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鼻祖。他创立了一套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道德教育观念。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产婆术”等道德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美德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苏格拉底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苏格拉底宣称,“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也就是说美德是知识是其可教的前提与基础。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定义的那样,是对事物认知以及对其内部存在规律了解,而是人们通过理性的判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普适”的概念认知。而且他认为有用的知识主要是指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善的知识,是一种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但是美德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一方面,美德的教授并没有专门的“美德教师”来帮助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这种知识并不像某种具体的学科或者技能,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道德教育目的是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行。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是道德的最高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而美德的获取要通过人们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也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就是“认识你自己”。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挖掘受教者本身就具有,但是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行,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发掘来实践德性、确立坚定的道德价值观而达到“善”的境界。

通过“产婆术”来实现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已由神赋予在人的心中,“教”其实就是唤醒人们前世美德的记忆的过程。苏格拉底说:“我是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从不直接向受教育者传输所谓的概念或者规范,而是通过“产婆术”,也就是问答法来启发受教育者,使其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美德的知识。“产婆术”主要包含四个过程:(1)讥讽: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对自己的回答产生疑问;2)助产: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论证启发诱导对方思考,引出自身具有的知识;(3)归纳: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4)定义:概括出一般定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主要有:

关注美德的知识性,为受教育者创造学习的环境。苏格拉底告诉人们“美德即知识”就是在启发我们,美德是一种知识,是知识便是可教的。就像知识的传授需要学习的环境,美德的传授也要有一定的环境。但是美德这种知识又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区别它与其他知识技能教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教授有关美德的知识和规范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道德教育,我们不仅

要让受教育者知道“是什么”,“怎么做”,还要让受教育者心中真正建立起美德的尺度,形成“心之所向”的美德价值观。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有直接的,浅显易懂的教育,比如美德条例,规范的教授,也要有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树立榜样,言传身教等等。

关注受教育者本身的美德,擅于发掘美德。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说的“前世的美德记忆”虽然体现了其唯心主义的一面,但却充分的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主张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引导受教育者独立的思考,充分的认识自我。作为道德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现并挖掘受教育者本身就具有的美德,再进一步循循诱导,激发出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实现美德价值观的建立。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教育者不能发掘受教者本身具有的美德,全盘否认受教育者自身的优秀品性,或者只注重教授美德的定义和规范,那么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否算是成功呢?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完全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尚且没有认识到自己具有的品德,又怎能充分认识道德本身,并且有意识的体现符合美德的行为。

知行合一,让受教育者成为美德的实践者。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是有必要的,但是仅仅知道道德知识和规范并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古人云:“闻之也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篇》)。听别人说而自己没有见到,那么听得再多也还会有错误;自己见到了但没有真正弄懂,那么即使一时能强记也仍旧不明白它的意思; 真正弄懂了却不付诸行动,那么懂得再多也还是不能前进一步。也就是说,认知与接受之间有距离,接受与践行之间也有距离。认知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进一步理解、认同和接受,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观念。而受教育者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后,要进一步将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够转化为道德实践。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或认识层面,还要走出理论,走向实践。使受教育者内心认同某一合情合理的道德规范,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有真心诚意地按此道德规范去做的意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