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精简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然地理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的影响:
有利:(1)大气降水比较丰富(2)光、热、水基本同季(3)立体气候明显(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
不利:(1)山高坡陡,降水流失较快,利用十分困难(2)“倒春寒”“秋绵雨”等自然灾害“地无三里平”对贵州的影响:
有利:(1)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类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2)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3)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电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
不利:(1)自然生态比较脆弱(2)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3)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贵州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优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坚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避免掠夺开发和过度开发,以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应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以保持喀斯特地貌的生态平衡,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由于封闭,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能转化为商品,因此也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财富。封闭原因:(1)“地无三里平”的山区自然条件(2)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2008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亿元发展到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88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元。
发展潜力巨大:(1)具有生物、能源、矿产、旅游、气候、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一定优势(2)贵州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3)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性调整,使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
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贵州境内最高点: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境内最低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黔北第一险要”工农红军娄山关大捷。
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物种基因库”
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西部高耸乌蒙山,“天上石林”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贵州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
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曾出现过极端气温:最高气温出现在东部的铜仁,最低气温出现在西部的威宁°
降水:贵州距离南海近,处于冷暖空气常交锋的地带,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属于温润地区,贵州雨量最少的威宁毕节一代,年降水量在800-900毫米。
日照:西部多,东部少
类型多样,肥力不高的土壤条件:
(1)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2)耕地质量较差,中产田土面积大(3)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更低后备资源不足(4)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土壤:肥力不高。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
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体上,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全省河川泾流量达到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二、自然资源
四大资源:(1)能源资源(2)矿产资源(3)生物资源(4)旅游资源
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全省实有耕地面积万公顷,比上年减少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也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能源资源的特点:贵州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
矿产资源特点: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生物资源特点: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多种类型的土壤条件,繁衍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生物资源大省。
旅游资源特点: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植物奇妙无穷,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博得了“公园省”的美称。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景区为5A级景区,、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2005年,遵义获“园林城市”称号。
三、人口·民族
从调查情况看,贵州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向老龄型转变的速度加快。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15岁~64岁人口比重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与上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这反映了贵州人口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速度正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