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第三章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第三章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要求,确保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
具体内容包括农田选择、土壤环境、水源环境、气候条件等。
3.1 农田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无污染的农田。
确保农田没有使用过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并且远离工业废气排放、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
3.1.1 土壤环境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土壤应具备以下环境要求:- pH值在6.5-7.5之间,适应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
- 有机质含量高于2%,提供充足的养分来源。
- 含盐量低于1g/L,避免对作物的抑制作用。
3.1.2 水源环境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水源应具备以下环境要求:- 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含有害物质。
- 来源于山泉、河流等自然水源,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地下水。
- 灌溉水应定期检测,确保水质符合要求,并防止污染。
3.1.3 气候条件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应具备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
- 温度范围应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湿度要适宜,既不能过高导致病虫害的滋生,也不能过低导致农作物缺水。
- 光照要充足,保证农作物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本文档涉及附件:1: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表格2:农田土壤检测报告样本3:水源检测报告样本4:气候监测数据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公害农产品:指在生产过程中未使用有害物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农产品。
-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的含量,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来源之一。
- pH值:反映土壤酸碱性的指标,pH值越接近中性,对农作物生长越有利。
- 含盐量:土壤中盐类的含量,高盐含量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 水质标准:国家对饮用水和灌溉水质量的相关规定,保证水源的安全性。
- 重金属:指相对密度较高的金属元素,存在于土壤和水源中可能对农作物产生有害影响。
-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第三章 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学》ppt课件

表3-1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实现了逐 年增长,牧草地面积近5年来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交通 用地增长速度较快,园地和林地面积也逐渐在增长。这 构成了目前国土资源的基本类型格局。
(1)农业用地结构。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 中国农业用地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一是 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二是城市化进程 占用一些农业用地。三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用地增加显 著。四是废弃的矿山等土地资源闲置问题突出。因此,开展国 土资源整治、整理废弃土地等公共管理行动有助于优化国土资 源整体结构。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度大的农村地 区应该调整内部结构,比如通过集中建设居民点等措施来进行 土地资源置换和优化配置。
第三节生物生态资源与农业发展
一、草地资源
(1)草地资源基本情况。草地资源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牧业发展 的重要保障。我国草原总面积为392,832.67千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 面积330,995.42千公顷。近年来,我国牧草地面积有所下降,可能会 对草料供应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事实来 证明,可能是人工饲料替代了草料,因此牧草面积下降对牧业可能影 响仍在可控范围。
(二)林业资源保护工程。
我国一直致力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是1998年洪灾发生后 ,政府采取了空前的力度来保护天然林及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保护工 程,这些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 沙和津京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为国家森林安全及发挥森林 的综合效益发挥了很大效益。应该说,我国林业资源总体上处于可控 、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目前,林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停止采伐以 后职工生活保障和经济转型问题。黑龙江伊春等地区在经济转型方面 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增加职工收入,具有一 定的案例价值。不过,更大范围的转型还需要通过集约利用林区各类 资源,尤其是土地等资源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推进林业工程建设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发挥森林的综合价值,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 丽中国的重大战略步骤。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1)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8)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7)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①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如热量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②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影响土地生产力。
③水源: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
④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①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5.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
(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作物育种学(第三章

2.齐文和茹考夫斯基对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
将作物起源中心扩大为12个中心: 1.中国—日本中心 2.东南亚洲中心 3.澳大利亚中心 4.印度中心 5.中亚细亚中心 6.西亚细亚中心 7.地中海中心 8.非洲中心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10.南美中心 11.中美和墨西哥中心 12.北美中心
第四节 种质资源工作内容
四.种质资源的保存
1.种植资源保存应掌握一定的原则: ①种植资源经过保存后,必须保持各样本 的生活力。 ②保持原有的遗传变异度。 ③维持样本的一定数量。
2. 种质资源保存范围
①用于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种质。 ②可能灭绝的稀有种和已经濒危的种质, 特别是栽培种的野生祖先。 ③具有经济利用潜力但尚未被利用的种质。 ④普及教育有用的种质。
3.保存的方式
(1)种植保存 (2)贮藏保存种子和营养体生活力的长短,隔 一定的时间在田间种植一次。 材料多时,可进行轮换种植。 种植保存需要注意两点: ①种植条件尽可能与原产地条件相似,以减少 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变异。 ②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天然杂交和人为混杂,以 保持原品种或类型的遗传特点和群体结构。
第三章 种质资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 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一. 种质资源的概念:
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称为种 质资源。(基因资源、基因库、基因银行)
二.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 源中心学说
显性基因变异 原生起源中心
引出 选择
隐性基因变异 二级起源中心
(次生起源中心)
起源中心的标志
原生起源中心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次生起源中心 ①无野生祖先 ②有新的特有类型 ③有大量的变异 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思考】
1.说明与荷兰相比,图示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2.这些发展中国家要保证鲜切花在消费市场的新鲜程度,要采取哪些措施?
3.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对应的主要消费市场连线,并说明理由。
非洲
北美
亚洲
欧洲
拉丁美洲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交通因素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政策法规
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
农业生产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 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 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所考虑的并非只是如何利用土地生产作物,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生 产的农产品运到市场销售,以获得经济收入。
所以,除了自然因素外,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活 动的影响也很重要。
农业区位人文因素
市场因素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图3.12 三江平原种植的水稻
●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
地域的限制。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案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原来越冬作物为 油菜。油菜的生产需要耗用较多劳动力,而且 不适宜机械化操作。现在这里多种植便于机械 化生产的小麦。
图3.13 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的小麦
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
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区位选择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合理布局农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能够全面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技等),并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如评估农业区位条件的优劣,提出农业布局优化的建议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农业区位特征的差异,理解其背后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形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理解农业区位因素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驱动农业生产的调整与适应。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农业区位因素示意图、农业景观图片、气候分布图等)•农业区位选择相关视频资料•地图工具(如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工具,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区位条件的差异。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或视频,如江南水乡的水稻田、黄土高原的苹果园、东北平原的玉米地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会选择种植这些农作物?”•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强调农业区位是农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香蕉,而温带地区则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
气候的稳定性对农业产量也至关重要,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霜冻等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的肥力、质地和排水能力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作物的健康生长。
而土壤的排水能力则决定了作物在雨季能否正常生长,避免水涝。
水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充足的水源可以保证作物的灌溉需求,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灌溉系统的建立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会对农业造成负面影响。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作物选择上。
平坦的地形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山区则可能需要采用梯田等适应性耕作方式。
此外,不同地形的微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作物的种植。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如灌溉技术、肥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总之,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则为应对地理环境的挑战提供了可能。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资源,结合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及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作物的一生(一)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一般将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
经常采用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作物、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如下: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麻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甘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成熟期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还可将个别生育时期划分更细一些。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一方面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不同层面的生长发育特性。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个方面。
生物环境是指农业生物周围的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因素,它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调节因素和制约因素。
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指光、温、水、气、土等条件,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自然环境中所提供的物质和能源及各种信息,与人类社会劳动所提供的经济、技术方面的物质、能源和信息,是农业生物进行物质、能量转化的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对象是作物生产。
农业生产必须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作物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栽培环境。
在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其中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包括光、温、水、养分和空气等,称为生活因子。
这些生活因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植物干重的90%~95%是光合作用产物。
一切植物产品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作物需要的光照主要来自于太阳光。
光照条件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其产量与品质。
光是通过光谱成分(光度)、光照度(光量)和光照时间(日照长度)对作物产生影响的。
温度是作物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包括气温、地温),实质上是对热量的要求。
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是变化的。
在空间上,它随海拔高度、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时间上,它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还有骤然出现的高温或低温,这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极大的危害。
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动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水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作物体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这说明了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养分(营养物质)对作物而言,犹如粮食对人类一样重要。
作物的生物学产量是净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同化的营养物质之和。
农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农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引言农作物生产是指人类通过种植特定的植物品种,以获得农产品的过程。
农作物生产不仅受到人类的种植和管理活动影响,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各种要素。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境因素。
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它对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水分。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土壤应具备以下条件:1.适宜的土壤pH值:大多数农作物喜欢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土壤调理和改良。
2.充足的养分:不同的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但共同需要的元素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
土壤中养分的含量越高,植物的生长越好。
3.良好的排水性:土壤排水良好可以避免植物根系受到水浸泡,防止病菌的滋生。
同时,排水不良的土壤容易造成积水和水logging,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4.适宜的含水量: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土壤的含水量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调节。
气候条件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和降水方面。
1.光照条件: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
不同农作物对光照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多数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日照时间和适度的光强才能正常生长。
2.温度条件: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的重要因素。
不同农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农作物对低温耐寒,有些对高温耐热。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极端温度则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3.降水条件:降水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水源之一。
适量的降水可以满足植物的需水量,保持土壤湿润。
过少或过多的降水都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水资源条件水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水资源条件主要包括水源的供应和灌溉的方式。
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影响(正文)农业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受到了周围环境的直接影响。
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们可以分为气候、土壤和水资源三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具体影响。
一、气候因素影响农田生产气候是农田生产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是温度,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些作物喜温暖气候,如水稻,而有些作物则喜凉爽气候,如大麦。
其次是降水量,作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供给,过少的降水会导致农田干旱,过多的降水则容易引起水浸,对作物生长不利。
此外,气候因素还包括光照、风速等,它们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土壤因素影响农田生产土壤是农田生产的基础,它对植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水分。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含水量等特性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首先是土壤的肥力,肥沃的土壤富含养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其次是土壤的酸碱度,作物对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土壤的含水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作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缺水或过多的灌溉都会对农田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三、水资源因素影响农田生产水资源是农田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水的供应对农田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中,水资源主要是通过灌溉来供给,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直接影响。
缺水会导致农田干旱、作物凋谢,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相反,过度的灌溉会导致土壤中养分的流失,出现水浸现象,同样对农田生产不利。
因此,合理利用和统筹规划水资源对于农田生产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农田生产影响深远且多方面。
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是农田生产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民们在进行农田生产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生产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学概论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3. 作物的再生现象
4 植物体各部分之间既有密切的关系, 又有独立性。当植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 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 种现象叫再生。
例如扦插繁殖、分根繁殖等都是利用 植物体的再生能力。
(1) 温度 (2) 水分 (3) 氧气
(1) 温度
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温度因植物种 类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说来,原产高纬 度地区的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较 低,而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较高。
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表现出三基点, 即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在 一定温度范围内;种子随着温度的升高, 萌发速度加快。
对于长日照植物,如果要南种北引, 应引种中、晚熟品种;北种南引时,应 引种早熟品种。对短日照作物而言,则 相反。
(2)育种
使花期提前,在一年内能培育两代或 多代,缩短育种年限。
可用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时间的办法, 促进或延迟作物的开花,使花期相差较 远的两品种或两种作物在同一时间内开 花,以进行有性杂交。
调节根冠比的措施: 蹲苗 中耕 追施磷钾肥(块根生育后期)
2. 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生长快,而侧芽生长较慢 或处于潜伏状态,这种顶端生长占优势的 现象叫顶端优势。
作物的主根和侧根也有类似的关系。不 同种类的植物,顶端优势各有差异。
向日葵的顶端优势明显,只有当顶端 去掉或受害死亡时,侧芽才开始生长形成 几个小花盘。
作物的生育期一般以天数表示。
生育期的长短,主要由作物的遗传 特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
一般早熟品种的单株生产力低于晚 熟品种。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 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 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目 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 完全统一。
农学概论2011.07

第二节
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表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FAO,2009)
项目 水稻 小麦 玉米
面积(万公顷)
单产(千克/公顷) 总产(万吨)
15830
4328.7 68524.0
22562.2
3038.7 68561.4
15862.9
5161.8 81882.3
续表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FAO,2009)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主要围
绕作物规范化、指标化进行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如水稻叶龄指标栽培法、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小麦玉米平播吨粮技术等。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主要研究作
物持续增产和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以及作物 生产管理的计算机决策系统,如小麦节水高产栽 培技术、多元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作物栽培专家 系统等。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
优质的农产品。
四、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吃,人民生活中所消费的粮食、水果、 蔬菜几乎全部由作物生产提供。 穿,我国服装原料的80%来自作物生产, 合成纤维仅占20%左右。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的轻工 业原料来源于作物生产。总体而言,以农产品 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会有所 下降,但有些轻工业,如制糖、卷烟、造纸、
防治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植保工作的指导方
针,但其中化学防治仍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 另外,生物防治也日益受到重视。
选用抗病虫品种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有效的途径。
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普遍推广意义的 除基因工程技术外,主要有遥感技术、计算机信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草原
400
旱地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
畜牧业 河谷农业
800
水田
湿润区 森林
气候:
热量、 光照、 降水、 昼夜温差、 气象灾害
年降水量:大于400mm 平原
(湿润、半湿润)
种植业
小于400mm 灌溉水源
(干旱、半干旱)
畜牧业:西北、青藏地区
自然 因素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地形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于发展 种植业 。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问题
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区位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③评价某一地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条 件;
(水稻)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家禽养殖——副业
渔业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
1984年 水稻田
1995年 甘蔗地
2000年 鱼塘
2004年 花卉棚
Page 28
天津市汉沽区近年来出现了大面积的葡萄园, 而在几年前却很少,这是为什么?
市场
最终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类型和规模
(三)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社会因素 ③劳动力 影响: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影响农业类型和经营方式 对策: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1、结季合风水稻气生候长需雨要热的热同量期和水,分正条件好,满分析足为水什么稻水好稻生暖产喜主 要中湿分海的布气条在候热区件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
水稻习性: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 定在10~12℃,齐穗期的侯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 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

根据这样的假设, 杜能为孤立国推断出围绕中心城 市的六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 农业生产结构 (见图 ) 杜能的农业圈 一、自由农作圈 二、农作圈 三、轮作农业圈 四、 谷物农作圈 五、三圃式农作圈 六、畜牧圈 七、 自然区域 两个结论: 1 )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 约度越高。 2 ) 生产结构理论 :易腐烂变质、不耐贮存和单 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 产, 反之亦然。
2、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 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 物类群。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遗传特征十分 相似,能够繁殖出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3、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包括基因
密码的多样性、变异和遗传规律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为人类提供了基本食物,是人类食物的
三、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一)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土地的农业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 山林地、沼泽地(湿地)被开发用于发展农业 生产。这些土地的农业利用往往使原生境破 碎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种类 多样性的变化甚至某些生物种的灭绝。 随着森林面积减少,森林植被对农业的 调控作用越来越弱,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生 态问题,如风蚀、水蚀、养分流失、病虫爆 发等。
杜能的农业圈
(三)经济区位: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 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更加明显。
三、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
(一)人口密度梯度:人口密度对农业生态 系统结构的影响是综合的。人口密度增加 使人均资源量减少,劳动力资源增加,对 基本农产品的需求上升。 这样,必然使农业向劳动密集型转化。 (二)城乡经济梯度:农业生态系统受城镇 的影响,离城镇远近不同的地方生态系统 有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
第三节 水分
• 一、水的生理生态作用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 作物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称为作物 的。作物生态因子可分为二类:一是 非生物因子,并可再分为气候因子及 土壤—地形因子,如光、温、水、风、 气及土壤条件和地形地势等;二是, 可再分为植物因子,动物因子及微生 物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它们 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程度并不是等 同的。其中,日光、热量、水分、养 分及空气是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一个,作物就不能生存,所 以这些因子是作物的或基本生活条件。
•玉 米
开花 ~ 乳熟
•油 菜
薹花期
•甘 薯
发根分枝结薯期
•棉 花
开花结铃期
• 豆类、花生 开花期
• 黍稷类(高粱) 抽花穗 ~ 灌浆
第二节 温度
• 温度是作物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一方面直 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 面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全 生育期的长短与各生育期出现的早晚;温度还 影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所以,热带、 温带、寒带所分布的作物种类和生育形态都各 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地方也有冬季作物和夏季 作物之分。
不同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及光合能力比较
A光补偿点 B光饱和点
(三)光照时间
• 在外界条件中,光合时间主要决定于一天中光 照时间的长短、昼夜的比例和生长期的长短。 从作物本身考虑,光合时间与叶片寿命及一天 中有效光合时数有关。后期叶片早衰,光合时 间减少,对产量影响很大。早衰对经济产量的 影响比对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因为贮藏养料 的积累,主要在生长的后期。
• 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 期,称为水分临界期。在水分 临界期内,若遇干旱或水分不 足,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影响最大。例如,小麦的需水 临界期是孕穗至抽穗期,如果 缺水则幼穗分化、抽穗、授粉 受精和胚胎发育受阻,最后造 成减产。
各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水 稻
孕穗 ~ 开花
•小 麦
孕穗 ~ 抽穗
•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各有一个 吸收高峰,植物对黄绿光吸收最少。而对绿光反 射和透射最强,故植物一般呈绿色。
(二)光照强度
•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 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热量, 国际计量系统用Lx表示。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着作物 的光合强度。一般来说, 当其他条件适宜时,光照 强度愈大,光合强度愈高。
二、作物的需水规律
• (一)作物的需水量
• 作物的需水量即作物从播 种到收获田间实际消耗水 分的总量,是作物蒸腾量 和棵间地面蒸发量的总和。 作物的需水量因其种类和 环境条件而不同。
• 蒸腾系数是指作物每形成 1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 克数,是作物需水量的指 标。
(二)作物的需水规律与水分临界期
• 生育前期和后期需水较少,中 期因生长旺盛,需水较多。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 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通常用“光 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表示。夜 晚,没有光照,作物只有呼吸消耗, 没有光合积累,光合强度为负值。 清晨当太阳出来后,随着光照强度 的增加,作物光合速率相应增加。 当光合产物的积累等于呼吸作用的 消耗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之为光 补偿点。以后,随着光照强度的进 一步增强,光合强度也进一步上升,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由于 C等O环2、境H条2O件和的叶限绿制素,含光量合以速及率温不再度 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 点。
第一节 光
• 一、光能的重要性
• 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需要的能 量,主要来自太阳光能。太阳 光能只有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 作深刻地影响着作物的 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 理、生化和地理分布,它是作 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
二、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首先,水是原生质的重要成分。原生质的含水量一般在 80%以上;如果含水量减少,原生质便由溶胶变为凝胶, 生命活动大为减缓。其次,水是一些代谢过程的原料, 如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中的许多反应也需要 水分的参加。第三,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 的介质。第四,水分能使植株保持固有的姿态。当植株 细胞中含有足够的水分时,才能使植株枝叶挺立、花朵 开放。第五,水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例如,水有很高 的汽化热和比热,又有较高的导热性,有利于植株散发 热量和保持体温;水又有很大的表面张力,对于吸附和 物质的运输有很重要的意义。
• 作物因低温受害或致死,又常 分为冷害与冻害两种情况,作 物遇到0℃以上的低温而受害 叫冷害,而冻结温度以下的低 温危害则称为冻害。
• 热害,即过高温度之危害,一 般比冷害、冻害较少遇到。
三、积温及其应用
• 积温有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两种。活动积温是作物在某 时期内大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而有效 积温是作物在某时期内日平均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的总 和。
• (一)光谱成分 • 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因波长不同可分为
紫外线(<0.38um)、可见光(0.38~ 0.71um)和红外线(>0.71um)三个光谱。
• 波长不同,被作物吸收和产生的生物化学作用也 不同。紫外线对作物茎的伸长有抑制作用,能促 进花青素的形成,对果实着色和成熟起良好作用。 红外线主要起热效应作用,能促进作物种子的萌 发和茎的伸长。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 蓝、紫七色组成,绿色植物在可见光下进行光合 作用。其中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 有利于蛋白质合成。
一、三基点温度
• 作物的每一个生命过 程均有三个基点温度, 即最适温度、最低温 度和最高温度。在最 适温度下,作物生长 发育迅速而良好,在 最低和最高温度下停 止生长发育,如果温 度继续降低或升高, 就发生不同程度的危 害直到致死。
二、受害与致死温度
• 温度高到或低到一定程度,将 引起作物的受害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