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弹力教案及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一些物体有弹性而且能够产生弹力。
2.发现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能够在学习中提升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习准备:弹簧、海绵、橡皮筋、握力器、拉力器、拉簧、钩码、弹簧测力计、钩码、笔袋、钢尺、刷子学习过程:一、材料导入课件出示三个材料,孩子说出名称,激起大家想一起研究的欲望。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过渡:你们想玩吗?不过在玩之前老师有一定的要求,一起进入活动一。
活动一:认识弹性和弹力1.玩一玩:小组内玩3个材料,(可以用压一压、拉一拉的方法),仔细观察物体发生的变化。
2.说一说: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3.小结得出:当物体受到外力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作弹性。
(板书)4.这些具有弹性的物体,还能够产生弹力。
(板书揭题)三、探究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游戏:两个孩子拉伸拉力器,比力气的大小。
过渡:难道拉力和弹簧拉伸长度有关系吗?又有什么关系呢?一起进入活动二。
活动二:研究拉力与弹簧伸长长度之间的关系1. 在弹簧下挂上1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长度,并在对应位置做上记号。
2. 在弹簧下挂上2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长度,并在对应位置做上记号。
3. 在弹簧下挂上4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长度,并在对应位置做上记号。
4.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完成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得出: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
(板书)四、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过渡:我们在弹簧下面挂上钩码,产生拉力,一个钩码产生拉力多少,两个钩码产生拉力多少呢?人们根据弹簧受力后伸长的规律制作了弹簧测力计。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成(出示图)2.想不想学会使用它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二活动三: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1.观看视频,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弹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7.2《弹力》教学设计岳西县河图中心学校伍宏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4.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难点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三、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二、弹力活动:让学生用力使课桌上的直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手有什么感觉。
思考:当使直尺、弹簧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弹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提问:那之前老师做的实验、举得例子中物体的形变都很明显、很容易观察的,那老师有一个疑问,当老师用手压桌面的时候桌面有没有发生形变呢播放实验动画练习: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弹力,体会到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1:没有.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也能极为自然的引出弹力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弹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七章力第2节弹力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弹力的概念,会讲解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弄明白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2.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三、教学准备教具、展台、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直尺、橡皮筋等四、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撑竿跳高、普通跳高体育比赛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为什么比普通跳高取得成绩好?2.探索新知(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用力压直尺,体验手感,松手后,直尺恢复形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根铜丝,用力弯折,使其变形,手放开,铜丝不能恢复原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弹簧、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提出问题:弹簧是否能被无限拉伸?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阅读课本第6、7页内容,然后再动手实验:(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指针、刻度板、拉环和挂钩组成。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弹力,并能解释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3.能够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出物体的伸长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弹力的作用和原理;2.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力的概念和计算。
2.引入:介绍弹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3.讲解:通过板书和示意图,讲解弹力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原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实际操作:将一根弹簧固定在墙上,挂上不同质量的物体,并测量物体的伸长量。
然后,给出物体和弹簧线径的数值,让学生计算伸长量。
5.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并让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6.小结:通过报告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并能根据给定的物体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实际应用。
实际操作环节也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弹簧线径计算物体的伸长量还存在一些困惑。
在下一堂课中,我将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有机会多次进行计算,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我还会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还会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弹力的作用和原理。
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力弹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力弹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掌握弹力的基本含义与产生条件。
学生应能识别和区分不同性质的力,尤其是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简单力学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及产生条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弹力,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弹力与形变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弹力的作用效果,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获取学习内容。
2. 教学工具准备:准备弹簧、橡皮筋、小车等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弹力概念。
3. 教学课件准备:制作包含力与弹力概念、实例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等内容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通过上述教学准备,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力与弹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用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按门铃、弹吉他等。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力的概念。
二、新课内容展示1. 力的基本概念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力的基本概念。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如推桌子、拉弹簧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力的存在。
随后,结合课本和课件,详细讲解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弹力的概念及特性在讲解完力的基本概念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及特性。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如按压海绵、拉橡皮筋等),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形变,并解释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节弹力整体设计本节课一共包括两个部分,1.弹力;2.弹簧测力计;其中弹簧测力计是重点。
本节课在教学的组织上应该以事例和实验为主,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概念。
可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做,也可以增加一个弹性与塑性的对比演示实验。
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边探索思考边试着应用。
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学会探索遇到的新器材的使用方法而打好基础。
让学生领会间接测量原则,即用可直接度量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测量的量。
在探究教学中重点放在“实验”“评估”“交流”要素上。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养成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科学道理的情感,提高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箭、拉力器、弹簧、弹簧测力计、头发、直尺、橡皮泥、弹弓、乒乓球。
知识准备: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方案1.情景导入:在奥运会上,人们会观看跳高比赛,运动员那有力的助跑、优美的弧线、成功后的喜悦,都会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组画面(多媒体播放):引导:撑杆跳高比普通跳高跳得高,借助了什么力呢?方案2.演示导入:演示1.拉开的弹弓能把小纸团弹出去;演示2.拉开的弓箭能把箭射出去。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二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弹力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弹簧的弹性特性和弹簧常量的计算方法;3.理解胡克定律的含义和应用;4.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与弹力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弹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与弹力有关的日常现象,如弹簧秤的使用、弹簧床的弹性等,激发学生对弹力的注意和兴趣。
2. 呈现知识点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呈现《弹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弹力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3. 引导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弹簧的弹性特性和弹簧常量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胡克定律。
4. 理论总结通过导入实验结果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胡克定律的含义,并进行相关计算和实际应用练习。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与弹力相关的拓展应用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保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2.弹簧;3.弹簧秤;4.实验用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对弹力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1.实验设计不够完善,需要更详细的步骤和操作指导; 2.教具准备不够充分,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设备;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合理调整课堂的节奏和时间分配。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弹力的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弹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三)进入新课,科学探究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 验操作。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1.用 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2.用 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4.用 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 状。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 复原状。师:请各小组(每 3 人一组)讨论这几种实验 现象分类,并说出分类时的特点。第 2 页共 3 页生:第 一类:弹簧、橡皮筋、气球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 不受力时恢复原状。第二类:橡皮泥、面团特点:受到 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师:像弹簧这 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大家能给这种性质起个 名称吗?(如学生想不出来,可引导:用手按皮肤,皮 肤凹陷;撤去力,恢复原状。这叫皮肤有?)生:弹性! (板书弹性定义)师:像面团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 殊性质,叫做塑性。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 出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例子。生:弹性:弓箭、弹 簧、蹦极、拉力器、跳跳床、弹簧门、跳板、撑杆跳、 拍皮球塑性: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揉面团、折纸、沙滩 上留下脚印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弹性。师:请同学们 拿好弹簧,听我的口令:拉长!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生:
力分析 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通过相 互间的合作交流,能对具体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 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 教学策略选 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 择与设计 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 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师:一个物体受到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创设情境,引入 新课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 改变物体的形状。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从“力可以 教学过程 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 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 5 种器材来做实验; 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 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好,开始实验(按压器材…… 撤去力……)。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弹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握力计
弹簧秤
托盘秤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的名称
1.一根长 10 cm 的弹簧,受 0.5 N 的拉力时,伸长到
12 cm;当它受 1.5 N 的拉力时,弹簧的长度为
cm(弹簧始终在弹性范围内)。
2.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三、巩固 A.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量范围
分为两组,分别用力拉物品,观察物体形状,撤去拉
力,再观察物体形状。
用力被拉断; 撤力,无法复原
学生 活动
一、引入 新课
用力被拉长; 撤力,恢复原状
活动、
思考、
交流
提问: 通过活动体验,说说用力被拉长,撤力恢复原
状的弹簧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点?而用力被拉断,撤力
无法复原的粉笔和橡皮泥有什么共同点?
提问:弹簧、橡皮筋受力形状改变,撤去力后,恢复原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 能力,已基本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 识。教学过程设计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及相关实验,可以由此引 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成两部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其中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重 点,教材通过对弹性和塑性的感知入手,以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为力学测量 的基础,这样对于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基本概念具有了重要 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必要 的基础。
弹力作为一种力,如何判断它的存在及大小呢? 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判断力的大小 思考 2:
若物体产生弹力时,形变微小,力的作用效果不明 显,怎么办?
演示实验:将一个扁平的玻璃瓶中灌满水(加有红 墨水),塞上插有细空心玻璃管的塞子,观察玻璃管液 面位置(如图),用力捏玻璃瓶,仍观察玻璃管液面位置 (如右图)。
《第七章 第2节 弹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弹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3. 能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和概念,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弹力现象,运用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案例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如弹簧、小球等。
3. 准备一些弹力相关的简单问题,供课堂讨论。
4. 准备一些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具有弹力现象的实例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弹力存在并认识弹力现象。
(2)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弹力,并通过类比方式说明弹力与重力、万有引力等力的不同。
(3)提出教学目标:理解弹性与塑性概念,了解弹性限度。
2. 讲授新课(1)弹性:通过演示小车碰撞弹簧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其特征。
通过分析弹簧恢复原状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弹性势能的概念。
(2)塑性:展示橡皮筋被拉长、金属圆筒压扁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塑性的概念。
(3)弹性限度:通过实验展示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弹性限度。
3. 学生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
(2)实验器材:弹簧、小球、直尺等。
(3)实验步骤:先确定弹簧原长,然后拉伸或压缩弹簧,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4)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
4. 课堂小结(1)回顾弹性与塑性的概念。
(2)总结弹性限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3)强调弹力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下一节《摩擦力》内容,思考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
6.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弹力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1 弹力教学是否明确了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1.3 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2.1 弹力教学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
2.2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难度和挑战性?
2.3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3.1 弹力教学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3.2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4.1 弹力教学的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
4.2 教学评价是否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3 教学评价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教学环境的优化
5.1 弹力教学的教学环境是否舒适和安全?
5.2 教学环境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5.3 教学环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通过对弹力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希望教师们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案及反思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2. 详细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2) 弹力的方向及其作用;(3) 弹力的测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方向及其作用;2. 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2)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弹簧门的开启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钩码重量下的弹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作用。
6.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形变,形变越大,弹力越大;3.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弹簧测力计在不同钩码重量下的示数;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钩码重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作用,再结合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座椅的原理。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弹力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育领域,弹力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量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弹力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弹力教学的目标应该明确而具体,能够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1.2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3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匹配,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 弹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2.2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
2.3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避免过于简单或者复杂。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3.1 弹力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量,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教师应该灵便运用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预和思量。
3.3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4.1 弹力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课堂表现。
4.2 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4.3 教学评价的方式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师应该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5.2 学生的反馈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参考,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5.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持学习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结论:弹力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教师在实施弹力教学时需要认真思量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弹力教学反思(汇总8篇)

弹力教学反思(汇总8篇)弹力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讨论式教学为背景、科学探究为主线。
1、讨论式教学为背景:作为教学过程的背景模式,讨论式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
为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与创造活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整节课把《弹力弹簧策力计》分为三个大问题,三个大问题又分为十余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问题的教学过程。
每一个问题生成后先让学生讨论、各述己见,然后再解决。
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2、科学探究为主线:探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变成一种类似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
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出结论”等三个层面。
本节课分为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弹性、塑性)。
第二次: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第三次:提出问题(关于弹簧测力计你想知道的问题)观察(分享收获)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动手实验得到结论三次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潮迭起,既达到了探究与学习的目的,又使他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会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以及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但是我在操作过程太过冒进,没有注意要学生的反应,一味想将课堂内容,考点攻破,最后收到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
教师在教学时切记慢慢引导,慢工出细活啊!弹力教学反思【篇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影片和Powerpoint幻灯片。
开始我联系生活,播放了全运会的一些体育精彩片段,再现跳板、蹦床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用身边的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弹性形变之后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弹力教案及反思.pdf

第三章相互作用2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使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及微量放大法解决问题的巧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目标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形变.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3.知道常见的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4.理解胡克定律并会进行相关计算.自主探究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叫做形变.2.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3.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4.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对与它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5.胡克定律:弹簧发生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公式为,式中的k为,单位是.合作探究一、弹性形变和弹力【演示实验】把尺子掰弯;轻拉或压缩弹簧;将空的粉笔盒压扁;用力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问题:1.物体产生这些形变的原因是什么?2.撤去手的作用力后,直尺、弹簧、粉笔盒、海绵,哪些能恢复原状,哪些不能?3.如果用力使劲拉弹簧,使其形变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吗?4.有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可以发生明显的形变,比如手拉弹簧,而有些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形变,比如手压桌面等,是不是这些硬的物体不发生形变呢?说明:仔细阅读课本P54,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实验,体会物理学中放大微小形变的方法.1.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2.物体的形变可分为和.3.如果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了,撤去作用力后物体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所有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存在一个.4.弹力的产生条件:(1);(2).5.下图中跳板对运动员的弹力(支持力)的作用过程:发生了形变,对产生了弹力的作用.运动员对跳板的弹力(压力)的作用过程:发生了形变,对产生了弹力的作用.二、弹力的方向【活动探究】压力、支持力和拉力1.如图所示,探究放在水平面(软塑料板)上物体的压力方向.2.如图所示,探究物块和斜面(软塑料板)间的弹力方向.3.如图所示,探究两个小球之间的弹力方向.4.如图所示,探究绳中的弹力方向.【归纳总结】1.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①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②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③点点接触: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2.绳子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子的方向,即与绳子的伸长方向.三、胡克定律【实验探究】探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1.实验探究目的:探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2.设计实验方案:(1)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刻度尺、钩码等.(2)实验过程设计:.3.实验数据记录:4.实验数据分析:.5.总结实验结论:.【归纳总结】1.弹簧的弹力大小跟弹簧的成正比,表达式为,劲度系数k跟弹簧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及长度有关,反映了弹簧的特性.2.胡克定律对一般物体,一般物体的弹力大小只能表述为弹性形变越,产生的弹力越.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能产生弹力2.如图所示,A、B表面均光滑,天花板和地面均水平,A、B间一定有弹力的是()3.如图,一个小球用两根轻绳挂于天花板上,球静止,绳1倾斜,绳2恰竖直.则小球所受的作用力个数()A.一定是两个B.一定是三个C.可能是四个D.可能是两个,也可能是三个4.如图所示,A的质量是2kg,B的质量是1kg.设接触面是光滑的,A和B都静止不动,其中A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弹力的有()5.玩具汽车停在模型桥面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桥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桥梁发生了弹性形变B.汽车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C.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桥梁发生了弹性形变D.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6.如图所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重为G,平衡时球在A位置.今用力F将小球向下拉长x 至B位置,不计弹簧自身的重力,则此时弹簧的弹力为()A.kxB.kx+GC.G-kxD.以上都不对7.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G A=3N,G B=4N.A用细线悬挂在顶板上,B放在水平面上,A、B间轻弹簧中的弹力F=2N,则细线中的张力F T及B对地面的压力F N的可能值分别是()A.5N和6NB.5N和2NC.1N和6ND.1N和2N8.一辆拖拉机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拖拉机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拖拉机不受弹力B.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拖拉机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拖拉机也发生了形变C.拖拉机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拖拉机发生了形变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体育课上一学生在水平篮球场上拍篮球,如图所示,试分析篮球与地面作用时,地面给篮球的弹力的方向为()A.斜左上B.斜右上C.竖直向上D.竖直向下10.如图所示,轻弹簧的两端各受10N的拉力F的作用,弹簧平衡时伸长了5cm(在弹性限度内);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为400N/mB.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为200N/m,弹簧的劲度系数k会随弹簧弹力F的增大而增大C.根据公式k=????D.弹簧的劲度系数k不会随弹簧弹力F的增大而增大11.请在图中画出杆或球所受的弹力(丙图中O为球心,O'为重心).参考答案自主探究1.形状或体积2.恢复原状3.不能完全恢复原来4.恢复原状接触5.弹性形变正比F=kx劲度系数N/m合作探究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力2.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3.弹性限度弹性限度4.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5.跳板运动员运动员跳板二、弹力的方向2.收缩相反三、胡克定律1.形变量F=kx2.不适用大大课堂检测1.D解析:弹力是接触力,因此要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故选项B错误;当物体互相接触但不发生形变,即恰好接触时,物体之间也无弹力,选项A错误;当物体发生了形变,但不能恢复形变,也无弹力产生,只有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之间才会有弹力,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2.B3.A解析:假设去掉绳1,小球仍处于原来的状态静止不动,所以绳1对小球不产生拉力作用;若去掉绳2,小球不会静止于原来的位置,所以绳2对小球产生拉力作用.所以小球受到重力和绳2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4.CD解析:A、B图中物体A和B尽管接触,但两者并不挤压,所以A和B之间不产生弹力,A 受的弹力只有地面的支持力;C图中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和B的压力两个弹力的作用;D图中因为B 的质量小于A 的质量,因此A 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两个弹力的作用.5.C解析:汽车与桥面相互挤压都发生了形变,选项B 错误;由于桥面发生弹性形变,所以对汽车有向上的弹力,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由于汽车发生了形变,所以对桥面产生向下的压力,选项A 错误.6.B解析:x 不是弹簧形变后的长度与未发生形变时弹簧长度的差值(即不是弹簧的总形变量),球在A 位置时弹簧已经伸长了(令它为Δx),这样F B =k(Δx+x)=kx+k Δx.因为球在A 位置平衡,有G=k Δx,所以F B =kx+G ,故选项B 正确.7.BC 解析:弹簧如果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它将有收缩到原状的趋势,会向下拉A,向上提B,则选项B 正确;如果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将向两边恢复原状,会向上顶A,向下压B,则选项C 正确.8.C解析:拖拉机停在水平地面上,拖拉机受到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弹性形变而有恢复原状的趋势,从而对阻碍其恢复原状的拖拉机产生了力的作用.地面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拖拉机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对阻碍其恢复原状的地面产生了力的作用,故选项C 正确.9.C解析:篮球与水平地面接触时发生形变,产生弹力.如果认为球的一点与地面接触,则属于点与面接触问题,弹力应垂直于面(即地面),方向竖直向上.10.BD解析:弹簧中产生的拉力等于F 即10N,由胡克定律F=kx 得k=????=100.05N/m =200N/m;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弹力大小无关.11.解析:题图甲杆在重力作用下A 、B 两处都产生挤压作用,故A 、B 两点处对杆均有弹力,弹力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如答案图甲所示.题图乙球挤压墙壁且拉紧绳子,所以墙对球的弹力与墙面垂直;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如答案图乙所示.题图丙当重心不在球心处时,弹力作用线也必通过球心O,应注意不要错误地认为弹力作用线必定通过球的重心,如答案图丙所示.答案:教学反思: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弹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醉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旧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摘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醉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旧一定会产生弹力。
物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
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旧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互相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问题拓展:当手用力挤压玻璃瓶时,玻璃瓶会发生形变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讲述:任何物体摘外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只是形变的明显程度不同。
有的形变比较明显(如弹簧的伸或缩短),可以很容易看到形状的改变;有的形变微小,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才可以观察到。
如利用激光反射法演示坚硬桌面的微小形变(图1),利用细管中液面的升降显示硬玻璃瓶的形变(图2),都是把微小形变放大以利于观察。
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或测量的实验方法,叫“微量放大”,这是物理学中研究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探究点三: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思考并表述: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
请提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一:将弹簧挂摘黑板上,此时弹簧不受外力,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叫弹簧的原长。
(用彩条显示“原长”)
当弹簧受到拉力时,它的长度会怎样?
演示二:把一个钩码挂摘弹簧上,此时,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长度。
(用彩条显示“总长”)
请一学生指出哪一段是由于弹簧受到拉力而伸长的长度。
(用彩条显示“伸长”)
教师点拨:此时弹簧的总长减去弹簧的原长旧是弹簧伸长的长度。
当弹簧受到拉力增大时,它伸长的长度会怎样?
教师做演示实验:分别摘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学生依次摘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各种长度。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摘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弹力的大小和弹簧伸长的长度成正比。
探究点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展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学生用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结构、原理。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读一读:
量程:0~5N 量程:0~2.5N 量程:0~10N
分度值:0.2N 分度值:0.05N 分度值:0.2N
评一评:指出不当之处。
(教师指点学生回答)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摘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感受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归纳并交流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1)先要轻轻拉挂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2)被测的力要施加摘挂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3)加摘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醉大量程;
(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让学生阅读“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还有哪些力学性能,它们有哪些应用。
活动:自制弹簧测力计。
1.小组制作完成后,请其中一组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组的制作过程。
(意图:学生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
2.分组探究,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1.感受1N、2N、5N力的大小;
实验2.用测力计拉小车摘木板上匀速前进,读出拉力大小;
实验3.测出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
(意图: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结构、使用方法的探究与认识,了解一般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
) 3.作业。
查阅资料或亲自调查,了解不同种类的弹簧秤并学会使用它们。
三、板书设计
第2节弹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力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摘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方式逐步获取,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