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
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如何区分太阳病外证与太阳病里证
如何区分太阳病外证与太阳病里证第59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课前思考:1.什么是外证?外证与表证有何不同?2.外证未解必须用桂枝汤吗?能不能用麻黄汤?第59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吴谦注:“太阳病外证未解,谓太阳病表证未解也”。
方有执曰:“外证未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证尤在也”,注家大多将外证等同于表证,认为汗解就是解表,其实是混淆了表证与外证的概念。
内外表里是伤寒的重要概念,有其特殊含义。
表里是绝对概念,内外是相对概念。
太阳病有表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有里证,如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我们可以说桂枝汤证是太阳病的表证,但不能说桂枝汤证是太阳病的外证。
外证可以包括表证,但不等于表证,相对于恶寒发热而言,咳喘、呕逆是太阳病的里证,相对于小便不利而言,咳喘、呕逆是太阳病的外证,但不是太阳病的表证。
如第37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微喘也好,喘家发作也好,是太阳病的里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等太阳病的表证没有因误下而解,反而因为表不解引发太阳病的里证微喘,微喘是因为表不解引发的症状,是太阳病的外证,不是太阳病的表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使体内气机恢复升降出入的正常状态。
再如第88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外证不解,先解外证,后治里证,是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阳明病不说表里,而是说内外。
如130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由于阳明里热太盛,表现于外的症状,所以叫外证。
还有一种外证是站在六经基础上的内外,对少阳来说,太阳为外,对阳明来说,少阳、太阳皆为外。
如“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这里的“外证未去”就是“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单纯的“发热,微恶寒”可以称为表证,但“支节烦疼”不能叫表证,伴随“微呕,心下支结”时,没有表证,只有外证。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
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
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博粹堂中医讲。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
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
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
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
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
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
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
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
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什么是太阳经证【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太阳中风症【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优秀文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很多人对太阳病证不太了解,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引起太阳病证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治疗上面我们应该对症治疗,中医疗法就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吧!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症状,这取决于主要病因和可能的并发症。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认识腰痛、太阳温病病因、太阳温病分类、太阳温病诊断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是一种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它的症状有腰背痛、腰肌劳损、腰部酸胀、腰部痛并有可能出现腰部疼痛的远处肢体疼痛等。
腰痛的类型可以分为周围性腰痛、椎管内痛和神经根型腰痛。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一是确定其腰痛的类型,因为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治疗范围取决于腰痛病因的类型。
太阳温病的病因有许多,主要包括慢性疾病、精神刺激、肌肉运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腰部肌肉骨骼系统发生劳损,导致慢性腰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炎等。
另外,它还可能与抗原抗体紊乱、药物反应、肿瘤、免疫和神经系统紊乱等病因有关。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二是定位病因,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分类主要包括太阳天痛、太阳热病和太阳元气病三种类型。
太阳天痛是以慢性腰痛为特征,经历过局部长期痛楚、痛时症候特别明显等发作,且发病期较长,发作可能出现明显的晨痛、酸胀等症状;太阳热病以发冷、伴有面部潮红而腰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嗜睡、嗜梦等表现;太阳元气病则是以伴有急性腰痛、热痛和神经元痛等症状表现最为突出的疾病。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三是确定太阳温病的类型,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诊断是基于病人的临床表现,具体包括由腰痛病史、体格检查(如腰椎检查、脊髓神经检查、脊柱纤维检查)、病理检查(如腰椎穿刺检查、MRI检查),电生理检查(如电刺激试验)和放射检查等。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四是正确诊断太阳温病,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上就是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总结而言,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病因、病情类型和正确诊断,以及最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只有根据症状仔细辩证,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病情。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症状表现
恶寒发热
脉浮
患者常常感到寒冷,但同时伴有体温 升高,是太阳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脉象浮是指脉搏跳动比较表浅,轻触 即得,反映了病邪在表,正气未虚。
头痛项强
头痛常常是太阳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 一,常表现为前额及太阳穴部位的疼 痛。项强则是指脖子僵硬、转动不灵 活等症状。
辨病性
实证
由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导致发热、头痛等症状。
虚证
由于正气虚弱,邪气内侵,导致恶寒、无汗等症状。
03
太阳病的辨证分型
太阳中风证
总结词
由于风邪侵袭,导致太阳经脉受病,出现发热、恶风、汗出 等症状。
详细描述
太阳中风证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发热、恶风、 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其病机为风邪侵袭太阳经脉,导 致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治疗原则为解表散邪,调和营卫。
详细描述
太阳温病证是太阳病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咽干,脉浮数,舌苔薄黄。其病机为温热之邪侵袭太 阳经脉,导致阳明燥热,耗伤阴津。治疗原则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04
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01
02
03
扶正
通过补益正气,提高机体 抵抗力,促进疾病康复。 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
05
太阳病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 的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
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预防 传染病的发生。
避免接触传染源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太阳病变证的辨证!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太阳病变证的辨证!1.太阳蓄水证:病机是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水蓄膀胱,气化不利。
主症是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方药为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2.太阳蓄血证:病机是太阳经证失治,邪热随经内传,与血相结。
主症是少腹疼痛、胀满、拘急不舒、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方药为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3.热证:①麻杏石甘汤证。
病机是汗后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
证候是汗出而喘,身无大热,咳嗽,口渴,苔黄,脉数等。
方药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②葛根芩连汤证:病机是误下后损伤胃肠,邪气内陷。
证候是泄泻下利,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喘而汗出等。
方药为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
4.脾虚证:病机是里虚邪扰。
证候是伤寒二三日,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方药为小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5阴阳两虚证:病机是心阴阳两虚。
证候是伤寒,心动悸,脉结代。
方药为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
6.热实结胸证:病机是痰热相结心下。
证候是心下胃脘部痞硬胀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胸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脉浮滑等。
方药为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
7.痞证:①半夏泻心汤证。
病机是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
证候是心下痞闷,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
方药为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
②旋覆代赭汤证。
病机是肝气犯胃,胃虚痰阻。
证候是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方药为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人参、炙甘草、大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中医辨证——精选推荐
中医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病证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病机是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太阳中风证1、太阳中风本证临床: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鸣⼲呕、⾆质淡、苔薄⽩、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要点: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治疗: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剂:桂枝汤2、太阳中风兼证(1)兼项背强⼉⼉⽤桂枝汤加葛根汤;(2)兼⽓逆作喘⽤桂枝加厚朴杏⼦汤;(3)发汗太过,汗漏不⽌⽤桂枝加附⼦汤;(4)太阳病误下后,见胸满,脉促,⽤桂枝去芍汤;(5)若胸满,脉促,恶寒明显,⽤桂枝去芍药加附⼦汤⽅;(6)桂枝新加汤证由太阳病发汗太过,⽓阴两伤,筋脉失养⽽致全⾝疼痛,脉沉迟⽆⼒。
⼆、太阳伤寒1、伤寒表实证临床:发热恶风寒,⽆汗,头项强痛、⾝疼腰痛、⾻节疼痛、喘、⾆质淡、苔薄⽩、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要点:发热恶风寒、⾝痛、⽆汗、脉浮紧治疗:⾟温发汗,宣肺平喘⽅剂:⿇黄汤。
2、太阳伤寒兼证(1)葛根汤证:兼有项背强⼉⼉,或下利,或呕吐不⽌,⾆淡苔薄⽩,⼆便正常⽅剂:葛根汤(治疗表证下利,称之为‘逆流挽⾈’之法)(2)⼤青龙汤证临床:发热,恶寒,⾝疼痛、⽆汗⽽烦躁、脉浮紧;或⾝不痛、但重乍有轻时。
⾆尖红,苔薄黄,脉浮缓或浮紧。
(烦躁为主证)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疗:外散风寒,内清郁热(3)⼩青龙汤证临床:⽆汗、发热,恶寒、⾝痛、⼲呕、咳嗽、⼼下有⽓病因:风寒束表、⽔饮内停治疗:散寒化饮三、太阳表郁证临床: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均见⼆便、⾆脉如常病机:太阳病⽇久,正虚邪微,邪于肌表或郁⽽⽣热。
要点: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
治疗:桂枝⿇黄各半汤⽅(表现:⼀⽇再发,治疗:⾟温轻剂、⼩发其汗);桂枝⼆⿇黄汤⼀⽅(⾯红、⾝痒,⾟温轻剂、微发其汗);桂枝⼆越婢⼀汤⽅(热多寒少,微发其汗、兼清⾥热)。
太阳腑证⼀、太阳蓄⽔临床:发热恶寒、⼩便不利、消渴、烦渴、甚者⽔⼊即吐、下肢⽔肿,脉浮或脉数要点:⼩便不利,消渴,烦渴,脉浮。
中医辨证:六经辨证理,太阳病证可分为三种,最后一种被人忽视
中医辨证:六经辨证理,太阳病证可分为三种,最后一种被人忽视“六经辨证”是我国古代名医、汉代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在《伤寒杂病论》里,根据外邪所在的部位、寒热表现的趋势、以及邪正交争的盛衰,依次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证候。
因为这六种证名和人体经络里的“三阴三阳”一致,所以被后人称为“六经辨证”。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六经辨证里的六种证候,并不严格遵循“外感”的发展顺序,也就是说,有可能一开始发病就是阳明证而不是太阳证。
其传变也不会完全按照这个次序,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以免刚接触的朋友拘泥于此。
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第一个证候——太阳证。
太阳证,完整的叫法应该是“太阳病证”,名字里就包括了病位“太阳经”,病因“外邪”,所以《伤寒论》在这方面比《黄帝内经》要更容易为大家理解。
这个“外邪”的病因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单纯的“寒邪”,而是包括所有外来之邪。
至于为什么会有“伤寒”的说法,请参考《伤寒论》中的伤是什么,寒是什么,为什么不叫伤风论而叫伤寒论,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总的来说,太阳伤寒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证候: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
其中前面两个最为大家熟悉了,也基本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感冒。
(注意,这里的太阳中风不是现代人说的“中风”脑溢血,温病也不是后世中医的“温病”)《伤寒论》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所有太阳证的共同症状,脉浮说明邪在表,头项强痛恶寒都是邪在太阳的症状。
太阳中风证:《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就是“太阳中风”的具体描述,也是太阳病最典型的证候,主要表现是怕风重、恶寒轻,发热,头痛,自汗而出,脉浮缓。
一般大家都以“出不出汗”来区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太阳中风证的特点是卫表不固,因而肌腠疏松,还有一个叫法叫做“太阳表虚证”。
当然,这里的表虚只是指“卫气”相对的不足,并非虚实辩证里的虚证。
太阳伤寒证:《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六经病的诊断标准
六经病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疾病分类方法,将外感疾病按照病邪侵入的深浅程度和病变的部位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
以下是六经病的诊断标准:
1. 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体表,即外感邪气尚未深入。
2. 阳明病:主要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阳明经络,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肌肉。
3. 少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交替、胸胁苦满、口不渴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少阳经络,即外感邪气介于表里之间。
4. 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腹满、泄泻、不思饮食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脾胃,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脏腑。
5. 少阴病:主要表现为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肾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肾脏。
6. 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交替、心悸气短、脉微细等症状。
病变主要在心脏,即外感邪气已经侵入心脏。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等因素,不能仅凭一两个症状就做出判断。
同时,六经病的治疗方法也因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六病提纲解析:太阳病
六病提纲解析:太阳病邓老师讲:太阳病.mp3 来自邓文斌诊所00:0042:15编辑:张志伟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表证,实证,热证(阳证)。
发热恶寒同时存在,只不过有时发热轻,恶寒重,发热被恶寒掩盖,但是发热还是存在,发热是身体对外邪的抵抗表现。
太阳病是在疾病的早期,身体壮实抵抗力强,所以发热一定有。
太阳病也就是表阳证与少阴病表阴证互为表里关系;少阴病表证、虚证、寒证,(阴证)互为表里(少阴病除了表阴证外,我认为同样有里阴证,少阴为表里兼虚寒证,表里兼阴证)。
(一)基本条件(必须记住)1、脉浮:太阳病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脉浮(也有不是浮脉的,比如新加汤),但脉浮的不全是太阳病。
2、头项强痛:头项是代表而已,还包括四肢、肩背,腰身等其他部位的疼痛;强痛亦然,也包括疼、胀痛、烦痛、酸胀,沉痛,冰冷,麻木等各种不适。
3、恶寒(发热):太阳病属三阳病之一,恶寒的同时会发热(邪正斗争的表现),只不过有时发热很轻,恶寒重,被恶寒掩盖,不容易觉察。
临床上有发热与恶寒同时重,也有恶寒重发热轻,也有发热重,恶寒轻的,总之“有一分表证,便有一分恶寒”。
(二)补充条件1、除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主要条件外,还有太阳表虚桂枝汤证:流鼻涕、恶风,自汗多,或太阳表实麻黄汤证:无汗,流鼻涕,打喷嚏,这就是狭义太阳病症状。
2、有的病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病仍然是太阳表证(我称为广义太阳病):比如反复水肿,反复感冒,月经前后定时感冒,反复腹泻,一到夏季皮肤就痒,一到冬季咳喘就加重……他们发作有固定的时间,有相同的发作诱因,有相同的发作表现,这些特点就是伏邪,像特务一样的性格特征。
这些伏邪虽然没有狭义太阳病的“流鼻涕、恶寒”表现典型,但是它们潜伏的性格就是伏邪,是顽固疾病的病根,只要有伏邪就可以归为有表证,有表证就是广义太阳病。
很多顽固的疾病,只要从不典型的症状中找到伏邪,那就划为广义太阳病,实行解表,铲除伏邪,就能切底治愈。
中医入门(32)六经辨证与太阳病
中医入门(32)六经辨证与太阳病太阳病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症状。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常因外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导致发病。
医圣张仲景在巜伤寒论》里创立了“六经辨证”,就是系统的观察人体与自然的变化规律形成的辩证方式,六经辨证包括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少阳系统、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和厥阴系统。
太阳系统的完整称呼是“足太阳膀胱系统”是人体的体表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系统,主要是气、血、津液和水液的循环运动变化。
中医把出现在体表系统上的所有病都称作太阳病,例如:发烧、异常出汗、湿疹、皮肤过敏等出现在皮肤浅层的酸痛、肌肉痉挛等所有表系统的疾病,太阳病的治疗方法就是调动体内的元气和能量,让元气及能量到达体表,通过出汗的方式把邪气清理出去。
太阳系统承担着人体运行的三大功能:保护人体的防御功能,温养肌肤的功能和管理毛孔“开、合”、出汗,调节体温的功能。
由于太阳系统的正常运作是靠内部的五脏六腑作为支撑和供应,所以太阳病可分为单纯太阳病和复杂太阳病,单纯太阳病就是支撑太阳系统运作的内部没有出现异常,仅太阳系统受到外邪的攻击产生的病变。
而复杂的太阳病是从症状来判断系统运作之失常,而支撑供应太阳系统内部深层次的脏腑运行也失常。
从太阳病发病的位置分类可分为太阳经病,太阳腑病和太阳变证。
太阳经病就是指发生在经络表皮的疾病,如风寒感冒,当寒邪侵入太阳系统导致太阳系统受损时,首先破坏的是太阳系统的经络肌肉的能量、津血和水液的运作,出现发烧、肌肉酸痛、头痛、脖子紧张、怕冷等体表的各种症状,称作太阳经病。
如果脏腑功能不够强壮而运行失常。
病邪深入到深层次的系统中,体表的症状会减轻,身体内部会出现症状。
例如便秘、腹泻、口苦、上火等。
太阳系统不能抵御外邪和疾病时,导致外邪深入更深层次产生的各种疾病成为太阳辩证。
太阳系统除了经络外还包括膀胱腑。
当膀胱腑产生疾病时,人体水液代谢就会出现异常,如尿少、、局部积水、口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
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
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博粹堂中医讲。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
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
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
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
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
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
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
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
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什么是太阳经证
【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
太阳中风症
【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症
【概念】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什么是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水证
【概念】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
蓄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侯。
本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