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
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咏古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在献计献策倾注的情感。
2、品味诗歌象征、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背诵诗歌名句,品味其中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人生阶段中,人最喜欢回忆的过去是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而一个朝代呢?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推进新课:1、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fán)乡,因称“杜樊川”。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11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带拼音版dié tí wū jiāng tíng叠题乌江亭wáng ān shí王安石bǎi zhàn pí láo zhuàng shì āi ,zhōng yuán yī bài shì nán huí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jiāng dōng zǐ dì jīn suī zài ,kěn yǔ jūn wáng juàn tǔ lái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翻译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3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赏析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2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1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2【原文】《题乌江亭》年代:唐作者: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01 考点解读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
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
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02 考查方式诗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03 技巧点拨【提分妙招】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
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
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多角度比较。
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
可以分为“同中求异”和“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答题应该不难。
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其次读注解。
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验证。
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1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2【原文】《题乌江亭》年代:唐作者: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
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题乌江亭》的赏析与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山行杜牧_山行古诗《山行》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题乌江亭》原文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赏析《题乌江亭》原文赏析1原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诗词赏析: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题乌江亭》原文赏析2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词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异曲同工咏史诗_杜牧_题乌江亭_和李清照_夏日绝句_赏析
9
诗文赏析
一曲哀婉凄美的 爱情之歌
— ——读《当我们还年轻》
□ 李运淼 文青云
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第 五 册 课 文 《人 是 什 么 》 中 引 用 了 美 国 电 影 《翠 堤 春 晓 》的 插 曲 歌 词 , 句数不多, 全文如下:
唐武宗会昌年间, 大诗人杜牧游历乌江, 经过项羽自刎之处, 凭吊古迹, 有感而发, 写了 一首题为《题乌江亭》的七绝, 其诗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人首先直截了当地指出: 胜败乃兵家之 常, 难以逆料, 暗示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的 问题。接着强调男子汉大丈夫面对失败应能 “包羞忍耻”, 以图东山再起。在作了以上铺垫 之后, 诗人作出大胆而新奇的推想: 江东地灵 人杰, 英才辈出, 倘若项羽当年能够正视现实 而渡江东归、重振旗鼓, 以“卷土重来”的话, 最 终鹿死谁手或未易量。然而可惜的是, “号为霸 王”的项羽, 虽“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 曾“将五来自诗文赏析异曲同工咏史诗
——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
□ 高永宁 黄亚琴
秦灭以后, 项羽为争霸天下与刘邦恶战了 五年, 由强而弱, 终至灭亡。他最后被围垓下, 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舟以待, 劝他渡江东 归, 重振旗鼓。他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羞愤 自刎。历代文人墨客就此纷纷赋诗作文, 臧否 褒贬, 以吊古伤今或借题发挥。
中给予了项羽很高的评价, 肯定他生为人杰、 死为鬼雄的英豪气概是令人感动的。
李清照写作此诗赞颂项羽, 是与当时的历 史背景和她个人的苦难经历密切相关的。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赤壁》抒发了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 《题乌江亭》表达了“败不馁”的道理(表达情感)
3.对比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三位 诗人分别从哪个角度议论,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慨等
大致问法
答题技巧 紧扣要求。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 搜寻信息。看诗题、读注释、找意象、构画面、体情感 要点齐全。注意答题的切入点,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 推敲用语。答题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 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 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 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 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因此王安石是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 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判断。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写此诗的 一个导火索是当时丈夫赵明诚作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在城里 发生叛乱时,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反而悄悄地逃跑了。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而当时南宋统治者更 是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毫无骨气,害得百姓遭殃,更是心 生痛恨。所以当她和丈夫逃亡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 壮,创作此诗。希望南宋王朝能像项羽那样刚强不屈与中原 土地共存亡,使百姓免遭背井离乡之苦。
题乌江亭
杜牧
学习目标
01
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诗人背景
02
掌握古诗比较阅读的思路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牧:李清照:【参考答案】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意近即可)(2分)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鉴赏】题乌江亭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题乌江亭和乌江亭阅读答案
题乌江亭和乌江亭阅读答案【篇一:题乌江亭】txt>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唐?杜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对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赞叹。
她认为,项羽生前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死也死得惊天动地,他有霸气,更有傲骨,因而能傲视群雄,真可谓是人中之豪杰,鬼中之英雄!的确,项羽是英雄,无人能及!然今日读到杜牧诗歌《题乌江亭》,颇有同感,我也认为项羽真的应该过江东!胜败兵家事不期自古以来,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
东汉末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与孙、刘二十万联军准备在赤壁决一雄雌,胜负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面对强敌,孙权、刘备冷静分析形势,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蒋介石借雄厚的军事势力,多次将共产党逼上绝路,然而他哪里又能想到自己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丢失了整个国家和人民!“胜败不为人先知”,螳螂捕蝉,焉知黄雀在后?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当应能屈能伸,方能有所作为,方能出人头地。
自古能成大事者,必经历种种磨难。
越王勾践曾兵败会稽山,国破家亡。
但他为了越国能够东山再起,毅然决定受辱亲自侍奉吴王夫差。
之后,他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四年后报仇雪恨,杀了吴王,灭了吴国,成为一代霸主。
相比,项羽是不是缺少了一点包羞忍耻的精神呢?是不是缺少一点真正男儿具有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呢?他是不是也应该想到即便是死,也定要“重于泰山”呢?江东子弟多才俊项羽带领江东兄弟一路走来,他们踏过了多少的坎坷,化解了多少的艰险!江东人杰地灵,奇才辈出,江东子弟是一群勇士,个个善战,他们能以一当十,能拼死苦战。
尤其是巨鹿一战,他们能把强悍的秦军打得一败涂地,这支军队真的可以与后来的戚家军、杨家将相媲美了。
但项羽却不知利用,不知珍惜,也难怪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会发出感叹:“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是一代将才,白手起家,能从江东走到咸阳,能从远古走到现在。
《题乌江亭》《题乌江》《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题乌江》《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参考答案】:(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问题】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4分)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杜牧:兵家用兵王安石:民心向背李清照:为人气节(答一点得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2)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题乌江亭》(杜牧)评析
《题乌江亭》(杜牧)评析
原文: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评析:
这是杜牧在乌江亭的题诗。
“乌江”,今称乌江浦,在安徽和县东北。
乌江亭就在江边。
前面二句,诗人指出胜败是兵家常事,谁也不能预定;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够包容羞愧、忍受耻辱。
对项羽在乌江自杀,不继续和刘邦争天下,深表遗憾。
刘邦为了以屈求伸,就曾口口声声称臣,在鸿门宴上委屈求全;在灵璧东面睢水边上,被项羽杀得一败涂地;在荥阳之围中,狼狈逃命,差一点被活捉。
但他能“包羞忍耻”,结果转弱为强,成为胜利者。
项羽则刚刚相反,他率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反秦,秦亡后又与刘邦逐鹿中原,所向披靡,后来在垓下被围,已突围到乌江边上,却宁可自刎,不肯渡江,最后成为失败者。
后面二句,诗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听乌江亭长劝说,渡江到江东,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江东子弟多人才俊杰,重整旗鼓,结集兵力,有朝一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
项羽曾苦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似乎成败是天定的。
杜牧不相信自欺欺人的天意,认为成败是人为的。
项羽拒绝渡江,自取灭亡,等于帮了刘邦的大忙。
本诗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能从新的角度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构思,体现独创精神。
杜樊川《题乌江项羽庙诗》云……,后王荆公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荆公反樊川之意,似为正论,然终不若樊川之死中求活。
谢叠山谓柳子厚书《箕子庙碑阴》意亦类此。
(〔明〕都穆《南濠诗话》)。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它们对项羽评价的角度是否相同?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分)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不同。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从“胜败兵家”可以看出;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从“壮士哀”可以看出。
2.杜诗表达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军事思想,认为项羽如果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有可能东山再起。
王诗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项羽失去民心,必不能东山再起。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1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2【原文】《题乌江亭》年代:唐作者: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
(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
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
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
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乌江
1126年,女真贵族侵略者长驱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沦入敌手。
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仅不思抵抗,反倒仓皇逃命、忍辱偷安。
面对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满含着家仇国恨,诗人痛心疾首,吟出了这悲愤慷慨之歌。
李清照的词以白描见长,但在诗中却颇喜欢用事。
她一向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才情过人。
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她在诗中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抒发感触、寄托情怀。
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诗人巧妙而灵活地借用了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应该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
这是诗人久郁心中的激愤之辞,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达了这位山东女诗人、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
短短两句,语虽浅近,却寓意深永,发人深省。
八百余年来,始终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传诵不绝。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追昔抚今,感触万端,不禁想起那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来。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为刘邦击败。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项羽冲破重围,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眼看追兵将至,乌江亭长停船于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
请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汉军追来,就无法渡过去了。
”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当年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仍旧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责备我,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毅然自刎而亡。
诗人说:直至如今,还让人想念项羽,敬佩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他生为人杰,死亦刚烈,宁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
而当时的赵构集团面对金朝贵族统治者的入侵,却是贪生怕死、懦弱无能;先是仓皇南渡,逃窜于残山剩水之间,旋又在临安正式建立起南宋小朝廷,从此苟安江左一隅,过着灯红
酒绿、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丝毫不以光复为念。
两相对比,其品格、其灵魂之高下美丑,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吗?可见,诗人正是要借着对项羽英雄行为的崇敬、赞美,对高宗一伙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进行深刻的揭露、尖锐的嘲讽和无情的鞭笞!
李清照的诗才早已为当时的诗坛所器重,他父亲的好友张文潜在为其父写的墓志铭中便指出:“长女清照能诗文。
”王灼《碧鸡漫志》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朱弁《风月堂诗话》也指出她“于诗尤工”。
细读本篇,便可知这些评论都不是过誉之辞。
诗虽短小,却立意高远,写得感情激越、慷慨动人;通篇貌似咏古,却是处处鉴今;运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来,寥寥四句,连用数典,毫无刀砍斧削之痕;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晓畅、一气呵成。
我们读罢诗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慷慨高洁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领略到诗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靖康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把诗人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南渡以后,她连续遭到丈夫早逝、被诬通敌、战乱转徙中心爱的金石文物也荡然无存等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个人的巨痛深哀之中。
她以“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气概,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真
是壮怀激烈,气贯长虹,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