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唐僧形象的本质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宗教史的一大奇迹,在这一“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奇迹身后,既产生了诸如《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样的纪实性作品,也催生出了《西游记》这样的虚构性小说。伴随着其传播与接受,《西游记》研究渐成风气,学者们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了人物形象的意义及艺术塑造的特点,对唐僧人物形象的探讨是八十年代以后才兴起的,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刘毓忱、蔡铁鹰、张锦池、竺洪波对唐僧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于唐僧人物形象的研究颇多,但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具体而言,以下学者研究颇具代表性:
在对于唐僧人物形象方面,胡光舟1980年1月出版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吴承恩与西游记》中说道:“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正如沙和尚所说:‘世上只有唐僧取经,19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一语道出了小说中唐僧这一人物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人们几乎是用厌恶的心态来对待唐僧的。对唐僧的评价,往往也是负面多于正面,因而,免不了以“愚氓”和“乡愿”来形容他。李志梅发表于2003年第2期的运城学院学报上的“《西游记》中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再剖析”文章中从文本入手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与孙悟空的对比对唐僧这一人物进行论述。他认为人们对唐僧的印象向来不是很好,在于唐僧的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人们往往是以他的徒弟特别是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人物的标准来对唐僧进行批评的,而忽略了唐僧是作为一个凡人而存在的,人与神相比,自然要相形见绌,但唐僧这一人物却真实地展现了凡人的真正处境。也正因为如此,从唐僧身上,人们看到了太多的真实的自己无法摆脱的弱点,唐僧反而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而充满着理想或者夸张色彩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却成了他们最喜爱的人物了。陈弦章在“宗教情怀的形象倾诉——《西游记》作者笔下的唐僧形象新论”中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的形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唐僧形象是值得重新探究的,他具有双层象征意义。从个体形象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中国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玄奘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独自上路,前途几万里,凶险莫测,没有任何的助手和伴侣,期间遇到的危险,可谓九死一生。然而他都能化险为夷,甚至以自己的坦荡和虔诚,感化了很多拦路抢劫的强盗,使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善良。他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广博,赢得了路途中各国君王的赏识。他的旅行,不是侵略,不是掠夺,不是展示,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凭着自己的无上勇气、虔诚和毅力,来探询宗教、哲学、文化上的真理。从整体意义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
此外,在唐僧思想性格方面,张锦池发表于1995年第5期的《学习与探索》中的“论唐僧形象的演化”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游记》中唐僧做了论述。唐僧带给人的误解很大程度上与其人格表现的形态有关。成功的文学形象其展现的人格往往具有隐蔽性的一面,除了它直接呈现给读者的行动,还应该在这些行动的细微处隐藏着行动的原因以及不被人注意却正体现了人物本心的“内语言”。张锦
池先生说唐三藏“似扁型而实圆型,似苍白而实丰满”。“似”的就是表面的现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以为的,而“实”的才是真正的内蕴,也即隐蔽性人格。分析一个角色,应该从“实”处着眼,而不是以“似”时为真。如果我们能够抛开对于唐僧的成见,静下心来仔细玩味书中关于唐僧言行的描写,就不难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包含丰富,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唐僧形象具有复杂、多面的矛盾的人格。小说中唐僧之所以拥有复杂人格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自由和人性解放发展淋漓尽致的时代,《西游记》在明代淡化神像,开始重视个性解放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成,书中很多人物的塑造都打破了以往小说的单一扁平模式且多具有人性美。乐云在《内敛与张扬——对唐僧人格心理的双重阐释》中把唐僧的人格心理分析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他是取经事业的领导人,取经大业的重担要求他性格内敛,但他又经常不堪重负,故而其人格心理多表现为怯懦与恐惧。“儒”的层面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个层面,唐僧从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气质很重的人,具有很强的名士风流情结,其最为突出的表现为临风而泣、对月伤怀的多愁善感,以及对深情与真率的不懈追求。此时,“道”成为他舒解压力,张扬个性的最好方式。另外,还有很多学者着重于研究唐僧形象中各个方面的意义等,由于范围之广泛,这里就不一一罗列。
综上所述,唐僧形象近年来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我们不能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又是错误的,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看法亦各不相同,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揣摩作者的思想及创作意图,以期达到更真实的理解小说。本文献综述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以更好的完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