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合集下载

血管淋巴管瘤病

血管淋巴管瘤病
• 钙、磷电解质(-) 本读片病例诊断为:血管淋巴管瘤病,病变多发,含血管成分
5cm,可见颅骨板障破坏性改变 脊柱、肋骨、肩胛骨多发骨破坏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TTF-1(-),CD34(+),CD31(+),D2-40(+)。
• 骨穿(-) 肿物多数之间有延续,切取部分肿物后,见其断面有明显稀薄乳糜样液体渗出。
骨髓瘤: 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痛,血、尿中单克隆 免疫球蛋白。
血管瘤:明显强化,椎体病变呈栅栏样表现
总结
血管淋巴管瘤病,病灶多发,血管、淋巴管混合 ①影像学表现因血管、淋巴管构成比例不同而异 ②骨病变罕见
病史: • 34岁男性,发现颅骨病变20多天 • 因鼻炎行头颅CT发现颅骨破坏 • 无头晕、头痛,无局部肿胀
颅骨多发斑点状骨质破坏,无软组织肿块
脊柱、肋骨、肩胛骨多发骨破坏
②海绵状淋巴管瘤:淋巴管较大,呈蜂窝状,沿组织间隙延伸包绕 本读片病例诊断为:血管淋巴管瘤病,病变多发,含血管成分 血管淋巴管瘤病属良性病变,而骨病变罕见,可以是全身性病变的一部分,表现为瘤样增生的脉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蜿蜒迂曲 、节段性分布。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②海绵状淋巴管瘤:淋巴管较大,呈蜂窝状,沿组织间隙延伸包绕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血管淋巴管瘤病:血管、淋巴管构成比例不同而表现不一 ①血管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两种成分的脉管瘤 ②淋巴管瘤病:同时发生在2个不同脏器内或同一脏器内至少有2个以上相对孤立的淋巴管瘤,也称为多发性淋巴管瘤 血管淋巴管瘤病,病灶多发,血管、淋巴管混合 因鼻炎行头颅CT发现颅骨破坏 血管淋巴管瘤病:血管、淋巴管构成比例不同而表现不一 ①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与淋巴管瘤相似 因鼻炎行头颅CT发现颅骨破坏 淋巴管瘤病依淋巴管扩张程度分3型: (颅骨)皮质骨增厚,部分区域可见纤维脂肪组织,其间可见不规则血管腔隙。 沿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前纵隔多发匍匐条片状低密度影(平扫CT值13-23HU),无明显强化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肿物多数之间有延续,切取部分肿物后,见其断面有明显稀薄乳糜样液体渗出。 鉴别诊断:骨血管淋巴管瘤 血管瘤:明显强化,椎体病变呈栅栏样表现 血管淋巴管瘤病_骨骼病变 转移瘤: 有原发病灶,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少数为成骨性或混合性病变,局部持续性疼痛,伴消瘦、贫血和晚期恶液质等。 ②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脊柱、肋骨、肩胛骨多发骨破坏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TTF-1(-),CD34(+),CD31(+),D2-40(+)。 ①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与淋巴管瘤相似 ①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与淋巴管瘤相似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管疾病,是由淋巴管和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

它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在头颈部、肢体和躯干部位较为常见。

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是其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

一、影像征象1. B超血管淋巴管瘤在B超上呈多发小囊性或团单性回声,边界清晰,并可见呈乳头状突起的区域,可在囊性回声内见液平面。

血管淋巴管瘤可有明显的血流信号。

2. CTCT对血管淋巴管瘤的显示较好,其特征性CT表现是多房囊肿。

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可有壁间分隔和软组织结节。

增强扫描可见多发的结节状强化,血管淋巴管瘤缺乏明显的包膜,有时可见邻近组织和器官受压推移。

3. MRIMRI是诊断和评估血管淋巴管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表现为多房囊肿,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边界不规则。

4. 血管造影血管淋巴管瘤的血管造影显示为多房性肿块,呈毛细血管状扩张,边界清楚,可见扩张的小动脉和小静脉。

5. PET-CTPET-CT在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疗效方面有特殊优势,对于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评估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病理特征1. 组织学血管淋巴管瘤主要由扩张的血管和淋巴管构成,肿瘤呈海绵状或囊性。

镜下观察可见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部分血管壁呈不规则增厚,可见内皮细胞增生和核分裂。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肿瘤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都为CD31、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

2. 分子生物学血管淋巴管瘤细胞中常常出现融合基因TIE1-FOS、FOS-TIE3和SUP15-TIE1。

研究表明,TIE1基因融合是血管淋巴管瘤的病理特征之一。

3. 免疫组织化学血管淋巴管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通常表达CD31、CD34、D2-40和LYVE-1等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性标志物。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它主要发生在皮肤和黏膜、软组织等部位,尤其是在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等部位。

临床上,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理特征可以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影像学征象和病理特征两个方面对血管淋巴管瘤进行探讨。

一、影像征象1. B超B超检查是血管淋巴管瘤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在B超图像上,血管淋巴管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见颗粒状、片状或斑点状高回声,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在血管淋巴管瘤囊壁呈现不规则增厚,囊内可见不均匀、点状或片状无回声。

B超检查还可以观察到血管淋巴管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其是否侵犯邻近组织。

2. CTCT检查是对血管淋巴管瘤进行定性和定位的重要方法之一。

血管淋巴管瘤在CT图像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晰,部分病灶可见出血、坏死等变化。

对于颅内血管淋巴管瘤,CT增强检查可以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明显强化的部分提示病灶内有大量血管成分。

CT检查还可以观察到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二、病理特征1. 血管淋巴管瘤的组织学特征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形成的肿瘤,组织学上主要分为毛细血管型、淋巴管型和混合型。

毛细血管型血管淋巴管瘤以毛细血管为主,其内皮细胞和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和血栓形成。

淋巴管型血管淋巴管瘤以淋巴管为主,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可见淋巴管壁增厚和瓣膜形成。

混合型血管淋巴管瘤则具有毛细血管型和淋巴管型的双重特征。

2.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于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管淋巴管瘤的内皮细胞可表达vWF、CD31、CD34等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淋巴管型血管淋巴管瘤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表达D2-40等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还可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其组织学类型,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病史临床】男,25岁,左颈部包块,质软、无压痛,与周围边界清楚。

【影像图片】以上三幅图片分别为MRI横断T1WI 、冠状T2WI及T1WI增强【影像表现】左锁骨上窝见囊性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内部信号略不均匀,可见多个线样细分隔,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尚可,增强扫描分隔呈轻度强化。

【诊断】淋巴管瘤(病理确诊)。

镜下见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管腔,管腔内衬内皮细胞,腔内未见血细胞成份,无增生内皮细胞团,周围为脂肪和纤维组织。

【鉴别诊断】血管瘤【讨论】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口腔、颈部、腋窝等部位,属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

由增殖、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大小不等,呈浸润性生长,多无包膜。

根据病变内所含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① 毛细淋巴管瘤;② 海绵状淋巴管瘤;③ 囊性淋巴管瘤。

影像诊断要点:淋巴管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壁菲薄,囊内容物密度或信号均匀,与水接近。

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出血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瘤体可呈等密度或等信号。

淋巴管瘤沿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是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① 囊性淋巴管瘤常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病灶,CT值与水接近,MRI显示为均匀的长T1 、长T2 信号。

病灶为多房者其内可见不规则纤维分隔,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纤维分隔轻度强化。

邻近组织受压移位或被包绕,但无明显浸润。

② 海绵状淋巴管瘤病灶囊腔较囊性淋巴管瘤小,边缘不规则,部分可沿组织间隙延伸、包绕,与邻近组织分界欠清。

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X线平片可见软组织肿块,缺乏特征性。

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肿块内常有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环状钙化。

【问题】True or False(1)病变为囊性对: 错(2)病灶呈长T1 、长T2 信号对: 错(3)病变周围界限清晰,内可见纤维分隔对: 错正确答案:1:√ 2:√ 3:√最可能的诊断是A.脂肪瘤B.血管瘤C.滑膜肉瘤D.淋巴管瘤正确答案:D参考文献:。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由血管和淋巴管构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新生儿。

本文将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以及病理特征。

影像征象: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多样,可以呈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

常见的影像表现包括:1. 胎儿期:胎儿期血管淋巴管瘤通常表现为囊性肿块,显示为单个或多个囊性间隙,在超声检查中呈现为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

2. 新生儿期:新生儿期的血管淋巴管瘤可以呈现为肿块、肿块伴有囊性区域,或仅为囊性病变。

超声检查显示为不均匀回声。

MRI检查显示为低信号或高信号。

3. 婴儿期和儿童期:血管淋巴管瘤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通常呈现为软组织肿块,可有不规则的囊性或实质性区域。

超声检查显示呈不均匀回声或无回声。

MRI检查显示为低信号或高信号。

病理特征:血管淋巴管瘤的病理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组织学特征:血管淋巴管瘤由血管和淋巴管组成。

血管通常呈片状或团状排列,淋巴管则较稀疏。

2. 血管特征:血管淋巴管瘤的血管由扩张的血管腔和增生的内皮细胞构成,血管壁较薄。

扩张的血管腔常常包含红细胞。

3. 淋巴管特征:淋巴管在血管淋巴管瘤中较少见,常常呈薄壁囊腔状结构,内含淋巴液。

淋巴管增生程度与临床表现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总结: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病理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要完整地了解和诊断血管淋巴管瘤,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淋巴管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
收藏)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由扩张的及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

按照构成组织的淋巴管腔隙大小,可以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临床表现】
50%~65%患者出生即发病,属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

发生于表浅部位,表现为水泡状或丘状隆起;发生于深部软组织者,表现为柔软、无痛性肿块,肿块较大时,压迫邻近器官,出现压迫症状。

淋巴管瘤可以生长很大造成畸形,甚至引起死亡。

【MRI表现】
(1)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间隔(图1)。

(2)增强扫描无强化。

(3)合并出血、感染或手术后,病变信号强度可增加。

图1淋巴管瘤
A.轴位T1WI ;
B.轴位T2WI压脂;
C.冠状位T2WI压脂;
D.矢状位T2WI压脂。

左前臂皮下包绕肘关节走行的不规则混杂信号灶,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内夹杂少许短T1脂肪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本病根据临床表现、透光试验及穿刺抽吸等,不难诊断,一般不需进行影像学检查。

深部病变需用MRI显示病变大小、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鉴别诊断需要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可见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血管瘤有明显均匀强化。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淋巴管瘤(vascular lymphatic malformation,简称VM)是一种由最小的淋巴管和血管构成的良性肿瘤。

该病有着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本文旨在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

一、影像征象(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VM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VM在超声检查中呈低回波结构,常被诊断为囊性、均质性或混合性肿块。

但VM有时由于含有过多的淋巴管而使其回声呈中等到高回声。

VM的内部常含有乳头状突起,部分可见壁内分隔,提示肿瘤内有较多的间隔积液。

一旦淋巴管和静脉血管连接处发生错误,淋巴管无法腰受血管的反向脉动和血液回流影响,将导致该区域的血管扩张,造成血管瘤。

(二)CT检查CT扫描常可显示VM呈低密度囊性或混合性肿块,但有时也可呈高密度表现。

由于VM内含有不规则的间隔和瘤壁,可造成虚假印象,误诊率相对较高。

因此,CT检查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相辅相成,可为VM的诊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三)MRI检查MRI检查是VM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MRI能够展示VM的大小、形态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MRI对于确定VM的病灶范围、内部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更加精确地展示VM的病理性质。

二、病理特征(一)VM的组织学结构VM是一种由淋巴管和血管组成的混合型肿瘤。

VM内的淋巴管和血管均为异常构造,其壁层细胞不完整且排列紊乱,表现为“没核细胞”现象。

血管较为薄壁,其间质混杂有血液,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散在的纤维环结构。

(二)VM的发病机制VM在胚胎发育期间,由于淋巴管和血管的分离发生错误而形成。

此外,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放射线、感染等也可能导致VM的形成。

VM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未明确。

(三)VM的临床表现VM的临床表现通常与其病灶范围和部位有关。

VM多位于头、颈、面部和肢体等部位,其症状主要包括皮肤潮红、肿胀、紫斑、疼痛等。

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搜 集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血 管淋 巴 管 瘤 1 ,其 中 C 2例 T扫描 2 ,M I 例 R 扫描 l 1 例 。 回顾 性 分 析 血 管 淋 巴 管瘤 的 影 像
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 ( e o p a g o a h m 1 m h n i m )是脉管系统的先天性 y 发育异常。本文搜集经 手术病理证实且有较完整临床及影像学 资料 的
A l t optl f uinMeia U iesy F j n3 30 , hn i ad f i e H si j dcl nv r t, ui 6 0 0 C ia aoF a i a
【 s at O jci os d e maig nfs t n f e lmp ago a n Abt c1 bet eT u y h g i t i s moy h n im do r v t t i n ma e ao o h a t
C NES J HI E OUR NAL OF C AND MRI T . DEC 2 O V 1 . . It l . 5 01 . o . No6 o a No 3 8
I : i ‘ g s 0 1 a ’ 0 m a ng D no i CT nd N1 g Di a ‘ f s t a n RI n K
i r v h e o n t n o e d s a e M a e i l n e h d we v ah l g c l mp o e t e r c g i o ft ie s . i h tra sa d M t o sT l e p t o o i a
血管淋巴管瘤的 C T 及 MI R 诊断
【 ywo d 】 moy h n ima T mo rp yX—a o ue ; g ei s n n e Ke r s He lmp a go ; o g a h ryc mp td Ma n t r o a c ce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摘要】本篇文章探讨了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

在影像表现方面,血管淋巴管瘤常见于软组织,呈混合性密度结节状影,边缘模糊。

病理特征主要包括混合性的血管和淋巴管构成,细胞排列紊乱,核分裂活跃。

影像与病理的关系较为密切,影像表现能够反映出病变的组织构成及生长方式。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结合病理学检查,治疗策略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或者介入治疗。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与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朝着更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向发展。

致谢所有为本研究提供帮助的人员。

【关键词】血管淋巴管瘤、影像征象、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关系、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结论、展望、致谢。

1. 引言1.1 简介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具有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

其病理特征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诊治这一疾病。

本研究将分别介绍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和病理特征,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总结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提高对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1.2 研究背景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肿瘤,由血管和淋巴管构成。

它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尤其以头颈部和四肢最为常见。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血管淋巴管瘤的检出和诊断变得更加准确和方便。

由于其多样性的影像表现和病理特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依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疾病。

目前对于血管淋巴管瘤的病理机制和发病原因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这也为其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有必要对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和病理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特点和病理特征,探讨其影像与病理之间的关系,介绍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纵隔淋巴管瘤血管瘤丨影像表现

?纵隔淋巴管瘤血管瘤丨影像表现

纵隔淋巴管瘤血管瘤丨影像表现
纵膈淋巴管瘤
(左) 53岁男性,纵隔淋巴管瘤。

PA胸片显示左心缘轮廓异常。

虽然大多数淋巴管瘤患者无临床症状,但也可出现胸痛、咳嗽或呼吸困难。

(右) 同一患者,侧位胸片显示与心影重叠的肿块,边界清。

当发生于成人时,淋巴管瘤最常位于前纵隔的上部。

(左) 同一患者,轴位CECT显示低密度无强化的左前下纵隔肿块。

淋巴管瘤一般无明显强化或钙化,局部浸润十分罕见。

(右) 同一患者,轴位T2WI和增强MR图像显示T2高信号和无强化。

纵膈血管瘤
(左) 胸片示多发性外周血管瘤和纵隔血管瘤,纵隔血管瘤表现为纵隔肿块(空箭),可见肺门重叠征(弯箭),提示病变位于前纵隔。

血栓也存在于皮下血管瘤。

(右) 同一患者,侧位胸片证实肿块位于纵隔前部,静脉石也可见于皮下血管瘤。

(左) 同一患者,轴位CECT显示右前纵隔血管瘤,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内见脂肪密度及中央点状钙化。

可见占位效应而无侵犯征象。

也可出现皮下血管瘤。

(右) 同一患者,矢状(左)和冠状(右) CECT显示瘤内血管。

血管瘤可表现为中央性、外周性或混合性强化。

来源:熊猫放射。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及MRI图像特点,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收集12例临床手术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的CT及MRI图像资料,12例均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

结果CT平扫肿块边界清晰,呈圆形或分叶状、囊性或囊实性。

增强扫描后肿块内部无强化或呈线状轻度强化;MRI扫描8例,病灶呈长T1、长T2的囊性肿物,增强后内部无强化,周边呈线状强化。

结论淋巴管瘤的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特点,结合其生长方式临床症状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

关键词淋巴管瘤;CT及MRI;诊断价值淋巴管瘤(lymphangioma)为脉管先天性发育畸形,属错构瘤,瘤体由增生、扩张及结构紊乱的淋巴管构成[1]。

Wegner将淋巴管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及弥漫性淋巴管瘤[2]。

现收集本院经手术证实的淋巴管瘤12例,回顾性分析CT及MRI图像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经CT及MRI诊断的淋巴管瘤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48岁,7例患者于颈部及胸部发现无痛性质软包块就诊,包块呈进行性增大,质地柔软无压痛。

4例自感胸部不适、胸闷、呼吸困难,经胸片检查发现异常团块影。

3例患者因腹痛、腹胀就诊。

所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 2 方法本组患者中,12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

CT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患者平卧位,管电压100~150 kV,管电流120 mAs,层厚7 mm,层距7 mm。

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流速1.5~2.0 ml/s;MRI采用德国西门子1.5 T MR(avanto sq)扫描仪,扫描SE序列轴位及矢状位、冠状位T1WI(TR 530 ms,TE 15 ms)、T2WI (TR 2100 ms,TE 80 ms),层厚3.0 mm,层距3.0 mm,FOV 320 mm×320 mm,矩阵256×256。

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8-03-19T15:01:08.1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潘普及1 刘小娟2[导读] 淋巴管瘤属于淋巴源性疾病,发生率比较低,是因为扩张、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形成良性肿瘤。

(1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影像科广东佛山 528061)(2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061)【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共26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淋巴管瘤患者。

采用16排CT检查,先进行平扫在进行增强扫描,结果:6例淋巴管瘤发生病变位置:左颈3例,颈部外侧区10例,右颈4例,颌下区3例,胸壁2例,腹膜后2例,盆腔2例,平均病灶大小为(9.26±0.11)cm。

8例肿瘤为分叶状,顺着疏松组织间隙生长,出现不同程度包绕或者压迫周边肌以及血管包绕的情况。

8例为多囊性,形状不给做,长管状,类圆形,内部可观察到纤维分隔,边界清晰,囊腔大小不一。

5例为单囊,形状为新月形、类圆形以及梭形的薄壁囊性病灶。

囊内密度均匀2例,CT值在5~14Hu,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1例为液-液平面,手术证实为实囊内有出血。

结论:对病灶的发生部位、多囊性、顺着疏松组织间隙生长等特点和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可有效对淋巴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

【关键词】CT诊断;淋巴管瘤;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36-02淋巴管瘤属于淋巴源性疾病,发生率比较低,是因为扩张、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形成良性肿瘤,肿瘤内部含有淋巴细胞、血液以及淋巴液。

有相关研究得出:诱发此疾病的因素尚不明确,但多与机体免疫能力缺陷、病毒感染、地理环境有所关联。

对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可采用激光手术,激光治疗可清除淋巴管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1]。

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表现

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表现

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表现任洪伟;朱震宇;刘渊;董景辉;李云芳【摘要】目的:探讨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及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的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其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肝、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的MRI影像表现为肝、脾内见多发类圆形囊状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囊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及囊内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分隔状强化影,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尤为明显.病理学表现为肝内及脾内囊实性肿块,镜下见较多淋巴管、血管,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表现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CD34(+),CD31(+),LCA(+).结论:肝、脾血管淋巴管瘤临床上极其罕见,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MRI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9(016)005【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病理诊断;影像特征【作者】任洪伟;朱震宇;刘渊;董景辉;李云芳【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科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科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科北京 100039;军委后勤保障部原第二门诊部内科北京 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血管淋巴管瘤又称脉管瘤,是一种起源于间胚叶组织的良性肿瘤[1-2]。

血管淋巴管瘤由扩张淋巴管和畸形血管共同构成,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3-5]。

但主要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以头颈、躯干、四肢及腋窝等组织器官间隙多发,呈浸润性生长,亦可发于肝脏、胰腺、脾脏等实质器官内[6-7]。

发生于肝脏及脾脏实质脏器的血管淋巴管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外有关该病的文献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报道。

[颈部病变]“血管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颈部病变]“血管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颈部病变]“血管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血管瘤【病例】图1A、B女,45岁,发现右下颈肿物6个月。

图1C~F女,32岁,发现右后颈肿物3个月。

图1【影像所见】图1A、B横断位CT增强动脉期及延迟期显示右下颈肿物,边界清楚,内见点状钙化,后部可见条状强化区,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呈均匀强化。

图1C~F横断位T1WI、T2WI、脂肪抑制后T2WI和增强T1WI 显示右侧颈后部肿物,呈等T1明显长T2信号,边界清楚,脂肪抑制后信号未见改变,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可见血管样条状强化区。

【病理诊断】均为血管瘤。

【临床与病理特点】血管瘤(hemangioma)是真性肿瘤,病理表现为血管内皮增生,细胞核分裂象增多。

血管瘤是婴、幼儿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大部分在出生后不久发生,以女性多见,分为浅表型及深在型。

肌肉血管瘤以侵犯咬肌及斜方肌最为多见。

分为海绵状、毛细管型及混合型3种病理亚型。

淋巴管瘤与血管瘤可以在同一个肿瘤内同时存在。

肿瘤多位于皮下,呈结节状、条索状或分叶状,色暗红,可见海绵状或蜂窝样结构,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大片薄壁、相互吻合外形不规则的血管构成。

临床无明显自觉症状,体检见暗青色软组织肿块,压之可褪色和缩小。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超声、CT、MRI。

可清楚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密度或信号,CT还可显示钙化。

CT及MR双期及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征象,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诊断要点】1.肿物边界清楚。

2.可见特征性静脉石。

3.MRI的T1WI信号与肌肉相仿,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

4.CT及MR增强扫描均可显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征象。

【鉴别诊断】本病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诊断不难。

【评述】CT显示静脉石,动态增强显示特征性强化方式,对诊断有较大帮助。

淋巴管瘤MRI诊断论文

淋巴管瘤MRI诊断论文

淋巴管瘤MRI诊断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管瘤的mri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mri在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共15例,对照手术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淋巴管瘤的mir扫描表现特点。

结果:15例病灶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为主,囊腔大小不一。

囊性包块t1wi 呈低信号9例,4例呈稍高信号,2例高信号。

而t2wi均为高信号,其中3例囊腔内可见液平面。

mri增强检查信号显示囊内部分无强化,实质部分及分隔在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强化明显。

结论:mri可较准确地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形态以及内部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明确的定位与定性信息。

关键词:淋巴管瘤;mri;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1-01淋巴管瘤属先天性的良性错构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起源于淋巴系统的肿瘤样畸形,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淋巴管瘤的诊断多依赖影像学检查,其中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在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1]。

笔者收集了本院2009年-2011年共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分析其磁共振的表现及病理基础,探讨mri 诊断淋巴管瘤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

患者年龄2岁-38岁,平均年龄16.3岁。

病变部位在颈部5例,腋下2例,眼眶1例,胸背部6,小肠淋巴管瘤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可触及的逐渐增大的软性包快,1例发生在眼眶的淋巴瘤患者具有自出生后突眼史。

1.2 方法:全部病例进行磁共振平扫加增强检查,设备采用siemens somatom trio tim 3.0t 磁共振扫描仪,采用横断面t2wi及矢状面t1wi、t2wi序列扫描,必要时加冠状位,若病灶于t1wi、t2wi 上均为高信号则行stir成像,扫描范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诊断

脾血管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脾 血管淋巴管瘤的 C T影像 特征。方法 对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 C T影像资料完整的脾血管淋 巴管
瘤患者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8 例患者有 3例误诊 , 分别误诊为脾脓肿、 脾挫伤及脾血管瘤 , 5例患者诊断准确 。结论 脾血 管淋 巴管瘤 的 C T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 , 认真分析其 C T影像 表现 可以明确诊断或提示性诊断。
诊 断 胆胰 疾病 的金标 准 ,并 在 该 诊 断 方法 的基础 上 发 展 出许 多治 疗技 术 ,在一 定 层 面 上体 现 了现
[ 2 ] 袁 海鹏 , 李 福康. E R C P 、 M R C P 、 C T 对 胰胆疾 病诊断 价值 的对 比
研究『 J 1 . 泰 山医学 院学报 , 2 0 0 9 , 3 0 ( 1 4) : 2 9 5 — 2 9 6 .
江西 医药 2 0 1 4年 8月 第 4 9卷 第 8期 J i a n  ̄ , x i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1 . A u z u s t 2 0 1 4, V o 1 4 9 , N 0 8
表 1两种诊断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 n )
影、 无辐射等优点 , 广泛应用于胆胰系疾病 的诊断 和 鉴别诊 断 【 3 ] 。
经成 为诊 断胆 胰 疾病 的一种 主要 手段 ,被 认E RC P结 合 以明 确诊 断 , 发 挥 互补 作用 , 使诊 断 的准确 率提 高 。
参 考 文 献
【 1 ] 张亚吃 , 吴兵 , 周景丽 , 等. E RC P治疗 急性 梗阻性化脓性 胆管炎 3 8例[ J ] . 吉林医学 , 2 0 1 1 , 4 ( 1 1 ) : 2 0 1 9 — 2 0 1 0 .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淋巴管瘤属于一种良性淋巴系统肿瘤样病变[1-2];该疾病有可能是先天发生也有可能因为后天淋巴管阻塞继发引起[3-4]。

血管淋巴管流属于脉管系统的先天性发育异常[5]。

为进一步了解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现将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10例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瘤患者,对其术前进行的CI及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例患者进行CT扫描,有8例患者进行MRI扫描,总结CI及MRI检查的表现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次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0例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瘤患者;其中有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在2~67岁,平均年龄在(24.89±3.76)岁;有5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在2~58岁,平均年龄在(24.53±4.74)岁;1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发病位置为左锁骨上窝;有1例患者发病位置在左中上颈深部;有2例患者发病位置在肠系膜,其中1例累及小肠系膜,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伴发热,另1例患者广泛累及左半结肠肠壁及肠系膜,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以血便7个月;有DOI:10.16662/ki.1674-0742.2020.08.193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邹红群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方法该次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例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瘤患者,对其术前进行的CI及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例患者进行CT扫描,有8例患者进行MRI扫描,总结CI及MRI检查的表现结果。

结果10例患者经检查后有9例患者表现为多房囊性或者囊实性,都是以囊性为主;其中有1例患者表现为单房囊性;所有患者中有9例患者是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其中有2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后显示为液-液平。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
淋巴管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后,所发生的肿瘤样畸形。

约半数在出生时即已存在,90%以上在2岁以内发现。

男女发生率大致相仿。

囊状淋巴管瘤好发于颈部,又称囊状水瘤。

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约占3/4,其余见于腋部、纵隔、后腹膜和盆腔。

病理改变: 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裂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进入中心静脉系统,以后淋巴囊逐渐退化或发展成与静脉平行的淋巴管系统。

若原始淋巴囊未与静脉系统相连能,就产生囊状淋巴管瘤,如与淋巴管系统主干不相通,可发生海绵状淋巴管瘤,如少量淋巴囊在淋巴管系统形成时被分隔,则形成单纯性淋巴管瘤。

因颈静脉囊淋巴形成最早,体积最大,所致颈部发生囊状淋巴管瘤最常见。

淋巴管瘤是由增生、扩张、结构紊乱的淋巴管所组成,可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

按其形态和分布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单纯性淋巴管瘤由扩张的不规则的毛细淋巴管丛所组成,间质较少,主要发生在皮肤、皮下组织和粘膜层。

(二)海绵状淋巴管瘤淋巴管扩大呈窦状,其内充满淋巴液,呈多房性囊腔,周围间质较多,病变侵及皮肤、粘膜、皮下组织和深部结构发肌肉、后腹膜、纵隔等。

(三)囊状淋巴管瘤其囊腔大,可单房或多房,相互交通,覆有内皮细胞,间质很少。

实际上临床见到的淋巴管瘤往往是混合型的。

如果淋巴管瘤中混杂有血管瘤组织,则称为淋巴血管瘤。

CT呈液性密度影,密度均匀;MR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STIR呈明显均匀高信号。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

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及病理特征探讨【摘要】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肿瘤,具有复杂多样的影像征象和病理特征。

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强化动脉瘤样改变等,而病理学上主要特征是由淋巴管和血管瘤组织构成的畸形血管。

影像和病理特征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可以互相印证。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等,但需要根据病情综合考虑。

临床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

综合分析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和病理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治,展望未来应加强对该病的研究,提高诊疗水平。

深入了解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和病理特征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管淋巴管瘤、影像征象、病理特征、关联、治疗方法、临床诊断、综合分析、未来研究、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双源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对血管淋巴管瘤的认识逐渐深化。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血管淋巴管瘤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胚胎期间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异常发育有关。

在临床上,血管淋巴管瘤常常以肿块、局部肿胀和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出现,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

及时准确地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和病理特征,以及影像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为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和淋巴管起源的良性肿瘤,其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征象和病理特征,在对影像和病理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URNAL OF CT AND MRI,DEC 2010,Vol.8,No.6 total No.35
重度强化;囊液均无明显强化。 2 . 3 手术及病理表现 病灶
多呈多房囊性或囊实性,外形不 规则或分叶状,边界多清楚,部分 病例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灶 范围相差较大,最小者约 34mm × 38mm × 72mm,最大者约 200mm × 100mm × 100mm;囊腔大小不一, 最小者直径约 1~2mm,最大者直 径约 35.0mm。病灶内含有血管及 淋巴管成分,囊腔内可见淡黄色 液体、乳糜液或暗红色血液。
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 4 个月(
产前检查)
12 男 51岁 右上腹膜后
胆囊炎行 CT 及 MRI 发现
结 果
2.1 CT 表现 2 例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1 例发生于脾脏,表 现脾脏前下部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浅分叶,边界清楚,大小约 49mm × 48mm × 50mm,CT 值约 17~24Hu,壁薄,内见数个薄的间隔,增强扫 描肿块呈边缘性及网格状轻度强化,延时 5 分钟强化更明显。另 1 例 发生于右上腹膜后,表现为腹膜后腔静脉前及右前方类椭圆形单房囊
【 关 键 词 】 血 管 淋 巴 管 瘤 ; 体 层 摄 影 术; X 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5.4;R44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5131. 2010. 06.017
通讯作者:(363000)福建省医科大学 附属漳州市医院磁共振室 詹阿来
讨 论
血管淋巴管瘤是起源于间胚 叶组织的一类良性肿瘤,病因上 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血管淋巴管 瘤。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是脉管 系统先天发育异常,胚胎塑形不 良的血管组织与大循环之间的静 脉淋巴管通路闭塞导致肿瘤形成 [ 1 ] 。继发性血管淋巴管瘤可由外 伤或手术引起淋巴管损伤,导致 淋巴液引流不畅最终发展而成[2]。 病理学上血管淋巴管瘤内既 含有静脉,又含有淋巴管。大体病 理上看,肿瘤巨大,通常由多发大 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囊壁及囊内 间隔薄,囊液类似血液成分,或由 清亮的淋巴液构成。光镜下,肿瘤 由异常多囊样的淋巴管及血管组 成,囊腔部分相通,被覆内皮[3]。 血管淋巴管瘤为良性占位, 无明显性别倾向,可发生于任何 年龄。本组 12 例中,男 6 例,女 6 例,年龄 2~59 岁,儿童及青少 年占多数。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 任何部位,但主要发生于疏松结 缔组织。本组中 6 例发生于体表疏 松结缔组织间隙,其中锁骨上窝 2 例,上颈部 1 例,腹股沟区 2 例, 腋窝及胸背部 1 例;6 例发生于深
性占位,边界清楚,大小约 34mm × 38mm × 72mm,左侧部呈细蒂状 延伸于下腔静脉与胰头之间,病 灶 CT 值约 17Hu,增强扫描囊液无 强化,囊壁薄、显示不清。
2.2 MRI 表现 11 例行 MRI 检查,其中 8 例增强。11 例病例 均为不同程度沿组织间隙蔓延生 长,其中上颈部病例病灶与周围 组织略粘连,横截面呈海星状(图 1);腹膜后病例中 1 例沿右侧腹膜 后间隙蔓延,上抵十二指肠水平 段下缘、下达盆腔(图 2);1 例腹 股沟区病灶明显沿局部皮下疏松 组织间隙蔓延,部分延及腹内斜 肌、腹横肌、腹膜之间,局部见异 常增粗血管影,大隐静脉被部分 包绕其中(图 3 );右腋窝及胸背 部病灶与右侧腋动静脉关系密 切,境界不清并累及斜方肌及背 阔肌。11 例病例中 1 例单房囊性, 另 10 例为多房囊性或囊实性,以 囊性为主,囊壁及间隔均薄。2 例 见“液 - 液”平,其中 1 例上层囊 液 T1WI 及 T2WI 均为高信号,下 层囊液 T1WI 及 T2WI 均为稍高信 号;另 1 例上层囊液 T1WI 为稍低 信号,T2WI 为高信号,下层囊液 T1WI 为等信号,T 2 W I 呈稍高信 号。7 例病例各囊腔内囊液信号一 致,T1WI 呈低或稍低信号 6 例,等 信号 1 例,T2WI 及 STIR 均呈高信 号。另 2 例病变各囊腔囊液信号不 全相同,1 例 T1WI 部分囊腔呈低 信号,部分呈高信号,T2WI 部分 囊腔呈高信号,部分呈稍高信号, 另 1 例 T1WI 部分囊腔呈等信号, 部分呈高信号,T2WI 囊腔均呈高 信号。本组 8 例行 DWI 扫描,4 例 呈稍高信号;1 例呈高信号,3 例 部分囊液呈高信号,部分呈稍高 信号。8 例增强扫描中,4 例囊壁 及间隔呈轻度强化,4 例表现为中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hemolymphangioma and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lve pathological proved hemolymphangioma c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re were two cases underwent CT and eleven cases underwent MRI scan. Results Eleven lesions were polycystic mass, one lesion was single cystic mass. In eleven cases the mass extended to surrounding Interstitial space. On MRI fluid-fluid levels was found in two cases. There were slight to obviously contrast enhanced in septum and mass wall. Conclusion Hemolymphangioma has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eatures, was polycystic mass or single cystic mass, often extend in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Key words] Hemolymphangi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5 女 49岁 左侧腹股沟区 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1年
6 男 3岁 小肠系膜 腹痛伴发热7天
7 女 59岁 脾脏下极 胆囊炎彩超偶然发现
8 女 5岁 左颈深部 发现左颈部肿物3月余
血管淋巴管瘤的 CT 及 MRI 诊断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磁共 振室 卢艳玉 詹阿来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 C T 及 MRI 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淋巴管瘤 12 例,其中 CT 扫描 2 例,MRI 扫描 11 例。回顾性分析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 学特点。结果 12 个病例中多房囊性或 囊实性 11 例,均以囊性为主;单房囊 性 1 例;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 11 例;MRI 显示液-液平 2 例。CT 或 MR 增强扫描 囊壁及间隔轻度或中重度强化。结论 血管淋巴管瘤多呈多房囊性或囊实性, 以囊性为主,易沿疏松组织间隙蔓延, 影像学表现具特征性。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DEC 2010,Vol.8,No.6 total No.35
论 著
Imaging Diagnosis of CT and MRI on Hemolymphangioma
LU Yan-yu, ZHAN A-lai. Zhangzhou Municipal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363000, China
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hemolymphangioma)是脉管系统的先天性 发育异常。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较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 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 12 例,分析 M R I、CT 表现特点,旨在加深对该 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1 . 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 2006 年 6 月 -2009 年 11 月经病理证实 的 12 例血管淋巴管瘤,均为首发,其中男 6 例,女 6 例,年龄 2~59 岁,平均 24 岁。其中发生于左锁骨上窝 2 例;左中上颈深部 1 例;肠 系膜 2 例,1 例累及小肠系膜,1 例广泛累及左半结肠肠壁及系膜;腹 膜后 3 例,左侧 1 例,右侧 2 例;腹股沟区 2 例,左、右各 1 例;右 腋窝及胸背部 1 例;脾脏 1 例。累及左半结肠肠壁及肠系膜者以血便 8 个月为主述入院;发生于小肠系膜者并发脓肿形成者,以腹痛伴发 热入院;发生于腹膜后者,1 例表现为上腹部闷痛,病史 1 年半,1 例 产前体检时发现,另 1 例因胆囊炎术前检查发现;发生于脾脏者因胆 囊炎行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发生于腋窝及胸背部者出生即发现肿 块,局部皮肤青紫。发生于锁骨上窝、中上颈深部、腹股沟区均为无 意中发现,病史均较长,局部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见表 1 。
1.2 检查方法 CT 为美国 GE 公司的 Lights 4 层 CT 机,层厚 5 mm,床速 7.5 mm/rot,造影剂为典比乐,1.5 ml/kg 体重,注射速 度为 3.0 ml/s;MR 为 PHILIPS Achieva 1.5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 用横断面 T1WI、T2WI(部分病例 DWI)及冠状面 STIR 序列扫描。T1WI: T R 4 0 0 ~ 6 0 0 m s 、 T E 1 5 ~ 3 0 m s , T 2 W I :T R 3 0 0 0 ~ 4 0 0 0 m s 、 T E 80~150 ms ,STIR:TR 1 500~2 000 ms、TE 60~90 ms,矩阵 256 × 256,层厚 4.0~6.0 mm,层距 0.4~0.6 mm,对比剂钆 Gd- DTPA,0.1 mmol/kg 体重,注射速度 2.0 ml/s。仰卧位扫描,扫描 范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