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
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目的总结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经验。
方法2013年9月~2014年5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50例,采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气、加强营养及喂养、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等一般护理措施及、保持气道通畅、湿化气道分泌物、保持有效的通气及给氧等症状护理。
结果50例患儿治愈48例,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平均监护治疗(15.2±9.1)d。
结论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的重症监护应进行良好的一般护理和症状护理,监测好动脉血气及合理的辅助呼吸。
标签:婴幼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护理由于小儿的解剖及生理特征,呼吸衰竭(NRF)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自2013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9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PICU小儿50例,年龄1~24月,平均(11.5±8.3)月,其中男26例,女24例,原发病:重症肺炎31例,哮喘持续状态14例,肺出血2例,溺水2例,线粒体病1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
1.2方法1.2.1一般治疗保暖、保持安静、维持内环境稳定、用抗菌素预防和或治疗感染;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正常血压(收缩压>60mmHg),抗衡肺动脉压过高,改善低氧所致肾脏血液循环不良的状况[2]。
1.2.2呼吸衰竭治疗所有患儿均予氧疗,严重通气或换气障碍者予机械通气(CMV)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机械通气参数调节遵循呼吸生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临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的不同时期、胸壁变形、潮气量、动态顺应性、每分钟通气量、血气值以及呼吸规律等)适当调整具体参数。
以维持患儿的脉搏氧饱和度(90%~9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0~50mmHg)和正常的血气值为调节呼吸机参数的基础。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摘要】急性呼吸衰竭为小儿常见急症的一种。
它指由于呼吸中枢或呼吸系统原发或继发病变,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
急骤起病者为急性呼吸衰竭。
临床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呼吸中枢、呼吸器官病变,使机体通气和换气障碍,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常见病因为:各种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感染败血症,各种中毒,结缔组织病累及肺部等。
一、临床表现均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所致,可累及各系统。
此外尚有原发病的临床特征。
1.呼吸系统呼吸困难、鼻扇、呻吟、三凹征、发绀最多见,呼吸频率或节律改变、深浅不一或浅慢呼吸亦颇常见。
中枢性呼吸衰竭早期可呈潮式呼吸,晚期常有呼吸暂停、双吸气、抽泣样呼吸。
听诊肺部呼吸音降低。
此外,尚可有原发病相应体征。
2.循环系统早期缺氧心动过速、血压亦可增高。
重者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休克、心跳骤停。
高碳酸血症时周围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使皮肤潮红、四肢暖、脉大、多汗、球结膜水肿。
此外,还可发生肺水肿、右心衰竭。
3.神经系统轻者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
随缺氧加重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嗜睡、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昏迷、惊厥等。
年长儿可诉头痛。
有时瞳孔大小不等、光反应迟钝,肌张力及反射减弱或增强。
4.胃肠道可有应激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
5.其他尚可有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少尿、无尿、尿素氮增高;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DIC。
6.血气分析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应在静息状态、海平面、吸入室内空气时动脉取血送检。
二、诊断要点1.有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
2.发绀、呼吸频率或节律异常、烦躁不安或嗜睡等症状经湿化气道、吸痰、吸氧仍不能改善。
3.存在前述临床表现中的各系统症状。
4.血气分析 I型呼衰:PaO2<6.67kPa(50mmHg),PaCO2正常或稍低。
急诊科常见儿童急性呼吸衰竭处理
急诊科常见儿童急性呼吸衰竭处理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丧失或严重损害,导致机体不能维持正常呼吸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一种疾病。
儿童作为易受感染和病情变化迅猛的群体,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常见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方法。
一、重点观察和评估在处理儿童急性呼吸衰竭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重点观察和评估。
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
通过全面观察和评估,可以快速确定呼吸衰竭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为后续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氧疗和通气支持1. 氧疗氧疗是急性呼吸衰竭处理的基础,目的是维持合理的氧饱和度。
根据患儿氧饱和度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氧疗方式。
如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气囊面罩给氧等。
需要注意的是,氧疗时需要监测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避免氧中毒和二氧化碳潴留。
2. 通气支持对于呼吸频率迅速增加、呼吸负荷加重或呼吸效能明显降低的患儿,需要进行通气支持。
通过人工通气,可以降低呼吸肌负荷,改善肺泡通气和氧合,纠正酸碱失衡。
通气支持可以采用面罩通气、鼻导管呼吸、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等方式,具体选择需要根据患儿情况和合并症来决定。
三、病因治疗对于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必须针对病因进行具体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抗感染治疗、病原治疗等。
例如,对于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呼吸衰竭,可以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治疗;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在进行病因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血流动力支持和酸碱平衡调整1. 血流动力支持儿童急性呼吸衰竭时,往往伴随着血流动力不稳定,需要进行相应的支持。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可以应用补液、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流动力平稳。
2. 酸碱平衡调整急性呼吸衰竭会导致酸碱失衡,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通过监测动脉血气和酸碱指标,及时调整酸碱平衡。
浅谈呼吸衰竭的抢救体会
浅谈呼吸衰竭的抢救体会呼吸的主要功能是机体通过肺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摄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当肺的这种功能受到严重障碍时,出现二氧化碳储留即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临床上称为呼吸衰竭(以下简称呼衰)。
呼衰分为急、慢性的临床表现,均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危重症。
若抢救不及时或治疗有误,均有可能导致病人丧失生命。
下面简谈笔者从事多年来临床工作的切身体会现在综述如下。
1 病因常见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包括细菌。
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的感染。
某些毒素的刺激,镇静安眠药使用不当,临床上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弥漫性肺泡炎、肺梗塞,急性安眠药重度中毒,严重胸肺部创伤,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等。
2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首先要了解肺循环的生理,肺循环的特点是低排低阻低血容量,肺泡壁薄,正常胸腔内稳定负压状态。
任何诱因导致的肺循环的生理变化,均有诱发急性肺动脉高压呼衰的可能。
呼衰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严重缺氧,血气分析呈PaO 2<60mmHg,PaCO2>50mmHg,并出现口唇紫绀,眼球结膜充血,重度PaCO 2升高时,眼球可突出,呼吸频率及节律改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
后期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消化道粘膜糜烂出血,肾小球肾小管变性坏死滤过功能障碍,加重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
呼衰时,临床上可出现单纯的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或是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且多数人认为单纯的低氧血症是由于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而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是由于肺泡通气不足为原因[1]。
3 呼吸衰竭的机理呼吸衰竭可分为通气性与换气性功能障碍。
常见原因为气道阻塞,肺泡胸膜广泛病变,从而出现通气与弥散功能的重度障碍,导致低氧及/或PaCO 2异常,V/Q比值失衡[2]。
4 呼吸衰竭的处理既然呼衰是由于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引起明显缺氧及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储留,那么,肺部的感染,气道的阻塞则就成为诱发或加重呼衰的主要原因。
当务之急的抢救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包括:(1)病因的去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及时有效的供氧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既往无呼吸道基础病,因突发因素如溺水、喉水肿等,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日内发生,病情发展迅速,需及时抢救。
ARD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呼吸衰竭。
急、慢性呼吸衰竭除了在病因、病程、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别外,在发生机制、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原则方面大同小异。
1 临床表现急性呼吸衰竭多有突发的病史,有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神经精神症状较慢性明显。
急性严重缺氧可出现谵妄、抽搐、昏迷。
下列病因所致的呼吸衰竭以急性为多,简要介绍其特点。
1.1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脑血管疾病导致呼吸衰竭与呼吸中枢受到直接损害、颅内压增高、神经源性肺水肿、继发肺部感染等因素有关。
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也各异。
间脑和中脑以上的病变,可影响呼吸的频率,常出现潮式呼吸,即Cheyne-Stokes呼吸。
丘脑下部视前核病变可诱发急性肺水肿。
脑桥受损时,对延髓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呼吸变浅而慢。
脑桥和中脑的下端损害时,出现过度通气,呈喘息样呼吸。
延髓受损主要影响呼吸节律,出现间停呼吸即Biot呼吸,甚至呼吸暂停。
1.2 脊髓及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包括颅神经核、脊髓、神经根、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以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为代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病变所致的以重症肌无力危象和有机磷中毒为代表;肌肉本身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以周期性麻痹为代表。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以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发生机制主要为呼吸肌麻痹和颅神经受累。
以膈肌麻痹为主者表现为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可出现腹式矛盾呼吸;以肋间肌麻痹为主者可表现为胸式矛盾呼吸。
颅神经受累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呛咳、咳痰无力,分泌物在气道蓄积,诱发呼吸衰竭。
2 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病程因不同的病因而异,从数分钟、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危急者如呼吸骤停,需现场复苏抢救。
肺内气体交换中断4~5分钟即可造成心、脑、肾等脏器的严重缺氧,出现不可逆性损害。
女儿患了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怎么办
女儿患了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怎么办
一、概述
女儿在三岁的时候,某同事哄她睡觉的的时候细心的发现她呼吸跟其他同龄的孩子不一样,某同事把手放到她的鼻子那里,感觉到她呼吸一时有一时没有,某同事觉得女儿身体肯定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就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检查出女儿患了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后来,经过治疗和护理,女儿病慢慢的有了好转,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二、步骤/方法:
1、去到医院,某同事在儿科那里挂好号以后,就抱着女儿进去医生办公室了,进去以后,某同事跟医生医生讲了女儿的情况,医生帮女儿做了一系列检查后就说女儿患的是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2、得知女儿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医生根据女儿的情况让护士帮她注射了用于呼吸衰竭的盐酸多沙普仑,然后还开了一些治疗这个病的药给女儿服用,叫某同事一定要按时按量喂女儿吃药,吃完要之后要及时回医院复诊。
3、治疗期间,医生还不忘叮嘱要好好照顾女儿,尤其是她的饮食,不可以让她吃热气上火的东西,饮食要清淡一点,所以某同事每天早上都会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来榨汁来女儿喝,这样可以让她更容易吸收,营养也可以跟上去。
4、女儿患病以后,晚上睡觉某同事都是和她一起睡,因为怕她
睡着之后踢被子着凉就不好了,医嘱里面多次强调患有小儿急性呼吸衰竭要注意保暖,加强护理。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种突发原因,例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
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时有效抢救,预后往往优于慢性呼吸衰竭。
但是在临床也可常见到原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由于某种突发原因,常见呼吸道感染引起气道阻塞可致PaCO2急剧上升、PaO2急剧下降,临床上习惯将此型呼吸衰竭归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剧。
急、慢性呼吸衰竭除了在病因、起因的急缓、病程的长短上有较大的差别外,在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上大同小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一涉及临床各科的危重急症。
小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第1位死亡原因。
由于对小儿呼吸生理的深入了解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小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已较过去明显提高,本节重点介绍新生儿和婴幼儿呼吸衰竭有关问题。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一)发病原因呼吸衰竭的病因可分三大类,即呼吸道梗阻、肺实质性病变和呼吸泵异常。
1.呼吸道梗阻上呼吸道梗阻在婴幼儿多见。
喉是上呼吸道的狭部,是发生梗阻的主要部位,可因感染、神经体液因素(喉痉挛)、异物、先天因素(喉软骨软化)引起。
下呼吸道梗阻包括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引起的梗阻。
重症肺部感染时的分泌物,病毒性肺炎的坏死物,均可阻塞细支气管,造成下呼吸道梗阻。
2.肺实质疾患(1)一般肺实质疾患:包括各种肺部感染如肺炎、毛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疾患、肺水肿等。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主要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广泛肺不张所致。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在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或其他严重疾患时出现,以严重肺损伤为特征。
两肺间质和肺泡弥散的浸润和水肿为其病理特点。
纳洛酮治疗小儿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体会
呼吸衰竭 ( s r i ir,R ) r p ao fl e F 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发病 意 。现报告如—o e i tn au F 率 高,多见于 1 岁以下婴儿。对轻、申及重症 呼吸衰竭但无 条件 1 资料与方法 进行 呼吸机治疗 的患儿 ,笔者所在科室给予纳洛酮治疗, 效满 1 一 般资料 疗 . 1
选取 21 0 0年 1 - 0 1 1 2月 2 1 年 2月在 笔者所在 医院住 院的 8 2
①郴州市第—人民医院 ( 院 ) 湖南 北 郴州 4 30 20 0
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 , 中治疗 组 4 倒 , 2 例 , 其 4 男 9
23 不良反应 的相关因素 .
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的比例越高 (< .5。 P 00 )
沙星的应 用越来越 多,药物不 良反应的发生也 随之不断增加。乳
酸左 氧氟沙星不仅 对 G 和 G 性菌有 很好 的抗菌作用 ,同时对 结 一 核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因此可 以应用于结核病 的治疗之中 【 2 】 。 老年患者 由于年龄 的增长 ,机体 的各项功能均有不 同程度的 减低 ,同时,老年患者 常常伴有多种疾病 ,在治疗过程 中需要多 种药物联合应用 ,增加了药物不 良反应发生 的概率 ,因此 ,老年 232 用药 剂量与乳酸 左氧氟沙星不 良反 应的关 系 6 .. 8例患者 患者在使 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过程 中,应时刻注意患者发生的 不 良反应 ,如果 出现不 良反应要立即停止 用药,并采用适 当的对
3 讨 论
2 . 年 龄、性别 和不 良反应 的关 系 6 例 患者 中,男 3 例, .1 3 8 7 占5 .1 44%,女 3 例 ,占4 . %,男性 患者药 物不 良反应 的发生 1 55 9
机械通气救治小儿呼吸衰竭疗效体会
机械通气救治小儿呼吸衰竭疗效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用于小儿呼吸衰竭临床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取60例该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5),各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结论对呼吸衰竭患儿实施机械通气能够对病情产生积极效果,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衰竭;呼吸机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因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疾病引发呼吸衰竭,临床上分为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节律不整等症状。
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后果严重。
随着呼吸机的使用和机械通气的深入研究,该病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措施。
本实验通过分析60例呼吸衰竭患儿的治疗经验,对机械通气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并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患儿,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8个月~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经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原发病包括肺炎1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呼吸暂停14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积极抗感染、抗心衰、气道分泌物引流,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美国纽邦E360型呼吸机,工作参数设定:潮气量VT为6~10 ml/kg;呼吸频率应接近患儿生理频率25~50次/min,吸气峰压PIP为15~30 cmH2O,呼气末正压PEEP为2~12 cmH2O,呼吸比为1:1~2,吸氧浓度为30%~60%,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变化调整各项指标,最初选用A/C通气,CMV通气或P-CMV通气模式,症状缓解后转用SLMV/SIMV+PS通气,再过渡至CPAP 通气,最后撤机。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呼吸系统原发或继发病变 , 引起 通气 或换 气 功 能 障 碍 , 骤 起 急 病 者 为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为 提 高 小 儿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患 者 的治 愈
率 , 将我科 20 特 0 6年 5月  ̄ 20 0 8年 5月 , 问 收 治 的 4 例 2年 5 急性 呼 吸 衰 竭 病 人 的 治 疗 经 验 总 结 如 下 。
对 小 儿急 性 呼 吸 衰竭 具 有 很 好 的 疗效 , 有 效 率 为 9 . 。结 论 总 78
急 性 呼 吸 衰竭 的治 疗 明显 , 期 疗 效 显 著 。 远 【 键 词 】 小儿 急 性 呼 吸 衰竭 血 气 浓度 监 测 关
综 合 疗 法 配 合 血 气 浓 度 监 测 对 小 儿
齐 齐 哈 尔 医 学 院 学 报 20 0 8年第 2 9卷第 2 4期
小儿 急性 Ⅱ 乎吸衰 竭 的治 疗 体 会
侯 晓 燕
【 要】 目的 观 察综 合 疗 法 对 治 疗 小 儿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的 临床 疗 效 。方 法 对 4 摘 5例 小 儿 急 性 呼
吸 衰竭 患者 , 综 合 疗 法 治 疗 , 时监 视 血 液 离子 浓 度 和 血 气 变化 。结 果 以 随 综合 疗 法 配合 血 气 浓 度 监 测
病毒性脑 炎 2 。 例
12 治 疗 方 法 1 保 持 呼 吸 道 通 畅 , 善 通 气 功 能 吸 氧 时 , . ) 改 将 氧 气 装 置 的 湿化 瓶 盛 6 O℃ 的热 水 。 吸 的 氧 温 湿 化 ; 超 使 以 声 雾 化 器 进 行 雾 化 , 次 1 i, 日数 次 。 2 氧 疗 : 浓 度 每 5r n 每 a ) 氧
应用东莨菪碱抢救小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
应用东莨菪碱抢救小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1 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5例。
年龄:新生儿3例,1岁以下13例,3岁以上5例。
新生儿肺炎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支气管肺炎13例,哮喘3例,脑炎2例。
2 应用东莨菪碱过程中的护理2.1 给药方法:呼衰是一种危及小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它并发于多种疾病。
所以,临床上常以“抗炎、补液、给氧、吸痰、纠正脱水及调节体液酸碱平衡”为治疗原则,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东莨菪碱采用直接静脉给药方式,其剂量按每次0.03~0.05 mg/kg,每15分钟静脉注射1次,给药的时间要准确,用药次数可根据呼衰程度而定,停药指征一般以呼吸平稳、规则,紫绀消失,呼衰纠正为准。
对重度呼衰的病例经静脉注射给药未见明显缓解者,往往采用静脉滴注维持。
停药应逐渐进行,先减量或延长每次给药时间再停药。
2.2 分秒必争,及时用药:应用东莨菪碱抢救小儿呼衰见效较快,特别是对轻、中度呼衰的患儿疗效较好,在21例中,80%呼衰约4小时被纠正,总有效率为85%,病死率为15%。
实践证明:呼衰越轻,用本药后显效越快。
因此,在护理上要做到分秒必争,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及时准确给药。
并要严密掌握轻、中、重度呼衰的指征,为医生及时调节药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保证呼衰的及时纠正。
呼衰纠正时间及疗效观察:轻度用药6~10次,纠正时间2小时,有效8例;中度用药10~16次,纠正时间5小时,有效7例,无效1例;重度用药16次以上,纠正时间26小时,有效3例,无效2例。
2.3 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预防不良反应:东莨菪碱不良反应较小,且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安全系数大。
但其需要量的个体差异很大,而外周抗胆碱作用亦可引起口干、瞳孔散大、心悸、皮肤干燥、尿潴留等。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时刻注意用药后反应,注意面色、瞳孔及末梢循环等情况,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
本组21例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例出现烦躁,6例出现口干,1例出现尿潴留,立即减量、停药,给予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很快缓解。
婴幼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 ] 张理义. 1 临床心理学 [ . M] 北京 : 民军医出版社 ,0 3 人 20 . [ ] 姜乾金. 2 医学心理学[ . M]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社 ,02 人 20. [ ] 胡凯. 3 突发性危机 引起的心理 问题及 应对[ ] 医学与哲学, J.
20 ,5 3 :9 0 4 2 ( )4 .
甲流的流行病学 特点 、 症状体 征及 临床特点 、 防治知识 等基本 知
婴幼J I L ̄炎合 并 急性 呼 吸衰竭 及 心 力衰竭 的临床 护 理体 会 1
陈 红 医
许 昌卫生 学校 , 河南 许 昌 4 0 0 60 1
【 关键词 】 幼儿 ; 炎 ; 婴 肺 呼吸衰竭 ; 力衰竭 ; 心 护理
持, 及时传递家属所 送物 品 、 件和 问候 , 负面 情绪 宣泄 出来。 信 将 同时 , 有计划 的安排时间与患者聊天 , 及时传递病 情及检查结 果 、 治疗信息 , 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 ,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4 做好 健康教育 工作 。指 导患 者个人 卫生 , . 向患者讲 解
了解患者 的心理变化 , 以排解心理 问题 。认 同患者 的恐惧 、 焦虑 、 应可降低人的免疫力 , 影响疾病 的康 复 , 而积极 的态度 、 良好 的心
敌意 、 抑郁感 , 评估患者 对疾病 引发危 机 的应 对 能力 。根 据患 者 理状态可促进康 复。经过 多次健康 教育 , 患者 均对 留观 室的隔离
更重要的是人性和无微 不至的关怀 。 础上 , 时提供 日常生活用 品, 助做好生活护 理 , 及 协 提供 可 口的饮 是救治技术与生活照料 ,
食, 保证开水供应 , 时更换床单 , 及 帮助洗衣 , 代买 电话卡 , 开通 电
急性呼吸衰竭31例救治体会
管痉挛 , 利 用支气 管解 痉剂 、 糖皮 质 激素 等药物 。对 于病情十分严重 的患者 , 要采
急性 呼吸 衰竭是 由多种原 因共 同作 用下 的, 导致肺部 呼 吸的通气 、 换 气受 到 严重 的障碍 , 人体 不能 正常 的交换 气体 ,
关 键 词 急性 呼吸 衰 竭 救 治
模要 符合 标 准 , 其 参 数 为 潮气 量 为 8~
1 0 m l / k g , 呼 吸 频率 为 l 2—1 4次/ 分, 氧 浓 度为 0 . 3 5~0 . 8 0 。 等 患 者 恢 复 自主 呼
保证呼吸通道顺畅 。其次 , 对 患者进行化
般 资料 : 2 0 1 1年 5月 ~2 0 1 2年 5
月, 收治 由毒蛇咬伤入住我院进行急性 呼 吸衰竭治疗 的患者 3 1例 , 其 中男 1 3例 ,
女1 8例 ; 年龄 2 5~6 8岁 , 平均 4 5岁 ; 3 1 例中被眼镜蛇 咬伤者 1 0例 , 被 金 环 蛇 咬 伤者 l 5例 , 被 银 环 蛇 咬 伤 者 6例 。 患 者 被 毒 蛇 咬 伤 之 后 发 生 急 性 呼 吸 衰 竭 的 时 问大约为 4 5分 ~3 5小 时 。 其 临 床 表 现 症状有头晕 、 头痛 、 胸闷、 吞咽 困难 、 呼 吸 急促 、 视力 模 糊 、 呼 吸 困难 等 , 被 眼镜 蛇 咬
开, 给予机械通 气 , 作 为 机 械 的 呼 吸 机 规
急性呼吸衰竭的一般 遵循 以下原则 : ①要保 持呼吸道的畅通 : 当人们产 生急性 呼吸衰竭的症状时 , 首先要清理 患者鼻腔
口中、 肠 胃道 中的残 留物或 者是分 泌物 ,
小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护理体会
小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及体会呼吸衰竭是小儿肺炎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院2003年共收治小儿肺炎并呼吸衰竭24例,为提高护理水平,降低死亡率,现小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小儿肺炎120例,其中<1岁85例,1~3岁25例,出现呼吸暂停10例。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全部治愈出院。
窒息的处理:立即用吸痰器吸痰,同时人工呼吸。
吸氧时应特别注意动作轻巧,不宜反复提插,以免引起呼吸道声门损伤,造成感染而再次窒息。
有5%患者的因分泌物在气管下端不易吸出,经过实践,我们采取气管内吸氧,取得较好的效果。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肩背部稍垫起,头后仰,使鼻腔与器官成一条直线,将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如患儿有发音嘶哑或呛咳反射,说明吸痰管已进入气管,即行吸痰管吸氧。
每次吸氧时间不超过15秒,若吸氧时患儿口唇紫绀加重,心率加快,应立即拔管并加压吸氧,待发绀好转后再吸。
本组50例患者均因呕吐物或痰液阻塞气道造成窒息,其中5例采用气管内吸氧,经上述处理后,全部患儿均转危为安,呼吸逐渐平稳。
呼吸停止的处理:当患儿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医生护士应争分夺秒,及时吸出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并使头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观察和触摸桡动脉、颈动脉的搏动,来检查循环情况。
如患儿脉搏停止或脉率少于60次/分且呼吸停止,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婴儿按压部位在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之下按压2cm,每按压5次行人工呼吸1次。
儿童按压方法,将一手置于剑突上两横指,按压深度为3cm左右,其余与婴儿相同,由于我院医护人员都能熟练的掌握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成功抢救了5例呼吸停止的患儿。
2护理加强呼吸道护理:肺炎时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多且经常发生呕吐,因此在护理婴儿时,要注意抬高患儿头部并侧卧位,以防分泌物或呕吐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痰黏稠时,采取超声雾化吸入(药物为: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使痰液稀释,有利于刻出,改善通气功能,雾化吸入后轻拍患者背部及两腋下,每次10分钟左右,通过震动使痰液排除。
纳洛酮治疗小儿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体会
纳洛酮治疗小儿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体会目的:总结纳洛酮治疗小儿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体会。
方法:将82例患儿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38),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为7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症状、血气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纳洛酮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轻、中及重症呼吸衰竭但无条件进行呼吸机治疗的患儿可以用纳洛酮进行治疗。
标签:小儿;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纳络酮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9-0039-02呼吸衰竭(respiration failure,RF)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发病率高,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
对轻、中及重症呼吸衰竭但无条件进行呼吸机治疗的患儿,笔者所在科室给予纳洛酮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8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4倒,男29例,女15例,年龄15 d~12岁5个月,平均3.6岁。
原发病:ICH 和(或)HIE 14例,感染中毒性脑病6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病毒性脑炎16例,瑞氏综合征2例,中毒2例。
其中轻度呼吸衰竭17 例,中度23 例,重度4 例。
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0 d~13岁1个月,平均4.4岁。
原发病:ICH和(或)HIE 10例,感染中毒性脑病4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炎16例,瑞氏综合征2例,中毒3例。
其中輕度16例,中度19 例,重度3例。
两组患儿疾病构成、性别、年龄、原发病、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病因治疗,控制感染,保持气道通畅,氧疗,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西医治疗原则是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给氧,选择性应用呼吸兴奋剂;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脑、肺、肾功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呼吸道梗阻主要因黏膜肿胀、积痰和支气管痉挛所致,在治疗中,温、湿化气道分泌物及雾化治疗十分重要。
可于吸氧时,将氧气装置的湿化瓶盛60℃左右的热水,使吸入的氧温湿化;以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每次15分钟,每日数次,雾化液中可加入祛痰剂(如必嗽平、痰易净、a-糜蛋白酶等)、支气管解痉剂(如异丙基肾上腺素、舒喘灵、地塞米松等)、抗生素等药物。
由积痰引起的梗阻常为造成或加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积极排痰。
重症患儿定期翻身,经常轻轻拍击胸背,以利排痰。
口、鼻、咽部的黏液可用吸痰管吸出。
对下呼吸道黏稠分泌物引起的阻塞,要进行气管插管进行吸痰。
(二)氧疗严重缺氧可使人体重要脏器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故积极供氧非常重要。
输氧的目的在于提高PaO2和SaO2,以缓解缺氧。
其原则为缺氧缓解,而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对低氧分压的敏感性不受抑制为准。
目前认为以低流量持续给氧效果为佳。
氧浓度一般为30%~50%左右,流量为每分钟2~3L。
鼻导管给氧时,氧流量与吸氧浓度大致呈如下关系: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中度缺氧,氧浓度为30%~40%;重度缺氧浓度为50%~60%,但吸入60%的氧不应超过24小时。
在抢救时,如供给60%氧仍不能改善紫绀,可用100%纯氧,但使用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
以后即改用60%浓度的氧。
定期抽查动脉血作血气分析,一般要求PaO2维持在8.65~11.31kPa(65~85mmHg),不宜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以防止氧中毒造成危害。
(三)呼吸兴奋剂的应用主要作用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
前者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可拉明,后者可用洛贝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怎样治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呼吸衰竭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呼吸功能,维持血液气体正常或近于正常,争取时间渡过危机,更好地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近代呼吸衰竭的治疗是建立在对病理生理规律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并利用一系列精密的监测和治疗器械,需要的专业知识涉及呼吸生理、麻醉科、耳鼻喉科、胸内科各方面,其发展日趋专业化,治疗效果也较过去有明显提高。
处理急性呼吸衰竭,首先要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根据原发病的病史及体检分析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及程度,对病情做出初步估计,主要是通气还是换气障碍(二者处理原则不同),并决定治疗步骤和方法。
要对早期呼吸衰竭进行积极处理,这样常可预防发生严重呼衰,减少并发症。
严重濒危者则需进行紧急抢救,不要因等待检查结果而耽误时间。
呼吸衰竭的治疗只是原发病综合治疗中的一部分,因此要强调同时进行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有时原发病虽无特效疗法,但可自行恢复,则呼吸衰竭的治疗对患儿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改善血气的对症治疗有重要作用,呼吸功能障碍不同,侧重点亦异。
呼吸道梗阻患者重点在改善通气,帮助CO2排出;ARDS 患者重点在换气功能,须提高血氧水平;而对肺炎患儿则要兼顾两方面,根据不同病例特点区别对待。
本节重点讨论呼吸衰竭的一般内科治疗,呼吸急救技术和呼吸衰竭治疗的新方法。
要重视一般内科治疗,包括呼吸管理,应用得当,可使多数早期呼吸功能不全患儿,不致发展到呼吸衰竭。
不同病情患儿,选用不同治疗呼吸衰竭的新方法,可解决一些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对患儿应用损伤更大的治疗,但临床上多数严重呼吸衰竭患儿,还是主要靠常规呼吸机治疗。
1.一般呼吸衰竭的治疗1)呼吸管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通畅对改善通气功能有重要作用。
由积痰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常是造成或加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前首先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可能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因素,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临床医学-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常见急症。
是由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患儿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节律不整等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中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中枢直接受侵犯或颅内压增高间接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损伤、中毒及脑水肿等,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以呼吸节律改变为主,出现各种异常呼吸。
周围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器官本身的严重病变或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多见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不张等,表现为呼吸浅速,最后也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呼吸系统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呼吸节律不整为主要表现,早期为潮式呼吸,晚期则出现抽泣样、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及下颌运动等。
周围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主要是先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
上呼吸道梗阻者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下呼吸道梗阻者则以呼气性困难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的表现。
呼吸肌麻痹患儿表现为呼吸幅度变浅、无力,但呼吸节律规整。
呼吸8~10次/分,呈鱼口样、点头样呼吸,为呼吸衰竭的严重表现,呼吸次数减至5~6次/分,持续10分钟,即出现呼吸停止。
当呼吸频率>40次/分(婴幼儿甚至可以达到80~100次/分)时,有效肺泡通气量呈下降趋势,呼吸困难多表现为浅快,出现三凹征,当出现呼吸肌疲劳后,呼吸速度变慢,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当血氧饱和度<80%时(PaO2<6.67kPa)出现紫绀,紫绀为缺氧的典型表现,以唇、口周、甲床等处明显;但在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50g/L 时可不出现紫绀。
高碳酸血症时可出现四肢温暖、皮肤潮红、口唇樱桃红色,但并不反映循环改善,须加以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7-16T08:42:26.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婕[导读]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刘婕(大兴安岭地区阿木尔林业局职工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302)【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0-0124-02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常见急症。
是由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患儿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节律不整等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中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中枢直接受侵犯或颅内压增高间接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损伤、中毒及脑水肿等,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以呼吸节律改变为主,出现各种异常呼吸。
周围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器官本身的严重病变或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多见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不张等,表现为呼吸浅速,最后也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呼吸系统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呼吸节律不整为主要表现,早期为潮式呼吸,晚期则出现抽泣样、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及下颌运动等。
周围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主要是先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
上呼吸道梗阻者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下呼吸道梗阻者则以呼气性困难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的表现。
呼吸肌麻痹患儿表现为呼吸幅度变浅、无力,但呼吸节律规整。
呼吸8~10次/分,呈鱼口样、点头样呼吸,为呼吸衰竭的严重表现,呼吸次数减至5~6次/分,持续10分钟,即出现呼吸停止。
当呼吸频率>40次/分(婴幼儿甚至可以达到80~100次/分)时,有效肺泡通气量呈下降趋势,呼吸困难多表现为浅快,出现三凹征,当出现呼吸肌疲劳后,呼吸速度变慢,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当血氧饱和度<80%时(PaO2<6.67kPa)出现紫绀,紫绀为缺氧的典型表现,以唇、口周、甲床等处明显;但在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50g/L时可不出现紫绀。
高碳酸血症时可出现四肢温暖、皮肤潮红、口唇樱桃红色,但并不反映循环改善,须加以区别。
若PaCO2>12.0kPa(90mmHg)时,可对呼吸中枢产生麻醉作用,仅能靠缺氧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呼吸运动,此时如给高浓度氧,反而可抑制呼吸。
2.神经系统低氧血症时出现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嗜睡、昏迷、惊厥等。
高碳酸血症表现为淡漠、嗜睡、谵语、昏迷、惊厥、视网膜充血及视乳头水肿等。
当出现颅内高压、脑水肿时,肌张力发生改变;当视神经受到压迫时,可以出现瞳孔不等大改变。
3.心血管系统早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后期则出现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4.其他脏器系统低氧血症可引起内脏血管应激性收缩,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和坏死,呕吐咖啡样物;肝功能受损,谷丙转氨酶增高;肾脏功能受损可出现蛋白尿、少尿和无尿等症状,严重缺氧者可至肾功能衰竭。
5.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异常,加上能量摄入不足、限制补液、利尿药应用等,患儿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及低钙血症;小儿肾脏对酸碱、水盐平衡的调节作用有限,特别在低氧血症时,肾脏血流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肾脏的调节作用,可以加重全身性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诊疗原则】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
血常规、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若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自主呼吸时,及时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正确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改善换气功能,以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肺通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肺、脑、肾功能;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治疗方法】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呼吸道梗阻主要因黏膜肿胀、积痰和支气管痉挛所致,在治疗中,温、湿化气道分泌物及雾化治疗十分重要。
可于吸氧时,将氧气装置的湿化瓶盛60℃左右的热水,使吸入的氧温湿化;以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每次15分钟,每日数次,雾化液中可加入祛痰剂(如必嗽平、痰易净、a-糜蛋白酶等)、支气管解痉剂(如异丙基肾上腺素、舒喘灵、地塞米松等)、抗生素等药物。
由积痰引起的梗阻常为造成或加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积极排痰。
重症患儿定期翻身,经常轻轻拍击胸背,以利排痰。
口、鼻、咽部的黏液可用吸痰管吸出。
对下呼吸道黏稠分泌物引起的阻塞,要进行气管插管进行吸痰。
(二)氧疗
严重缺氧可使人体重要脏器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故积极供氧非常重要。
输氧的目的在于提高PaO2和SaO2,以缓解缺氧。
其原则为缺氧缓解,而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对低氧分压的敏感性不受抑制为准。
目前认为以低流量持续给氧效果为佳。
氧浓度一般为30%~50%左右,流量为每分钟2~3L。
鼻导管给氧时,氧流量与吸氧浓度大致呈如下关系: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中度缺氧,氧浓度为30%~40%;重度缺氧浓度为50%~60%,但吸入60%的氧不应超过24小时。
在抢救时,如供给60%氧仍不能改善紫绀,可用100%纯氧,但使用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
以后即改用<60%浓度的氧。
定期抽查动脉血作血气分析,一般要求PaO2维持在
8.65~11.31kPa(65~85mmHg),不宜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以防止氧中毒造成危害。
(三)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主要作用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
前者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可拉明,后者可用洛贝林。
可交替肌内注射、静脉推注或滴入。
但有呼吸道严重阻塞或分泌物潴留的患儿,神经肌肉疾病引起的限制性呼吸障碍或严重广泛肺内病变者,呼吸兴奋剂无效。
(四)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给予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热量,每日209.2kj(50kcal)/kg,液量为每日60~80ml/kg。
对呼吸性酸中毒,以改善通气为主,如血pH<7.20,已失代偿并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可在改善通气及氧疗的基础上,按公式“碳酸氢钠(mmol)=0.3×碱缺失(mmol)×体重”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一般先用半量。
病程中常并发低钠血症,或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应及时补钾、氯、钠离子。
(五)防治感染
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为引起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应及早诊断和处理。
如病因不明,可先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六)其他对症治疗
对中枢性急性呼吸衰竭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应及时使用脱水剂。
伴心功能不全者,可给予强心剂。
有脑水肿、肺水肿者,限制水摄入量(每日50~80ml/kg),并可用利尿剂如速尿。
酚妥拉明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一般为每次0.3~0.5mg/kg,一次量不超过10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七)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可保证呼吸道通畅,便于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并可用以连接人工呼吸器。
插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新生儿不超过1周。
若以后仍有需要,应改用气管切开。
(八)人工呼吸机
临床使用机械呼吸器有定压、定量、定时型三种。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以选用时间转换型呼吸器为宜。
呼吸机应用指征为:①呼吸频率骤减或出血节律不整甚至呼吸暂停;②应用常规高浓度给氧,紫绀仍难以缓解;③病情急剧恶化,经保守治疗无法改善;④血气分析:当PaCO2在8.00~9.31kPa(60~70mmHg)以上,吸入60%氧时PaO2低于6.65~8.00kPa(50~60mmHg)时,应及早使用呼吸机;但在急性多发性神经炎合并呼吸肌麻痹时,应提前及时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仲毅.长时间经鼻气管内插管对喉部的影响 1991(2).
[2] 樊寻梅.实用儿科急诊医学 1993.
[3]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