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认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6课时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3课时2.解决问题…………………………………………………………2课时3.小小设计师………………………………………………………1课时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六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9-6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郎萍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讲解算式的写法:9÷4=2(个)……1(个)(板书)讲解算式的意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这个2就是商,剩下1个,就叫“余数”。
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二、练习巩固。
谈话: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其他食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先自己做,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解决得好。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列式,帮助他们理解意义。
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通过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真多,商和余数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同等。
三、体会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现在请你想一想,18瓶酸奶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么办呢?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并把想到的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2.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教师进行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说清算式的意义。
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谈到,同样是18瓶酸奶,每人分得的数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商和余数的单位不同……4.观察黑板上所有的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教师提示:余数都比除数小。
追问: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结合实际分酸奶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你们在野营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余数的除法,总结
有余数的除法,总结有余数的除法归纳总结1.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剩余,这个过程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其中不够再分而剩余的数就是余数。
2.有余数的除法横式中有四个数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其中商和余数两部分是算式的结果。
3.除法竖式计算步骤:1 写竖式除号2 写被除数和除数3 写商4 写商与除数的积5 写余数4.竖式要注意数位对齐。
5.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
6.余数一定都比除数小。
7.解应用题时,要注意“商”和“余数”两数的单位,余数的单位与被除数相同,最后要写回答问题。
8.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商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第65课时:第六单元单元小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并能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结合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小黑板、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练习巩固: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17÷2= 31÷5=25÷6=19÷4= 27÷8=19÷5=2、用竖式计算56÷8= 37÷4=50÷7=、导入新课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就来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整理复习,让我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看到课题你还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什么疑问吗?请你提出来。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PPT教学课件下载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或每几个分 成一份后,还有剩余的数,并且剩余的 数不够再分,这个剩余的数叫余数。
•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返回
(1)15个 ,每6个装一袋。
可装( 2 )袋,还剩( 3 )个。
□15 ○÷ □6 =□2 (袋)⋯⋯□3 (个)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2)16个
,每5个装一盒。
可装( 3 盒,还剩( 1 )个。
1□6 ○÷ □5 =□3 (盒)⋯⋯□1 (个)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2. 连一连,填一填。
(1)把11个 平均放到3个篮子里。
返回
…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方法二用除法算式
10÷3= 3(片)……1(片)
余 数
读作:十除以三商三余一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例1
15个面包,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你知道这里的单位为 什么是“个”吗?
15÷4=3(人)……3(个)
答:可以分给3个人。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堂练习
1. 圈一圈,填一填。
青岛版(五年制)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8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情境导入
仔细观察右图,你发现 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 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探究新知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方法一:3片3片地分
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6.1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10÷3= 3 (个 )…… 1 ( 个 )
返回
1.圈一圈,填一填。
12朵花,每5朵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 2 ) 束,还剩下( 2 )朵。
12÷5= 2 (束 )…… 2 ( 朵 )
返回
1.圈一圈,填一填。
11个 ,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 2 )份,还 剩下( 3 )个。
返回
…
7÷2=3(盘)……1(个)
余数 当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就把剩余的数 叫做余数。
返回
…
为什么余数“1”后面的单位是“个”?
余数是被除数平均分 后剩下的数量,所以
7÷2=3(盘)……1(个) 它的单位名称应和被
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余数
7÷2=3……1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返回
课堂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如果还有剩余, 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返回
课后作业
课本: 第60页第1题 第64页第1题
返回
伴你成长
贴近教 学服务师 生方便老 师
人教 二年级版数学 下册
课件PPT
6.1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学习目标
课件PPT
1.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重点) 2.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
11÷4= 2 ( 份 )…… 3( 个 )
返回
1.圈一圈,填一填。
刘老师买了13支铅笔,每位同学分2支,可以 分给( 6 )位同学,还剩( 1 )支。
13÷2= 6 ( 位 )…… 1( 支 )
返回
2.看图填算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1.1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苏教版(秋) (共28张PPT)
(2)7个小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 3 )个,还剩( 1 ) 个。
7÷2=□3 ∙∙∙∙∙∙□1
课堂练习
4. 摆一摆,填一填。 (1)16个○,每4个一份,分了(4 )份。
16÷4=□4
(2)16个○,每5个一份,分了(3 )份,还剩( 1 )个。
16÷5=□3 ……□1
知识梳理
【方法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表示平均分后不够再分而余下 的,因此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练习】 1. 填一填。
□÷3=□∙∙∙∙∙∙□,余数最大是(
);
□÷□=□∙∙∙∙∙∙3,除数最小是(
)。
知识梳理
2. 把一捆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最多还剩下几支? 【参考答案】1.2 4 2.4支。
【讲解】:先求出剩下的有多少本,再将剩下的本数平均分。
课后习题
8. 有一些糖,比20块多,比30块少,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还 余下2块,每个小朋友可能分到多少块?一共有多少块糖?
【参考答案】3 26 讲解:这些糖的块数在20和30之间,运用8 的乘法口诀可知每个小朋友应分到3块,8×3=24块,加上余下 的块数可求出一共的块数即24+2=26块。
课后习题
2. 看图填写算式。
14÷4=□3 (盆)……□2 (朵) 14÷3=□4 (朵)……□2 (朵)
课后习题
19÷5=□3 (盘)……□4 (个) 19÷3=□5 (个)……□4 (个)
课后习题
3. 口算。 14+7= 21 40÷8= 5 3×6= 18 9×5=45 49-7= 42 27÷9= 3 6×7= 42 6×8= 48 42÷6= 7
28÷4= 7 25÷5= 5 35÷5= 7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高伟
(三)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活动三:摆草莓
1、课件展示例1的问题情景:小朋友们请看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会摆几盘呢?
2、提出活动要求:
师:在这道除法算式当中7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3叫做商
(7)、比一比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师:什么样的数是,余数呢?
数。
三、自我检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我们就要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剩余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知识,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完成自我检测。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经历“分小棒”“分草莓”的过程,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想一想、把自己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摆草莓的过程。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汇报:
师:同学们的这三个算式,都能表表示出分了3盘还剩1个,但是我们学数学是要求非常严谨和规范的,在数学中我们规定用……3盘和还剩1个分隔开。
7÷2=3(盘)……1(个)3表示什么?1呢?
教学策略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一、知识点解读1.余数的意义(理解)知识点:平均分时,当被分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下的部分就是余数。
教学要求:该知识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分的基础上,对除法的一次更深刻的研究。
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亲动手操作,比如利用小棒或圆片等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圈一圈,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2.有余数的除法的读法、写法知识点: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教学要求:在教学本知识点时,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再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这样分层次进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点: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此外,教学该知识点时,要让学生规范其读法,读作:被除数除以除数商几余几。
规范写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要向学生强调要在商的后面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第一章:引入有余数的除法1.1 学习目标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1.2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利用直观教具演示除法过程分组讨论和练习,巩固知识点1.3 教学内容引入除法概念: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运算实例演示:用实物或图示展示除法过程,例如将10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引入有余数的除法:当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时,产生余数的运算演示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将13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1.4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例演示除法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释为什么会有余数产生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运算1.5 作业与评估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二章:有余数的除法运算2.1 学习目标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规则能够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2.2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规则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练习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2.3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规则:被除数= 除数×商+ 余数讲解例题:例如计算13 ÷3的过程,商为4,余数为1,13 = 3 ×4 + 1 引导学生理解商和余数的关系:商表示整除的次数,余数表示除不尽的部分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商和余数的关系学生在本子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练习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5 作业与评估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三章:除法算式的读写3.1 学习目标学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3.2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读写练习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3.3 教学内容除法算式的组成部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讲解例题:例如读写13 ÷3的算式,读作“十三除以三等于四余一”,写作“13 = 3 ×4 + 1”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关系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含义和关系学生在本子上进行除法算式的读写练习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3.5 作业与评估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除法算式的读写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四章: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4.1 学习目标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4.2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问题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4.3 教学内容引入实际问题:例如分配物品、计算费用等情境讲解例题:例如将13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除法运算和有余数的产生4.4 教学活动教师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4.5 作业与评估布置第五章:巩固有余数的除法概念5.1 学习目标巩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提高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的准确性5.2 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利用计算器进行除法运算,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分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5.3 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利用计算器进行除法运算,观察和理解计算结果引入竞争机制,分组进行除法计算竞赛5.4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除法运算,讨论计算结果教师组织分组竞赛,评选出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较高的小组5.5 作业与评估布置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六章: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学习目标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6.2 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问题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6.3 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例:例如烹饪、购物等情境讲解例题:例如将13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除法运算和有余数的产生6.4 教学活动教师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6.5 作业与评估布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七章:有余数的除法的扩展应用7.1 学习目标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扩展应用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7.2 教学方法通过综合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扩展应用利用图表和图像辅助理解和解决问题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7.3 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的练习题,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利用图表和图像展示除法运算过程,加深理解引入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复杂问题的解决7.4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练习题,提高应用能力学生利用图表和图像辅助解决问题,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组织分组合作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7.5 作业与评估布置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八章:有余数的除法的评价与总结8.1 学习目标评价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掌握程度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方法8.2 教学方法通过自评和他评了解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掌握情况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8.3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掌握程度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互相借鉴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反馈和建议8.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填写评价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教师与学生进行individual conferences,给予反馈和建议8.5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评价表,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教师收集学生的评价表,进行综合评估第九章:有余数的除法的拓展阅读9.1 学习目标拓展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9.2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学生分享阅读理解和感悟教师辅导学生解答疑惑9.3 教学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分享阅读理解和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9.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分享阅读理解和感悟,进行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有余数的除法”这一主题展开,内容包括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运算、除法算式的读写、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概念、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扩展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评价与总结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的拓展阅读等十个章节。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一:有余数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余数的意义兰考县谷营乡东张小学潘素霞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用花瓣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到如何求余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花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观看美丽的花朵,多媒体出示(有3瓣、4瓣、5瓣、6瓣的)2、请学生用12片花瓣试试拼出自己最喜欢的那种花。
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瓣是否有剩余?3、展示并将拼出的结果分为两类,突出显示有剩余的。
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品时也会遇到像这种不够再分,分后有剩余的现象。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了。
3、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问题: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摆一摆,解决新问题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问题: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3、这个算式如何写读作?如果不带单位读作怎么写?4、这个算式中的六个小圆点是什么意思?这六个圆点书写的注意事项是什么?5、这个算式是哪一种除法呢?为什么?(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优质课教学设计_1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1页的知识及相关的练习。
页的知识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正确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知道余数的含义;含义,会正确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知道余数的含义;2、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写出有余数除法算式正确写出有余数除法算式教学难点:余数要比除数小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演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棒、水果图片多媒体课件、小棒、水果图片教学过程:一、一、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今天我们用小棒来玩个摆一摆游戏。
(课件出示:用11根小棒能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正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别摆出这三个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别摆出这三个图形,然然后把你摆的情况和结果告诉大家。
指名汇报: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下3根小棒;用11根小棒摆三角形,根小棒摆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用每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下2根小棒;用11根小棒摆五边形,摆了2人五边形,还剩下1根小棒。
如果有12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呢?怎样计算呢?现在我们用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又该怎样列式呢?结果又是多少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法。
二、二、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1、 分一分分一分出示例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66个草莓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每2根摆一组,怎样计算。
根摆一组,怎样计算。
66÷2=32=3(盘)(盘)(盘)66表示什么,表示什么,22表示什么,表示什么,33又表示什么呢?如果把7个草莓每2个放一盘,又可以放几盘呢?请同学们试着摆一摆又可以放几盘呢?请同学们试着摆一摆(结果摆(结果摆了3盘,还剩1个)像这样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个)像这样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7÷2=32=3(盘(盘)……)……11(个)(个)77表示什么,表示什么,22表示什么,表示什么,33又表示什么,这个剩下的1叫做余数。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7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熟悉,进一步把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育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预备卡片口算1.()里最大能填几3()<13()5<394()<256()<50()7<678()<30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二)学习新课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日学习应用题。
(板书课题)1.出例如3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
着重说出分的结果。
(每人2支,还剩1支)怎样列式计算呢?(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刚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例如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相互争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消失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争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展演示。
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
板书如下:435=8(袋)3(个)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展比照。
这两道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一样点:都用除法解答,由于都是平均分。
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一样;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留意依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余数的认识)》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余数的概念,知道余数在除法运算中的产生和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除法运算中的余数,并理解余数与被除数、除数及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余数的存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举例,自主总结余数的特点和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发现的精神。
•通过余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余数的概念及其在除法运算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被除数、除数及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一个简单的除法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除法运算的结果,发现不是每次都能除尽。
2.引出余数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新课讲解1.讲解余数的定义,强调余数是在除法运算中不能继续除的部分。
2.通过实例演示余数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余数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与被除数、除数及商之间的关系,强调余数小于除数。
三、探究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余数的存在和重要性。
2.让学生举例说明余数的应用,如分配物品、时间计算等,加深对余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判断除法运算中是否有余数,并找出余数。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余数的概念和特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与余数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作业布置1.让学生在家中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余数概念的理解。
2.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余数的知识解决,并写下解题过程和思考。
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探究学习和巩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余数的概念及其在除法运算中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
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
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挂图、小棒、圆片、三角形。
预习学案:1、已认识的除法意义
2、除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10÷2
3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二、精讲点拨,凸显重点
1、教学例题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谈话: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样分?(指名说)
刚才小朋友说一些不同的分法。
(有每人分1枝的、分7枝、8枝、9枝和10枝的)
10枝铅笔,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谁能把这样分的情况填在表格里?
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表格的第一行。
提问:如果每人分3枝,会怎么样?每人分4枝、5枝、6枝,结果又会怎么样?
谈话:下边分小组活动,大家轮流着分,一人分时,其他小朋友看,共同讨
论分的结果,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分的不同的情况填在表格里。
集体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写。
(2)讨论表格。
提问:看着表格,说一说刚才你们是怎么样分铅笔的?你们能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吗?
(3)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讲述:刚才大家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对于平均分没有剩余的情况,你们会写除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
指定一个人上黑板写。
10÷2=5(人)10÷5=2(人)
提问:10÷2=5,这道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对于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怎么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
出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人,还剩( )枝。
谈话:根据前三句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谁会写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算式
的前半部分。
那么,还剩1枝,怎么样表示呢?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再写上1(枝)。
板书:10÷3=3(人)……1(枝)
提问:这道算式中有四个数,谁能说说前三个数的名称是什么?那么“1”叫什么名称?根据它表示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
讲述:它叫余数。
(板书:余数)
学会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提问: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教学“试一试”的内容。
(1)谈话:每人分4枝,6枝也有剩余,你们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10÷4=2(人)……2(枝)
10÷6=1(人)……4(枝)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一起把算式读一读。
(2)讨论: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意思?
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3、比一比。
提问:请你们观察一下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三、迁移应用,升华认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师读题,指名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操作,自己填空。
(3)集体核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2题的图,提问: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指名说。
(2)独立完成图下面的两道题目的填空。
(3)集体订正后提问:比一比上下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2)同桌互相读一读。
指名读。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问题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板书:
学会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巩固案
一、读一读,填一填
16÷3=5 (1)
被除数是( ),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余数是()
二、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