我誓死 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泰戈尔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传统国家安全观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区别
两次德刑之辩: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之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秦灭亡之后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法家的法治不等于现在的法治。有法治而无 法制。
柏拉图:
“如果有人根据理性和神的恩惠的阳 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就用不着 法律来支配自己……但是,现在找不 到这样的人,即使有也非常少;因此, 必须作出第二种最佳的选择,这就是 法律和秩序。”
思考:刘海洋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2002年2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 依法对刘海洋实施了刑事拘留。2002年3 月26日,公安司法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规 定,对刘海洋实施取保候审。
审判结果
2003年4月21日,备受关注的“刘海洋 硫酸泼熊案”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开庭宣判,法庭判决被告人刘海洋犯故 意毁坏财物罪,免予刑事处罚。
重点难点


重点 (1)大学生应怎样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知法、守法与维权的关系? (2)如何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3)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义务的性质与关系?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将其变成嘲讽的对象,相机 诬蔑他们,使之成为社会的弃儿。 我们要把精神之根挖掘出来,腐 蚀并摧毁精神道德基础。我们将 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动摇他们的根 基。对人的争夺将从儿童、青少 年做起,重点放在青年身上,我 们将分化、腐蚀他们、使之蜕化。 把他们变成厚颜无耻的人、鄙俗 的人,变成世界主义者。” ——《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

管理学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课件

管理学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课件

主 体—— 广大人民群众
国家事务
“治”
——依法 管理
经济文化事业 社会事务
“法” —— 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 本大法,具有最 高的法律效力。
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依宪治国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律思维是排除个人的主观感情,依循法律 逻辑,合理地从法律之立场去思考问题、处理 问题的思维方式。——王泽鉴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 蕴含着公平、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 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 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 性思维。
• 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 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法制更偏重于法律 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 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 序的稳定。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义的法治) 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 由此可见,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法制, 也就谈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律的形式化 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实质意义的法治)的 更深一层的内涵。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 本制度保证。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教学目的:了解法律的起源,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理解其本质,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1、法律概念、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2、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3、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古往今来,剥削阶级的思想家、法学家们一直没能科学地解释法律的起源问题。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认为,法律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并将伴同人类社会永恒地存在下去。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法律和国家一样,仅仅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现象。

法律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出现的。

在人类的历史上,社会主义法律是最新的、最高的也是最后一个类型的法律。

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表现在,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法律,才能实现自己伟大的历史任务。

一、法律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们认为:法律和国家一样,仅仅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现象。

1、法律的产生最初的人类社会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中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稍后时期形成的氏族;对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约束力的是原始社会的习惯。

2、法律的发展奴隶制法律:奴隶制法律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

封建制法律:封建制法律的经济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资产阶级法律:资产阶级法律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

在人类的历史上,社会主义法律是最新的、最高的也是最后一个类型的法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1、法律的一般含义我国的“法”字,古代写作“灋”。

思想道德修养第七章题库

思想道德修养第七章题库
B、权力制约
C、公平正义
D、正当程序
答案:A
30、()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A、法治思维
B、法律权威
C、守法
D、法治
答案:B
31、(),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正确道路。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A、程序的正当
B、人权保障
C、权力制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A
37、()是约束权力最大的“笼子”。
A、风俗习惯
B、社会舆论
C、道德
D、法律
答案:D
38、()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
A、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参与法律实践
D、养成守法习惯
答案:A
39、()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25、()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公平正义
D、人权保障
答案:C
26、()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
A、民法
B、刑法
C、行政法
D、宪法
答案:D
27、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院庭审,了解案件审判过程。这是参与法律实践的哪种途径()。
B、法律的内容总是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变化
C、法律是全体民众的全部意志的体现
D、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答案:ABD
14、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要讲法理。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的特殊之处在于,理由必须()

思修题库第七章

思修题库第七章
ABCDE
8.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有哪些?
A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B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C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D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ABCD
9.法治思维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A法律至上;B权力制约;C公平公正;D人权保障;E正当程序
ABCDE
10.公平正义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权利公平;B机会公平;C规则公平;D救济公平
ABCD
11.怎么理解权利公平?
A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权利主体“不偏袒”、“不歧视”;B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C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ABC
4.怎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B要把握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C要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与西方宪政划清界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305944_1601008_(1).9.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305944_1601008_(1).9.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2016年)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 Legal Basis 一、课程概况、目的、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个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从社会适应,身心成长和事业发展等问题入手,内容涉及大学精神、爱国主义、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学习观念、人际交往、道德品质、社会交往、友谊和爱情以及自我修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意识。

法律基础部分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为根本宗旨,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理论、宪法、刑法、民法以及相关法律,以便使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养成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每一单元的教学也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定位具体体现四个方面:1、政治性目标。

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2、思想性目标。

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思修课程标准

思修课程标准

思修课程标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系(院):基础部适用专业:三年高职各专业课程类别:基本素质与能力1、前言课程性质与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本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

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爱国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认识国家、社会及自身,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爱国信念及科学的规范意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

本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为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及法律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代码:152299019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0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开课学期:第1学期或第2学期适用专业:全校公选先修课程:中学政治后续课程:课程负责人:封德平开课单位:政治学院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理论课基础学科。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具体说来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结合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适应大学生活,在此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法治理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36学时,半期考试2学时,复习2学时)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4学时)1、适应人生新阶段。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4学时)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背诵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背诵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述题考点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信念的作用与意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①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②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

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如何实现理想)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伟大出自平凡。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1、中国精神的意义体现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如何改革创新)(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①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②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勇气,③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要做到: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积极投身实践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思修题库

思修题库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一、判断题(请你判断下列各题对错,正确填A,错误填B)()1、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或鸟之两翼,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讲法治就足以安天下了,不必再谈德润人心。

谈德治,容易回到人治的老路上去。

()3、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4、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让经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

()5、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6、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7、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强调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

()8、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9、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0、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2、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所以应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3、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就公民的权利而言的。

()14、只要法律对公平正义做出了科学严谨的规定就能得到实现。

()1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6、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

()17、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

()18、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就是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

参考答案:1、A 2、B 3、B 4、A 5、A 6、A 7、B 8、A 9、A 10、A11、A 12、B 13、B 14、B 15、A 16、A 17、B 18、B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每个小题共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1、我国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是每年的:A、12月1日B、12月4日C、12月12日D、12月13日()2、关于法治思维,表述错误的有:A、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B、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C、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D、法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人要发挥聪明才智解决矛盾纠纷,保障人民的权利()3、公平正义主要包括:A、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B、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C、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D、宪法至上,法律普遍适用、优先适用,不可违抗()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是:A、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5、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相统一。

考研政治真题汇总

考研政治真题汇总

考研政治真题汇总考研政治真题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3. 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4.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 自由理性的外化5.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万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4.2亿元B. 3.5亿元C. 3.3亿元D. 2.4亿元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C.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7. 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8.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 )A. 没有找到革命的新道路B. 没有扩大民主主义宣传C. 没有到群众中做实际的调查D. 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9. 延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 )A. 经验主义B. 冒险主义C. 机会主义D. 教条主义10. 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11.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B. 以人为本C. 统筹兼顾D. 全面协调发展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生产发展B. 生活宽裕C. 乡风文明D. 管理民主13. 党的指导思想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 理论联系实际B. 解放思想C. 实事求是D. 与时俱进14. 2008年5月28日,中央总书记和中国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两党在新形势下的首次会谈,此次会议( )A. 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广泛共识B. 开启了国共两党对话先声C. 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D. 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15. 2008年9月25日,我国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飞入太空实现的是( )A. 载人飞行B. 绕月探测C. 天地对话D. 出舱活动16. 在2008年4月中旬举行的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上,一举成为第一大党的是( )A.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B. 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C. 尼泊尔大会党D. 尼泊尔民族主义党考研政治选择题训练1、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直接因素包括()[A]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B]货币价值的变化[C]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D]国家的价格管制政策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A]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B]工人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C]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支配[D]资本家首先要购买生产资料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转移了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B]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C]生产出剩余价值[D]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4、通过对资本总公式(G—W—G′)的分析,可以看出()[A]资本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货币是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的[D]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D]流通的媒介和目的不同考研政治冲刺阶段试题预测一、思修逻辑框架(一)总论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二)思想板块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三)道德板块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四)法律板块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二、命题分析1、总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学科的两大部分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个人的法治观念,是从事法治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

法治观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这一进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法治都是与特定的政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不能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

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

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要通过法治实现; 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党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据的是宪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 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 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一)讨论: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
法治就是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两个核心要素: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 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 法治的配套环境,是与法治理想相适应的政 治、经济、文化系统。一般来说,现代法治 要求实施民主政治,实行市场经济,以及要 求个人同时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文化。
柯克法官:不错,陛下具备伟大的天赋和渊博的学识。 但是陛下并没有研读英格兰领地的各种法规。涉及臣民 的生命、继承、所有物或金钱等的诉讼的决定,不是根 据自然理性,而是根据有关法的技术理性和判断。
詹姆斯一世:如此则国王被置于法律之下,汝等的主张 应当以叛逆罪论处!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的特点。
体现原 体现等级与特权原则

体现平等原则
亚里土多德首次系统论证了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越: 若要求由法律来统治,
即是说要求由神祗和理智来统治; 若要求由一个个人来统治, 便无异于引狼入室。
因为人类的情欲如同野兽,虽至圣大贤 也会让强烈的情感引入歧途。 惟法律拥有理智而免除情欲。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圣才出品】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圣才出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7.1 复习笔记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党的领导①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坚持党的领导a.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b.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

c.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①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政治制度。

c.要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①地位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将普遍性的法治原理同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深刻揭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观点第一,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第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四,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第五,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六,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第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第八,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第九,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第十,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第十一,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第十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第十三,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第十四,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第十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尊重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做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演示,理论阐释,案例分析,启发互动等。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我国法律体系的始终。

只有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一个人的法制观念,是从事法制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是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坚强保证。

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就不可能建设好。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宪法和法律。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当代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性质和特征,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邓小平提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江泽民进一步提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明的分类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志。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行真正的民主与法治,才能建立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没有科学的法制理论就没有取得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

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这种密切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

只有人民掌握国家政权,才能通过国家机关制定和执行法律,才能将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才能使社会主义法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制度化、法律化,才能持续、稳定、有序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切实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只有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才能用法律凝聚人民和全社会的共识。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一)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权力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加强宪法实施,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具有极为重大意义。

(二)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二是加强宪法实施。

三要坚持单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

例如,艾滋病人提出的结婚要求是否应当予以承认?科学家进行的克隆人试验应否禁止?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超过法律范围以外的保护措施是否应当取缔?这些问题就同时也是道德问题、经济问题或政治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

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欠债还钱是几乎所有社会普遍通行的一项道德原则。

法律也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中有诉讼时效的规定。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

也就是说,如果债权人在二年内既没有向法院起诉债务人,也没有向债务人提出还债要求,而且债务人也没有表示要偿还债务,那么债权人的债权就不再受法律保护。

法律虽然不强迫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并不反对债务人自行履行,因为从道德上说,一项债务不论过了多长时间,债务人都有义务偿还。

在此类情况下,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之间即产生了冲突。

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二)法律思维的特征讲法律。

法律思维首先要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应当以法律为标准作出判断。

如果脱离法律来思考与处理问题,就谈不上什么法律思维。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

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法律明显不合理,也不能随意地抛弃或搁置法律。

一项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

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

但在国家修改或废除之前,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

讲证据。

法律思维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无非就是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

首要问题就是证据问题。

只有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能查清案件事实。

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讲证据,意味着思考与处理法律案件时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再次,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从而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讲程序。

法律思维要讲程序,从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可以说,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更为关心行为的程序问题。

简单地说,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

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

而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则可能更关心行为的实质,而不关心或较少关心行为的程序。

讲法理。

法律思维要讲法理,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

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供法律结论的理由。

任何理性的思维都应当用适当的理由来支持所获得的结论,而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更有特殊之处。

其一,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

其二,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

其三,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

就此而论,与其说法律思维的首要任务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结论,毋宁说是寻求据此作出结论的理由——那些认同法律并依赖于法律的人们能够接受的理由。

那种只提供结论而不提供理由的思维方式,不符合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一)法律之上(二)权力制约(三)公平正义(四)人权保障(五)正当程序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对于普通人来说,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一)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性条件。

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知识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法律规定的知识,二是关于法律原理的知识。

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

只有了解国家在某个问题上的法律规定,才能对该问题进行法律思维。

只有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和规范,才能把握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因此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

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

应当指出的是,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

普通公民不必像法律工作者那样深入而系统地掌握各种法律方法,但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例如,要掌握法律解释的一些基本方法等,知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