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农民的消费观
社会学与饮食文化
社会学与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消费和享受的方式。
而社会学探究了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组织、变迁的规律,因此社会学与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饮食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并探讨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饮食文化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符号,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饮食文化可以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变迁。
首先,饮食文化是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表达。
饮食选择不仅受个人口味、健康需求的影响,还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相关。
例如,富裕阶层可能注重奢华的餐饮体验,而低收入人群则可能更关注经济实惠的食物。
其次,饮食文化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这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有关。
例如,素食主义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被广泛接受,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仍然较为罕见。
再次,饮食文化也是社交活动的载体。
人们在特殊场合如婚礼、生日宴会等通过共同进食来增进关系和加强社交联系。
饮食活动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餐桌上的互动促进社会交往和团结。
二、饮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饮食文化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作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首先,饮食文化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不同的饮食选择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可能导致肥胖和心脏疾病。
相反,均衡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则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其次,饮食文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肉食过多导致农业养殖规模扩大,进而带来水资源消耗和粮食供应压力。
再次,饮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饮食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种植、加工、配送、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
饮食文化的推动和创新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消费主义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消费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社会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消费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购买和消费商品的过程,它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变革。
在这个社会中,购买和消费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消费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影响。
一、消费主义社会的特征消费主义社会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
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都围绕着消费来展开。
在这个社会中,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和购买商品的过程,它已经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消费主义社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消费驱动的经济消费主义社会强调市场经济,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售卖和消费。
从生产到销售,从推广到消费,各个环节的产生和发展都基于消费需求。
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在竭尽所能地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达到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消费者本质上也成为生产和服务的“主人”。
2. 消费主导的文化消费是现代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
人们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消费者被社会广告和媒体引导,将商品和服务作为塑造和表达自己个性和价值观的一种手段。
消费主义的文化使得人们愈发重视物质文化,对心理文化的依赖逐渐减少。
3. 消费社会的价值导向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都是受到消费的影响的。
商品成为了人们追求欢乐和快感的工具,需求和满足已经取代了工作和道德的重要地位。
人们越来越容易忽略其他与消费无关的重要价值,比如亲情、友情和人脉等等。
二、消费主义社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主义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它不仅对个人有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1. 个人身份的改变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越来越被限制在消费掌控的范畴内。
社会广告和媒体努力地建立和加强与不同消费行为相关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消费量已经成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标志。
2. 方式与价值的变化消费主义导致了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的转变,消费者的需求和取向也随之改变。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摘要】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是一个重要议题。
社会文化对个体的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饮食习惯到运动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塑造。
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低社会经济地位往往伴随着较差的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对个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压力则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观念也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态度和行为。
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改变。
社会因素在影响健康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关键词】社会学,生活方式,健康,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压力,社会观念,社会因素,影响,促进,支持,改变。
1. 引言1.1 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活方式和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作息时间等方面。
而健康则是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
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不仅仅局限在个体层面,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社会因素对个体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健康状况。
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也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健康资源,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则面临着更多的健康风险。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要深入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在考虑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2. 正文2.1 社会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塑造社会文化对于个体的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期末试卷
社会学期末试卷社会学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B.家庭C.阶级D.同辈群体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是()。
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军人4.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
A.自由流动B.结构性流动C.垂直流动D.水平流动5.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主干家庭D.普那路亚家庭6.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社区首要的特点是()。
A.成员彼此交往B.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C.成员有共同目标D.有共同价值观念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A.法律控制B.道德控制C.习俗控制D.宗教控制8.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 价值标准B.规范体系C.物质设备D.组织9.非政府组织又称为()。
A.公共部门B.第三部门C.私人部门D.私有部门10.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C.科学技术的进步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1.我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核心社会问题是()。
A.人口与就业B.资源与环境C. 改革与开放D.民族与统一12.在社会调查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方法是()。
A.普遍调查B.典型调查C.个案调查D. 抽样调查1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14.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 )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B.正方形C.长方形D.半圆形15.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B.生物人C.动物人D.非社会人16.从众行为是一种( )A.消极行为B.积极行为C.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D.价值中立的17.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 )A.直线式的前进B.循环式的前进C.波浪式的前进D.曲折的倒退18.社会运行的评价最主要是( )A.协调程度评价与发展程度评价B.运行程度评价与协调程度评价C.社会运行的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D.社会运行的满意度评价19.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工业化B.农业发展C.人口众多D.科层化20.我国对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是( )A.积极发展小城市B.控制小城市的数量C.稳妥发展小城市D.合理发展小城市21.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的论点是A.“中心论”B.“平列论”C.“特殊论”D.“层次论”2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A. 奥古斯特·孔德B.赫伯特·斯宾塞C.埃米尔·涂尔干D.马克思·韦伯2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B.业缘关系C.结合关系D.人际关系24.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价值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关联——人文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价值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关联——人文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引言:人们的价值观念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背景等多重因素塑造而成的。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和选择,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和驱动着我们的消费行为。
在人文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价值观念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探究消费行为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一、价值观念对消费行为的塑造1.1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认可的准则和规范。
比如,崇尚物质享受的社会,消费习惯往往体现着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奢侈品和昂贵的消费品。
相反,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则更倾向于选择环保、低碳的产品。
1.2个体背景与消费行为的关联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受到其所处背景的影响。
家庭、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消费行为。
比如,在一个重视实用性和节俭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往往对购买奢侈品抱有审慎态度,更倾向于购买实用和性价比高的产品。
二、消费行为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2.1消费行为与社会结构的互动消费行为不仅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结构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高消费和低消费的群体会在社会结构中形成不同的地位和社会群体,加剧社会的阶级分化。
消费行为还会影响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策略等方面,推动着社会结构的演变。
2.2消费文化的传播与重构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地塑造并重构着消费文化。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消费者因此受到全球范围内的消费文化影响,从而改变了消费观念和行为。
例如,国际时尚品牌的流行,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都能感受到时尚的脉搏,而不再局限于本土文化。
三、价值观念与消费行为的互动机制3.1互动的动态过程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联是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
人们的消费行为常常受到价值观念的指导,而消费体验和购买决策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
例如,通过购买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个体可能会对环保价值观的意义产生更深刻的认同。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消费观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消费观在社会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生活中,我常常只看重物质消费,追求名牌、奢侈品等外在的炫耀,因此经常忽略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然而,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逐渐明白了消费观的转变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影响。
首先,我认识到物质消费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在社会实践中,我与许多经济条件较为贫困的人接触,发现他们并不以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来衡量自己的幸福与满足感。
相反,他们更注重家庭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健康体魄等内在价值。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明白了物质并不是衡量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而是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
其次,我认识到过度消费造成的浪费与资源不平等现象。
社会实践中,我目睹了许多商品的浪费现象,让我深感消费观念的错误。
我们常常在盲目追求新奇和时尚的同时,扔掉许多尚未用完的产品,这不仅令资源浪费,也加剧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资源紧缺的现状更加突出。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身的消费行为对资源利用的影响,理性消费,避免过度浪费。
最后,我认识到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社会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中,我也参与了一些公益项目,见证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明白只有将消费观念转向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推动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通过购买涉及公益慈善的产品,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从盲目追求物质消费的角度转变,以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为主导,在消费中负责任并关注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满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学角度看当代青年群体
社会学角度看当代青年群体当代青年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年群体有着独特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不同年代的青年群体也存在着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当代青年群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社会属性1.经济状况:当代青年群体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年轻人都能够获得普通教育和进入职场的机会。
在生活方式方面,他们越来越注重品质、文化、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
2.文化背景:当代青年群体接受了更为广泛和多元的文化,他们喜欢追求新鲜感、创新和个性化。
与传统的文化观念不同,他们反感一成不变的东西,更喜欢多元、丰富和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3.社会责任感:当代青年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以个人的行动来推动社会变革。
他们在环境保护、反贪反腐、反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社会参与度。
二、价值观念1.消费观念:当代青年群体有一定的消费习惯和风格,他们注重品质、文化和服务,不再追求单纯的物质享受。
他们更加倾向于消费那些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体验的品牌,反对公式化、标准化和拼命赚钱的商业行为。
2.对工作的态度:当代青年群体注重的不仅是自己的职业发展,还关注工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他们追求有意义和贡献的工作,而非单纯追求物质利益。
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3.社交方式:当代青年群体比较看重网络社交,各种社交应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社交方式对比,他们更加注重多元和跨界的社交模式,追求真实、积极、开放的社交环境。
三、发展趋势1.多元化:当代青年群体表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
他们走出传统教育和工作模式的限制,朝向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未来,这些多元的发展趋势将被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
2.自主性:当代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更加善于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协同合作来解决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浅析作者:张羽迪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2期摘要:近期,大学生网贷事件频频发生,与之相关的大学生消费观值得被探究。
基于此,文章旨在探寻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与观念。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呈现出的新特点,总结出他们的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其次,运用社会学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最后,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对策建议,期望能有效规范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并积极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规避不良消费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社会学;大学生;消费观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已经基本形成,在父母支付、自己做主选择消费内容的时候,消费观更加成熟。
作为促进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了解他们的消费观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以随机发放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
收回的有效问卷数量为366份,这366份问卷的填写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高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都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的消费观是相对扭曲的。
一、大学生消费观及消费观教育的现状(一)大学生消费观呈现的特点(1)主流仍然是合理消费。
通过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理性健康的消费,他们基本懂得秉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消费。
(2)攀比现象严重。
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日趋严重,有63%的人在购物时是会考虑自己身边的人的情况,其中40%的人还坦言自身消费确实受到虚荣心的影响。
(3)“符号化”消费特点明显。
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在于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品位和不同于常人的“身价”,用物质的东西来弥补精神的缺漏,从而使自己鹤立鸡群。
(4)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内容重娱乐化和交际化。
大学生消费普遍重物质方面的消费,轻精神层次和自我发展方面的消费内容和活动。
以伙食,服饰,电子产品,娱乐,人情支出为消费支出大头内容,学习资料和技能培训等自我提升类的消费支出占比极小。
(5)超前消费现象越来越普遍。
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解析
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解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消费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日常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追求个性化和社会地位的方式。
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消费观念的变化反映了人们逐渐富裕的生活水平和对个人价值的认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升,追求物质享受逐渐成为了一种心态。
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奢侈品和高端消费,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商品需求,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密切相关。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人们的消费决策越来越受到朋友和亲朋好友的影响。
朋友圈和社交平台上的消费照片、购物心得等信息成为了人们获取消费信息和推荐的重要渠道。
人们希望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个人品味,从而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这种社交消费的行为推动了商品的销售量,提高了社交媒体平台的活跃度,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消费观念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对个人价值、生活体验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关注焦点从基本生活物质向精神层面转变。
人们追求具有品质的生活,注重消费的个性化和文化内涵,追求舒适、品味和艺术性。
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日益成为了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
这种消费观念的升级,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过度消费和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资源被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忧。
此外,社会监管和规范滞后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虚假广告、欺诈行为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频频出现,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了威胁。
综上所述,消费观念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费观念的升级带动了商品需求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居民消费观问题探析
期 ,人们对社会 资本的利用程度是完全不
同的。
根 据以上观点 ,社会资本作 为一种社 会资源 ,可 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 。第 一
种是直接获取 ,第二种是 间接获取 。通过
( 一) 改革开放初期 , 人 们利用有 限的
社会 资本 满足 自己的 消费需求
社 会 资 本 理 论 视 角 下
我国 居民 消 费 观问 题 探 析
■ 尤靖雯 ( 武警工程大学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西安 7 1 0 0 8 6)
◆ 中图分类号 :F 2 0 5 文献标 识码 :A
内容摘 要 :随 着我 国市场经济 的不断
深 入 发 展 和 人 们 收入 水平 的不 断提 高 ,
制度。三是摄取能力观。 即对社会 资本进 行 了较深入研究 ,将社会资本看作是 “ 个 人通过他们 的成 员身份在 网络 中或者在 更 宽泛 的社会结 构 中获取 稀缺 资源的能 力。 这种能力不是个人 固有 的,而是个人 与他 人关系 中包含着 的一种资产 ,社会 资本 是
嵌入的结果” 。
中的资源。 它们可 以创造价值 ,使各种 资
引 言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 、消费方 式等问题的总 的态度和看法。 中外经济思 想史上 存在三 种消费 观— —节俭 消费 观 、 奢靡消费观和适度消费观 。随着我 国市场
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 的不
源要素得到增值 ,它体现 为成 员身份 、社 会 网络和个人关 系。二是社会规范观 。学
足 自己的消费需求 。
消 费观 念 也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 正 在 由 节俭 消费观 和适度 消费观 向奢靡 消 费 观 转 变 。社 会 资本 作 为 一种 潜 在 资本 , 对 经济 影响 越 来越 大 。 当前 ,利 用 自己 所 拥有 的社会 资本来 满足消 费需求的 倾 向 越 来 越 明 显 ,尤 其 是 目前 对 于 稀 缺 公 共 资 源 和 紧俏 商 品 的 消 费 中 ,社 会 资 本 起 着 主 导 作 用 , 这 显 然 不 利 于 消 费公 平和建 立正确 的消 费导向。 因 此 ,社会 资本 对消 费观 的影响成 为一 个 亟待 研 究 并 解 决 的 问题 。 关 键词 :社 会 资本 理 论 消 费观 阶层
社会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浅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仅受到个人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也包括社会的文化风气、经济形势等。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浅析,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动态变化。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社会组织,家庭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对个人的消费观念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节俭、朴素是传统美德,因此大部分家庭都会把节俭、勤俭持家的理念传承给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日益多元化,有些大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的是享受生活、追求时尚的理念。
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多样化,有些大学生活俭素,注重实用性,有些则追求个性化、时尚化,进行盲目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
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对消费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们可能会被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围所左右,而形成节俭、朴素、重视实用性的消费理念。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消费理念不断影响着中国,许多大学生受到西方消费观的影响,追求时尚、品牌,甚至形成攀比、铺张的消费观。
特别是在大城市,大学生受到更多的消费诱惑,形成了注重外在形象、个性表达的消费观。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有更多的经济支出来进行自己喜欢的消费。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也带来了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的问题,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经济压力,而不得不节衣缩食,对消费有了更多的顾虑。
经济形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消费选择上更加理性、尊重实用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
农民的微观消费结构是指生活消费的支出结构 ,即农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支出分配情况 。
农民家庭作为一个消费单位 ,其消费所需的生活资料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部分是生存资料 ,这
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延续生命所需的生活资料 。一部分是发展资料 ,这是农民及其子女发展德育 、智
与同时期其它国家的对比来观察 (见表 4) 。
从表 4 中的对比可以看出 ,中国农民的家 表 4 丹日美中 4 国农民家庭费用分配百分比 ( %)
庭生活消费中 ,食物消费支出的比重是最大的 。 丹麦 、日本和美国农民的食物消费比重都没有 超过 50 % ,在杂项支出比重上则高于中国 。联 合国粮农组织曾依据恩格尔系数 (食物支出金 额在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金额中所占比重) ,将消 费水平划分为如下标准料 ,则生存资料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 8318 % ,而发展和享受资料
仅占 1612 %。一般来讲 ,生活程度愈高 ,那生活四大要素 (食物 、住房 、衣服 、燃料) 的比重越低 。因为
农民除了衣食住燃料之外 ,还应该有一部分收入 ,能用到发展和享受方面 ,这方面的比重越大 ,说明其
收入越高 ,生活越宽裕 。总的来看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分地
区来看 ,中东部要比北部生活水平高一些 ,中东部除掉衣食住燃料外其它杂项的比重为 2013 % ,而北
部为 1316 % ,比中东部低了近 7 个百分点 。
21 食物支出 ,特别是粮食支出 ,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近代农民消费支出结
1922 —1925 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曾组织学生对全国 6 省 13 处2 370户农家进行经济调查 ,其中有关农家
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问题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经济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经济问题不仅涉及到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也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的行为、价值观念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究经济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术路径。
一、经济问题和社会结构如果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社会结构对于经济问题的影响。
社会结构是指由相互关联的社会角色、社会机构、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中国大陆于1949年成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人口结构、职业结构和家庭结构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自由职业者、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等,这些变化对于经济问题都产生着相对应的影响。
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中,经济问题也会激发社会结构的变化。
例如,经济衰退、不景气、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会导致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进而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各类家庭组合的出现,如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
在这种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经济问题又会反馈到家庭和个人的生产、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层面。
二、经济问题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社会组织又分为形式和非形式的组织,在经济问题中,这些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劳动组织为例。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组织可以分为自主工会、非自主工会、劳动保障组织等。
这些组织的出现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立下了一定的功劳,但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目的也变得分散。
如果只是为了某些利益而建立某些维护组织,其背后难免存在着权力、利益等利益敏感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等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注定了社会组织在经济问题中的复杂性和机动性。
三、经济问题与人的行为经济问题的产生随之带来的是人的行为方面的改变。
社会学对消费文化的理解
社会学对消费文化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消费文化日益成为物质文化的核心。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求满足方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和社会关系的体现。
消费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的普及以及群体文化和个体主义的崛起等因素密不可分。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学作为一门解释和揭示社会现象的学科,对消费文化进行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中所表现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消费文化的理解不仅仅要从商品流通角度出发,还要考虑其背后的深层社会影响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消费文化的社会学理解展开讨论。
一、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表现,也具有社会功能。
对于消费文化的社会学理解,必须从其社会功能来进行分析。
1. 激发经济增长。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促进市场发展的根本力量。
消费文化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既是市场需求的表现,也是商品供给的核心。
从长期来看,消费文化不断推动了商品的制造和流通,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消费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
2. 体现社会身份和认同。
消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身份的体现和标志。
通过消费,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和社会关系。
消费物品的品牌、价值和数量都可以成为人们互相比较的标准,从而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
消费文化与社会身份和认同的关系密不可分。
3. 促进个体幸福感。
消费文化对于个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通过消费实现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从而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消费文化所具有的的积极社会功效之一。
同时,消费文化也激发着人们对新事物、新体验的探索和追求,这使得个体在实现身体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消费文化的社会问题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负面影响。
消费观念对经济增长的社会学解释
消费观念对经济增长的社会学解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简单满足物质需求的消费模式,到如今强调个性化、品质和体验的消费观念,消费者们的购买决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消费观念对经济增长的社会学解释,并探讨一些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
首先,消费观念的变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手段,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人们愿意为独特、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塑造身份和认同感的方式之一。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了消费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
其次,消费观念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策略和市场竞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上,企业主要依靠价格和品质来吸引消费者,但如今这已不再足够。
消费者更关注商品和服务背后的价值和故事,注重购买体验和与品牌的情感联系。
因此,企业需要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以个性化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这种市场竞争的变化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鼓励了创新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促进了经济增长。
然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
首先,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消费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追求个性化和品质的消费观念促使商品更新迭代和更频繁的购买,导致大量的物品被丢弃,造成资源的浪费。
此外,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例如过度开采和排放。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其次,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个性化、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通常会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为高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而低收入人群则可能因为价格压力而无法享受同等的选择和品质。
这种消费观念的差异可能会加剧贫富差距,并导致社会分化。
社会学
东财09春学期《社会学》在线作业一_0001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V1.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当时看来是社会的____。
A. 主文化B. 反文化C. 物质文化D. 越轨亚文化满分:4 分2.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心理的成长历程中,认同与角色混淆阶段是在____。
A. 学龄期(6~11岁)B. 青少年期C. 成年早期D. 中年期满分:4 分3. ____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A. 自觉的角色B. 自致角色C. 规定性角色D. 表现性角色满分:4 分4. 在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道德社会化过程所作的层次划分中,____的第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A. 前习惯层次B. 中习惯层次C. 习惯层次D. 后习惯层次满分:4 分5. ____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A. 社会B. 社会制度C. 社会关系D. 社会机制满分:4 分6. 改革开放后,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青少年和老年人在处事方法上经常存在一些分歧,老年人对青少年的做法很多时候不能理解。
例如:“早恋”问题。
这是____的具体体现。
A.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B.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C. 代差问题D. 社会发展迅速满分:4 分7. 20世纪50年代前,狭义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____为研究对象。
A. 少年儿童B. 青年人C. 中年人D. 老年人满分:4 分8. 现代工业取代传统工场手工业、农业机械化取代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等是社会____运行的表现。
A. 纵向B. 交互C. 逆向D. 横向满分:4 分9.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观察,人口结构是从____角度来考察社会的。
A. 群体关系B. 社会制度C. 宏观社会D. 微观社会满分:4 分10.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在于形成独特的____。
A. 人品B. 人格C. 思维D. 技能满分:4 分二、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60 分。
社会学视角下的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成为不可分割的存在。
这两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
以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
一、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起源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产业结构的巨变。
由于资本家不断追求利润,以及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资本主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占有率、改善设计和质量控制,逐渐形成一种以利润为驱动力的经济模式。
消费主义则是在19世纪后期逐渐形成的,一些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像美国和英国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大批的中产阶级逐渐产生,消费的观念也逐渐被普遍接受。
消费成为了维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必要因素之一,也推动了工厂化和大规模生产。
二、消费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影响1.消费主义促进了经济发展消费主义注重市场营销、广告和品牌形象等消费者方面的需求,从而带动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广告商等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共同支撑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消费主义提高了生活水平消费主义的推广反过来也加快了科技创新、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许多所谓的“奢侈品”被普及。
比如,今天普通人具有家庭电器、舒适的居住和良好的教育,这些以前肯定被视为豪华品。
3. 消费主义强化了社会结构消费主义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品味和个性化需求,个人对其社会互动角色的身份认同。
不同的人群所追求的不同品牌、消费水平、文化和价值观,构成了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结构,而这是对任何政策、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资本主义对消费主义的影响1.资本主义压制消费者的自由选择资本主义模式中的相关领域出现了垄断,比如OPEC,和某些国家的“Too Big to Fail”(意为过大要倒下)公司。
这种环境下,消费者的决策通常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们只有在有限的资源和供应下进行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当代农村人口流动现状钟琴1(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动的问题,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进行分析的。
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社会结构、社会规律以及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结合我国当前农村人口流动的现象进行分析的。
文章的结尾对农村人口流动问题如何的治理发表了启示性的观点看法,对当下时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社会学农村人口流动马克思社会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人口流动比例越来越大。
其中农村人口流动尤其突出,具体表现在贫穷农村向经济条件好的农村流动或者向城市流动。
虽然农村人口流动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长此以往,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结构失衡,阻碍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影响1、农村人口和农村人口流动的概念农村人口是指按照现行的管理制度拥有农村土地承包权力的土地村民,也就是长住的农村人口,包括全部的农村人口和一部分非农村人口。
按照我国的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农村人口包括:国营农场、乡村、户数的常住人口。
而农村人口流动就是指农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而离开村庄,暂时或者长时间处于流动状态。
简新华对农村人口的流动做了类似的界定:在广泛意义上认为农村人口流动是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短期或长期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职业的转变。
总的说来,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很大区别,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口流动是表现在短时期的居住在一个地域间的位置移动。
2、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1)外出打工人群越来越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向主要是一下趋势:近距离的周边城市为主要流动方向;从农村流向城市,主要集中在我国85%以上的城市地区;太偏远农村流向城市的机会太少等等。
第二,流动人口年轻化。
在大多数农村,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家庭里只要有一个在城市发展的好就不自觉的带动家庭其他年轻的后代成员。
第三,外流人口中男性普遍多于女性,但是女性人数正在迅速增加。
在一个农村家庭里,由于原有的男人当自强,男儿一定要有撑起一个家的能力才算男子汉的封建思想,导致外出打工的人普遍男性居多。
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农村人口流动情况来看,家庭主妇不再是以前的男耕女织的模式了,她们同男性一样进城做劳务性的工作,一般的情况使在娱乐、服务、饮食、纺织、家政服务等行业居多。
1钟琴(1988-)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外出上学读书户口迁出容易迁回难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村人口流动创造了空间现。
尤其在我国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招生门大幅度降低,凡是往外地读书的农村大学生,都将农村户口迁入学校里。
等到毕业的时候就迁往自己工作或者在升学的地方去,一旦迁出农村再想迁回来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做多只能迁到农村所在的城镇里面。
在2011年的时候,重庆发生了一起户口迁移事件。
凡是属于重庆农村的学生强制性的将自己的农村户口迁入学校,这个事件发生以后才引起媒体的注意,但是当时事情已经发生了,所以没有得到相关的治理与弥补。
目前,这种学生户口迁出才能念书的现象依然存在。
(3)城镇化吸走众多人才城镇化以人口向城镇聚集为基本标志。
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小城镇,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却忽略了农村人口流动过多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国家正在努力的一个战略性课题,但是农村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出,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和瘫痪。
这种现象就好比先发展后治理环境是一个道理一样,就像木桶装水一样,其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非最长的那块。
城镇化建设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其中对农村人口的吸收可谓声势浩大。
2、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1)留住农村人口趋于高龄化和幼龄化据调查研究发现,有约三分之二的农村家庭,普遍是老人和小孩在农村,年轻一代的青年都外出打工挣钱养老人和小孩。
这个导致的是家有老有小,虽然物质上得到了保障,但是家里老人的身体状况、精神需求却没能得到保障;小孩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却没有得不到家长的充分了解与照顾。
久而久之,出现的现象就是老无所依,幼无所顾,严重的想象老年人和小孩的生活质量。
现在农村小孩的隔代教育十分明显,当小孩长大之后一些习惯思想无疑是落后于城市小孩的,这让农村的“希望”有破灭的可能性。
(2)农村大量土地荒废由于留住农村的人口趋于幼龄化和老年化,这种状况导致农村劳动力极具的下降,农村大量的土地无人垦种,进而使农村的粮食产量大量的下降,粮食价格极具的上涨。
由于年轻人外面打工赚钱,所以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赚的钱,因为单纯的以垦地劳动为家里的收入来源因付出的劳动与收获的产量不成正比,从而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经济发展带来的高消费现象。
(3)农村经济陈旧衰落首先,由于近两年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创新原动力都已经外出谋生,没有人愿意留在老家干大事。
他们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凡是出去了的人都是赚大钱的人,在农村是养不活自己的;其次,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都一门心事的想留在大城市,一来环境交通不错,二来发展机会大,三来回家见父老乡亲有面子;最后,由于大的主流都想着好的发达的城市,自然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开发,既是是去开发也是为城市里面“服务”。
以上种种原因让原本不先进的农村更加成就衰落。
(4)加剧我国贫富的差距由于农村人口聚集的向周边发达城市涌入,农村的经济衰落导致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落后。
到最后农村的综合实力远远的落后于城市,也无从谈起什么农村与城市共同富裕,或者说先发展城市到最后农村到无药可救的地步时才得到城市的关照,那时候已经晚矣。
二、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成因分析1、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社会活动的学科。
社会学主要研究相对现代尤其是当代的人类社会行为,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
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行研究。
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是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
2、从马克思的社会观角度进行宏观分析(1)从社会关系方面分析。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和扩展,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从属关系,据此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种基本的类别。
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依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思想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它是物质关系的反映。
在农村人口流动中,农民在物质关系中得不到很大的满足,正式由于物质关系不已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才让农民在经济条件比较低水平的时候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选择进城市或者发展好的地方去打工。
而正式由于思想关系是物质关系的反应,才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关系。
比如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追求物质利益,是因为缺乏物质需求所以才放弃或者说不得不放弃思想上的满足。
(2)从社会结构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社会结构主要是指交往活动的制度化结构,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等方面。
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是自发的,大规模的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流动,主要原因是务工,寻求高收入和就业机会。
农村人口流动在社会学里面的分析首先表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上,由于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导致人口流动的严重趋势;其次,社会政治制度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人口导向,比如城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农村的总体概念就是穷、落后、没救等等,而现实中的农村人却不愿意被人这样说,想到大城市里面去证明自己,或者说努力的摆脱这个龟壳。
由于以上的主要原因以及还没有提到的其他原因导致了总体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性。
(3)从社会规律方面分析社会规律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固有的、稳定的联系,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
人本哲学认为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原始动力并且决定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人的知识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认为社会运动是人的活动的展开,而社会主体是有意识的人,社会规律是无数人相互作用的“合力”,是人的实践活动生成的规律。
所以,从社会规律来看农村人口流动的现象就不难知道在城市中人口多,人的活动的展开多,社会规律的“合力”就大,我们在看待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的时候要结合马克思的社会观来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三、农村人口流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乡村治理的启示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中,想要实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和乡村的共同努力,对农村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政府要不断进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1、解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社会资源的有序流动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国家在政策制定上的失衡。
政府出台的大多政策,都是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在资金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但对于农村经济,这种政策倾斜很少,这就导致大量的资本和人力集中在城市,农村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置十分有限,对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利。
在这种资源都集中在城市的情况下,农村想要发展非常困难,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经济凋敝,这对乡村的治理非常不利。
作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逐步打破这种政策的不公平状态,加快解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为乡村的有效治理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使土地的“规模经营”。
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没有取的成效的重要原因就是弄村土地配置并没有因为人口流动而形成“规模经营”,相反,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搁荒、撂荒等现象。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
在我国农村,依然是通过对单位土地投入劳动力的增加来提高土地的产出,并不是主要通过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产出。
所以,政府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步伐。
首先,要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的制定。
尽快制定并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流转的途径,使农村土地流转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