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药物的排泄详解
药物的排泄PPT课件
肾清除率计算
Clr = U·V/ P (ml/min 或 L/h )
U :每ml尿中的药量,即尿药浓度;V:每分钟排泄尿量; P:每ml血浆中的药量,即血药浓度;U·V:每分钟尿 排泄药量; Clr:每分钟从尿中清除掉多少ml血浆中
泄加快;而在酸性尿液中, 药物分子型比例加大,重吸 收增多,排泄减慢。弱碱性 药物则相反。
-
9
意义
: 通过改变尿液pH值可 以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解 离型)或增强疗效(分子 型)。
-
10
尿量
尿量增加,尿药浓 度下降,重吸收减少; 反之,增加.
-
11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 主动转运 分泌排泄 尿
3、肾小管的重吸收, ,
尿排泄 = 1 +2 - 3
-
4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特点:1.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高,滤过面
积大,速度快,日滤过量180L.
2.只能滤过血浆中游离药物,不能滤
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高分子药物。
3.滤过方式:单纯扩散。
滤过效率:滤过率(GFR)表示。
正常成年男子约为125ml/min,妇女大
药物 血液 肝 胆 汁 十二指肠 排泄
-
17
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胆汁中排泄的药 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 收的现象。
-
18
肠肝循环影响的结果:
①有的药物受到饮食和酶解过程 的影响,血药浓度出现双峰现象;
②药效增加、作用时间延长; ③副作用增加; ④尿中药物回收率不高。
[药学]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_OK
47
• 药物的被动转运过程,属于一级动力学 过程。
多数药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均属于一 级动力学过程。
48
• 零级速度过程:当 n=0时,
dX kX n dt
特点:
dX
dt
=k
(1)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 物量或浓度无关(如静脉滴注)。
• 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有酶和载体的参与。 具饱和过程。 也称米氏动力学过程。
Outline of Pharmacokinetics
36
一、概念
•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
运用动力学原理(kinetics)与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 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 入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 (即ADME)等过程的 “血药浓度经时”动态变化规律。
内动态变化规律。 • 应用上,指导新药的研发及临床给药方案
的个体化。
40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
41
一、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把药物体内分布与消除速率相似的部分用隔 室来表征。 1.单室模型 药物很快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
42
X X0
K
迅速分布均匀
43
2.双室模型 一些达平衡部位快, 一些部位慢。
31
肠肝循环的意义
• 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关 系密切。
具有双峰现象。
32
• 机体相互代偿作用:
肝肾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中之一受损,另一 个排泄作用代偿性增强,对肾或肝功能不全病人的 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经过代谢和吸收后被释放出来的过程。
药物排泄的主要方式包括肾排泄、肝胆排泄、肠道排泄和呼吸道排泄等。
以下是详细的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1. 肾排泄:肾排泄是指药物从血液中被肾脏滤出,随后被排泄到尿液中的过程。
肾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排泄方式。
2. 肝胆排泄:肝胆排泄是指药物从肝脏经过代谢后,通过胆汁分泌到肠道中排泄的过程。
3. 肠道排泄:药物在肠道排泄是指药物在肠道中直接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被口服后,进入胃肠道后未被吸收或只被部分吸收的药物。
4. 呼吸道排泄:呼吸道排泄是指药物从肺泡中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空气中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为吸入剂或雾化剂时。
5.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改变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和肠道中。
6.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药物被吸收到循环系统中的百分比。
这个指标越高,说明药物越容易被吸收到体内。
总之,药物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了解药物排泄方式和代谢途径对于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都有重要意义。
【复习讲义】药一第六章药物体内过程基础知识
【复习讲义】药一第六章药物体内过程基础知识第六章生物药剂学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基础知识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吸收过程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分布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代谢与排泄过程关系到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
药物的体内过程决定药物的血液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由脂质构成双分子层,膜结构具有半透性,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脂溶性很小的药物难以通过,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性小孔吸收。
(二)药物的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是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
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转运过程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选择性,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
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被动转运包括滤过和简单扩散。
(1)滤过:细胞膜上存在膜孔,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孔道,如药物通过肾小球膜的滤过过程。
(2)简单扩散: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吸收。
但脂溶性太强时,转运亦会减少。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2.载体转运载体转运由载体介导,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具有载体的作用。
载体转运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有如下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转运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往往可出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抑制剂的影响;⑥具有结构特异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
(2)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又称中介转运,是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肾小管分泌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 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输送系统。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 竞争抑制现象。
三、肾清除率
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Clr)
定义: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 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肾排泄率 = 血浆浓度(C)×肾清除率(Clr)
尿中药物浓度×每分钟尿量
肾清除率(Clr)=
血浆药物浓度
血液透析
又称“人工肾”治疗,用于肾功能衰竭时从病人血液中 人为地将废物透析出来。该过程中血液流经离子溶液环境的 半透膜,含氮废物以及某些药物从血液中透析出来。
该技术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有重要意义:①有较好的 水溶性;②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紧密;③分子量低(小于500); ④分布容积小。
肝脏
P-gp MRP2 BSEP
肾脏和胆汁排泄彼 此存在互偿现象 肝肠循环 血药浓度双峰现象
高胆汁排泄的药物分子特征:能主动分泌、极性大、分 子量>300。
胆汁排泄多数为主动转运过程; 化学结构、脂溶性、分子量; 动物种属、性别、年龄、蛋白结合率;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5
• Empagliflozin (BI-10773), appro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 Sergliflozin etabonate, discontinued after Phase II trials
• Remogliflozin etabonate, in phase IIb trials
基于SGLT2抑制的糖尿病 • CanagliSfloozdiinu,ma/pGplruocvoesdeincothTeraUnsnpitoerdteSrt2ates 治疗 • Ipragliflozin (ASP-1941), in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药物排泄PPT课件
• 血透是肾衰病人进行药物排泄的重要途径。 • 该技术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有重要意
义:①有较好的水溶性;②与血浆蛋白结合 不紧密;③分子量低(小于500);④分布容 积小。
• 如肾对某药物清除能力强时,表示有较 多血浆中的该药物被清除掉。
影响肾排泄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2. 尿液pH与尿量 3. 合并用药 4. 药物代谢 5. 肾脏疾病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肾排泄速度下降。 ➢ 如果合用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竞争性结合,会
极大影响非结合型药物的浓度,从而影响肾 排泄速率。
尿液pH和尿量 ➢弱酸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随尿液
➢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阴离子和有机
阳离子输送系统。
➢ 阴离子转运系统
为许多有机弱酸所共同的肾分泌排泄机制, 如马尿酸、酰基氨基酸等。
➢ 阳离子转运系统
为许多有机胺类化合物所拥有的肾分泌排 泄机制,如吗啡等。
三、肾小管分泌
• 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 有饱和与竞争抑制现象。
• 机体自身代谢物以及某些药物: 血管→细胞→管腔→尿液 青霉素99%以原形经尿排泄。
• 服用碳酸氢钠后,磺 胺乙噻二唑消除速率 是原来的2倍。
尿量
由于是被动转运,重吸收速率依赖于肾
小管内液的药物浓度。
尿量增加时,药物浓度下降,减少重吸
收;
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加而重吸收量
也增加。
尿量增加,清除率增大
尿量增加,重吸收减少
肾小管分泌
➢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
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 腔一侧流出。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一、生理因素
(二)胆汁流量: ➢ 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作用较小。 ➢ 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是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 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展 ➢ 促进激素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 胆汁量增加时,随其进入肠道内的药物量均增加。
一、生理因素
因素:药物的脂溶性、pKa、蛋白结合率、唾液pH等 ➢ 以唾液代替血浆样品,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主动转运:锂。
三、药物从肺部的排泄
➢ 共同特性: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 影响因素:肺部的血流量、呼吸的频率、挥
发性药物的溶解性等。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的排泄
➢ 汗腺排泄主要依赖于药物分子型的被动扩散 ➢ 毛发中只有微量的药物排泄:汞和砷
➢ 也可以采用离体法:离体肾灌流技术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胆汁排泄是肾之外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 ➢ 维生素A、D、E、B12、性激素、甲状腺素及这些
物质的代谢产物胆汁中排泄非常显著。 ➢ 高胆汁清除的药物具有的特点:能主动分泌;药物
是极性物质;相对分子量超过300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该药肾清除率等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值为125mL/min。 ➢ 若肾清除率低于fuxGFR,则表示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定的
肾小管重吸收。 ➢ 若高于该值,则表示除肾小球滤过外,分泌>重吸收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 多采用在体外法或体内法,对象是人或动物,通常 是在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尿样,记录尿量,测定尿 量浓度,计算累计排泄量,直至排泄完成。
第六章 药物排泄
Excretion
学习目标
1、熟悉药物排泄的特点 2、掌握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和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和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4、熟悉肝肠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了解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药物的排泄
代谢笼
本章掌握的内容:
1. 肝肠循环,肾清除率的定义; 2. 结合转运体分析药物相互作用;
1. 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过滤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 E、尿液酸碱性 2. 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 3.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A、肝 B、肺 C、脾
复被利用,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加强
了药物的作用;
在某些药物中毒时,中断肠肝循环可促进药物排泄,
为解毒措施之一(强心苷中毒口服考来烯胺);
双峰现象
平台假象
尾点反跳现象
滞后现象
药物排泄的研究
物料平衡实验
肝肠循环实验
物料平衡实验
考察:肾排泄,胆汁排泄,粪排泄; 方法:液质联用,同位素标记
2. 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Fu,且仅存在肾小 球滤过;
肾清除率= Fu*肾小球滤过率
3.肾清除率<例如:
尿素的肾清除率为78 ml/min ,肌酐175 ml/min
肾清除率
Clr = U *V / P(ml)
U尿中的药物浓度,V每分尿量;P每毫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分。此外,还含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
磷脂和少量蛋白质(包括黏蛋白、血浆蛋白)等有机成分。
胆汁清除率
胆汁清除率=胆汁流量*胆汁药物的浓度
血浆药物的浓度
药物胆汁排泄的转运方式:
1. 主动转运(占主要部分) 2. 被动转运(极少,主要是膜孔转运和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的特点:
被动重吸收
当药物的清除率小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则有 重吸收的过程存在
第六章药物排泄
慎用药物
虽然大多数药物在乳汁中排出的药物量是小的, 但由于婴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 与排泄能力低,有可能造成一些药物在婴儿体内累积 ,使婴儿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水平。
乳母在哺乳期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如异烟肼 、甲丙氨醋、氯霉素、氢氯噻嗪、甲硝唑、四环素 、萘啶酸等。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 ▪ 肾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
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 ▪ 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增加,药物经肝消除加快
;肝提取率低的,肝血流量对肝清除率影响不大。 ▪ 主动扩散被肝细胞摄取的药物,其胆汁排泄受血流量影
响大,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作用小。
管重吸收,分为主动与被 动两种,脂溶性药,非解 离性药物吸收多。
➢ 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收返
回体内。
影响药物被动重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 尿液pH 尿量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有利于
重吸收
大多药物代谢后
,水溶性大,重 吸收减少,有利 于机体将其清除 。
尿液pH
主要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排泄 通常尿液pH接近6.3,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弱酸性药物 碱化尿液 加速排泄
(二)胆汁流量的影响 胆汁流量增加,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 药物量增加。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幼儿和老年人药物消除能力低。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
1.分子量
分子量<300
主要经肾排泄
分子量300 ~500 既经肾排泄也经胆汁排泄
弱碱性药物 酸化尿液 加速排泄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药物排泄ppt课件
主动转运 (内源性物质:
重吸收机制
维生素、电解质、糖及氨基酸)
被动扩散 (外源性物质:药物)
取 决 于
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和尿的pH值
重吸收符合pH-分配假说,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 重吸收程度大。
19
1、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 多数药物经体内代谢后,变成极性大的水溶性
27
3、尿量
例1:应用甘露醇等利尿剂来增加尿量而促进某些药 物的排泄,以达解毒的目的。
原因:甘露醇可被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 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引起尿量增多,这种利尿方式称 渗透性利尿。故甘露醇可作为利尿药应用于临床。
例2:碳酸氢钠能解救苯巴比妥中毒,并用利尿药可 缩短解毒时间。
代谢物,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例:磺胺类药物
20
长效磺胺
磺胺的脂溶性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21
2、尿的pH值和药物的pKa值
尿液的pH约6.3,可在4.5~8.0变化。 弱酸、弱碱性药物的重吸收依赖于尿液的pH和药物的
pKa。 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弱酸: pKa – pH = lg ( [HA] / [A-] )
24
25
3、尿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 收水分的力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压水的重吸收 尿量
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将葡萄 糖完全吸收回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 渗透压增高,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多尿。
26
3、尿量 对于被动吸收,转运速度与药浓成正比。 当尿量,肾小管腔中的药浓,重吸收
43
影响因素:
o 药物的浓度梯度 血浆中游离药浓,转运
《药物的排泄》课件
尿液和血液检测
尿液和血液检测是药物排泄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测尿 液和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率 和排泄量。
尿液检测通常用于评估肾脏排泄功能,而血液检测则可以 反映全身的药物浓度水平。此外,血液检测还可以用于监 测药物的血药浓度,以指导临床用药。
药物经过肾脏以尿液的形 式排出体外,是药物排泄 的主要途径。
胆汁排泄
部分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后 ,随胆汁排入肠道,再由 粪便排出体外。
汗液排泄
部分药物可通过皮肤的排 泄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但这种方式排泄的药物 量较少。
02 药物排泄的主要 器官
肾脏排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通 过尿液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排泄 研究技术,通过给药物添加同位素标 记,可以追踪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过程。
同位素标记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 性,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产物和 排泄途径,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代 谢和排泄机制。
代谢组学研究
代谢组学研究是一种系统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生物体受外源性物质(如药物) 作用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全面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际作用情况,预测其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采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等方法,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影响。这 些方法有助于揭示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的排泄
目录
• 药物排泄概述 •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 药物排泄的影响因素 •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 药物排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 药物排泄的未来研究方向
药物的排泄
主动转运
有些药物由血液向胆汁的转运存在着主动转运 机制,因此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浆中的浓度。 主动转运系统:
①有机酸
特点:
①饱和现象;
②有机碱
③中性化合物
பைடு நூலகம்
②逆浓度梯度转运;
③竞争性抑制;
④胆酸及胆盐
⑤重金属
④受代谢抑制剂的抑制。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药物及其代谢物随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在小肠又 被重新吸收回到门静脉,进入肝脏。
母体药物一般可被重吸收,代谢物因极性大,不易
重吸收;
药物与葡萄糖苷酸结合物,可在胃肠道被微生物分
解称为母体药物而被重吸收。 己烯雌酚、洋地黄毒甙、氨苄青霉素、卡马西平、 氯霉素、引哚美辛、螺内酯等口服后都存在肠肝循环。
己烯雌酚的肠肝循环
由于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到肠 道后,受到饮食和酶解过程的影响,有的 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时会出现双峰现象
肾小球是动静脉交汇的毛细血管团,这部分毛细 血管血压较其它部位高,又有较大的微孔,因 此除血球和蛋白外等高分子外,一般物质都可 滤过,输入肾小管。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与小肠上皮细胞类似,在管腔 侧具有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吸收。
重吸收、分泌要经过刷状缘膜和侧底膜二步过程。
肾单位结构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大多药物代 谢后,水溶 性大,重吸 收减少,有 利于机体将 其清除。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尿pH值由5上升到8, 磺胺乙噻二唑在人体 中生物半衰期由11.4 减少到4.2小时。 服用碳酸氢钠后,磺 胺乙噻二唑消除速率 是原来的2倍。
尿量增加,清除率增大
尿量增加,重吸收减少
药物排泄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的名词解释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人体体内经排泄器官(主要包括肾脏、肝脏、肺和肠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和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的两个主要过程,其中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而排泄则是将代谢产物和未代谢的药物从体内排出,从而维持体内药物浓度的平衡。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完成,也受到肝脏、肺和肠道的影响。
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等过程,药物被排出体外。
在肝脏中,药物主要经过肝细胞内的代谢酶代谢,然后通过胆汁经胆道进入肠道。
一部分药物在肠道中再次被吸收,回到循环系统,形成肠肝循环;而另一部分药物则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肺脏是通过呼吸作用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
药物排泄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和机体特征等。
药物的极性、脂溶性、分子大小等特征决定了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能力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程度。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排泄器官中的转运蛋白结合,才能被有效地排泄出体外。
因此,某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竞争或抑制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排泄速度,增加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药物排泄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安全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有助于预测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而用于优化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
此外,了解药物排泄机制还有助于预测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从而指导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药物排泄异常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滞留和积累,进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功能障碍等疾病会影响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途径,使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
因此,在特殊人群中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肾、肝疾病患者等应格外谨慎选择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以避免药物积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而言,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受到代谢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脏、肝脏、肺和肠道等,其中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胆汁/血浆浓度高的药物,胆汁排泄是其 重要排泄途径。
药物胆汁排泄特点:
以主动分泌为主,也有被动扩散过程。 药物胆汁排泄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药物是极性物质 分子量超过300,小于5000. 例如: 葡糖醛酸、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等,分子中有 强极性基团,且分子量在300以上的物质,胆汁排泄 率较高。
可经肾小球滤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不能被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ml/min),即单 位时间形成的原尿量。 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 率约为125ml/min.
反映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
某些疾病状态下或肾功能不全时,GFR常常降低。
二、肾小管主动分泌
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完全清除所含药物的血浆体积数 (ml/min) 。
定量描述肾对不同药物的清除能力。
肾清除率的计算
Clr • C= V • U Clr = V • U /C
其中,V为每分钟的尿量,U为尿中药物浓度, C为血浆中药物浓度。
肾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1.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既无肾小管分泌,也无重吸收(如:菊粉125ml/min)。
季铵类药物脂溶性小,几乎不被吸收。
多数药物代谢产物水溶性变大,重吸收减少,利 于排出。
(2) 尿pH值 尿液的pH值会影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从
而影响其吸收。
能使尿液的 pH上升至8
临床对苯巴比妥与水杨酸类药物中毒时给予 NaHCO3,使尿液碱化,加速其排泄;对弱碱性药 物如阿托品、度冷丁等中毒时则选用NH4CL,使 尿液酸化,加速其排泄。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从乳汁排泄 药物从乳汁排泄总量较低。 与药物的浓度梯度、脂溶性、乳汁的 pH、分子量有关。
碱性药物较酸 性药物易排泄
从唾液排泄 以被动方式转运,一些药物唾液中浓度与血浆 中相等。
从肺排泄 分子量小,挥发性强的药物易通过肺排泄。
从汗腺排泄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Outline of Pharmacokinetics
是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 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缘膜向官 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存在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 转运系统。
主动分泌主要为有机弱酸(如青霉素)、 有机弱碱(组胺)等药物。
属主动转运,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低浓度到高浓度等。
2.具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抑制作用(如丙磺 舒抑制青霉素或吲哚美辛)。 3.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主动分泌速度。
药动学在药学领域的地位:
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药学与数学间的边
缘科学 ,是“数学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胆汁排泄对临床的意义
在肝脏疾病时,胆汁淤结引起能导致胆汁排泄的 下降,从而引起毒性增加。因此对以胆汁排泄为主 的药物,当肝功和胆汁排泄功能低下应注意调整剂 量。
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 药物 肝脏 胆囊 小肠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
强心甙类如地高辛和洋地黄毒甙、吲垛美辛、吗 啡、苯妥英钠、己烯雌酚、六氯酚、酚酞、美 沙酮、螺旋内酯、阿霉素、华法林和氯丙嗪等。 这些药物多数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
一、概念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
运用动力学原理(kinetics)与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 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 入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 谢(Meta过 程的“血药浓度经时”动态变化规律。
能使尿液的 pH下降至5
所以
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排泄快, 碱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排泄快。
(3)尿量
尿量增加,药物重吸收减少,排泄量增加。 临床上通过增加液体摄入量或利尿剂增加 尿量,促进药物排泄。 如果药物的重吸收对pH敏感,强迫利尿的 同时控制尿液pH,更能促进药物排泄。
四、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 Clr )
肠肝循环的意义
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关 系密切。
具有双峰现象。
机体相互代偿作用:
肝肾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中之一受损,另一 个排泄作用代偿性增强,对肾或肝功能不全病人的 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如大鼠结扎肾动、静脉后,头泡唑啉的胆 汁排泄增加4.5倍。而结扎胆管后,其肾排泄率从16 %增加到50%
三、肾小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存在的依据:如水分和葡萄糖等。
-
重吸收的类型
分为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内源性物质的吸收,如水、葡萄糖、维生素 等。 被动重吸收: 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
对药物的重吸收是被动吸收。
-
1.影响药物被动吸收的因素
(1)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易吸收,如硫喷妥几乎全部被重吸收,
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excretion)
药学院药剂教研室 高秀蓉
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自体内排泄的途径:
肾内排泄
肾外排泄
胆汁排泄
药物从唾液、乳汁、 汗腺、肺中排泄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疗效维持时间 和副作用等密切相关。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肾排泄
2.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主动分泌一定大于重吸收. 如:碘锐特660ml/min )。
3.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分泌一定小于重吸收
(如:葡萄糖)。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药物自胆汁排泄,是药物肾外排泄的主要途径。
药物自胆汁排泄过程 肝细胞摄取 胆管 胆囊
十二指肠
胆汁/血浆比率
肾脏结构 示意图
肾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其 排泄体内代谢物质,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肾单位 示意图
药物的肾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一、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毛细血管总面积大。 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 大部分物质(分子量
<20000) 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