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序言,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朗读课文,初通文意,把握文言现象。

一、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三、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参考《导学案》并课件补充)2、研读并序在课前预习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四、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导学案》练习难点讨论2、并序中难点字词质疑3、讨论序文中陶渊明做官和辞官的原因各有哪些?哪个才是最主要的辞官原因?五、小组展示,点评1、难点字词展示、质疑2、概括序文内容两层内容:(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五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5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五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教案5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导入新课方法一: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大诗人在一篇文章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这篇文章是——《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则是作者辞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方法二:以选择题导入1、假如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朝代?A、秦、隋B、魏晋C、汉、唐D、今天2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地方?A、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B、故都北京西安C、繁华的都市上海广州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2、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身份?A、我若为王B、甘心为奴C、我愿为民D、隐士重点不在于学生的选择正确与否,而在于如何辨证分析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本质。

《我若为王》中“为王”之好处,为王之耻辱,为王之悲哀,看来——“为官”肯定亦有其好处、难处与坏处。

(官场之黑暗与尔虞我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引出陶渊明这个人物。

二、精要了解作者学生读注释1。

补充:年轻时有过“大济苍生”之志,但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严重地阻碍了陶渊明的仕途发展。

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

(愤怒出诗人,不平则鸣)看过资料,现实中的他喝酒上瘾,(估计因此性功能有障碍),五个子女都患有痴呆症或弱智。

李白、杜甫都是这样。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是其主要教学目标。

授课的对象是高二结束,刚进入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根据对文本的分析、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学情分析,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我计划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能疏通文意,课堂上重视诵读品味、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语言表达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辞赋特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研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了解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选择,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陶渊明诗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意,梳理文章叙事和抒情的线索,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2.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诵读品味、讨论交流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腆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有的说是与众不同的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是的,他不屈己不媚俗,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选择和人生理想,在屡遭贬谪的坎坷仕途中走出了一条旷达的人生之路,是我们喜爱和景仰的一代文豪。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辞赋的特点。

2.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赏析本文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等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2课时一、复习导入:学生背诵《归园田居》,回顾陶渊明其人其事。

二、了解作者及解题:1、学生读注解【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

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

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

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0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0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基本知识、诵读要点;学习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2、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3、、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持独立人格的品质;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2、难点:通过深入的讨论,领会诗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提出问题、互动解决;2、自读法。

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3、讨论法。

结合淘渊明其人其文,引导学生讨论辞官归隐的价值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4分钟)学生集体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新课。

饮酒·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淘渊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讲授:结庐在人镜又怎么会无车马之喧闹呢?“心远地自偏”,心远离尘嚣、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闹的人镜,这地方也就是“偏远”的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图景。

“悠然”二字写出了淘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喜爱、自得、自足、自满之情。

“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有什么真意?山间夕阳西下,景色更“佳”,飞鸟结伴还家,隐居之所如此宁静诗人心境如此自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自满之情。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三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方法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导入法。

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

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

谏:止,挽救。

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

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

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三)深入研读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四)拓展延伸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某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某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

(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某,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五)小结作业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教案二教学目的一、诵读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思想内容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设计说明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红星中学郭静【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时安排】2教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1] 你的选择1.你愿意生活在:A.边城 B .现代都市 C .安化 D .桃花园2.你选择的身份:A .我若为王 B .我若为民 C.加官进爵 D .隐士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他“质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寻幽探壑、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洗尽铅华、不带滞锈、冠绝千古的妙文――《归去来兮辞》。

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2] 隐逸诗人之宗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李白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白居易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陆游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清8226;沈德潜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互动设计3] 解题1.结合注释①解题点拨:“归去来兮”即“归去”义;“来”为表趋向的语气助词,“兮”是语气词,均无实义;“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补充介绍“辞”的特点点拨:“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4.《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

4.《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生活后的生活乐趣。

需要反复诵读来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的深挚感情。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熟读成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人的隐士情怀;解读诗人的隐士形象;体会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研读拓展,感悟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片段,走近诗词,走近陶渊明。

二、推进新课。

1、回顾以前学过的陶渊明作品,谈谈自己心中的陶渊明。

2、自读序言。

找出说明他辞官原因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3、解题《归去来兮辞》。

介绍“辞”。

三、品读赏析。

1、教师配乐(古琴曲)范背。

2、学生齐读。

正音。

提醒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

3、自主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分小组鉴赏,每组负责一段。

4、几分钟后小组展示。

两位同学走上讲台,一位朗读,一位鉴赏,最后领读。

5、每段鉴赏小组结束后,老师分别就本段内容提问,如:第一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归去来兮的“兮”怎么读?“舟遥遥”“风飘飘”两句该怎么读?“问征夫以前路”两句该怎么读?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陶渊明具有怎样的隐士情怀?第二段第三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乃瞻衡宇”那几句该怎么读?为什么用“松菊”和“孤”?陶渊明的愉快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怎样的情怀?第四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所体现的情绪在本段有什么体现?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有人说“聊乘化以归尽”体现了陶渊明的消极思想,你怎么看?四、总结。

布置作业。

齐读全文。

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活出心灵的自由!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21。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能归纳“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句式。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1)遵循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答疑,掌握一些浅近的文言知识。

(2)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对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人格操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对他同黑暗的社会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给予肯定。

理解并评价作者的“隐居”思想,这种思想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2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朗读课文,给生字词正音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学们能背诵一下吗?(教师出示灯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再一次来聆听他的“田园”之歌,进一步来体会他的归隐之情。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家作品及有关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大诗人。

出身官宦家庭,至陶渊明家境已衰落。

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因家境贫寒,29岁才出仕,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下级官职,但时间都很短。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

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张福永河北省邯郸市一中一、课前预习1.初读正音,读出语调的高低;读出语速的快慢;读出语气的喜悲。

2.熟读课文,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辞的体裁特点。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二、学习目标:1.了解创作背景和辞的体裁特点,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特别是“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预习诵读课文,正字音,通文意,利用注释、工具书翻译,自学标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小组交流合作解疑答难。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体悟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疑问句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或高兴的复杂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设置(导入)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五斗米”是多少?据考证,陶渊明时县令的月薪是米十五斛,现银二千五。

一斛为十斗,除以三十天,恰好是每天“五斗米”。

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10斗为1石,一石大米就大约是59.2公斤,所以五斗大概30斤,所以,在当时县令这个官职的俸禄还是很丰厚的。

陶渊明为何非要弃官不做而归隐?既然归隐又何必写辞示意?我们一起来走进《归去来兮辞》一探究竟。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模板教学目标一、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二、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

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

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

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天,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

这堂课,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

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

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一篇辞。

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

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

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

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

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

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序》的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

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

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疏通文意(1)、听朗诵录音注意: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2)、学生朗读(3)、疏通句意3、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句式①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③省略句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诵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情感。

2.通过突破难点,挖掘本文主旨,把握作者情感。

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对照课本注释,初步疏通了文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去感悟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人生境界。

二、学生齐读(点评)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挖掘本文主旨。

(一)、读完全文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那是什么?(归去)那诗人从哪里“来”,又要“归”到哪里去呢?(官场家乡)这也就是说,诗人要……(辞官归隐)他的心情怎样?叙事感情辞官(离开)官场自责自悔板书:第一段返乡(回到)家乡自我庆幸(二)、大家到文中找一找,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心为形役”为衣食出外谋官违背了本心;辞官回家就没有什么惆怅和伤悲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幸好迷途未远,迷途知返,既然知道过去是错误的,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重要的是,把握好现在。

那就是什么?(辞官还乡)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如释重负,既有悔意,又有庆幸的心情。

(学生读第一段)(三)、第一段作者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归去的心愿;中间二、三段作者是通过想象回家途中、到家后生活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归隐的决心的。

我想问一下大家,写景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纵观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都写了哪些地方?归途、居室、庭院、田野、劳作、山水。

(板书)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么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板书:叙事感情辞官(离开)官场自责自悔第一段返乡(回到)家乡自我庆幸归途归心似箭居室其乐融融第二、三段庭院自得之乐田野身心舒畅劳作欢快愉悦山水寄情山水(四)、第三段似乎有一句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让人一读感到心情沉重了许多。

大家觉得是哪一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在感慨生命的短暂。

陶渊明在感慨人生短暂,同学们可以由此展开联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有没有类似的对生命短暂的感受呢?(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举例子)如:我们刚刚学过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都是在感慨人生易逝。

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在表达人生短暂,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还有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提醒同学要注意平时积累,多记多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春天万物复苏,草木欣欣向荣,自然生生不息,可是陶渊明却见乐景而生哀情,感慨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五)、既然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陶渊明会不会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他的生命价值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四段,看看第四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乐天安命,消极避世。

乐天安命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辞官归隐,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预设:我认为不能。

辞官归隐,陶渊明就永远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够坚持为官,并且与贪官污吏作斗争,仍然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教师:这名同学很像一个人,同学们知道像谁吗?(“像陶渊明”。

)对,像年轻时期的陶渊明,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