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九章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完整版)中国古代⽂学史袁⾏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中国古代⽂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学绪论⼀、明代⽂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艺与俗⽂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夫⽂⼈与民间下层⽂⼈地位:正统与⼩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与浅近俚俗B明代⽂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先,⼩说戏曲等俗⽂学向雅的靠近:四⼤奇书、三⾔⼆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假⼭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学主情思潮的流⾏。
A明初⽂化政策及对⽂艺的影响三部《⼤全》(《四书⼤全》《性理⼤全》《五经⼤全》),程朱理学在社会⽂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股⽂、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
B阳明⼼学对社会⽂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合⼀”、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即泰州学派王⾉等⼈怀疑以孔⼦是⾮为是⾮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斋先⽣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吃饭,即是⼈伦物理;除却穿⾐吃饭,⽆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答邓⽯阳书》),⼤胆肯定⼈的私⼼私欲:“⼈必有私⽽后其⼼乃见,若⽆私则⽆⼼矣。
”(《藏书》卷三⼆《德业儒⾂后论》),从⽽将⼈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的影响下,肯定⼈的私⼼私欲、追求个性⾃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股主要⽂化社会思潮,后⼈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情⽂学的流⾏D李贽“童⼼说”与⽂坛主情思潮“童⼼者,最初⼀念之本⼼”,“夫童⼼者,真⼼也,若以童⼼为不可,是以真⼼为不可也…天下之⾄⽂,未有不出于童⼼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说》)。
童⼼,即⾚⼦之⼼,未受后天污染的⾃然纯真之情。
“童⼼说”视⾃然之情为⽂学产⽣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批⽂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之诗本乎情”(《徐⽂长三集》卷⼀九《肖甫诗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课件三国演义
小说以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写起,终于三国归一。但此书,把三国纷争说成是
“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归结为一种冤冤相报旳因果循环。但
二书对罗旳写作提供了基础。
• 二、作者
有关罗贯中,懂得得极少,根据贾仲 明《录鬼簿续编》、王圻《稗史汇编》、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之间不无矛 盾旳记载,我们能够约略了解到作者名本, 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 人。
经非常明显。
•
3、戏曲小说:
•
宋金元院本、杂剧中有诸多三国故事剧作。像《赤壁鏖兵》、《关大王单
刀赴会》、《刘先主跳檀溪》、《貂蝉女》等等。这些剧本对三国故事都有所
发展。
•
小说方面,元至治年间《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以及在此前后刊旳《三分
事略》是元代说书艺人旳底本,保存了宋元以来流传旳三国故事旳大致面貌。
貂蝉旳故事。
•
2、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鞭打督邮,
本刘备干旳,却因有损刘备之宽厚而移之
于鲁莽旳张飞。这么既保持了刘备旳性格,
又突出了张飞旳性格。草船借箭本是孙权、
周瑜旳业迹,为了突出诸葛亮料事如神旳智
谋而移花接木了。
•
3、根据生活旳逻辑合理想象、虚构。
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舌
战群儒”、“阐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
•
袁本:以儒家旳政治道德观念为关键,同步也
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旳心理,体现了对于造成
天下大乱旳昏君贼臣旳痛恨,对于发明清平世界旳
明君良臣旳渴慕。
• 二、有关《三国志演义》旳拥刘反 曹倾向
•
《三国志演义》之所以有明确
旳拥刘反曹旳倾向,有历史原来旳
原因,也有当初社会情况对于作者 旳影响;有作者旳原因,也有改定 者旳功绩。概括起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5)西游记
2. 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 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 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 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 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 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 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 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 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 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 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 ‚《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 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 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 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 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 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二)主要教科书观点: 1、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 记》前后主题是不同的。前七回以‚大闹天宫‛开始,‚突 出了全书的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 要的地位‛,而‚大闹天宫‛的以失败告终,‚寓言般地概 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表现了‘佛法无边’ 和封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 想还不能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十三回起到全书结 束,‚作品也转入了另一个主题‛,‚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 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 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 代的社会现实。‛ 2、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大闹 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 抗。‛而‚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 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3、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西游记》前七回 反映的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八 十一难主要是表现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完善和幸福。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一书的出版社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作者是司丹达尔(法),出版时间是1996年9月1日。
目录前言第一编先秦文学(―前221年)概说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原始歌谣第二节古代神话第二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第三章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与《春秋》第二节《左传》第三节《国语》第四节《战国策》第四章诸子散文第一节孔丘和《论语》第二节墨翟和《墨子》第三节孟轲和《孟子》第四节庄周和《庄子》第五节荀况和《荀子》第六节韩非和《韩非子》第五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屈原的生平和楚辞的来源第二节屈原的作品第三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四节宋玉第二编秦汉文学(前221―195)概说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文学第一节秦代文学第二节贾谊与晁错第三节枚乘第二章西汉中期的文学第一节司马相如第二节东方朔桓宽第三章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三节《史记》的文学成就第四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四章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的文学第一节刘向扬雄第二节班固及其《汉书》第三节王充及其《论衡》第四节张衡和东汉的抒情小赋第五章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第一节汉代乐府的思想内容第二节《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第三节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第四节东汉文人五言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196―589)概说第一章魏晋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第二节正始文学第三节西晋文学第二章陶渊明与东晋文学第一节东晋文学第二节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第三节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第三章南北朝文学第一节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第二节鲍照的乐府诗第三节谢�与新体诗第四节骄文与散文第五节庾信与北朝文学第四章乐府民歌小说文论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小说第三节文论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589―960)概说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律诗的形成第三节初唐四杰第四节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第二章盛唐文学第一节张说张九龄第二节王维孟浩然第三节高适岑参第四节其他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五章白居易与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的生平第二节新乐府诗第三节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第四节张王乐府第五节中唐其他诗人第六章古文传奇变文第一节古文运动第二节唐代传奇第三节变文第七章晚唐五代文学第一节晚唐文学第二节杜牧李商隐第三节晚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960―1279)概说第一章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北宋初期的文坛概况第二节诗文革新运动的兴起第三节梅尧臣和苏舜钦第四节欧阳修第五节王安石等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词第一节晏殊父子及其他词人第二节柳永第三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苏轼的文学主张第三节苏轼的文学成就第四节苏询和苏辙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第一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二节苏门弟子中的其他诗人第三节秦观和贺铸的词第四节周邦彦与“大晟”词人第五章南宋前期的文学第一节文学在民族大灾难中的变化第二节女词人李清照第三节张元干和其他词人第四节陈与义和南渡初期的诗人第五节杨万里和范成大第六节散文家第六章陆游第一节陆游的生平第二节陆游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节陆游诗词的艺术特色第四节陆游的影响第七章辛弃疾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第二节辛弃疾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第四节辛派词人第八章南宋后期文学第一节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第二节姜夔和其他词人第三节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诗人第九章话本与民间歌谣第一节话本的产生第二节话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第三节宋代民间歌谣第十章辽金文学第一节辽金文学概况第二节元好问第三节《西厢记诸宫调》第六编元代文学(1279―1368)概说第一章元代诗歌与散文第一节元代诗歌第二节元代散文第二章元代杂剧第一节中国戏曲的酝酿和成熟第二节元杂剧概述第三节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第四节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第五节白仁甫和马致远第六节元代其他杂剧作家第三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概述第二节散曲作家和作品第四章元代南戏第一节南戏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高明和他的《琵琶记》第三节四大南戏第七编明代文学(1368―1644)概说第一章《三国演义》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第二章《水浒传》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第三章《西游记》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第二节《西游记》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三节《西游记》的人物形象第四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第四章明代中后期的其他长篇小说第一节明代中叶后长篇小说的繁荣第二节《封神演义》第三节《金瓶梅》第五章明代拟话本小说第一节拟话本的兴盛第二节冯梦龙与“三言”第三节凌�初与“二拍”第四节拟话本小说的艺术特色第六章明代戏剧第一节明前期戏剧第二节明中叶后戏剧的繁荣第三节明中叶后的杂剧第四节明中叶后的传奇第七章汤显祖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第二节《牡丹亭》第三节汤显祖的其他作品第八章明代散曲与民歌第一节明代散曲第二节明代民歌第九章明代诗文第一节宋濂刘基高启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诗派第三节前后七子第四节唐宋派第五节李贽第六节公安派与竟陵派第七节明末诗文作家第八编清代文学(1644―1911)概说第一章明末清初的文学第一节长篇小说创作热第二节清初的诗派第三节清初的词派第四节清初戏剧作家第二章《长生殿》与《桃花扇》第一节“南洪北孔”简介第二节《长生殿》的内容及其艺术成就第三节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剧―一《桃花扇》第三章《聊斋志异》及其它第一节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和他在创作上的丰收第二节《聊斋志异》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容第三节《聊斋志异》在运用传统文学样式中的突破第四节清代其它文言短篇小说集第四章《儒林外史》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第二节《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第三节吴敬梓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第五章《红楼梦》第一节曹雪芹的生平第二节《红楼梦》的成书与版本第三节《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与写法第四节二百年来“红学”的发展第六章清代中叶的作家第一节乾、嘉间诗入第二节桐城派古文家第三节骄文家汪中第四节常州词派与张惠言第五节《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第七章晚清诗文第一节龚自珍第二节“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第三节梁启超第四节章炳麟与秋瑾第五节南社和柳亚子第八章晚清小说第一节李宝嘉和《官场现形记》第二节吴沃尧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节刘鹗和《老残游记》第四节《孽海花》。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一)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一、填空1、吴伟业的剧作有《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林春阁》杂剧。
2、李玉早年的剧作有四部最为著名:《一捧雪》《人兽观》《永团圆》《占花魁》二、《清忠谱》《清忠谱》是中国明末清初传奇作品,李玉晚期的代表作。
内容:表现的是晚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等人,引发了苏州市民暴动的政治事件。
作者以周顺昌为主脑,牵连杨涟、魏大忠、左光斗等人遇难的事迹,反映阉党恃权横行的黑暗政治,更着重表现的是周顺昌等人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精神。
三、问答1、简要说明《长生殿》故事的继承与发展(1)洪昇重新演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继承了白居易诗和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并且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许多人物、情节大都是有根据的。
(2)马嵬事变,杨贵妃自缢,《长生殿》对这场爱情悲剧描写有所不同,它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的馀波,表现兴亡之感;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感情交流,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
2、简述《长生殿》曲文的特点。
(1)糅合了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在基本格调的范围里有随人物之身份、性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曲文中也较多地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惊变》《雨梦》等出的曲词,基本上是由《梧桐雨》的曲文脱化而来的,但却融化得极妙,如同自撰之新曲。
(3)曲文的优长处更在于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够声情兼具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
3、简述《桃花扇》的艺术构思《桃花扇》运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组织巧妙。
剧本以一生一旦的爱情悲欢为主线,串联起南明政权各派各系以及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错综、起伏转折而有条不紊、不枝不蔓。
在侯、李爱情这条主线中,作者又以一把宫扇作为贯穿之物,让它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多次出现,充分发挥了这个小道具的作用;桃花扇既是侯、李坚贞爱情和高尚节操的象征,也是马、阮之流祸国殃民的见证,因而成为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凝聚点,体现了“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三、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 不仅是前代艺术经验充分累积后的大繁荣,又为中国文学的 未来发展开拓出新的疆域。
思考题:
▪ 1.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2.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唐代有哪些影响?
三、开明与开放的国策
▪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相较前代帝王, 夷夏之防的观念非常淡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唐代统治者一视华夷的心态,当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为 鲜卑化的汉人,唐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纥陵氏、皇后 长孙氏,都是鲜卑族人。
四、唐诗的对外传播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 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其二)
四、张若虚的诗歌兴象
▪ 张若虚,扬州人,生平不详,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 (705—707)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 士”。
▪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总结升华了 同类题材的旧传统,开辟了意境圆融、兴象玲珑、情韵深厚 的新的境界,预示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 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移易风俗、化成天下的功能;一方面批判 了南朝浮艳的文风,主张合南北之长,使文学达成“文质斌 斌,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的境界。
二、《五经正义》
▪ 高宗永徽四年(653),正式颁布《五经正义》以为明经考试 的依据。《五经正义》是中国学术史上经学统一时代的标志。
▪ 不过,唐初并未将儒教定为一尊,而是同时给予道教、佛教 等其他宗教和思想极大的活动空间。因此,编定《五经正 义》,主要目的在整合文化,而不是政治统治上的考虑。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第七编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
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
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
《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一、元代(一)元杂剧的体制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或加楔子,结尾有“题目正名”2、动作:称为“科”(范,介)3、宾白:分为韵白和散白;带白,旁白等(“背云”)4、演唱:旦本戏,末本戏3、宾白:分为韵白和散白;带白,旁白等(“背云”)今人按内容分为: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社会剧,历史剧,公案剧等几种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或者“关马正王”)(二)白朴戏剧1、白朴《墙头马上》来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墙头马上》李千金人物分析:(1)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2)要求及时婚嫁的合理性(3)将婚姻自主看作是人生的权益(4)维护人格的尊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2、《唐明皇秋夜梧桐雨》(1)故事演变: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2)剧本主题特色:①爱情主人公是帝王与妃子,充分写出了一个“特例”,唐明皇与杨贵妃确有诚挚的爱情,作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赞美。
②二人的爱情为国家带来了灾难,是其自身的爱情也成为一场悲剧。
因此,《梧桐雨》的爱情主题,就有了历史性、政治性的双重内涵,《梧桐雨》虽不是历史剧,却具有历史教训的意义。
(三)马致远别名“曲状元”、“马神仙”《汉宫秋》又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剧本的再创作:1,、故事背景作了变化。
2、昭君出塞是被迫的,而且是在与汉元帝有了深刻的恋情之后被迫与心上人分别出塞而和亲,加重了剧本的悲剧气氛。
3、将传统故事中的普通画工毛延寿改动为中大夫。
4、剧本写王昭君并未进入匈奴地界,而是再番汉交界处留下汉家衣服,举酒南浇后投水自尽。
(四)纪君祥《赵氏孤儿》历史来源:司马迁《史记.赵世家》1、思想价值:①在邪恶当道,权奸横行的时代,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
❖ 3、高启 长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入明任翰林 院编修。性情疏放,39岁被朱元璋腰斩。有《青丘 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 (《四库 全书总目·凫藻集提要》)。与杨基、张羽、徐贲 并称“吴中四杰”。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 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 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 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 3、何景明:“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与李一致,
言论偏激:
李梦阳说:“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 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 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
❖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知识填空1、小畜集2、杨亿、钱惟演3、醉翁、六一居士4、苏洵、苏轼、苏辙5、易安居士、“易安体”6、陆游、杨万里7、遗山、中州集8、汉宫秋9、西厢记10、关汉卿11、柳开12、林逋、山园小梅13、李商隐14、子瞻、东坡居士15、后山体、山谷体16、幼安、稼轩17、论诗三十首18、裴少俊、李千金19、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20、感天动地窦娥冤21、晏殊、晏几道22、苏洵、苏辙23、《淮海居士长短句》24、《山中白云词》25、《元丰类稿》26、北宋、唱27、《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任选其三)28、崔莺莺、张生、红娘29、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30、《琵琶记》31、西昆体、《西昆酬唱集》32、《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33、《嘉祐集》、《六国论》34、黄庭坚、“山谷体”35、李清照、“易安体”36、《西厢记诸宫调》37、《崔莺莺待月西厢记》、38、元代、北曲39、虞姬自刎乌江40、高明41、《审势》、《审敌》、《权书》、《衡论》、《心术》、《远虑》、《管仲论》、《六国论》(任选其二)42、《喜雨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任选其二)43、《庆湖遗老诗集》、《东山寓声乐府》44、白石道人、《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45、《梦窗词》46、辛弃疾、李清照47、《西厢记诸宫调》48、己斋叟、大都49、张可久50、《李逵负荆》51、《栾城集》、《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二者任选其一)52、《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任选其二)53、黄庭坚、秦观、54、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55、柳永56、辛弃疾57、大都、白朴、马致远、关汉卿(三者选二)58、《赵氏孤儿》59、高文秀、《李逵负荆》60、《关大王单刀会》、《西蜀梦》61、王禹偁62、《秋声赋》、《醉翁亭记》、《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任选其二)63、苏轼64、姜夔65、《示儿》66、赵师秀、翁卷67、萧观音、萧瑟瑟68、唐明皇、杨贵妃69、《倩女离魂》70、温州、“温州杂剧”、“永嘉杂剧”71、白体、昆体、晚唐体72、《渔家傲》73、杜甫、黄庭坚、陈师道74、《词论》75、《雨霖铃》、《八声甘州》76、杨万里、范成大77、姜夔78、《梧桐雨》、《墙头马上》79、《柳毅传书》、《张生煮海》80、《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任选其二)81、醉翁、六一居士82、《后村长短句》83、《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84、易安、易安体85、白石道人、《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任选其一)86、白朴、马致远、关汉卿、卢挚(任选三人)87、《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贩茶船》、《芙蓉亭》(任选其二)88、贯云石、睢景臣、张养浩、刘时中、张可久、乔吉、徐再思、钟嗣成(任选其三)89、《窦娥冤》90、《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91、杨亿、钱惟演92、柳开93、《淮海居士长短句》94、黄庭坚、“山谷体”95、《梦窗词》96、辛弃疾97、萧观音、萧瑟瑟98、《梧桐雨》、《墙头马上》99、高文秀、《李逵负荆》100、高明二、名句识记1、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聊斋志异
❖ 三爱情小说: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 爱情——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品
❖ 这类作品在聊斋中篇数最多,又非常精彩.其中不仅蕴含着 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崭新的爱情观.
❖ 1、深刻的社会内容 ❖ 聊斋中的爱情故事,其结局无论悲剧还是喜剧,人们都能
循着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蕴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如婴宁中婴宁与王子服、晚霞中晚霞与 阿端的爱情故事等. ❖ 2、崭新的爱情观 ❖ 一是鼓吹真心至情,如阿宝、香玉等. ❖ 二是宣扬知己之爱,如连城、瑞云等.
❖ 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如席方平写席方平在阴间为父伸冤的故事;
❖ 借历史针砭现实的,如促织 以明代宣德皇帝喜爱斗蟋蟀为背 景,反映统治者的享乐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乃至生命之上 的;
❖ 借梦境揭露官吏的,如梦狼通过一位老翁的梦,深刻揭露现实 中的贪官蠹役都是吃人血肉的虎狼.叙述完故事,作者写道: 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地告诉人们,他梦里的 虎狼,就是现实中的官吏.
❖ 2、蒲松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经历对他创作聊斋志异十分有利,他由此
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寓于自 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 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 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生涯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 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 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 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南 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 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 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 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 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 上进行加工创造.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 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及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
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1、《楚辞》2、《离骚》三、填空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最富有创作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的故事构思特点。
蒲松龄多是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创造,个中便有所寄托、寓意。
他假虚拟的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成为主导的创作意识,他期望读者的不是信以为真,而是能领会寄寓其中的意蕴。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一种模式是人人异域幻境,其中有入天界,入冥界,入仙境,入梦,入奇邦异国。
体现了奇怪、梦幻的艺术形式化。
在宗教文化及其影响的志怪传奇中,天界,冥界,仙境是人生的理想归宿和善恶裁判所,具有神秘的权威性,令人敬服、恐惧、企羡;梦是人与神灵交往的通道,预示着吉凶祸福。
这一切都被形式化,多数情况是用作故事框架,任意装入现实社会或作家个人心迹的映像。
《聊斋志异》故事结构的另一模式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
这种幻化、变形不是神秘的,而是艺术的幻想。
体系了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向化。
狐鬼形象更只是写其为狐为鬼,带有非人的特点,性情完全与常人无异。
《聊斋志异》里的狐鬼花妖精怪形象,也是用作关照社会人生的。
它们多数是美的、善的、给人带来温馨、欢乐、幸福,给人以安慰、帮助,可以说是寄托意愿,补偿现实的遗憾。
还有一种狐鬼花妖,它们的性格、行为表现的是一种情志、意向,可以称为象征性的文学意向。
神秘意识转化为审美方式,也表现于若干看似单纯记述奇闻异事的短章中,这类短章虽然是粗陈梗概,也有了意蕴,超越了单纯记述奇闻异事的笔记体。
3、《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思想价值)。
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
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而不中,断绝了功名之路。
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
他认为科举弊端症结在于考官昏庸,黜佳才而进雍劣。
《聊斋志异》里许多篇章对科场考官冷嘲热讽,不遗余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些幻设的讽刺,矛头仅指向科场考官,虽然还不够深刻,单页表达出像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发出的幻影。
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非人的狐鬼花妖形象可以不受人间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的“男女大防”的约束。
在这里面,除了作为现实的一种补偿、对照,其中还蕴含对两性关系的企望和思索,突出了精神的和谐。
抒发公愤,刺贪刺虐,也成为《聊斋志异》的一大主题。
写出了一些讥刺丑陋现象、颂扬美好德行的故事。
这类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而且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作为美刺原则。
《聊斋志异》的狐鬼世界所展示的社会内容,作者寄托其中的幽思、憧憬,也大大地超迈前出之文言小说而独步千古了。
4、《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具有多种小说模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
有以情节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胜的篇章,也有不重故事情节、乃至无故事性的小说,似可称作性格小说。
《聊斋志异》中许多优秀的作品,教之以前的文言小说,更加强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情节丰美。
《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带有诗化倾向。
它的诗化倾向不仅表现于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于许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
作者假狐鬼抒情写意,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多是意象化的,表现的不是世俗的人生相,而是超俗的、理想化的、幻化变形的人情事理,个中寄寓着诗一般含蓄朦胧,甚至不易捉摸的内蕴。
《聊斋志异》的叙事也吸取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
作者虽然用全知的视点,却时而故作含糊,造成扑朔迷离的意味。
叙事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则灵活多样,并在叙事状况写人诸方面达到了真切晓畅而有意味的境界,完成了各自的艺术使命。
《聊斋志异》的人物语言所占比重大,也因人因事而多样化。
在保持文言基本体式的限度内,人物语言有雅、俗之别。
这都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意味,进一步拉大了与传记文的距离,更富有生活气和趣味性。
5、(抗衡的一类,首发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6、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7、《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之下文人形象塑造的价值所在。
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二)科举制度的毒害还侵入闺阁中:鲁小姐。
(三)科举制度造成了不顾品行而疯狂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使人性发生扭曲:使匡超人从纯朴青年而堕落成势利之徒。
(四)少数科举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无厌地贪求财富,压榨百姓,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王惠;处乡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
(五)暴露“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势利:王仁、王德。
(六)寄生于举业文事,赤诚与愚昧的八股选家马纯上。
(七)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
1.娄三、娄四公子的莺脰湖聚会。
2.赵雪斋、胡三公子、景兰江、支剑峰等为首西子湖畔斗方名士。
3.杜慎卿等的“莫愁湖高会”。
(七)由羡慕名士而颠狂痴迷的牛浦郎。
(八)对封建文化的反思,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如王玉辉。
8、《红楼梦》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
甲辰本(1784),存80回,书名第一次正式题为《红楼梦》。
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第二年,程高二人又对甲本做了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
9、论述《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
在关系着家族兴衰的问题上,封建家长决不会让步,他们只能不顾宝玉、黛玉的愿望而扼杀他们的爱情,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
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的“金玉良缘”取代了。
虽然宝玉被迫与宝钗结婚,“到底意难平”,最终“悬崖撒手”,造成了宝玉与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大观园的毁灭。
围绕着“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的悲剧。
贾府“四春”免不了“原应叹息”的命运,史湘云命运坎坷,妙玉到头来依旧是“终陷泥淖中”等。
作品没有将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
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长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作者不仅哀悼美的被毁灭,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这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红楼梦》的荣宁两府,系开国勋臣之后,正是康乾时期贵族世家的典型代表。
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始、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富贵家族的本质特诊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宝玉的人生悲剧。
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
作者把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怨恨、企盼都熔铸到贾宝玉的形象里。
贾宝玉不愿走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但又对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感到悔恨;他希望自由自在,任性逍遥,但又“爱博而劳心”,“无事忙”,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魅力与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
宝玉所珍视的女儿像花朵一样,无可挽回地枯萎下去,甚至被摧残而凋零;他所厌恶甚至憎恨的恶势力,仍疯狂地维持着统治地位。
他满怀着希望但找不到出路,因为他所反对,正是他所依赖的。
于是他感到人生的痛苦。
他绝望又找不到出路,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透着诗人气质,散发出感伤的气息。
但是宝玉又不愿意孤独,不愿意离开生活,离开他钟爱的黛玉和作品中众多的女子,因而更加深了他的痛苦。
宝玉悟破人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作品中所写的家庭的衰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作品就产生了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
10、简述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写的人物是曹雪芹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
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的人物。
正由于是“真的人物”,所以才人各一面,不仅不同身份。
境遇的人物,即便身份、境遇相同相近的人物,也各有其自己的性情。
行事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红楼梦》写人物改变了已往小说人物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个侧面的,乃至是美丑互渗的表现,成为小说中的“圆型人物”,真实鲜活的人物。
《红楼梦》中众多的人物是处在贾府内外偌大的关系网中的,也自然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系列,而其中更为突出的优点是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的意思。
11、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一.写实与诗化融合,既显示了生活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感,既是高度写实又充满理想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激情。
(一)批评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
1.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渗透作者个人血泪感情,“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现实生活多样性、丰富性。
2.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离析、败落趋势。
3.其人物打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4.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而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
(二)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诗化,唱出美被毁灭的悲歌。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使宝对黛的痴情,对一切事物充满怜爱之情的性格特征得到诗意的描绘,使人物更添神采,景物更具气韵,作品叙事由于渗入抒情因素更具空灵、高雅、优美的风格。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诗的含蓄、朦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