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无言之美》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十五课,主要讲述的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可以通过一种默契的方式在生活中传达和感受到。

本课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和思考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并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引导1、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描述图片中的美。

2、提问:“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预期答案:语言、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美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二、整体理解1、导读文章标题和图片,提问:“你认为‘无言之美’指的是什么?”预测答案:可以是一种在生活中无需言语即可感受到的美,也可以是一种默契、无声的表达方式。

2、学生独立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标出自己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

3、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原因:为什么美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来表达?(美需要静心的心境,需要感受和沉淀)②对照:用有声的方式来表达,和用无声的方式来表达,有哪些区别?③感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无声的美?你是如何感受到这种美的?④表达:你如何通过无言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三、深入思考1、通过分析文章的架构,回答以下问题:①分析:文章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表达了什么意思?②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将无声的美与自然界和人性中的美联系起来?③钻研:为什么作者要将无声的美与哑剧、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相比较?2、在“美的定义”和“美的体验”两个方面深入思考:①美的定义:美到底是什么?美只存在于外界还是也存在于内心?②美的体验:美的体验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人类如何感受到美的存在?四、拓展延伸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学生们制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并阐述自己对无声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去发现身边独特的美,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

最新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

最新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

最新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第一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
15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自主把握文章内容和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品读精彩语段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4、体味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体味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1897—1986),现代、,安徽桐城人。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2)读准字音
意蕴()蛾眉()寂寥()谚语()
笼统()铢两悉称()
心旷神怡()栩栩如生()。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 "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 ,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 ,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到达这个条件 ,文学还能到达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因此难以满足 "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 ,不仅是文学 ,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 ,而也不必〞 ,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到达美 ."无言〞也能产生美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 "言尽一切〞的相片与 "言及局部〞的图画相比 ,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 "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 "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 "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 ,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 ,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 ,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那么论据 ,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 ,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 ,一切悲凉之意 ,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 ,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 ,悲凉之意 ,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 ,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 ?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 "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 ,说说你品味到 "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 ,有含蓄比拟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 ,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 ,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 学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意蕴”等十个生词,和“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3.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和记忆“意蕴”等十个生词,以及“信手拈来”等十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可以为理解文章奠定语言基础。

同时,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观点的关键。

学生需要理解“无言之美”如何在文章中被定义、阐述和应用。

2.学生需要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包括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得出结论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材料、例子和论证来支持的。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被视为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文题解读“无言之美”中的“无言”是指含蓄、留白,;“美”是“无言”的美学特点。

标题暗含了。

一、基础积累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当代著名家、家。

他的《谈文学》《谈美》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2.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意蕴.()缥缈.()譬.如()颦.()娥.眉()寂寥.()宏.壮()谚.语()顷.刻()擒.住()铢.两悉称()心旷神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信手拈.来()②理解词义:意蕴:笼统:铢两悉称:心旷神怡:目不忍睹:惟妙惟肖:轻描淡写:栩栩如生:信手拈来:闲情逸致:二、阅读与讨论(一)理解核心概念活动: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划出解释“无言之美”的含义的句子,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1.“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2.“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人教部编版】2019春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导学案15《无言之美》教师版

【人教部编版】2019春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导学案15《无言之美》教师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 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 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 “言不尽意” 。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 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 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 不必” ,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难点】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行文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瞬息万变()缥缈()信手拈来()铢两悉称()()闲情逸致()心旷神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宏壮()惨戚()寂寥()谚语()(2)解释下列词语。

意蕴:。

美术:。

瞬息万变:。

附丽:。

铢两悉称:。

姑且:。

尽致:。

玩味:。

闲情逸致:。

怆然:。

心旷神怡:。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有声有色:。

渊穆:。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2.作者名片。

朱光潜(1897—1986),代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朱光潜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大师。

3.熟读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呢?3.按照作者“话题导入”“问题提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大致结构层次。

【课中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文章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文章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你们找出来了吗?4.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补充一个例子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15* 无言之美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无言之美”的思考。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1.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字音字形(字音、字形、字义抄一遍)(1)订正字音意蕴.( ) 缥缈..( ) 附.丽( ) 铢.两悉称.( ) 惟妙惟肖.( ) 寂寥.( ) 渊穆.( ) 信手拈.来(niān) 臭⎩⎨⎧(chòu )臭名昭著(xiù)无色无臭 (2)词语释义附丽:铢两悉称: 铢两, 。

悉, 。

称 。

尽致:惟妙惟肖:信手拈来:轻描淡写:丝毫不爽目不忍睹:(3)词语辨析“瞬息万变”和“变幻莫测”两个词都有变化较快、较多的意思。

“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多端,难以揣测,没有规律可循。

三、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定位筛选、梳理结构的能力,做题需用心)(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3.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由。

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事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教材解读有关于这句话论证方法的赏析)3.第4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15.无言之美考情统计:随州近年没有考查本课考查重点:成语的使用,“心旷神怡”“栩栩如生”“信手拈来”。

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谚语(yàn) 急促(cù) 顰( pín) 心旷神怡(yí)易错警示“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多音字(hùn)混杂(ji)真假混难(hún)搅混(jià)假日记忆方法“混”用作动词时读“hùn",意思是混同。

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无言之美》导学案

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到达这个条件,文学还能到达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到达美。

“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局部〞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人教部编版春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人教部编版春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
3.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
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 美术。
美学史》等。
4.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
三、合作探究 〔一〕寻读课文 1.把握行文思路:
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杜小康或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Fra bibliotek“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 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无言〞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以摄影家与美术家的创作进行对比,说明“和自然逼真〞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 15 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家、〔 〕家,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作品有《 》《 》
《无言之美》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 把握本课生字词,了解
足这个条件?不能到达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到达美呢? 明确:“文
先由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个话题;
字语言当然不能完全传达心情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照旧有“美〞的境地,因为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第1页共3页
深刻。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答案

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重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难点】结合作者列举的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中的例子,认识“无言之美”的表现形式。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意蕴。

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无言之美》,来感受无言的独特魅力吧!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piāo miǎo) 譬.如(pì) 笼.统(lóng) 意yùn(蕴) 缥缈..怆.然(chuàng) 颦.蛾眉(pín) 寂寥.(liáo) diāo(雕)刻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铢.两悉称(zhū):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心旷.神怡(kuàng):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如生(xǔ):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栩栩..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niān):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作者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15《无言之美》配套精品导学案学生版

15《无言之美》配套精品导学案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出师表》导学案《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也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拳拳报恩意,殷殷老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

15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1.看看这些词语中加点的字你都会读吗?意蕴( ) 寂寥()譬如()颦蹙()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寂寥:________________附丽:__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轻描淡写:__________________铢两悉称: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人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认为第三段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畜,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的情绪意旨。

二、文本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课段九年级下册课题《无言之美》素养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难点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方法自读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从诗歌的语言说起,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出本文“无言之美”。

新知探究二、走近作者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三、背景资料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四、由题生思何为“无言”?“美”于何处?五、精读释疑(一)何为“无言”将文本细读下来,梳理了各段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论述思路(引出话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观点),理清了作者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议论文考点一)出示:“予欲无言。

”“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从哪个角度去研究?“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3.“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怎样的文学才称得上是尽美尽善的文学?“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也就是要做到言必达意。

【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示范学案:15《无言之美》学生版

【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示范学案:15《无言之美》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谚语(yàn) 急促(cù) 顰( pín) 心旷神怡(yí)易错警示“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记忆方法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笼统]宽泛不具体;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手:随手。

拈:用手指捏取东西。

四、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预设】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二: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五、重点句子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六、课文图解一(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4——9段)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二(4——12)(10段)音乐——无声胜有声(11——12段)雕塑——含蓄不露三(13段)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七、主题归纳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告诉我们: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八、技法点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无言之美(节选)朱光潜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该怎么理解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的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8. 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 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 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充分完整。

D.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9.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10. 结合文章论述内容,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做到“无言之美” (3分)试题答案:8、B 【解析】A、C、D三项来源于第三段文意,B项错,第四段“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说明“言不达意”是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且“言不尽意”才让言更值得玩味。

9、D 【解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项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特点,杜甫诗句作者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