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

合集下载

以糠醛为原料的δ-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以糠醛为原料的δ-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第54卷第1期2020年1月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BiomassChemicalEngineeringVol.54No.1Jan.2020㊀㊀收稿日期:2019 ̄01 ̄25㊀㊀基金项目: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230001)㊀㊀作者简介:徐榕徽(1994 )ꎬ女ꎬ四川眉山人ꎬ硕士生ꎬ主要从事催化及有机合成研究㊀∗通讯作者:王国胜(1965 )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催化及有机合成研究ꎻE ̄mail:wgsh ̄lyc@163.comꎮ doi:10.3969/j.issn.1673 ̄5854.2020.01.010综述评论 生物质化学品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徐榕徽ꎬ王国胜∗(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ꎻ辽宁省高校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ꎬ辽宁沈阳110142)摘㊀要:综述了以糠醛为原料ꎬ经环戊酮制δ ̄戊内酯ꎬ经糠醇及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再制δ ̄戊内酯ꎬ以及经四氢呋喃制δ ̄戊内酯的3种主要合成途径并简述了经其他糠醛衍生物合成δ ̄戊内酯的途径ꎻ同时对δ ̄戊内酯在合成医药中间体和聚酯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ꎮ由于δ ̄戊内酯结构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和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中ꎬ可应用于医药领域ꎬδ ̄戊内酯自身易聚合ꎬ也可与其他化合物形成聚交酯ꎬ合成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ꎬ这使其在可生物降解材料领域应用受到关注ꎬ因此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生产技术是未来的研究热点ꎮ关键词:糠醛ꎻ衍生物ꎻδ ̄戊内酯ꎻ合成中图分类号:TQ35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3 ̄5854(2020)01 ̄0060 ̄07引文格式:徐榕徽ꎬ王国胜.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ꎬ2020ꎬ54(1):6066.ResearchProgressinSynthesisandApplicationofδ ̄ValerolactoneBaseonFurfuralXURonghuiꎬWANGGuosheng(Liaoning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ChemicalTechnologyꎬCol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ꎬShenya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ꎬShenyang110142ꎬChina)Abstract:Studyonthreemainsyntheticroutesofδ ̄valerolactonebycyclopentanoneꎬ1ꎬ5 ̄pentanediolbyfurfurylalcoholandtetrahydrofurfurylandbytetrahydrofuranarereviewedusingfurfuralasrawmaterial.Thesynthesisofδ ̄valerolactonebyotherfurfuralderivativesisalsodescribed.Theapplicationsofδ ̄valerolactoneinpharmaceuticalintermediatesandpolyestersaresummarizedꎬwhichisusedinpharmaceuticalindustrybecauseitsstructureiswidelyfoundinbioactiveandopticallyactivecompounds.Itiseasytopolymerizeꎬandcanalsoformpolylactidewithothercompounds.Thepolymerhasbiocompatibilityandbiodegradabilityꎬwhichmakesitsapplicationinthefieldofbiodegradablematerialsattractive.Thereforethepreparationoftheδ ̄valerolactoneproductiontechnologyusingfurfuralasrawmaterialisahottopicinthefuture.Keyword:furfuralꎻderivativesꎻδ ̄valerolactoneꎻsynthesis内酯是一类可用作溶剂和提取剂的化学品ꎬ也是合成许多生物医学产品㊁纤维和农药的中间体[1]ꎮδ ̄戊内酯作为药物中间体ꎬ曾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合成领域[2]ꎮ由于δ ̄戊内酯自身易聚合ꎬ形成的均聚酯和与其他化合物形成的聚交酯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ꎬ在生物医学工程㊁降解塑料与高附加值包装材料等领域受到亲睐[3]ꎮ随着δ ̄戊内酯用途的扩大和市场需求量增加ꎬ找到一种廉价且可再生的原料㊁研究出简单的合成路线和研制出温和的反应条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ꎮ作为δ ̄戊内酯的上游产品ꎬ糠醛是由生物质原料如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中的纤维素或戊聚糖在酸作用下水解再环化脱水得到的产品ꎬ工艺简单ꎬ已基本实现工业化[4]ꎮ糠醛结构中有呋喃环和醛基存在ꎬ具有醛㊁醚㊁二烯烃的化学性质ꎬ能发生加氢㊁氧化和脱碳等反应ꎬ因此以糠醛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ꎮ本文以糠醛为原料ꎬ对糠醛衍生物环戊酮㊁糠醇㊁四氢糠醇㊁1ꎬ5 ̄戊二醇和四氢呋喃的制备ꎬ以第1期徐榕徽ꎬ等: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61㊀及它们进一步转化制备δ ̄戊内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ꎬ并简要介绍了δ ̄戊内酯的应用ꎬ以期发展以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进而制备可降解聚酯的绿色循环产业ꎮ1㊀δ ̄戊内酯的合成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主要有3种途径:环戊酮途径㊁糠醇/四氢糠醇 ̄1ꎬ5 ̄戊二醇途径和四氢图1㊀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Fig.1㊀Preparationofδ ̄valerolactonefromfurfural呋喃途径ꎬ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ꎮ1.1㊀环戊酮途径1.1.1㊀糠醛制环戊酮㊀环戊酮ꎬ化学式C5H8Oꎬ无色透明油状液体ꎬ常用于制备药物和生物制剂ꎮ糠醛制环戊酮工艺报道较少ꎬHronec等[5-7]报道了在5%Pt/C为催化剂㊁氢压8MPa和温度160ħ条件下ꎬ糠醛在水溶剂中重排制环戊酮ꎬ得率达76.5%ꎬ进一步研究发现糠醛的C O在金属表面形成碳正离子ꎬ水的存在不仅促进C O的断裂ꎬ还使碳正离子与金属表面结合更稳定ꎬ避免不良前体的形成ꎻ后期研究发现在酒石酸配体存在下ꎬ以化学镀铜法制备高活性及选择性的5%Pd ̄Cu2O催化剂ꎬ在氢压3MPa和160ħ条件下反应1hꎬ环戊酮得率达92.1%ꎬ制备过程如图2所示ꎮGuo等[8]制备了CuZnAl催化剂ꎬ在5mmol糠醛㊁0.2gCuZnAl㊁15mL水㊁150ħ和氢压4MPa下反应6hꎬ环戊酮得率62%ꎬ该催化剂能在反复使用5次时保持很好的活性和稳定性ꎮ由于生产成本较低ꎬCu基催化剂成为环戊酮高效工业化生产的潜在催化剂ꎮZhou等[9]制备了碳纳米管结构CuZn催化剂ꎬ将糠醛制环戊酮得率提高到85%ꎬZn的加入使碳纳米管表面金属Cu的分散性提高进而提升了催化剂加氢反应的活性ꎬ也使催化剂的酸性增加㊁粒径减小㊁活性增加ꎮCu基催化剂虽然能降低催化剂成本ꎬ但是氢解能力较Pt㊁Pd等贵金属差ꎬ导致糠醛的转化率低ꎬ因此利用其他金属进行改性ꎬ以及通过控制催化剂结构形貌来提高糠醛转化率和环戊酮选择性是未来研究的方向ꎮ图2㊀糠醛制环戊酮[7]Fig.2㊀Preparationofcyclopentanonefromfurfural[7]1.1.2㊀环戊酮制δ ̄戊内酯㊀环戊酮制δ ̄戊内酯为典型的Baeyer ̄Villiger(BV)反应ꎬ环戊酮的羰基在过氧化物亲核进攻下产生的中间体发生基团迁移后重排得到了δ ̄戊内酯ꎮ目前的研究都围绕过氧酸㊁双氧水和分子氧为氧化剂展开ꎮ有机过氧酸既是氧化剂又是催化剂ꎬ可以保证体系无水ꎬ避免δ ̄戊内酯水解ꎮFriess[10]早期提出以过氧苯甲酸为氧化剂ꎬδ ̄戊内酯得率可达78%ꎮ酸性最强的过氧三氟乙酸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有机过氧酸氧化剂ꎬ反应最快ꎬ得率最高[11]ꎮEmmons等[12]使用过氧三氟乙酸氧化环戊酮ꎬδ ̄戊内酯得率达88%ꎮ但有机过氧酸不稳定ꎬ易爆炸ꎬ价格高ꎬ反应产生的副产物有机酸污染环境ꎬ需要大量碱性试剂处理ꎬ增加生产成本ꎮ无机过氧酸盐可以避免有机过氧酸的相关危险ꎬMaría等[13]制备了SiO2/KHSO5ꎬ在二氯甲烷为介质条件下ꎬδ ̄戊内酯得率可达到96%ꎬ但SiO2/KHSO5利用率低ꎬ消耗量大ꎮ双氧水的氧化能力不及过氧酸ꎬ需要开发活性好的催化剂(固体酸㊁水滑石㊁金属配合物㊁金属氧化物和生物酶等)加速酮的催化ꎮLei等[14]以乙醇为溶剂ꎬAlCl3为催化剂ꎬ双氧水为氧化剂ꎬ在70ħ下反应24hꎬδ ̄戊内酯得率可达99%ꎬ但反应速率极低ꎬ耗时长ꎬ产量小ꎮMello等[15]制备了过羧乙基化的二62㊀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第54卷氧化硅功能型固体酸催化剂ꎬ以双氧水为氧化剂ꎬ在超临界CO2环境下进行氧化反应ꎬ环戊酮转化率能达到92%ꎬ固体酸催化剂可回收ꎮPillai等[16]研究了Sn交换水滑石为催化剂的情况ꎬSnO2中的Sn位点可激活环戊酮的羰基ꎬ并在乙腈和过氧化氢形成的过氧化物亲核进攻下发生重排生成δ ̄戊内酯(得率16%)ꎮ王佳等[17]在最优条件:环戊酮0.025molꎬ催化剂Sn/W ̄2 ̄600用量为环戊酮质量的40%ꎬn(过氧化氢)/n(环戊酮)=1.5ꎬn(丙酸)/n(环戊酮)=13.5ꎬ反应时间4.5hꎬ真空度为0.07MPaꎬ制得得率72.26%的δ ̄戊内酯ꎮBradley等[18]研究了在温和碱性条件(Mg/Al/MeOH)中ꎬ环戊酮与过氧化氢经Baeyer ̄villiger(BV)方法制δ ̄戊内酯ꎬ得率为30%ꎬ避免了许多以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的BV方法大量使用Sn的问题ꎮUyanik等[19]以Li㊁Ga等M[B(C6F5)4]n高选择性的金属配合物作催化剂ꎬ该催化过程是高效的氧化联级过程ꎬ产物收率可高达98%ꎬ且反应温和ꎬ但催化剂制备工艺复杂ꎮRios等[20]以尿素与过氧化氢络合物为氧化剂ꎬ乙酸乙酯为溶剂ꎬ南极洲念珠菌B脂肪酶为底物催化制备δ ̄戊内酯ꎬ但δ ̄戊内酯和脂肪酶仍会发生进一步反应ꎬδ ̄戊内酯得率为30%ꎮ分子氧也可作为氧化剂制备δ ̄戊内酯ꎬ由于分子氧的活性差ꎬ需要引入醛类作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ꎮKaneda等[21]以苯甲醛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ꎬ氧化环戊酮制δ ̄戊内酯ꎬ四氯化碳为溶剂时得率可达63%ꎮLi等[22]开发了Co3O4为催化剂ꎬ苯甲醛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ꎬ使环戊酮制δ ̄戊内酯得率达到了75%ꎮZheng等[23]制备了Cu ̄Fe3O4@mSiO2催化剂ꎬ避免了有毒金属钴的使用ꎬ同样选择苯甲醛为分子氧的共氧化剂ꎬδ ̄戊内酯得率也能达到75%ꎬ并解释了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起电子转移的作用ꎮ综上所述ꎬ在环戊酮制δ ̄戊内酯过程中ꎬ以过氧酸为氧化剂进行均相反应制δ ̄戊内酯的方法ꎬ时间短ꎬ得率高ꎬ但因过氧酸对环境的污染使之逐步被淘汰ꎮ双氧水氧化法是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ꎬ反应过程相对温和ꎬ得率较高ꎬ但水的引入抑制反应进行ꎬ易造成产物水解ꎮ以分子氧作为氧化剂进行的气液相反应ꎬ反应条件较苛刻ꎬ但分子氧是一种绿色安全的氧化剂ꎬ因此将其用于环戊酮制δ ̄戊内酯的研究是未来的热点ꎮ1.2㊀糠醇/四氢糠醇 ̄1ꎬ5 ̄戊二醇途径1.2.1㊀糠醛制糠醇及四氢糠醇㊀糠醇(C5H6O2)和四氢糠醇(C5H10O2)均是糠醛加氢的产物ꎬ催化剂的性质决定加氢反应的阶段性和选择性ꎮ糠醛制糠醇主要以Ni系催化剂和Cu系催化剂为主ꎮLi等[24]以制备的细铁掺杂Ni ̄B非晶态催化剂催化糠醛加氢制糠醇ꎬ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展现了良好的活性ꎬ在100ħ和1MPa条件下ꎬ糠醇得率达到100%ꎻNagaraja等[25]制备了Cu/MgO催化剂ꎬ在180ħ和常压的条件下ꎬ糠醇得率96%ꎮ糠醇制四氢糠醇研究主要以Ni基催化剂展开ꎮ赵会吉等[26]以骨架镍催化剂ꎬ在氢压为5.0~6.0MPa的反应条件下ꎬ糠醇制四氢糠醇得率约97%ꎮ马兴全[27]以改进的WRC ̄Ⅱ型催化剂在50~100ħ和0.8~1.2MPa条件下ꎬ使糠醛一步加氢催化得到四氢糠醇ꎬ得率大于90%ꎮ1.2.2㊀糠醇及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㊀1ꎬ5 ̄戊二醇(C5H12O2)为无色黏稠液体ꎬ常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和化学溶剂ꎮ以糠醇为中间体制得1ꎬ5 ̄戊二醇选择性较低ꎮGao等[28]制备了钙钛矿型Cu ̄LaCoO3催化剂ꎬ140ħ和氢压6MPa条件下ꎬ戊二醇总选择性55.5%(其中ꎬ1ꎬ5 ̄戊二醇和1ꎬ2 ̄戊二醇的选择性之比约为3ʒ1)ꎮ四氢糠醇作为中间体制备1ꎬ5 ̄戊二醇研究较多ꎮSchniepp等[29]以Al2O3为催化剂催化四氢糠醇得到二氢吡喃ꎬ在水蒸气条件下生成羟基戊醛ꎬ再与亚铬酸铜在150ħ㊁高压加氢条件下反应得到1ꎬ5 ̄戊二醇ꎬ得率70%ꎮTomishige课题组[30-33]选用Rh ̄负载型催化剂催化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ꎬ其中Rh ̄ReOx/C的活性最高ꎬ在水为溶剂ꎬ氢压8MPaꎬ100ħ条件下反应24hꎬ四氢糠醇转化率99%ꎬ1ꎬ5 ̄戊二醇选择性95%ꎻ而以Rh/SiO2为催化剂时ꎬ1ꎬ5 ̄戊二醇选择性只有18%ꎬ1ꎬ2 ̄戊二醇选择性61.7%ꎻ并提出Rh金属颗粒与添加剂金属之间金属键是催化剂高效性的关键ꎮChatterjee等[34]以Rh/MCM ̄41为催化剂ꎬ在14MPa超临界CO2㊁氢压4MPa和80ħ条件下反应24hꎬ四氢糠醇转化率80.5%ꎬ1ꎬ5 ̄戊二醇选择性91.2%ꎮ第1期徐榕徽ꎬ等: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63㊀糠醛制糠醇及四氢糠醇的工艺已经成熟ꎬ产率几乎达到100%ꎮ但以糠醇及四氢糠醇制1ꎬ5 ̄戊二醇的过程反应条件苛刻ꎬ催化剂成本过高ꎮ大部分催化剂的选择性较低ꎬ产物中会伴随副产物1ꎬ2 ̄戊二醇的生成ꎬ分离成本较高ꎮ1.2.3㊀1ꎬ5 ̄戊二醇制δ ̄戊内酯㊀1ꎬ5 ̄戊二醇脱氢制δ ̄戊内酯要经过羟醛缩合反应过程ꎮ1ꎬ5 ̄戊二醇先被转化为5 ̄羟基戊醛ꎬ缩合成环后的羟基再次脱氢生成δ ̄戊内酯ꎬ如图3所示ꎮ图3㊀1.5 ̄戊二醇制δ ̄戊内酯Fig.3㊀Preparationofδ ̄valerolactonefrom1ꎬ5 ̄pentanediol1ꎬ5 ̄戊二醇中氢原子可与氧结合成水分子实现氧化脱氢ꎮHuang等[35-36]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Au/FeOx催化剂以及γ ̄AlOOH和γ ̄Al2O3负载的Au纳米级催化剂ꎬ并用于催化1ꎬ5 ̄戊二醇脱氢制δ ̄戊内酯ꎬ结果发现:1ꎬ5 ̄戊二醇转化率最高能达到92%ꎬ但δ ̄戊内酯选择性最高只能达到33.6%ꎬ这是由于δ ̄戊内酯不稳定ꎬ酸性条件再次催化δ ̄戊内酯水解生成5 ̄羟基戊酸导致的ꎮMitsudome等[37]选择碱性更强水滑石(TH)作载体ꎬ制备了Au/TH高效纳米级催化剂ꎬ在40ħ下分子氧氧化1ꎬ5 ̄戊二醇ꎬδ ̄戊内酯得率98%ꎬ该过程避免了高温ꎬ且催化剂可在不降低活性前提下回收ꎮ由于纳米Au催化剂成本高ꎬ该工艺目前仅在研究阶段ꎮ1ꎬ5 ̄戊二醇也可单纯通过催化剂促使氧 ̄氢和碳 ̄氢断裂脱氢ꎮSuzuki等[38]以Ir配合物为催化剂ꎬn(1ꎬ5 ̄戊二醇)ʒn(Ir)=200ʒ1ꎬ常温常压条件下反应24hꎬδ ̄戊内酯得率达到95%ꎮ德国BASF公司Pinkos等[39]申报了1ꎬ5 ̄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专利技术ꎬ在260~350ħ温度范围内ꎬ0.05~1.00MPa压力下ꎬCuO/SiO2和稀土Ce㊁Yb㊁Lu改性CuO/SiO2为催化剂ꎬ1ꎬ5 ̄戊二醇的转化率接近99%ꎬδ ̄戊内酯的最大选择性达到了95.0%ꎮ冯世宏等[40]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3%CeO2 ̄CuO/ZnO/Al2O3ꎬ反应温度为563Kꎬ气时空速为5h-1ꎬ反应时间为5hꎬV(氢气)ʒV(1ꎬ5 ̄戊二醇)=2ʒ1ꎬ氢压0.12MPaꎬ此时ꎬ1ꎬ5 ̄戊二醇的转化率为93%ꎬδ ̄戊内酯的选择性和得率最大值分别达到94%和87.4%ꎮ该方法为1ꎬ5 ̄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 ̄戊内酯的中试和工业放大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验依据ꎮ最近报道了濮阳迈奇科技公司以1ꎬ5 ̄戊二醇为原料ꎬ以自制掺杂多助剂的新型铜基催化剂经常压脱氢㊁真空精馏等工艺实现了δ ̄戊内酯工业化生产[41]ꎮ以1ꎬ5 ̄戊二醇制δ ̄戊内酯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ꎬ但氧化脱氢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贵金属催化剂ꎬ且成本较高ꎬ所以用多金属掺杂催化剂直接进行脱氢过程的方法更适合δ ̄戊内酯的工业生产ꎮ1.3㊀四氢呋喃途径1.3.1㊀糠醛制四氢呋喃㊀工业上将糠醛与水蒸气混合物通入填充Zn ̄Cr ̄Mn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器ꎬ在400~420ħ下脱羰基制呋喃ꎻ然后以骨架镍为催化剂ꎬ于80~120ħ呋喃加氢制得四氢呋喃[42]ꎮ由于生产能耗大ꎬ这种工业生产模式逐步被淘汰ꎬ近些年对其研究也鲜有报道ꎮ1.3.2㊀以四氢呋喃制δ ̄戊内酯㊀Bhattacharyya等[43]用四氢呋喃㊁水和CO为原料ꎬ以镍的卤素化合物为催化剂ꎬ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制备了δ ̄戊内酯ꎬ其中以NiI2为催化剂能达到最高得率32.1%ꎮ由于工艺条件苛刻ꎬ戊内酯得率低ꎬ已鲜有人研究ꎮ1.4㊀其他途径糠醛拥有众多衍生物ꎬ除上述几种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催化加氢和催化氧化生产有机酸㊁酸酐和酯类等各类精细化学品[44]ꎬ其中δ ̄羟基戊醛㊁2 ̄丁烯酸甲酯㊁α ̄呋喃醛㊁1ꎬ5 ̄戊二醛㊁δ ̄羟基戊酸㊁2ꎬ3 ̄二氢吡喃等均可为原料生产δ ̄戊内酯[2]ꎬ但是由于工艺繁琐ꎬ产量低ꎬ所以鲜有研究ꎮ2㊀δ ̄戊内酯的应用2.1㊀合成医药中间体δ ̄戊内酯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具有生物活性和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中ꎬ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利64㊀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第54卷霉素㊁可利霉素等)[45]ꎬβ ̄三氟甲基 ̄β ̄羟基 ̄δ ̄戊内酯及其衍生物[46]ꎮδ ̄戊内酯可以合成多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δ ̄戊内酯还原合成2ꎬ3 ̄二氢呋喃用于前列腺素类药物合成[47]ꎻδ ̄戊内酯与硝基苯作为初始原料经系列反应制抗血栓药物Apixuban[48]ꎻδ ̄戊内酯与D ̄苯苷氨醇合成3 ̄甲基 ̄2 ̄哌啶酮类物质[49]ꎻδ ̄戊内酯与环己胺反应得到用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N ̄环己基 ̄5 ̄氯丁基 ̄1H ̄四氮唑[50]ꎻ以D ̄苯甘氨醇和δ ̄戊内酯为原料合成的六元环内酰胺进而制得的(R) ̄1 ̄(2 ̄羟基 ̄1 ̄苯乙基) ̄3 ̄甲基 ̄2哌啶酮可用于生物碱的制备[51]ꎻ由δ ̄戊内酯为起始原料得到的Guadinomic酸对细菌III型分泌系统可以表现出很高的抑制效应[52]ꎮ2.2㊀合成聚酯由于δ ̄戊内酯可自身聚合为均聚酯ꎬ也可与其他化合物形成聚交酯ꎬ因此广泛应用于材料领域ꎮ由ε ̄己内酯和δ ̄戊内酯合成的聚ε ̄己内酯 ̄co ̄δ ̄戊内酯表现出良好的延展性和机械性能[53]ꎮδ ̄戊内酯与聚醚二醇合成的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54]ꎮε ̄己内酯和δ ̄戊内酯的共聚物可应用于防污涂料ꎬ可降解黏合剂ꎬδ ̄戊内酯的加入降低了聚己内酯的结晶度从而克服了聚己内酯降解时间长的缺点[55]ꎮ而δ ̄戊内酯的均聚酯与其他聚交酯立体络合形成的超分子共聚物由于立体络合作用极大提高了共聚物的结晶度ꎬ进而提高了材料的热阻和力学性质[56]ꎮ甲氧基聚乙二醇和聚戊内酯两亲二嵌段共聚物可负载疏水性抗癌药物紫杉醇ꎬ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的表观水溶性ꎬ是疏水性药物制备和传递的理想材料[57]ꎮ随着人们对可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植入式给药系统(IDDS)的开发ꎬ研究发现该系统能在人体内长时间持续释放药物ꎬ具有提高治疗效果㊁减少全身毒性和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潜力ꎬ因此以δ ̄戊内酯为基础的聚合物药物输送器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58]ꎮ3㊀结语综述了以糠醛为原料制备δ ̄戊内酯的3种主要途径:环戊酮途径㊁糠醇/四氢糠醇 ̄1ꎬ5 ̄戊二醇途径和四氢呋喃途径ꎬ总结了δ ̄戊内酯在合成医药中间体和聚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ꎮ由于糠醛可由生物质转化得到ꎬδ ̄戊内酯具有低温自聚合性能ꎬ且聚酯材料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能ꎬ因此以糠醛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向ꎮ但是ꎬ由糠醛制备δ ̄戊内酯的3种途径不同程度上存在合成路线长㊁催化剂价格高㊁反应压力高㊁温度高和氧化技术不完善等问题ꎮ加大催化技术创新研究力度ꎬ开发合成路线短㊁催化剂廉价适用㊁反应条件温和和氧化剂安全绿色的工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ꎮ由于糠醛制糠醇及四氢糠醇收率高ꎬ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ꎬ因此糠醛经糠醇及四氢糠醇制δ ̄戊内酯最具开发前景ꎮ参考文献:[1]祝全敬ꎬ张召艳ꎬ戴维林ꎬ等.二元醇分子内环化制内酯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ꎬ2013ꎬ42(7):709715.[2]朱万坤.H2O2间接催化氧化制备δ ̄戊内酯的新工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ꎬ2014.[3]程丹ꎬ尤亚华ꎬ姚日生.δ ̄环戊内酯的合成及应用[J].安徽化工ꎬ2007ꎬ33(4):69.[4]DANONBꎬMARCOTULLIOGꎬJONGWD.Mechanisticandkineticaspectsofpentosedehydrationtowardsfurfuralinaqueousmediaemployinghomogeneouscatalysis[J].GreenChemistryꎬ2014ꎬ16(1):3954.[5]HRONECMꎬKATARINAFꎬLIPTAJT.Effectofcatalystandsolventonthefuranringrearrangementtocyclopentanone[J].AppliedCatalysisA:Generalꎬ2012ꎬ437/438:104111.[6]HRONECMꎬFULAJTAROVÁK.Selectivetransformation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J].CatalysisCommunicationsꎬ2012ꎬ24:100104. [7]HRONECMꎬFULAJTÁROVÁKꎬVÁVRAIꎬetal.CarbonsupportedPd ̄Cucatalystsforhighlyselectiverearrangement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J].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ꎬ2016ꎬ181:210219.[8]GUOJHꎬXUGYꎬHANZꎬetal.Selectiveconversion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withCuZnAlcatalysts[J].ACSSustainableChemistry:Engineeringꎬ2014ꎬ2(10):22592266.[9]ZHOUMHꎬLIJꎬWANGKꎬetal.SelectiveconversionoffurfuraltocyclopentanoneoverCNT ̄supportedCubasedcatalysts:Modelreactionforupgradingofbio ̄oil[J].Fuelꎬ2017ꎬ202:111.[10]FRIESSSL.Reactionsofperacids.II:Thereactionofperbenzoicacidwithsimplecyclicketones.Kineticstudies[J].Journalofthe㊀第1期徐榕徽ꎬ等:以糠醛为原料的δ ̄戊内酯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65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49ꎬ71(7):25712575.[11]SAGERWFꎬDUCKWORTHA.Oxidativeringenlargementofcyclicketonesbyperoxytrifluoroaceticacid[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55ꎬ77:188190.[12]EMMONSWDꎬFERRISAF.Oxidationreactionswithpertrifluoroaceticacid[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53ꎬ75(18):46234624.[13]MARÍAEGꎬROSSELLAMꎬANDREAOꎬetal.Baeyer ̄VilligeroxidationinsupercriticalCO2withpotassiumperoxomonosulfatesupportedonacidicsilicagel[J].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ꎬ2006ꎬ71:64326436.[14]LEIZQꎬMAGFꎬWEILLꎬetal.CleanBaeyer ̄Villigeroxidationusinghydrogenperoxideasoxidantcatalyzedbyaluminumtrichlorideinethanol[J].CatalysisLettersꎬ2008ꎬ124(3/4):330333.[15]MELLORꎬOLMOSAꎬPARRA ̄CARBONELLJꎬetal.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ketoneswithasilica ̄supportedperacidin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underflowconditions[J].GreenChemistryꎬ2009ꎬ11:994999.[16]PILLAIURꎬSAHLE ̄DEMESSIEE.Sn ̄exchangedhydrotalcitesascatalystsforcleanandselective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ketonesusinghydrogenperoxide[J].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A:Chemicalꎬ2003ꎬ191(1):93100.[17]王佳ꎬ魏金阁ꎬ田士科ꎬ等.催化氧化合成δ ̄环戊内酯的工艺研究[J].化学世界ꎬ2017ꎬ58(2):7075.[18]BRADLEYTꎬDRAGANAꎬTOMKINSONN.Baeyer ̄VilligeroxidationunderPayneepoxidationconditions[J].Tetrahedronꎬ2015ꎬ71(42):81558161.[19]UYANIKMꎬISHIHARAK.Baeyer ̄Villigeroxidationusinghydrogenperoxide[J].ACSCatalysisꎬ2013ꎬ3:513520.[20]RIOSMYꎬSALAZAREꎬOLIVOHF.Chemo ̄enzymatic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cyclopentanoneandsubstitutedcyclopentanones[J].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B:Enzymaticꎬ2008ꎬ54:6166.[21]KANEDAKꎬUENOSꎬIMANAKATꎬetal.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ketonesusingmolecularoxygenandbenzaldehydeintheabsenceofmetalcatalysts[J].ChemInformꎬ1994ꎬ59(11):29152917.[22]LIYFꎬGUOMQꎬYINSFꎬetal.Co3O4ofregularcubicshapeashigh ̄efficiencycatalystforthepreparationoflactonesthroughtheBaeyer ̄Villigeroxidationofcyclicketoneswithdioxygen[J].ReactionKineticsꎬMechanismsandCatalysisꎬ2013ꎬ109(2):525535.[23]ZHENGCMꎬCHANGSBꎬYANGCWꎬetal.EnhancedshapeselectivecatalysisofmixedcyclicketonesinaerobicBaeyer ̄VilligeroxidationwithmagneticCu ̄Fe3O4ꎬsupportedmesoporoussilicamicrospheres[J].Tetrahedronꎬ2018ꎬ74(21):26082612.[24]LIHXꎬLUOHSꎬZHUANGLꎬetal.LiquidphasehydrogenationoffurfuraltofurfurylalcoholovertheFe ̄promotedNiBamorphousalloycatalysts[J].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A:Chemicalꎬ2003ꎬ203(1):267275.[25]NAGARAJABMꎬSIVAKUMARVꎬSHASIKALAVꎬetal.AhighlyefficientCu/MgOcatalystforvapourphasehydrogenationoffurfuraltofurfurylalcohol[J].CatalysisCommunicationsꎬ2003ꎬ4(6):287293.[26]赵会吉ꎬ邢金仙ꎬ刘晨光.骨架镍催化糠醇液相加氢制备四氢糠醇[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3ꎬ27(1):9194. [27]马兴全.用 WRC ̄Ⅱ 型催化剂一步催化加氢制备四氢糠醇[J].陕西化工ꎬ1985(4):1618.[28]GAOFFꎬLIUHLꎬHUXꎬetal.Selectivehydrogenolysisoffurfurylalcoholto1ꎬ5 ̄and1ꎬ2 ̄pentanedioloverCu ̄LaCoO3catalystswithbalancedCuO ̄CoOsites[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ꎬ2018ꎬ39(10):17111723.[29]SCHNIEPPLEꎬGELLERHH.Preparationofdihydropyranꎬδ ̄hydroxyvaleraldehydeand1ꎬ5 ̄pentanediolfrom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46ꎬ68(8):16461648.[30]CHENKYꎬMORIKꎬWATANABEHꎬetal.C ̄ObondhydrogenolysisofcyclicetherswithOHgroupsoverrhenium ̄modifiedsupportediridiumcatalysts[J].JournalofCatalysisꎬ2012ꎬ294:171183.[31]KOSOSꎬUEDANꎬSHINMIYꎬetal.PromotingeffectofMoonthehydrogenolysisof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to1ꎬ5 ̄pentanedioloverRh/SiO2[J].JournalofCatalysisꎬ2009ꎬ267(1):8992.[32]KOSOSꎬWATANABEHꎬOKUMURAKꎬetal.ComparativestudyofRh ̄MoOxandRh ̄ReOxsupportedonSiO2forthehydrogenolysisofethersandpolyols[J].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ꎬ2012ꎬ111(6):2737.[33]NAKAGAWAYꎬTOMISHIGEK.Productionof1ꎬ5 ̄pentanediolfrombiomassviafurfuraland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J].CatalysisTodayꎬ2012ꎬ195(1):136143.[34]CHATTERJEEMꎬKAWANAMIHꎬISHIZAKATꎬetal.Anattempttoachievethedirecthydrogenolysisoftetrahydrofurfurylalcoholin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J].CatalysisScience&Technologyꎬ2011ꎬ1(8):14661471.[35]HUANGJꎬDAIWLꎬFANKN.SupporteffectofnewAu/FeOxcatalystsintheoxidativedehydrogenationofαꎬω ̄diolstolactones[J].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ꎬ2008ꎬ112(41):1611016117.[36]HUANGJꎬWANGYꎬZHENGJMꎬetal.InfluenceofsupportsurfacebasicityandgoldparticlesizeoncatalyticactivityofAu/γ ̄AlOOHandAu/γ ̄Al2O3catalystinaerobicoxidationofαꎬω ̄diolstolactones[J].AppliedCatalysisBꎬ2011ꎬ103(3/4):343350.[37]MITSUDOMETꎬNOUJIMAAꎬMIZUGAKITꎬetal.Supportedgoldnanoparticlesasareusablecatalystforsynthesisoflactonesfromdiolsusingmolecularoxygenasanoxidantundermildconditions[J].GreenChemistryꎬ2009ꎬ11(6):793797.66㊀生㊀物㊀质㊀化㊀学㊀工㊀程第54卷[38]SUZUKITꎬMORITAKꎬTSUCHIDAMꎬetal.Mildandchemoselectivesynthesisoflactonesfromdiolsusinganovelmetal ̄ligandbifunctionalcatalyst[J].OrganicLettersꎬ2010ꎬ33(48):106106.[39]PINKOSRꎬBAUDAINCꎬPAULAꎬetal.Processforpreparingdelta ̄valerolactonethegasphase:US8466299B2[P].2013 ̄06 ̄18. [40]冯世宏ꎬ闫广学ꎬ宋国全ꎬ等.CeO2 ̄CuO/ZnO/Al2O3用于1ꎬ5 ̄戊二醇气相催化脱氢制备δ ̄环戊内酯的研究[J].现代化工ꎬ2017ꎬ37(12):106109.[41]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濮阳迈奇科技公司开发的δ ̄戊内酯合成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ꎬ2018ꎬ49(2):54.[42]李世瑨ꎬ汪仁ꎬ严之光ꎬ等.四氢呋喃的研究.Ⅰ:糠醛的催化脱羰[J].科学通报ꎬ1958ꎬ3(3):8889.[43]BHATTACHARYYASKꎬNANDIDK.Highpressuresynthesisofdelta ̄valerolactoneandadipicacid[J].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ꎬ1959ꎬ51(2):143146.[44]宁良民ꎬ廖圣云ꎬ崔红格ꎬ等.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糠醛的催化转化[J].石油化工ꎬ2017ꎬ46(1):130136.[45]李喆宇ꎬ崔玉彬ꎬ张静霞ꎬ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ꎬ2013ꎬ34(1):615.[46]姚子丽ꎬ康泰然ꎬ何龙ꎬ等.乙醛和不饱和三氟甲基酮不对称Aldol反应合成光学活性的β ̄三氟甲基 ̄羟基 ̄δ戊内酯[J].有机化学ꎬ2014ꎬ37(7):13991406.[47]TEMMEOꎬTAJSꎬANDERSSONP.HighlyenantioselectiveintermolecularCu(I) ̄catalyzedcyclopropanationofcyclicenolethers:Asymmetrictotalsynthesisof(+) ̄quebrachamine[J].The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ꎬ1998ꎬ63(17):60076015.[48]张杰ꎬ张艺帆.阿哌沙班的合成工艺改进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8ꎬ18(46):103104.[49]WANGXZꎬWANGXꎬCHENYQꎬetal.AsymmetricsynthesisofN ̄protected3 ̄methylpiperidin ̄2 ̄oneanditsdiastereoisomer[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ꎬ2016ꎬ17(2):163170.[50]贾义霞ꎬ高建荣ꎬ盛卫坚ꎬ等.血小板阻聚药物中间体N ̄环己基 ̄5 ̄氯丁基 ̄1H ̄四氮唑的合成[J].合成化学ꎬ2003ꎬ11(2):150152. [51]王霞.(3S) ̄1 ̄[(R) ̄2 ̄羟基 ̄1 ̄苯乙基] ̄3 ̄甲基 ̄2哌啶酮合成工艺研究[D].杭州ꎬ浙江大学ꎬ2015.[52]REIDBTꎬMAILYANAKꎬZAKARIANA.Totalsynthesisof(+) ̄guadinomicacidviahydroxyl ̄directedguanidylation[J].The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ꎬ2018ꎬ83(16):94929496.[53]FAŸFꎬRENARDEꎬLANGLOISVꎬetal.Developmentofpoly(ε ̄caprolactone ̄co ̄l ̄lactide)andpoly(ε ̄caprolactone ̄co ̄δ ̄valerolactone)asnewdegradablebinderusedforantifoulingpaint[J].EuropeanPolymerJournalꎬ2007ꎬ43(11):48004813.[54]熊成东ꎬ邓先模.内酯或交酯与聚醚二醇的共聚方法:CN1111253A[P].1995 ̄11 ̄08.[55]FERNÁNDEZJꎬETXEBERRIAAꎬSARASUAJR.Invitrodegradationstudiesandmechanicalbehaviorofpoly(ε ̄caprolactone ̄co ̄δ ̄valerolactone)andpoly(ε ̄caprolactone ̄co ̄L ̄lactide)withrandomandsemi ̄alternatingchainmicrostructures[J].EuropeanPolymerJournalꎬ2015ꎬ71:585595.[56]SHIXTꎬJINGZXꎬZHANGGC.Crystallizationandpropertiesofpoly(lactide)/poly(δ ̄valerolactone)alternatingsupramolecularcopolymersadjustedbystereocomplexation[J].ACSOmegaꎬ2019ꎬ4(6):1114511151.[57]LEEHꎬZENGFꎬDUNNEMꎬetal.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 ̄block ̄poly(δ ̄valerolactone)copolymermicellesforformulationofhydrophobicdrugs[J].Biomacromoleculesꎬ2005ꎬ6(6):31193128.[58]DEVEDECFLꎬBOUCHERHꎬDUBINSDNꎬetal.Factorscontrollingdrugreleaseincross ̄linkedpoly(valerolactone)basedmatrices[J].MolecularPharmaceuticsꎬ2018ꎬ15(4):15651577.。

基于FPGA的核磁共振录井仪智能温控系统的研制

基于FPGA的核磁共振录井仪智能温控系统的研制

基于 F P GA 的核 磁 共振 录 井仪 智 能 温 控 系统 的研 制
蔡剑 华, 胡惟 文
( 湖南文理学 院信 息研究所 , 湖南 常德 4 1 5 0 0 0 )
摘要 : 根据核磁共 振录井仪 磁体对 温度场 的要求 , 研制 了一种基 于 F P G A的智 能温控系统 , 给 出 了 系统结构 、 工作原理 和软件控 制流程 , 并 对应用效果进 行 了实验研 究。温 控 系统采 用 P I D算法 控制 , 测
编程语言和 自顶 向下的设计 方法 , 使 用模块化
设计 , 可实现在线编程 , 从而有效地减少系统 的 体积 , 降低研制成本 , 并且能够对控制逻辑进行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1 6
修改升级 , 十分灵 活。 温度采集子系统中的温度传感器采用直接 输出数字量的 D S 1 8 B 2 0温度传感器。D S 1 8 B 2 0 是美国 D a l l a s 半导体公 司生产 的高精度数字式 温度传感器 , 它具有超小体积, 超低硬件资源 占
了一种基于 P I D算法控 制 的智 能温 度控制系 统, 给出了系统结构 、 实 现原理 和软件控 制流
孔隙度 、 渗透率 、 可动 流体 等物理参数 , 近 年来 被广泛应用在各大油 田¨ J 。而核磁共振录井 测得的 回波 串信号受到前 置放 大器性能 、 电路 板的电磁耦合 、 永磁体 的均匀度 、 磁体周边温度
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 , 主要 由温度传感器 、 F P G A控制器 、 加热系统 、 液晶显示器和键盘组 成, 分别完成对温控对象的温度检测采集 、 数据 和算法处理 、 加热 、 显 示和参数 的设定 。F P G A
控制器作 为电路 的核心 , 控制完成温度 的采集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2期蔡曙山作者简介:蔡曙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专家;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教授,贵州民族大学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图1是众所周知的认知科学的学科结构图,展示的是认知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关系,却未能很好地说明人们头脑里的认知过程和结构,也不能说明认知过程、科学对象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人类心智和认知的对象、人类认知的过程和结构,从而更加合理地解释人们头脑里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科学的各种对象的关系,并对认知科学日益发展的交叉综合学科做出解释。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我们将人类认知从初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级:神经层级的认知、心理层级的认知、语言层级的认知、思维层级的认知、文化层级的认知,简称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

迄今为止,人类认知只能而且必需被包含在这五个层级之中。

前两个层级的认知即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称为“低阶认知”(lower-ordercognition),后三个层级的认知是人类所特有的,称为“高阶认知”(higher-order cognition)。

五个层级的认知形成一个序列: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文化认知,也可以将他们纵向排列如下图。

在这个序列中,低层级的认知是高层级认知的基础,高层级的认知向下包含并影响低层级的认知。

由上图可以看出:(1)人类认知涵盖所有五个层级,包括高阶认知和低阶认知。

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到文化认知的发展,是动物和人类心智和认知的进化方向的体现(图3);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的存在,是心智和认知进化各阶段能力的遗留。

岳书仓教授简历及主要学术成就

岳书仓教授简历及主要学术成就

1000-0569/2019/035(12)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岳书仓教授简历及主要学术成就岳书仓(1931-),曾用名岳察•格尔钦,满族,祖籍辽宁营口。

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合肥工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地矿部矿床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地质学会理事。

岳书仓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床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由于其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建校65年来“感动工大十大人物”之一。

在教学方面,岳书仓教授长期扎根三尺讲台,为本科学生和行业进修人员讲授矿床学和矿相学课程,辅导课程相关实验。

早在1971年即为冶金部勘查技术干部进修学院编写了《火山成因矿床及其成矿模式》教材,强调大陆火山与海底火山作用的异同,并系统论述了火山成因矿床的特征、概念、分类、形成机理及成矿模式,学术观点被我国矿床学界广泛认可,其中,火山成因矿床分类被袁见齐等主编的1985年版全国统编高等学校教材《矿床学》所引用。

在参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持的国家项目“宁芜地区铁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工作中,建立了成矿模式,论述了火山-深成岩组合、爆发角砾岩等与成矿的关系,有关论著和教材长期为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及冶金地质进修学院等教学和生产单位所使用。

岳书仓教授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除参与本科专业和相关行业人才培养外,还培养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15人,其中不乏在教育、科技、工程和管理上取得突出成就者。

岳书仓教授在国家“305”项目新疆阿拉套地区雪山上工作(右2)在科学研究方面,岳书仓教授长期从事火山地质与火山矿床及岩浆热液矿床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及原地质矿产部、教育部、原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部门的科技项目数十项,研究地区涉及全国各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师档案资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师档案资料

院士彭苏萍教授(以汉语拼音为序)毕银丽曹代勇陈宜金程久龙崔希民代世峰戴华阳胡社荣胡振琪李贤庆梁汉东刘钦甫孟召平邵龙义唐跃刚王延斌吴立新武强赵峰华赵学胜朱国维董东林副教授(以汉语拼音为序)程琳琳杜文凤方家虎郝多虎蒋金豹李晶马施民孙文彬杨可明杨柳杨瑞召苑春方赵艳玲高级工程师毕建军周强彭小沾高级实验师艾天杰讲师(以汉语拼音为序)鲍玲崔芳鹏何登科鲁静罗红玲孙红福王绍清王西勃王占刚魏迎春徐春光阎跃观易俐娜袁德宝张蕊郑晶工程师助理工程师陈晓千裴婧晶屈恺黄曼助教王泽惠代世峰基本信息姓名:代世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2民族:汉职称:教授电话:010-62341868;62339857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邮件:dsf@个人简历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研究方向煤地质学(包括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层气地质学)。

主要科研项目目前主要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

主要论文及著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Chemical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Applied Geochemistry、Fuel、《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教学情况主要从事煤地质学的教学工作。

获得荣誉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侯德封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项的获得者曹代勇基本信息姓名:曹代勇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地:重庆市出生年月:1955.8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学术兼职:教育部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和《中国煤炭地质》编委,高等学校(矿业)“十一五”教材编委会地测分会副主任,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煤田地质与测绘领域培训方向首席专家,全国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东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东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东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名单(截止2008年06月)


学济、动力经济、电力市场
3李


教授1946.12?
东北电力学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
支持系统、电力市场、数据仓库与数
据挖掘
1994.05.10东北电力大学191
4 李伟副教授1962.12 硕士西北工业大学电力企业技术经济评价2008.03.26 东北电力大学192
5王

教授1964.05
博士

东北电力学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2001.04.19东北电力大学193
6 吴翔副教授1968.11 博士生哈尔滨商业大学产业组织与产业经济管理2008.03.26 东北电力大学194
7郗


副教授1964.01
博士

东北电力学

产业组织理论、资本市场2000.07.05东北电力大学195
8邢


教授1948.06?
东北电力学

技术经济、财务会计2001.04.19东北电力大学196
9姚

副教授1972.06
博士

吉林工业大

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2005.08.29东北电力大学197
10 赵


副教授1965.07博士
华北电力大

技术经济分析、发电交易管理2002.04.11中国电力科学院198。

科研有一套的温州籍院士大全

科研有一套的温州籍院士大全

32位温籍院士全介绍2008-11-07·温州商报姜立夫(1890一1978)温州平阳人,我国数学界几何学方面的权威,温州最早的洋博士。

他是现代数学在中国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播种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祖师,培养出一批闻名中外的数学家。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郑振铎(1898-1958)出生在市区乘凉桥,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伍献文(1900—1985)温州瑞安市屿头村人,1918年毕业于瑞安中学。

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肇骞(1900-1972)温州市区人。

植物学家,主要从事亚热带植物分类及生态研究。

1920年,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他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先后发现植物新种75个、新变种7个及新改名的植物13个。

苏步青(1902—2003)温州平阳县人。

1919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温州中学毕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鼐(1910-1985)温州市区仓桥街人,曾就读于温州中学,考古学家。

先后被中国、英国、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及中国科学院的多部学部委员。

徐贤修(1912-2002)温州永嘉县人。

1929年,徐贤修考入温州中学高中部。

1979-1989年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台湾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曾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项黼宸(1916-1990)温州瑞安市人。

专长分析数学,在富里埃级数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誉为温州十大数学家院士之一。

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

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OFSILK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郑巨欣(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ꎬ杭州310002)摘要:蓝染是一种传统工艺ꎬ适用于不同社会阶层与各种纤维染色ꎬ也是世界许多民族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ꎮ蓼蓝㊁木蓝㊁菘蓝㊁马蓝(板蓝)是其常用染材ꎬ而别名吴蓝㊁苋蓝则为此四类所涵括ꎮ植物虽有差别ꎬ却皆含有靛苷成分ꎬ故可以直接染色法㊁水煮染色法㊁发酵还原染色法等ꎬ将靛蓝附着在织物纤维上ꎮ千百年来ꎬ人们就地取材不断积累经验ꎬ更是在融入社会生活㊁习俗与政治㊁经济因素的同时ꎬ通过广泛地交流形成独具特色的蓝染文化圈ꎮ关键词:蓝草ꎻ传统染色ꎻ染织工艺史ꎻ染色方法ꎻ蓝染文化圈中图分类号:TS193.5ꎻJ523.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1010911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4.01.013收稿日期:20230831ꎻ修回日期:2023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项目(22VJXT004)作者简介:郑巨欣(1964)ꎬ男ꎬ教授ꎬ博导ꎬ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ꎮ㊀㊀ 蓝 最初指某种染蓝的植物ꎬ如«诗经 采绿» 终朝采蓝ꎬ不盈一襜 ㊁«荀子 劝学» 青ꎬ取之于蓝ꎬ而青于蓝 里的 蓝 ꎮ后来ꎬ用 蓝 染色的植物品种陆续增加ꎬ且不限于中国原产ꎮ蓝染适用于动物纤维㊁植物纤维ꎬ其色彩亮丽ꎬ耐水洗和日晒俱佳ꎬ故而受到几乎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ꎮ如果说地球上最广阔的色彩是天空和海洋的蔚蓝ꎬ那么来自于植物的靛蓝便是自然给予人类最广泛的馈赠ꎮ蓝染虽然遍布世界各国ꎬ但人们对其工艺的了解仍还不够全面和深入ꎬ总体来说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探索ꎮ这是因为从事染色实践的人往往不擅历史与理论ꎬ而擅长历史与理论的人又未必具有实践经验ꎮ蓝染的研究不是单纯的植物学研究ꎬ未必与染色实践相通ꎬ也非书面文章ꎬ而是需要将原理与实践相结合ꎮ在蓝染工艺中ꎬ有些神奇且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ꎬ如果没有染色的经验则难以触及要点ꎮ所以ꎬ蓝染是一门综合的学问ꎬ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ꎮ1㊀文献记载中的吴蓝和苋蓝在自然界ꎬ染蓝植物很多ꎬ但有些虽可染蓝却不常用ꎮ例如ꎬ«本草纲目»«二如亭群芳谱»中提到的 甘蓝 可用ꎬ但靛苷成分少ꎬ染色不稳定ꎬ所以不常用ꎮ«中国植物志»介绍的夹竹桃科蓝树㊁萝蘑科蓝叶藤㊁绒毛蓝叶藤㊁海南牛奶菜和假大青蓝等[1]ꎬ也可以染蓝ꎬ却不是传统的染蓝植物ꎮ本文讨论的是靛苷㊁色牢度和稳定性等达到一定程度且从古至今使用的植物ꎮ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木蓝㊁菘蓝㊁蓼蓝㊁马蓝㊁吴蓝[2]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蓼蓝㊁菘蓝㊁马蓝㊁吴蓝㊁木蓝[3]ꎻ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茶蓝㊁蓼蓝㊁马蓝㊁吴蓝㊁苋蓝[4]ꎻ近现代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载ꎬ木蓝㊁蓼蓝㊁菘蓝㊁山蓝㊁青蓝[5]ꎮ其中ꎬ青蓝的学名杜燕孙写作Isatisinmdigoticaꎬ笔者过去曾以其为南美木蓝IndigoferasuffruticosaMill之讹[6]ꎬ其实是中国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多了个 m 的笔误ꎮ问题是ꎬ文献记载五种中的 吴蓝 苋蓝 ꎬ从植物学角度难以确认ꎬ故而成为学术史上的悬念ꎮ1.1㊀吴㊀蓝吴蓝ꎬ«本草图经»载: 又江宁有一种吴蓝ꎬ二㊁三月内生ꎬ如蒿状ꎬ叶青ꎬ花白ꎮ性寒ꎬ去热解毒ꎬ止吐血ꎮ «本草纲目»载: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ꎬ吴人种之ꎮ «天工开物»载: 蓼蓝㊁马蓝㊁吴蓝等皆撒子生ꎮ 这三处记载ꎬ尽管详略不一ꎬ所指却是同物ꎮ在已有研究中ꎬ以赵丰的观点最为学界认同ꎬ即 木蓝ꎬ别称吴蓝 [7]ꎮ不过ꎬ对照«本草纲目»: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ꎬ吴人种之ꎮ木蓝长茎如决明ꎬ高者三四尺ꎬ分枝布叶ꎬ叶如槐叶ꎮ 吴蓝㊁木蓝二者显然有所不同ꎮ再结合吴蓝开白花ꎬ木蓝开蓝紫色花来看ꎬ以吴蓝为木蓝之说便值得再商榷了ꎮ其他观点如以吴蓝为蓼蓝优选后的变种ꎬ或豆科野百合等ꎬ大致不足信[8 ̄9]ꎮ结合文献ꎬ笔者以为 吴人种之 ꎬ值得细加推敲ꎮ理由如下:其一ꎬ既然吴蓝分见于宋明时期文献ꎬ说明其由来已久ꎮ而吴人种之ꎬ表明吴蓝产于江苏一带ꎮ其二ꎬ«本草纲目»载木蓝ꎬ而«天工开物»独无ꎮ此处有两种可能:一是与宋应星的疏忽有关ꎻ二是因为宋应星生活的年代已鲜见种植木蓝ꎮ笔者以为ꎬ后者可能性大些ꎮ据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吴地种之木蓝ꎬ俗谓之槐叶蓝ꎬ亦90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间种之ꎮ [10]所谓 亦间种之 ꎬ意思是不经常ꎬ有时候没有种植ꎬ想必在宋应星年代也有这种情况ꎬ故而未被载入书中ꎮ其三ꎬ最重要的直接佐证ꎬ是«本草图经»所载 如蒿状ꎬ叶青ꎬ花白 ꎬ及其吴蓝植物附图ꎮ察其图ꎬ特征与卵形尖叶蓼蓝相仿ꎬ全然不同于木蓝(图1)ꎮ北宋药学家唐慎微或以其不谬ꎬ故在所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沿用了这一图说ꎮ图1㊀«本草图经»的吴蓝Fig.1㊀IllustrationsofWuindigoinBencaoTujing1.2㊀苋㊀蓝苋蓝ꎬ«天工开物 彰施»曰: 近又出蓼蓝小叶者ꎬ俗名苋蓝ꎬ种更佳ꎮ 可见宋应星认为苋蓝即蓼蓝ꎬ而赵丰[7]355相对谨慎地认为 疑似蓼蓝 ꎬ榕嘉从赵说[11]30ꎮ其他ꎬ如杜燕孙 十字花科芸苔属 系供食用之蔬菜ꎬ叶中含有靛质ꎬ此物不及上列诸种之重要 ꎬ是将染材和食材的苋蓝混淆了ꎮ还有赵翰生㊁王越平引唐慎微«证类本草» 苋实当是白苋ꎬ所以云细苋亦同ꎬ叶如蓝也 ꎬ以为今不言苋蓝是因为苋蓝非良材ꎬ与以上 种更佳 相违ꎮ其实ꎬ蓼蓝以 苋蓝 命名ꎬ除表示区别外ꎬ可能还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一ꎬ蓼蓝以叶大小区分ꎬ原因在于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一般长10~15cmꎬ宽7~10cmꎮ而小叶卵形尖叶蓼蓝原产于中南半岛ꎬ叶长2~8cmꎬ宽1.5~5.5cmꎮ其二ꎬ苋蓝谓近又出蓼蓝小叶者ꎬ是其比较的对象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ꎮ«天工开物»初刊于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ꎬ 近又出 可理解为在崇祯十年之前ꎬ已引入种植中南半岛的蓼蓝ꎬ而约于明崇祯十年又有属性相同的蓼蓝引进ꎮ其三ꎬ«天工开物»提到的 蓼蓝 吴蓝 苋蓝 ꎬ其实都是蓼蓝ꎬ只是品种有所不同ꎮ其中 蓼蓝 指叶大偏圆的中国原产蓼蓝ꎻ 吴蓝 苋蓝 皆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ꎬ前者开白花ꎬ而后者开红花ꎬ这就是为什么宋应星将其作两种区分的原因ꎮ2㊀常用蓝染植物四种通过以上说明ꎬ人们知道了古代文献记载的蓝染植物尽管分为五种ꎬ但从植物学角度实则只有四种ꎮ不过ꎬ四种以下又可再细分若干ꎮ种植蓝草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事的一部分ꎬ与时令㊁节气紧密相关ꎬ天然地保留着手工作业特征ꎮ对于工艺史研究和手工艺创作者来说ꎬ最需要了解的是它们的基本形态㊁属性㊁分布和物候特征ꎮ2.1㊀蓼㊀蓝蓼科ꎬ蓼属ꎮ主要分布在东南亚ꎬ日本也有ꎬ中国南北普遍种植ꎮ一年生草本ꎬ撒籽种ꎬ插枝亦活ꎮ旧时采摘蓼蓝一年三获ꎬ后二获ꎬ再一获ꎮ收获次数逐减与需求量有关ꎬ但各地又有不同ꎮ中国台湾种植蓼蓝ꎬ仍一年二获(5月㊁6月)ꎬ大陆则多一年一获(7㊁8月间)ꎮ染色用的蓼蓝枝叶采摘ꎬ要求在花开之前的8月左右ꎮ因为花谢之后ꎬ叶子色素锐减ꎬ不宜制靛ꎮ蓼蓝品种分开白㊁红花卵形尖叶蓼蓝ꎬ以及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图2)ꎮ中国原产蓼蓝以北方种植为主ꎬ所以«诗经»«夏小正»记载的 蓝 ꎬ大抵指这个品种ꎮ但需要注意的是ꎬ«汉官仪» 葼ꎬ小蓝也 ꎬ虽以 小 称ꎬ却不同于明代«群芳谱» 小蓝 ꎮ前者是指相较菘蓝叶小的椭圆形宽叶中国原产蓼蓝ꎬ而后者是相较于中国原产蓼蓝叶小的卵形尖叶蓼蓝ꎮ图2㊀三种蓼蓝植物Fig.2㊀ThreespeciesofPolygonumtinctoriumAit0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㊀㊀日本的蓼蓝包括移植自中国的三种蓼蓝ꎬ主要种植地在德岛ꎬ统称 阿波蓝 ꎬ具体分 百贯种 和 椿叶种 ꎮ前者对应卵形尖叶蓼蓝ꎬ又分红㊁白花蓼蓝等ꎻ后者对应椭圆形宽叶的蓼蓝ꎮ2.2㊀木㊀蓝豆科ꎬ木蓝属ꎬ广泛分布于亚洲㊁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ꎮ小灌木ꎬ小枝扭曲ꎬ开粉紫色花朵ꎬ花期几乎全年ꎬ果期10月ꎮ生长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ꎬ甚至更长ꎮ因其花㊁叶㊁果与槐树相仿ꎬ别称槐蓝ꎮ撒籽种ꎬ染色用木蓝一般取上半枝为佳ꎬ一年一获或二获ꎮ木蓝亦有很多品种ꎬ但用于染色的木蓝以印度产和南美洲产最著名(图3)ꎮ印度安得拉邦的古德伯和卡努尔ꎬ一般是每年是2 3月播种ꎬ在7月或8月未等开花便收割ꎬ取上枝制靛ꎮ南美木蓝的主产地在墨西哥和秘鲁ꎬ其与印度木蓝同种ꎬ形态亦相仿ꎮ但是相较而言ꎬ南美洲木蓝的枝略高ꎬ茎偏灰绿ꎬ荚果不是像印度木蓝的荚果那样为线形(背缝线具皮刺)ꎬ而是镰状弯曲(镰刀状三棱形)ꎮ图3㊀二种木蓝Fig.3㊀TwospeciesofIndigoferatinctoriaLinn郭义恭«广志»载 有木蓝 ꎬ与贾思勰«齐民要术»载 今世有苃赭蓝也 ꎬ二者或有联系ꎮ过去有人认为苃赭蓝是蓼蓝ꎬ笔者也曾以为是ꎬ但仔细想来却未必如此ꎮ«广志»记载的是岭南木蓝ꎬ«齐民要术»的意思是ꎬ岭南有木蓝ꎬ黄河下游也有ꎬ只不过名叫 苃赭蓝 而已ꎮ苃即草根ꎬ赭即红褐色ꎬ符合木蓝的根部特征ꎮ2.3㊀马㊀蓝爵床科ꎬ板蓝属ꎮ多见于马来西亚和中国南方山地ꎬ故有南板蓝㊁山蓝之谓ꎮ日本也栽马蓝ꎬ称琉球蓝ꎮ马蓝为灌木状草本ꎬ多年生ꎬ一次性结实ꎬ可种籽繁殖亦可栽种(图4)ꎮ栽种马蓝在年前收种ꎬ开春以宿根育苗ꎮ留蔸栽培ꎬ能连续生长三年ꎮ花期9 11月ꎬ腋生淡紫色ꎬ用作染材要于开花前ꎮ目前台湾㊁贵州等地一年二获(6月㊁10月)ꎬ浙江一年一获(10 11月)ꎮ马蓝的记载较少ꎬ名物错杂ꎮ如«尔雅 释草»曰 葴ꎬ马蓝 ꎬ郭璞注: 今大叶冬蓝也ꎮ 又ꎬ«本草图经»云: 有菘蓝ꎬ可以为淀者ꎬ亦名马蓝ꎮ [2]其实ꎬ此二马蓝者ꎬ皆非今谓之马蓝ꎮ李时珍曰: 苏恭以马蓝为木蓝ꎬ苏颂以菘蓝为马蓝ꎬ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ꎬ皆非矣ꎮ 原因是ꎬ古人之谓 马 ꎬ是如图4㊀马蓝Fig.4㊀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罗愿所释: 凡物大于其类者ꎬ多以马名之ꎬ今人言亦然ꎮ [12]所以ꎬ«尔雅» 马蓝 本义是大叶的蓝草ꎬ非植物的马蓝ꎮ而郭璞注ꎬ则又将菘蓝与马蓝混淆了ꎮ马蓝在«天工开物»中有明确说明: 近来出产ꎬ闽人种山ꎬ皆茶蓝ꎬ其数倍于诸蓝ꎮ 此处的茶蓝ꎬ即今之所谓马蓝ꎮ马蓝从植物学角度或可更名为板蓝ꎬ前者为别称[8ꎬ13]ꎬ不过从历史学角度ꎬ将板蓝称马蓝ꎬ已然约定俗成ꎮ2.4㊀菘㊀蓝十字花科菘蓝属ꎬ欧亚大陆和非洲都有ꎮ二年生草本ꎬ种籽繁殖ꎬ露地越冬ꎮ第一年生长的菘蓝形如生菜ꎬ古代中国人称白菜㊁菘ꎮ第二年经过春化后抽茎㊁开花ꎬ花色嫩黄ꎬ如油菜花ꎮ果期在5 7月ꎬ形为短角㊁扁平㊁矩圆形ꎬ结实后枯死ꎮ中国原产菘蓝与欧洲菘蓝的形态有所不同(图5)ꎮ二者的根㊁叶统称板蓝根㊁大青叶ꎬ只是中国原产菘蓝的根就叫板蓝根ꎬ欧洲菘蓝的根另有小叶板蓝根的叫法[14]ꎮ国产菘蓝上部多分枝ꎬ光滑无毛ꎬ基生叶具柄较大ꎬ叶片为长椭圆形ꎮ«本草纲目»载 菘蓝ꎬ叶如白菘 ꎬ«农政全书»载 大蓝 ꎬ皆指中国原产菘蓝ꎮ其中ꎬ 大蓝 或指是菘蓝栽培品种中叶较大者ꎮ欧洲的菘蓝全株有白色柔毛ꎬ基生叶为深绿色ꎬ叶质相对肥厚ꎬ叶子长势稍有向下弯曲ꎬ果实相对短小ꎮ考虑到二者的种间过渡杂交与渐渗现象比较明显ꎬ现在已不太强调将中国原产与欧洲菘蓝加以专门区分ꎮ图5㊀三种菘蓝Fig.5㊀ThreespeciesofIsatisindigoticaFortune11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用作染材的欧洲菘蓝略优于中国菘蓝ꎬ染色用菘蓝叶ꎮ在欧洲ꎬ菘蓝采摘的时间通常在第一年的6 10月ꎬ一般可采摘4~6次ꎬ以第一批品质最好ꎮ次年抽茎开花后再长叶ꎬ含靛量明显减少ꎮ唐代«新修本草»载: 菘蓝为淀ꎬ惟堪染青ꎮ蓼蓝不堪为淀ꎬ惟作碧色尔ꎮ 可能就是因为菘蓝相较蓼蓝的靛苷不易于在水中酶解ꎮ3㊀蓝染的原理与方法蓼蓝㊁木蓝㊁菘蓝和马蓝四种蓝草都拥有足够用作染色的靛苷含量ꎮ靛苷是吲哚酚和葡萄糖的缩合物ꎬ也叫配糖体ꎬ透明无色ꎮ其中用于染色的是吲哚酚ꎬ所以制取染料需要将靛苷上面的苷健断开ꎮ靛苷能溶解于水ꎬ在水中浸泡时ꎬ靛苷上的葡萄糖会水解产生糖酶和稀酸ꎬ促使苷键断开ꎬ让吲哚酚从植物细胞中游离出来ꎬ故而制靛采用将蓝草置于水中浸泡发酵的方法ꎮ游离出来的吲哚酚在热水或者弱碱性溶液中会迅速氧化成靛蓝ꎬ呈现为不溶于水的悬浮物状态ꎬ最终徐徐下沉积淀ꎮ«天工开物»载: 每水浆一石ꎬ下石灰五升ꎬ搅冲数十下ꎬ淀信即结ꎮ水性定时ꎬ淀沉于底ꎮ [4]93即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ꎮ然而ꎬ靛蓝只有微弱的溶水性ꎬ染色时需要将其还原为靛苷ꎮ传统方法是用酒糟㊁草木灰与靛蓝在水里混合进行还原ꎬ其中酒糟的作用是通过发酵令靛蓝还原出靛苷ꎬ草木灰的作用是创造碱性环境使靛苷处于活态中ꎮ在此条件下ꎬ微生物在发酵产生的氢气ꎬ能让靛苷成为可溶于水的隐色体靛白ꎮ隐色体靛白在弱碱环境里呈豆绿色ꎬ接触空气后发生氧化作用ꎬ遂重新还原成为靛蓝而附在织物纤维上ꎮ所谓的 青ꎬ取之于蓝ꎬ而青于蓝 ꎬ就是通过观察染色过程的变化所得出的结论ꎮ尽管蓝染的原理相通ꎬ但具体方法还是有一定的灵活性ꎮ3.1㊀直接染色法直接用生鲜蓝草叶子染色的方法又叫缩合染色法[15]91ꎮ具体操作可以将蓝草叶子与织物一同揉搓ꎬ或是将蓝草叶子放在织物上加以锤打ꎬ或是先将蓝汁榨出来用以浸泡织物ꎮ其目的是通过破坏蓝叶的叶绿体ꎬ让靛苷从叶绿体细胞的破损处游离出来进行染色ꎮ此时ꎬ缩合在靛苷里的β ̄葡糖苷酶(BGL)会水解葡萄糖基团ꎬ释放出吲哚酚并在空气里被氧化ꎬ变为靛蓝ꎮ木蓝㊁菘蓝㊁马蓝和蓼蓝皆可用鲜叶直接染色ꎬ在笔者为协助复原唐代缭绫染色的研究中ꎬ发现采用蓼蓝鲜叶直接染色ꎬ可以染出碧绿和靛蓝的色彩ꎮ相对来说ꎬ染出碧绿的技术难度较大ꎮ本文以染碧色的缭绫织物为例(图6)ꎬ具体步骤是:取蓼蓝鲜叶捡摘27gꎬ加水270mLꎬ进行榨汁㊁过滤ꎻ织物浸泡ң明矾前媒染ң拧干ꎮ织物与蓝叶之重比为1︰3ꎬ织物与染液比为1︰100ꎻ浸揉时间约8minꎮ染后清洗晾干ꎬ注意用吹风速干ꎬ不宜日晒ꎮ如果染蓝色ꎬ相对容易ꎬ只需加大蓝叶配比ꎬ多更换几次新鲜染液便可以染成不同深浅色阶的蓝色ꎮ相对于制靛染色ꎬ用生鲜蓝叶染的蓝色和绿色较为清丽透彻ꎮ图6㊀直接染色的步骤Fig.6㊀Stepsfordirectdyeing3.2㊀水煮染色法水煮鲜叶染色自古就有ꎬ但现今已少见采用ꎮ如«天工开物 诸色质料»载: 月白㊁草白二色ꎮ(俱靛水微染ꎮ今法用苋蓝煎水ꎬ半生半熟染ꎮ) 王像晋纂辑«二如亭群芳谱»载: 小蓝每担用水一担ꎮ将叶茎细切ꎬ锅内煮数百沸ꎬ去渣ꎬ盛汁于缸ꎮ每熟蓝三停ꎬ用生蓝一停ꎮ摘叶于瓦盆内ꎬ手揉三次ꎬ用熟汁浇ꎬ挼滤相合ꎮ以净缸盛用以染衣ꎬ或绿或蓝或沙绿蓝ꎬ染工俱于生熟蓝汁内斟酌ꎮ [16]均为水煮染色法(图7)ꎮ20世纪70年代ꎬ吉岡常雄[17]㊁松本宗久[18]㊁山崎和树等在复原«延喜式»中的深缥㊁中缥㊁次缥㊁浅缥色的染色实验中都用过这种方法ꎮ吉岡常雄的实验是:取蓼蓝鲜叶500g捣碎ꎬ加15L水静置约1hꎬ用过滤出的染液可染约6m丝织物ꎮ常温下染带灰的浅蓝色ꎬ徐徐加温至60ħ时放入织物ꎬ再继续加温到70ħ可染带有紫光的靛青色ꎮ山崎和树的实验是:用20L水煮1000g鲜叶ꎬ染200~300g丝织物ꎬ染出浅缥色ꎬ添加鲜叶可染深缥色ꎮ杨建军等[19]15 ̄16煮染真丝绡的工序是:前处理(4L㊁70ħ水加10mL中性洗衣)ң煮鲜叶的染液(织物质量与蓝叶质量之比为1︰12ꎬ4L水ꎬ沸后煮10min)ң榨取鲜叶汁(700mL水ꎬ40g蓼蓝鲜叶ꎬ搅拌1min)ң浸染(把2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鲜叶汁倒入已冷却至40ħ的染液里充分搅拌ꎬ浸入真丝绡染色30min)ң氧化ң水洗ң晾晒ꎮ用水煮染色法的染色量和色牢度较好ꎬ但蓝色的光泽鲜亮㊁明快程度又略逊于生鲜叶直接染色法ꎮ图7㊀«二如亭群芳谱»书影Fig.7㊀PictureofErrutingQunfangpu3.3㊀自然发酵还原染色法发酵制靛方法有沤水发酵制靛㊁堆积发酵制靛两种ꎮ前者以印度为代表[20]ꎬ中国(浙江温州)[21]也有类似方法ꎮ后者以法国酵制菘蓝球为代表ꎬ日本(以德岛阿波蓝堆肥法为例)有类似方法ꎬ但各自又有所差别ꎮ沤水发酵制靛工序大体是(图8㊁图9):建池(印度建池有蓄水池㊁浸泡池㊁打靛池㊁蓄靛池ꎻ中国则将浸泡㊁打靛合一使用ꎬ另建蓄腐叶池)ң浸泡鲜叶(将鲜叶放入浸泡池ꎬ注水溢过鲜叶ꎮ印度做法是ꎬ在鲜叶上面压放横木桩加以固定ꎻ中国则用竹耙子挤压鲜叶让水没过后ꎬ放任浸泡ꎮ待发酵完毕)ң击打靛水(印度做法是将浸泡池里的发酵水排放至打靛池里后ꎬ人进入靛池内用脚击水ꎻ中国则是将浸泡池内的腐叶捞至蓄腐叶池后ꎬ用木耙击打浸泡池里的发酵水)ң制作蓝靛(印度做法是ꎬ将靛水排入打靛池外的小坑ꎬ然后舀出过滤ꎬ再将泥状靛放在钢锅内沸煮ꎬ再次取出过滤后放进压榨机挤去水分ꎬ再经切块㊁晒干㊁存放ꎻ中国则通过在靛水池里加蛎灰ꎬ沉淀蓝靛ꎬ然后排去浮水ꎬ舀出淀泥ꎬ经过滤后ꎬ直接保存)ꎮ图8㊀印度靛蓝工艺流程(一)Fig.8㊀Indianindigoprocessflow(Ⅰ)图9㊀印度靛蓝工艺流程(二)Fig.9㊀Indianindigoprocessflow(Ⅱ)㊀㊀堆积发酵制靛工序大体是(图10㊁图11):收割蓝草(法国每年6 10月收割菘蓝ꎬ其间多次ꎻ日本收割蓼蓝也每年6月份左右ꎬ但要看蓝叶长势后再定第二次㊁第三次收割)ң蓝草加工(法国做法是ꎬ将蓝草置于通风处晾干ꎬ再碾碎ꎬ然后堆积候其干燥ꎬ再后续加工ꎻ日本则将蓝草自然晾干㊁切碎后ꎬ借风吹分离茎㊁叶ꎬ取其叶用草袋装好ꎬ然后等秋天取用)ң蓝草自然发酵(法国做法是ꎬ堆积蓝草期间ꎬ择时浇水约一周时间ꎬ令其发酵至黑褐色后ꎬ用木模或手工揉成圆球状ꎬ晒干ꎻ日本则将蓝叶堆积ꎬ每隔四五天一次ꎬ适量洒水浸醒ꎬ维持堆积状态)ң添加发酵料制作靛蓝(法国做法是ꎬ将菘蓝球碾碎ꎬ加入石灰㊁粪水或尿搅拌ꎬ由糊状结成块状ꎬ晒干并制成小碎块的靛蓝成品ꎻ日本则拌以草木灰或石灰等ꎬ通过不断翻搅来提升蓝草的发酵温度ꎬ之后用土炼机将其制成方块的靛蓝成品)ꎮ法国和日本堆积发酵㊁制靛的工序有些不同ꎬ主要原因与所用蓝草不同有很大关系ꎬ因为法国用的是菘蓝ꎬ而日本用的是蓼蓝ꎮ31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图10㊀法国制靛工艺流程Fig.10㊀Frenchindigoproductionprocessflow图11㊀日本制靛工艺流程Fig.11㊀ProcessflowofJapaneseindigoproduction㊀㊀中国古代先有类似堆积发酵制靛的制药丸法ꎬ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 七月七日ꎬ遂作曲ꎬ是日也ꎬ可合蓝丸及蜀漆丸ꎮ 缪启愉辑释作 蓝靛或蓝烧灰或蓝根晒干为末ꎬ均可为散剂或丸剂 [22]ꎮ不过此与染色无关ꎬ另见«玉烛宝典»«初学记»«太平御览»等记载ꎮ明代有堆积发酵制靛法的记载ꎬ如«本草纲目»载: 亦可干收ꎬ用染青碧ꎮ 更具体的记载见于«北京地名典»: 明永乐年间ꎬ这里地洼水清ꎬ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㊁山蓝和菘蓝草ꎬ草出后ꎬ将其叶子铺在板上ꎬ渍之以水ꎬ使起酵发热ꎬ待至干燥ꎬ上下搅和ꎬ又渍水发酵ꎬ如是多次ꎬ至酵全息ꎬ则呈暗青黑色ꎬ谓之蓝靛ꎮ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ꎬ故称靛园厂㊁打靛厂和蓝靛厂ꎮ [23]类似还见于清代杨巩撰«中外农学合编»等ꎮ还原染色以中国多见使用的靛泥为例ꎮ建蓝气温适宜在20~30ħ条件下进行ꎬ制作染料使用的缸ꎬ分地面置缸和挖地埋瓮两种方式ꎬ后者和好处是即使冬天里也能维持保暖ꎮ原料的配置ꎬ以靛泥2kgꎬ合灰汁(草木灰与石灰质量以5︰1比例混合)20kgꎬ麦芽糖200gꎬ米酒100g的原料为例ꎮ将以上原料放入缸底(靛泥捏开用水兑解后加入)ң添加少量合灰汁㊁麦芽糖㊁米酒ң第三㊁四天发酵ң继续每天搅拌3次ң第六㊁七天搅拌时会浮起大量泡花(染液变为豆绿色ꎬ泡花蓝紫色ꎬpH值维持在10~12)ꎮ建缸过程中要观察染液的变化ꎬ如果染液为明显的绿色或紫黑色则表明发酵出现问题了ꎮ新缸建成后ꎬ如有旧缸ꎬ可与在使用中浓度较高的蓝缸交换液体ꎮ旧蓝缸习惯称 主缸 ꎬ交换液约为新建染液量的1/5ꎮ交换完毕ꎬ需在新㊁旧染缸中各加少量煮过的麦麸水ꎮ旧缸是搅拌后加麦麸ꎬ新缸不用搅拌ꎬ直接加入麦麸水即可ꎬ不过这道工序最好在液体交换后6h进行ꎮ4㊀养缸与蓝染的美建蓝之后ꎬ养缸颇不易ꎬ不过真正掌握染色本领是涉及从培育蓝草㊁生产靛泥㊁建蓝到养缸的一整套工夫ꎬ忽略其中一个环节ꎬ便无从区别多种显色不同的原因ꎮ一般来说ꎬ工坊一次建成的蓝缸不是一次用完ꎬ每次染布后ꎬ都要根据用量大小适量补充靛泥㊁烧酒补充营养ꎮ为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继续活跃繁衍ꎬ停工期间要每天搅缸ꎮ妥善管理蓝缸能真正体现匠人价值ꎮ诚如志村福美所言: 每个蓝瓮ꎬ都蕴蓄着蓝的一生ꎮ从木灰水的选择 那代表了蓝的体液ꎬ抑或血液 到蓝靛原料(发酵的蓼蓝叶)的状态ꎬ建蓝之人的心态㊁天候㊁季节 无以计数的条件聚合在一起ꎬ构成了一个蓝瓮的一生ꎮ蓝从诞生走向终焉ꎬ与人的一生何其相似ꎮ [24]旧时每人管理缸的数量为16个左右ꎬ如果有缸100个左右ꎬ需专职人员5~6人ꎮ管缸的人在每天结束染色后要检查这16个缸的状态ꎬ如果碱量不足(标准为pH10~12)要补充营养ꎬ同时还要通过添加石灰抑制杂菌繁殖以维持温度ꎮ如果要交换液体ꎬ要及时交换ꎬ以保证缸内发酵正常ꎮ夏天室内温度迅速升高时就要打开门窗㊁放下遮光帘调节ꎮ染色时ꎬ坯布要先过水ꎬ晾至半干后入缸ꎬ这样易于染匀ꎮ坯布要徐徐浸入染缸ꎬ缓缓舒展开并翻动ꎮ染色深浅㊁色泽等ꎬ取决于时间长短㊁次数与蓝液发酵程度ꎮ然而ꎬ即使想染淡的蓝色ꎬ用一4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两次染成也是不行的ꎮ高品质的淡蓝色要用专门染浅色的缸ꎬ先预染2次ꎬ水洗干燥后ꎬ再在浅色缸中染色3次ꎬ如此才能染出较好的淡蓝来ꎮ如果染绀色ꎬ最好也从色浅缸开始ꎬ再用深色缸ꎬ再用更深的缸ꎬ最后用最深的缸ꎬ至少染20多次ꎮ其间要重复进行7~8次水洗㊁干燥工序ꎮ靛蓝的色相大致区分为青㊁蓝㊁碧色ꎮ青即靛青ꎬ一种蓝中带紫或偏紫的蓝色ꎻ蓝即靛蓝ꎬ一种普蓝中略含黑㊁苹果绿的蓝ꎻ碧也即碧绿ꎬ是一种青绿或蓝绿的颜色ꎮ不过ꎬ蓝染的色阶远不止于此ꎮ最浅的蓝接近白色ꎬ如映青的淡水蓝色ꎻ稍深的蓝色ꎬ如隐含在薄冰中的葱茎色ꎬ可谓冰青蓝ꎻ再深的蓝ꎬ湖山相依的湖水ꎬ于冰青蓝中略显微黄ꎬ称碧水色ꎻ较碧水色更深的蓝ꎬ如尼罗河深处的水色ꎬ为绿中带青的尼罗蓝ꎻ较尼罗蓝还要深的深蓝叫缥色ꎬ具有东方情调ꎬ色彩介于葱绿和青紫之间ꎬ属于典型的中国蓝ꎻ较缥色再深的蓝叫绀色ꎬ其由蓝与黑过渡ꎬ是与普鲁士蓝相仿的藏青色ꎮ一般来说ꎬ染蓝至绀色已经是极致ꎬ再深就成接近于黑的深绀色ꎮ不过ꎬ每个人内心向往的蓝色是没有统一名称的ꎬ理想的蓝色需要经历等待ꎬ这种蓝不妨称作 伺蓝 [25]ꎮ5㊀蓝染工艺的源流蓝染起源于何时何地ꎬ至今还是一个谜ꎮ通常认为ꎬ它可能与生活和劳动有关ꎬ也可能与某种信仰有关ꎮ不过ꎬ在生产劳动中偶然发现损坏的蓝草叶从绿色变成蓝色ꎬ一定会让人感到惊诧ꎬ或此即为起源的契机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蓝染织物ꎬ来自于秘鲁北部海岸线附近的普雷塔遗址(图12)ꎬ它表明早在约公元前4000年的南美原住民已经在进行蓝染尝试ꎮJeffSplitstoser和JanWouters的测试证实了若干标本带有靛蓝与靛玉红分子ꎬ它来自于一种由豌豆科灌木叶子的靛蓝染料ꎮ欧洲的蓝染历史也非常悠久ꎬ如德国多瑙河河谷中部霍赫多夫墓葬ꎬ出土有古代凯尔特文化时期的菘蓝织物残片ꎬ法国罗讷河口省的阿达伍斯特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有使用过菘蓝的证据ꎮ此外ꎬ流行于南亚地区的印花布纹样图12㊀公元前4000年秘鲁的蓝染布Fig.12㊀Blue ̄dyedclothfromPeruaround4ꎬ000BC(图13)ꎬ其与巴基斯坦境内摩亨佐达罗文化遗址出土 祭司国王 服装上的 星星 纹相仿(图14)ꎬ后者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埃及室陈列有古埃及第十一王朝贵族所穿过的套头衣ꎮ套头衣由亚麻材料制成ꎬ纤细的质地洁白㊁纯净令人赞叹ꎬ而蓝染是作为套头衣的装饰条纹部分出现的ꎬ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埃及也已出现蓝染ꎮ但是并不清楚以上蓝染织物所采用的是何种染色工艺ꎬ但概率比较大的是直接染色工艺ꎮ图13㊀近现代南亚民间印花布图案Fig.13㊀FolkfloralclothpatternsinModernSouthAsian图14㊀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 祭司国王 Fig.14㊀The PriestKing unearthedfromtheArchaeologicalRuinsatMohenjo ̄daro直接染色法或是蓝草叶捣碎涂染在织物纤维上ꎬ或是将纤维与鲜叶放在一起搓揉ꎬ或将鲜叶放在布面上碾压捶打染色等ꎮ但是ꎬ为了避免损伤纤维ꎬ染色不匀及清洗黏附在纤维表面的蓝叶渣杂质等ꎬ可能是先将蓝草鲜叶放在容器内捣碎ꎬ再加水合成染液进行浸染的方法ꎮ但是从蓝草种植到采摘染色是一整套需要连续作业的工艺流程ꎮ植物染色在中国一直是与物候㊁节气相关的农事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为此中国很早就建立了染料生产管理方面的制度ꎮ如«周礼 天官» 染人 (图15)ꎬ其职事为: 掌染丝帛ꎮ凡染ꎬ春暴练ꎬ夏纁玄ꎬ秋染夏ꎬ冬献功ꎮ «周礼 地官» 掌染草 的职事是: 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ꎬ以权量受之ꎬ以待时人而颁之ꎮ [26]前者是治掌事务的官ꎬ后者是具体指导事务的官ꎮ可见最晚到汉代初期ꎬ中国已经有了指导征收蓝草ꎬ令其用秤称量轻重而后收纳ꎬ以待用时交给染人的专门分工ꎬ较为完备的管理植物染色生产的系统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经 采绿»: 终朝采蓝ꎬ不盈一襜ꎮ 很多人认为ꎬ«采绿»描写的是妇人思夫ꎬ期逝不至而怨511。

廿载一觉认知梦 十年辛苦不寻常

廿载一觉认知梦 十年辛苦不寻常

【本期焦点】Focus认知科学之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语言哲学家N.乔姆斯基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建设批准者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建人和领导者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教授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建人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带头人时任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蔡曙山教授廿载一觉认知梦 十年辛苦不寻常——清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创建发展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历程回顾文 蔡曙山 傅小兰 杨英锐 张 刚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爱做梦。

一些人在做美国梦,一些人在做中国梦,而有一些人则在做着一个奇异而美丽的梦——认知科学梦。

认知科学确实是一个梦,她虽说是一个奇异的梦,然而却是一个美丽的梦。

人类在600万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心智。

人类却梦想用自己的心智来破解心智的奥秘——这难道不是一个奇异的梦?然而,这个“上帝最后的秘密”却只有用人类心智才能破解——这难道不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就是要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

一、艰难创业时期(2000—2004)20世纪中叶,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和基因科学领域掀起的革命,导致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在美国建立。

认知科学的梦想,就是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

新世纪之初,有一些中国人,也开始做这个梦。

2000年,蔡曙山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处长的岗位,调入清华大学工作,担任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

时值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985计划”实施之初,王大中校长率领清华大学院部处级干部访问欧美一流大学,回校后制定一流大学建设规划。

一时间,清华上下热烈讨论“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规划何其辉煌!此时,任文科处长的蔡曙山教授根据认知科学在欧美蓬勃发展的形势,明确提出“不做认知科学,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温新红: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2007年12月11日《科学时报·大学周刊》)的论断,并向王大中校长进言:建立清华的认知科学。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1. 基本数据姓名:蔡曙山性别:男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通信地址: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电话:8610-62773687 (办)传真:8610-62786250电邮:sscai@2. 教育背景(1) 学士学位:贵州大学,1982。

(2) 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1987。

(3) 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2。

3. 访问学者(1)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

(2) 德国汉堡大学访问研究,2006,2008。

(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2007。

4. 现任工作和职务国内(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3) 中国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4) 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识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5)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6) 中国逻辑学会逻辑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7)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国际(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DLMPS);(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3)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4)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论文格式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论文格式
(鼠标移到此框四边,鼠标变为十字箭头 ,点击边框选中此框,然后按Del删除)
参考文献
[1]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7.
[2]佩罗曼M.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诠释[M].裴达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20.
结论是论文的“收尾之笔”,应是“点睛之笔”,应认真阐明本人在科研工作中创造性的成果和新见解,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见解的意义。结论中不要简单重复罗列实验结果,要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作出客观的叙述,并提出进一步的设想。应严格区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特别是导师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不用此信息时,删除此框。
插图和附表清单
提示信息:插图或附表清单并非必要。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有此页。图的清单应有图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表号、表题和页码。
根据所列内容,可将本页标题分别更改为“插图清单”、“附表清单”。
此页并非必要。不用此页时,请删除此页。
不用此信息时,删除此框。
(鼠标移到此框四边,鼠标变为十字箭头 ,点击边框选中此框,然后按Del删除)
请不要移动关键词框的位置。该框距页上顶25cm,距页左边4cm。
Abstract
提示信息: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应当与中文相同,英文摘要的实词在300个左右。
不用此信息时,删除此框。
(鼠标移到此框四边,鼠标变为十字箭头 ,点击边框选中此框,然后按Del删除)
Key Words:(用英文逗号“,”分隔)

提示信息:序并非必要。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论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起源、背景、主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主体部分引言中说明。

采矿系教师简介

采矿系教师简介

采矿系教师简介华心祝个人简介 (2)孟祥瑞个人简介 (2)高明中个人简介 (3)李德忠个人简介 (3)钱彪个人简介 (4)涂敏个人简介 (4)余忠林个人简介 (5)廖学东个人简介 (5)赵光明个人简介 (5)査文华个人简介 (6)杨科个人简介 (6)常聚才老师简介 (7)高召宁个人简介 (7)李迎富个人简介 (8)徐乃忠个人简介 (8)王磊个人简介 (9)成云海个人简介 (9)付志亮个人简介 (9)李英明个人简介 (10)付宝杰个人简介 (10)张向阳个人简历 (10)韩磊个人简介 (11)刘效云个人简介 (11)华心祝个人简介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2005年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97年入选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入选安徽省高校“十五”优秀人才,2007年荣获第八届“安徽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兼任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煤矿顶板事故防治专家组成员及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井工开采专家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库成员。

曾主讲本科生《煤矿开采学》、《非煤矿开采技术》、《采矿新技术》等课程。

主持完成和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校级教研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参编国家“九五”规划教材《采矿学》,第三批国家级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重点攻关等国家级项目5项,主持完成和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和承担其它纵横向科研21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共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3项,获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1项;获市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安徽省科技成果14项。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王兵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

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

已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1 篇、Science1篇、Phys.Rev.Lett.5 篇、J. Am. Chem. Soc.3 篇。

物理学院陈仙辉博士生导师,1992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4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1995年5月-1995年10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1998年7月---1999年2月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2001年1月-2003年1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访问教授;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叶邦角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现代物理知识》编委。

1995-1996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

1999年-2000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

2008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

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

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对生命3.0的质疑

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对生命3.0的质疑

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 对生命3.0的质疑蔡曙山摘㊀要:㊀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以后,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神话已成为现实,2017年泰格马克的奇书‘生命3.0“对人工智能赋予生命,2018年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告: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㊂这些 大问题 应该从生命进化㊁人类心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答案㊂在达尔文物种进化论和现代综合进化论(基因进化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本文创立心智进化论,对生命3.0提出质疑,最后得出结论:生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造生命违背了自然法则;心智和意识是生命的唯一标准,不存在其他的标准和定义;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永远不能也不可能充当上帝,更不可能是宇宙万物的主宰㊂关键词:㊀人工智能;生命3.0;生命进化;人类心智;心智进化论中图分类号:TP1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20)03⁃0083⁃(17)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3.008人类历史进入倒计时?当前的人工智能神话,最强的告诫莫过于 霍金警告 ㊂霍金多次表示, 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㊂他说: 到目前为止开发的原始形式的人工智能被证明非常有用,我却害怕创造出匹配或超越人类的某种东西的后果㊂我担心的是,AI会自己起飞并不断加速重新设计自己㊂人类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竞争,将会被超越㊂ ①科学界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转折点命名为 奇点 正如宇宙大爆炸也起源于这样一个奇点㊂②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霍金频繁地回答科学家㊁科技企业家㊁高级商业人士㊁政治领袖及公众问及的一些 大问题 ㊂这些回答形成了一份巨大的个人档案㊂霍金去世后,他的学术同事㊁家人和遗产管理机构合作,根据这份档案出版了‘十问:霍金沉思录“(BriefAnswerstotheBigQuestionsbyStephenHawk⁃38①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语言㊁思维㊁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 (15ZDB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非字面大脑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 (14ZDB154)作者简介:蔡曙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91)㊂史蒂芬∙霍金:‘十问:霍金沉思录“,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58页㊂奇点(Singularity)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存在的一种形式㊂它具有一系列奇异的性质,无限大的物质密度㊁无限弯曲的时空和无限趋近于0的熵值等㊂ing)㊂在该书 人工智能是否会以计谋打败我们 (WillArtificialIntelligenceOutsmartUs)一章中,霍金最后警告说: 计算机能力正在增长,量子计算机正在迅速实现㊂这将以指数方式的更快速度革新人工智能㊂量子电脑将改变一切,甚至人类生物学㊂ ①智能机器是否会成为人类 终结者 ?人类历史是否已经进入倒计时?对于这些 大问题 ,本文将从生命进化㊁人类心智的进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答案㊂人类心智的进化生命是宇宙和地球演化以及生命进化的产物㊂基因和心智是地球演化和生命进化的两个重要结果,心智的进化依次产生了神经㊁心理㊁语言㊁思维与文化五个层级的心智和认知形式㊂宇宙的历史150亿年,地球的历史46亿年,生命的历史34亿年㊂在生命的漫长进化中,直立行走㊁火的使用和语言的发明三大事件最终使人类进化为人㊂关于生命的进化,迄今有两种基本的理论和解释:达尔文进化论(Darwin sTheoryofEvolution)和现代综合进化论(ModernComprehensiveEvolution)㊂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认知科学的心智进化论(TheoryofMindEvolution)㊂1 达尔文进化论(物种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发表‘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㊂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竞争,适应者会生存下来,不适者则会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㊂生物通过遗传㊁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和发展㊂达尔文进化论的四个成分一是进化论,即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二是共同祖先学说,即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㊂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化学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三是自然选择,即优胜劣汰是进化的主要机制;四是渐变论,即认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而不是跃变式的,它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演化过程㊂2 现代综合进化论(基因进化论)综合进化论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它应用现代基因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充分重视基因的变异在生命进化中的作用,以此建立了新的生命进化理论,其主要之点是:第一,基因突变㊁染色体畸变和通过有性杂交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表现形式;第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进化是由于群体中基因频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四,隔离导致新种的形成㊂长期的地理隔离常使一个种群分成许多亚种,亚种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一步发生变异就可能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种㊂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了获得性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现象是群体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压倒一切的重要性㊂3 认知科学进化论(心智进化论)以上两种关于生命与进化的理论和解释,共同的缺陷是只看到生命的表现形态和基因的表现形态,而没有看到心智(Mind)的表现形态,没有看到心智在生命进化中的作用㊂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根据认知科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对生命的进化提出新的解释,这就是认知科学的进化论,即心智进化论㊂认知科学将心智看作是生48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3期㊀㊀①史蒂芬∙霍金:‘十问:霍金沉思录“,第158页㊂命进化的依据,并以心智为研究对象㊂认知科学是研究心智与认知现象及规律的科学㊂①认知科学的进化论或心智进化论,是根据认知科学的理论㊁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生命进化提出新的解释㊂根据认知科学的基本原理,将生命的进化过程看作是心智的进化过程㊂由于心智决定认知,因此,心智和认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决定了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㊂图1㊀动物心智进化图(蔡曙山:‘认知科学基础“2015)根据心智进化论,我们将生命35亿年的演化过程,看作是一个心智的进化过程,心智的进化水平决定了动物的种性和形态㊂动物心智的进化可以简略地用图1来表示㊂综上可以看出,达尔文进化论看到内在条件(遗传和变异)和外在条件(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的作用,但看不到基因在生命进化中的作用㊂综合进化论看到基因在生命进化中的作用,但却没有看到心智在生命进化中的作用㊂心智进化论重视心智在生命进化中的作用,超越了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和基因进化论,对生命的进化提出了新的解释㊂这里涉及古老的 心身问题 (Mind-bodyProblem),即心智和身体究竟谁是第一性的大问题,我们将这个问题留待后文讨论㊂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认知科学的科学和学科特征可以归纳为两句话:五层级贯通㊁多学科综合㊂五层级是科学结构, 6+1 是学科框架㊂1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按照心智进化论,动物心智的发展和进化经历了神经㊁心理㊁语言㊁思维和文化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五个层级的心智能力㊂人类继承了全部五个层级的心智和认知能力,而非人类的动物只具有神经和心理两个层级的心智和认知㊂对心智的进化进行结构的分析,我们建立了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㊂②在认知科学中,认知是用心智来定义的㊂心智是认知主体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得出有用信息,并用以指导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㊂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的五种心智使人类具备五种认知能力,这就是神经认知能力㊁心理认知能力㊁语言认知能力㊁思维认知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㊂五种心智和认知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我们称之为 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 ,五层级认知的关系如下:58蔡曙山: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①②蔡曙山:‘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㊁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㊂蔡曙山:‘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学术界“2015年第12期㊂(1)五个层级的认知首先被区分为非人类动物的低阶认知和人类特有的高阶认知㊂非人类动物仅具有的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称为低阶认知,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认知㊁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称为高阶认知㊂人类认知涵盖所有五个层级,包括高阶认知和低阶认知㊂从神经认知㊁心理认知㊁语言认知㊁思维认知到文化认知的发展,是动物和人类认知进化方向的体现;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的存在,是心智和认知进化各阶段能力的遗留㊂(2)每一种初级认知依次成为高级认知的基础㊂神经认知是心理认知的基础;心理认知是语言认知的基础;语言认知是思维认知的基础;思维认知是文化认知的基础㊂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是语言认知的基础;神经认知㊁心理认知和语言认知是思维认知的基础;神经认知㊁心理认知㊁语言认知和思维认知是文化认知的基础㊂(3)由于高级认知向下包含了较初级的认知,所以较高级的认知形式会对它所包含的初级认知形式产生影响㊂文化认知会对思维认知㊁语言认知㊁心理认知和神经认知产生影响;思维认知会对语言认知㊁心理认知和神经认知产生影响;语言认知会对心理认知和神经认知产生影响,等等㊂2 人类心智的进化与高阶认知在生命进化的漫长进程中,三件大事最终完成了人类的进化,这三件大事是:直立行走㊁火的使用和语言的发明㊂直立行走使猿的一支人猿走出丛林,走向平原,扩大了活动范围,并腾出前肢进行采摘和捕猎㊂火的使用使人类能够加工熟食,增强体魄,并能大量摄入异体蛋白,脑容量爆发式增大㊂①语言的发明使人类通过特有的抽象符号语言(概念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行为交际,协调更大范围的群体行为,使人类从相对弱小的个体形成强大的群体㊂在抽象符号语言(概念语言)的基础上,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语言和思维建构出理性逻辑的知识体系,知识积淀为文化㊂从此,人类的进化不再是或者主要地不是基因层次的进化,而是语言㊁思维和文化的进化,即人类心智的进化㊂②高阶认知的三种形式语言㊁思维和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三种认知能力㊂由语言认知㊁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构成的高阶认知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形式,非人类的动物并不具有这种认知形式㊂因此,高阶认知也就是人类认知㊂(1)语言认知600万年至200万年前,南方古猿首先发明出抽象表意的符号语言,据此,他们协调了更大范围的群体行为,战胜比他们更强大的猿类,走出非洲,把自己的基因撒播到全世界㊂在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中,语言认知是核心㊂在高阶认知中,语言认知是基础㊂语言的发明,使人类脱离非人类动物而最终进化为人㊂人类的存在,不过就是语言的存在㊂我言,故我在㊂③20世纪的语言学革命最终导致认知科学的建立㊂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以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理论为标志的语言学革命,这一革命成为认知科学革命的先声绝非偶然㊂从人类认知五个层级我们知道,语言是全部人类认知即高阶认知的基础,所以,认知科学革命从语言领域爆发是必然的㊂然后是相继发生的以蒙太格(R.Montague)为代表的语义学革命和奥斯汀(J.L.Austin)㊁塞尔(J.R.Searle)为代表的语用学革命㊂语言学的这些成就引发了语言与心智研究㊁④先天语言能力的研究㊁⑤言语行为的研究㊁⑥68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3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考古证据表明,人类脑容量的爆发式增大与火的使用处于同一进化年代㊂媒母(meme)亦称文化基因,是衡量人类心智的一个根本指标㊂基因(gene)则是衡量生理状态的指标,两者关系是心身问题的现代版本㊂蔡曙山:‘论语言在人类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㊂N.Chomsky,LanguageandMind,NewYork:Harcourt,Brace&World,1968.N.Chomsky,LanguageandMind.J.R.Searle,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9.语用学的研究㊁①意向性的研究㊁②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研究,③这些研究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心智,这些发展最终导致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的建立㊂(2)思维认知在抽象的概念语言的基础上,人类产生了抽象思维㊂这是人类进化中重要的一步,语言和思维建构了全部的人类知识体系㊂所以说,人类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以思维为特征的㊂笛卡尔尽人皆知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㊂笔者著文指出: 人类的存在,包括作为认知主体的存在,作为思维主体的存在和作为文化主体的存在,不过是语言的存在㊂ 我思,故我在 这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在认知科学发展的今天,应该被 我言,故我在 这个更深刻的命题所取代㊂ ④20世纪初,为解决第三次数学危机即数学基础的危机而建立的数学逻辑(MathematicLogic),在形式语言的基础上建立逻辑分析的形式系统,即一阶逻辑,将数学的基础奠定在形式语言和形式逻辑系统之上㊂1930年,哥德尔证明这个系统是一致的,即系统内所有可证的公式(定理)都是真的㊂这样,罗素悖论所引起的数学危机就解决了㊂同时,他还证明这个系统是完全的,即系统内所有的真公式都是可证的㊂尽管在历史上也曾经产生过如欧氏几何和亚氏三段论那样的公理系统,但在形式语言的基础上建立形式系统并证明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㊂1931年,哥德尔证明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定理: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这个非凡的定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哥德尔定理㊂⑤哥德尔定理分为两部分:第一不完全性定理和第二不完全性定理㊂第一不完全性定理说,如果一个至少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是一致的,那么,它就是不完全的;第二不完全性定理说,如果这个形式系统是一致的,那么,它的一致性在系统内是不能证明的㊂哥德尔定理在一致性和完全性之间建立关系:在一个形式系统内,一致性和完全性是不可得兼的㊂一致性是一个逻辑系统必须满足的,如果这样的话,则这个系统是不完全的,即系统内存在真而不可证的命题㊂并且,系统的一致性是系统本身无法证明的㊂哥德尔定理粉碎了人类可以全知全能的梦想,也粉碎了人类试图穷尽一切真理的梦想㊂哥德尔定理告诉我们,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㊂哥德尔定理是人类理智结出的最灿烂的花朵㊂(3)文化认知语言和思维形成知识,知识积累为文化㊂人类发明语言∙∙∙∙∙∙㊁建立思维∙∙∙∙㊁形成知识∙∙∙∙㊁产生文化∙∙∙∙,此后∙∙,人类∙∙的发展不再是或者说主要的不是基因层级的进化∙∙∙∙∙∙∙∙∙∙∙∙∙∙∙∙∙∙∙∙∙,而是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化∙∙∙∙∙∙∙∙∙∙∙∙∙∙∙∙∙,这是600万年前人类发明语言以后的发展历程㊂文化是人类认知的最高形式,文化认知是人类认知的最高层级㊂文化的内涵丰富,文化就是人化,是人所创造的一切存在物,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㊂文化的城邦化就是文明㊂另一方面,还要万分注意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人类文化连同人自身归根到底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离开自然,人类和文化都将不复存在㊂近代以来,文化和文明越来越成为自然的对立物和异己的力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警告的,人类正在遭到大自然越来越严重的报复㊂⑥文化的内涵丰富㊁结构复杂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级:科学㊁哲学和宗教㊂⑦还可以把文化按78蔡曙山: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①②③④⑤⑥⑦N.Kadmon,FormalPragmatics:Semantics,Pragmatics,PresuppowitionandFocus,BlackwellPullishers,2001.J.R.Searle,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J.R.Searle,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J.R.Searle,Mind:ABriefIntroduction,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蔡曙山:‘论语言在人类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㊂Gödel,Kurt.OnFormallyUndecidablePropositionsofPrincipiaMathematicaandRelatedSystems,translatedbyB.Meltzer,introductionbyR.B.Braithwaite,NewYork:DoverPublication,Inc.,196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㊂蔡曙山:‘自然与文化 认知科学三个层次的自然文化观“,‘学术界“2016年第4期㊂照七要素进行分类,即经济㊁政治㊁科学㊁宗教㊁道德㊁文学和艺术㊂①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都是人类知识的积淀和结晶㊂人类文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所以,由联合国发起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㊁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㊁世界自然遗产3类,足以彰显自然的价值㊁文化的价值㊁自然与文化的共同价值及自然与文化的关系㊂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㊂科学㊁哲学㊁宗教㊁经济㊁政治㊁道德㊁文学㊁艺术无一不是人类的创造,而且是人类以语言为基础㊁以思维为工具的创造㊂哥德尔从形式语言和形式系统创造了不完全性定理,揭示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揭示系统内存在真而不可证的命题,揭示系统无法证明自身的一致性㊂爱因斯坦从光速有限和坐标表决权两个前提创造了狭义相对论,推导出爱因斯坦公式,释放出原子能㊂20世纪的科学家从谱线红移这个物理现象,推导出宇宙膨胀的结论,建立了宇宙大爆炸论,等等㊂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心智发展的结果㊂那么,是否存在自然进化系统之外的生命?机器会不会进化?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生命?人工智能是否最终会超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对于这些 大问题 ,我们将通过对‘生命3.0“一书的质疑做出回答㊂对 生命3.0 的质疑近年,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一部奇书恐怕要数泰格马克(MaxTegmark)著的‘生命3.0“,此书一出,轰动天下㊂泰格马克,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在物理学上创立了平行宇宙论和数学宇宙假说㊂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物理实在其实都是数学结构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学描述所处的宇宙,甚至可以说宇宙本身就是数学㊂他关于星团的研究获得‘科学“杂志 2003年度突破奖 第一名,他被誉为 当今最具原创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㊂顶着这样的光环,2014年他与Skype创始人杨塔里安(JaanTallinn)共同创立了 未来生命研究所 (FutureofLifeInstitute,FLI)㊂FLI的目标很简单:保证生命有未来,会继续存在下去,并尽可能地兴旺发达㊂②泰格马克关于未来生命的设想要点如下:生命1.0发源于约40亿年前的生物阶段,在它的有生之年都无法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和软件,二者皆由它的DNA决定,只有进化才能带来改变,而进化则需要许多世代才会发生㊂生命2.0大约产生于10万年前,也就是人类诞生以后的生命形式㊂生命2.0虽然不能更新硬件,但可以更新软件,即可以重新设计自身软件的一大部分:人类可以学习复杂的新技能,如语言㊁运动和职业技能,并且能够从根本上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和目标㊂生命3.0是一种预言,目前在地球上尚不存在,它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还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而不用等诸多世代的缓慢进化㊂③对于泰格马克的这个奇思妙想,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㊂特别是对于 生命3.0何时出现 这个问题,泰格马克本人也承认 这个问题极富争议,而且争议得十分精彩 ㊂ 人工智能何时会超过人类 如果超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出现了,会是一件好事吗 这两个问题的不同意见见图2㊂在是非对错的判断上(横轴),卢德主义者(Luddites)④相信,人工智能的发展结果一定是坏的,所以反对人工智能㊂数字乌托邦主义者(DigitalUtopian)不仅认为超过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肯定会发生,而88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3期㊀㊀①②③④钱穆:‘文化学大义“,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3 57页㊂M.泰格马克:‘生命3.0“,汪婕舒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v页㊂M.泰格马克:‘生命3.0“,第33页㊂卢德主义出现于工业革命初期,那时候的手工业工人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出现非常愤恨,他们认为机械化和自动化使他们的工资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新技术迫使劣质产品进入市场㊂于是憎恨大机器,开始破坏这些新出现的机器设备,以换取就业㊂卢德主义者用来指代那些反对技术进步的人㊂图2㊀各个学派关于强人工智能的争议且认为那绝对是一件好事㊂大多数人是人工智能有益运动的支持者,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在卢德主义和数字乌托邦主义之间,对于超人类人工智能的出现,他们的态度是高度不确定,认为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㊂在时间早晚的判断上(纵轴),几年后出现超过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没有人相信㊂但卢德主义者㊁人工智能有益运动的支持者和数字乌托邦主义者这三类人尽管对超级人工智能的价值判断有差异,但却一致认为超过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在今后一百年内一定会实现㊂只有技术怀疑主义者认为,建造超过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实在是太困难了,没有几百年时间,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没有必要杞人忧天㊂泰格马克说,他曾当面向机器人制造专家罗德尼㊃布鲁克斯(RodneyBrooks)求证, 奇点 有无可能发生?①布鲁克斯回答: 百分之百地肯定,奇点不会发生在我的有生之年 ㊂泰格马克追问: 你确定你的意思不是99%? 布鲁克斯回答说: 不是没用的99%,就是100%㊂奇点根本不会发生㊂ ②泰格马克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他提出的思想㊁理论和观点值得严肃对待㊂下面是几个值得严肃认真思考的大问题㊂1 有无进化系统之外的生命对这个问题,虽然泰格马克没有给出明确的是或否的回答,但从‘生命3.0“一书的论述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㊂首先来看作者对生命的定义㊂泰格马克说: 生命最早是在何时何地㊁以何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宇宙中的呢?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㊂不过,有力的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现在大约40亿年前㊂不久之后,我们的地球上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㊂那些最成功的生命很快便从中胜出,并具备了某种与环境共生的能力㊂具体而言,它们就是被计算机科学家称为 智能体 (IntelligentAgent)的东西:这种实体用感应部件收集关于环境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以决定如何对环境做出回应㊂可98蔡曙山: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①②此处借指通用人工智能出现的转折点㊂M.泰格马克:‘生命3.0“,第42页㊂。

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

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
哲 学 是 认 知 科 学 的来 源 学 科 之 一 ,0世 纪 5 2 0
术、 脑与神经科学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 它们是此 后认 知 科学诞 生 的前奏 。领 导这 个 变革 的是 天才 的
语 言 学家 和语 言 哲学 家 乔姆 斯 基 ( . hm k ) N C o sy 。乔
姆斯基革命 的主要 内容包括 : 形式句法学 , 包括 s s
2 0世纪 5 0年代 是一 个 奇 特 的时代 ,我 曾经 将
收 稿 日期 :0 9 O 一 1 2 0 一 l 3
作者简介 : 蔡曙山( 9O , , 1 5 一)男 贵州贵 阳人 , 哲学博 士, 清华大学心理 学系教授 , 士生导师; 博 清华大学心理 学与认知科学研 究中 心主任 ; 教育部“8 9 5工程” 认知科学研究基地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逻辑学、 语言哲学 、 心智哲学与认知科学。 基金项 目: 本项研 究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当代认知科学重大理论及应用研究”项 目批准号:7Z O0 ) ( 0J D 0 5资助。

3 ・
晋阳学刊 2 1 0 0年第 3期

心 智 与认 知研 究 ・
格语 法 ( MG)促 进 了现代 语 言学 和 逻辑 学 的发 展 , ,
2 O次印刷 。由哈佛 大学 出版 的这本 不过 10页的小 7
开创了以形式 内涵语 义分 析为特征 的语 言学新方 向, 同时也展 示 了“ 式哲 学 ” 形 的新思 想和新 方法 阁 。
2 纪语 言哲 学 的 另 一 发 展方 向是 由后 期 维 0世 特根斯 坦绘制 蓝 图 、 奥斯 汀设计 框架 、 尔建 成大 厦 塞
书, 半个世纪 以来一直使用那种小开本。 在任何书店 和图书馆中, 它都不起眼地 、 非常谦虚地站在某一个 角落里。然而谁都知道 , 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

学术专家履历

学术专家履历

学术专家履历
基本信息
- 姓名:[姓名]
- 学术领域:[学术领域]
- 学术职称:[学术职称]
教育背景
- 毕业学校:[学校名称]
- 学位:[学位名称]
- 毕业时间:[毕业时间]
工作经历
- [起止时间]:[工作单位],[职位]
- [工作职责/研究项目]:
学术成就
- [成果1]:[说明]
- [成果2]:[说明]
学术奖励
- [奖项1]:[说明]
- [奖项2]:[说明]
学术兼职
- [兼职1]:[说明]
- [兼职2]:[说明]
学术论文
- [论文1]:[论文题目]
- [期刊/会议名称],发表时间:[发表时间] - [论文2]:[论文题目]
- [期刊/会议名称],发表时间:[发表时间]
学术著作
- [著作1]:[著作名称]
- 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时间]
- [著作2]:[著作名称]
- 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时间]
学术讲座
- [讲座1]:[讲座题目]
- 主办单位,讲座时间:[讲座时间]
- [讲座2]:[讲座题目]
- 主办单位,讲座时间:[讲座时间]
以上为学术专家履历的基本框架,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和个人背景,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份文档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简介【模板】

教师简介【模板】

教师简介
一、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王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2.09
民族:汉
职称职务:讲师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最后学历:博士
最高学位:博士
工作单位:**大学
通信地址:浙江省**市茶山高教园区**大学南小区数电学院
邮政编码:******
E—Mail :wangming@
二、从事研究的专业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的专业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

主要研究方向:
三维重建技术是是计算机图形学下几何建模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在计算机中再现逼真的物体模型,通过自然交互给用户
以直观的感受。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跨越空间的限制,呈现潜在的物体形态。

该技术在医学、教育和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主要工作经历
2014.09至今**大学
四、近年来主持的主要教学科研项目
**市公益性工业科技项目,G********,户型快速重建与虚拟展示技术的研究,2017/01-2018/12,2.5万元,主持。

五、近年完成的主要教学科研成果目录(含论文、课题、科研获奖、教学成果)无
六、研究生培养情况
非硕士生导师。

(2018年3月更新)。

蔡曙山 认知科学导论

蔡曙山 认知科学导论

蔡曙山认知科学导论
《认知科学导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15ZDB017)的阶段性成果,是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在清华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约30轮次的课程实践的总结。

全书以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为指导,从脑与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五个部分共17章,展开对人类心智和认知的研究。

资料翔实,成果丰硕,体现了交叉学科的丰富性,涵盖认知科学五个层级重要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认知科学导论》的出版,对我国认知科学及交叉学科的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适合认知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用作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以上领域科研人员参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导老师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导老师简介
姓名
卞慧敏
性别

学历/职称
研究员,博导
教研室
临床药理
研究方向
中药心脑血管药理的研究
联系方式
86798398
13851495212
个人简介
近年来共主持和参加各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16项;已鉴定的10余项课题,均获鉴定专家的好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获得种类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编写了《临床方剂丛书-养生实用方》等著作8本。参加科研的新药已有多项获得了临床批件。指导本科生论文获江苏省高校优秀论文二等奖,获科创杯省级二等奖,校银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天然药物》、《药物生物技术》、《世界中医药》等10多家杂志编委。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部、省级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14项,包括“十五”重大攻关项目“50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标准修订用样品的统一加工炮制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财政部重大科技专项“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百合知母汤与绝经综合征肾虚证方证相应关系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茱萸炮制前后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炮制机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中药饮片煅制共性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研究”等3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作为负责人,负责《中国药典》30多个中药炮制品种的修订研究任务。主编并出版了“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和《常用中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制剂前处理新技术与新设备》、《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等8部教材和著作,现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专论》“十一五” 卫生部研究生规划教材。近年来在国内外相关药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SCI收载论文18篇。1995年“中药马钱子炮制机理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中药草乌、半夏的炮制研究”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中药马钱子药代动力学及其代谢物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山药等十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均为第一完成人。开发研究新药9项,6项新药获临床研究批件,1项将获新药生产证书,获发明及实用型专利4项,专利公开12项。培养硕士生34名、博士28名、博士后9名。1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分别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博士论文。1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
1. 基本数据
姓名:蔡曙山
性别:男
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
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通信地址: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斋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电话:8610-62773687 (办)
传真:8610-62786250
电邮:sscai@
2. 教育背景
(1) 学士学位:贵州大学,1982。

(2) 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1987。

(3) 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2。

3. 访问学者
(1)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

(2) 德国汉堡大学访问研究,2006,2008。

(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2007。

4. 现任工作和职务
国内
(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3) 中国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4) 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识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
(5)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6) 中国逻辑学会逻辑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7)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国际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DLMPS);
(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3)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
(4)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5. 以前的工作和职务
(1) 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首任处长,2000-2005。

(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处长,1992-2000。

6. 现任学术兼职
(1) 《科学中国人》编委;
(2) 《学术界》学术委员;
(3) 《逻辑学研究》编委;
(4)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编委;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

7. 现任与曾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1) 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2) 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3) 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4) 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5) 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6) 重庆大学客座教授;
(7) 天津商业大学兼职教授;
(8) 深圳市行政学院、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客座教授;
(9)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客座教授
8. 教学经历和已经开设的课程(仅列清华大学部分)
逻辑学
(1) 数学逻辑
(2) 模态逻辑
(3) 多值逻辑
(4) 现代逻辑和形式化方法
逻辑学和语言学
(5) 语言逻辑
(6) 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
(7) 语用学和自然语言理解
语言哲学
(8) 言语行为理论
(9) 语言哲学
认知科学和交叉学科
(10) 认知逻辑
(11) 心理逻辑
(12) 心智哲学
(13) 心理学哲学
(14) 认知科学系列讲座
9. 研究生、博士后培养
(1) 指导美国普度大学留学生1名(Natalie Beltz,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urdue University, 2008, Major Psychology and Chinese Culture)
(2) 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人,其中1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唐芳芳,2005)
(3) 已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其中1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并被评为优秀博士毕业生(王志栋,2008)
(4) 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其中1人已出站,获博士后优秀论文(张寅生,2006);正在指导2名博士后均为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回国博士(衣新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心理学博士,目前研究课题认知心理学;白晨,日本东北大学信息学博士,目前研究课题认知心理学)
10. 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计划
研究领域
(1) 逻辑学(主要研究方向:数学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哲学逻辑;语言逻辑等)
(2) 哲学(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
(3) 认知科学的一些领域(主要研究领域:认知逻辑;心理逻辑等)
研究计划
(1) 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任首席专家,2007年至今。

(2) 认知科学研究,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项目,任基地主任,2004至今。

(3) 数字化的逻辑基地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2001-2005。

(4) 语言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01-2005。

(5) 语言逻辑及其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教育部重大项目,负责人,2001-2005。

11. 合作研究经历
(1) 清华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合作项目(PNP Program),项目负责人,2006年至今。

(2) 自然与人工认知系统跨模型交互研究计划参加者(Cross-modal Interac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ognitive Systems, CINACS),中德博士生交流计划,清华大学与德国汉堡大学合作项目,2005年至今。

(3) 中国教育部认知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负责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信息学院、医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合作项目,2005年以后。

12. 代表性学术成果
专著
(1) 蔡曙山(2008) 《自然语言的形式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蔡曙山(2007) 《语言、逻辑和认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蔡曙山(1998) 《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重印。

作者改进了英、美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塞尔(John R. Searle)等人的工作,建立了语用逻辑形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

这项研究受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科学国家总统奖章获得者、著名语言哲学家塞尔的赞誉。

本书被University of Alberta Libraries等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大学图书馆列入“语言学和哲学”(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类推荐书目。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该书书评。

《中国哲学年鉴》(1999)“新书选介”对该书作专门介绍,并连续多年对该书及相关成果作专门介绍和评论。

《哲学动态》等多家杂志发文评介这一方向的发展和作者的贡献。

本书被国家图书馆、国内各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台湾地区各大学图书馆收藏,被国家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选为浏览书目,并入选哲学·心理类常备书架(Standing Bookcase)。

本书还被国内多所高等院校指定为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研究生参考书。

编、译著
(1) 米黑尔·罗科、威廉·班布里奇编(2003),蔡曙山等译(2008) 《聚合四大技术力量,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Cai, Shushan, editor in chief (2008) Proceeding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7,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08.
(3) Cai, Shushan, editor in chief (2008) Mind and Cognition, Beijing: Tsinghua-Springer Press,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