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3.4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
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5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第一章子思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 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中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必败,虽善必败。
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人忧贫不忧道。
君子以义为利,小人以利为义。
君子坦荡其心,小人隐匿其情。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辟如行险必自安,辟如涉川必自浅。
君子之道,辟如履霜必自坚,辟如登山必自平。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辟如行险必自安,辟如涉川必自浅。
君子之道,辟如履霜必自坚,辟如登山必自平。
此之谓中也。
”翻译:《中庸》说:“天所赋予人的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即为道,研究并完善道即为教。
道这种东西,是不能随时离开的,能够随时离开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无人听见的地方也要警惕。
最明显的是隐藏的事物,最不明显的是细微之处。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小人独处时必定会败坏,即使有善行也会败坏。
君子忧虑的是道而不是贫穷,小人忧虑的是贫穷而不是道。
君子以义为利,小人以利为义。
君子心胸坦荡,小人隐藏真情。
君子之道,就像远行必定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必定从低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行走在险峻之处必定会感到安全,就像渡过河流必定从浅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踩在霜上必定会坚定,就像登山必定从平地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远行必定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必定从低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行走在险峻之处必定会感到安全,就像渡过河流必定从浅处开始。
君子之道,就像踩在霜上必定会坚定,就像登山必定从平地开始。
这就是所说的中庸之道。
”。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
让知识带有温度。
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参考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高校》《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及译文,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伴侣喔!儒家经典《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
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
”言其上下察也(6)。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译文【解释】(1)费:广阔。
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一般男女。
(3)与:动词,参加。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
鸢,老鹰。
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头。
【译文】君子的道广阔而又精微。
一般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晰的地方,一般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动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头于一般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儒家经典《中庸》解读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行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绽开的。
正由于道不行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当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当“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一般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采。
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罕见)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觉得的强呢?用宽容热和的精神走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抨击,这是南方的强,质量崇高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卖枕席,中途而废,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质量崇高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维持中立而不恰恰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清平常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黑暗时保持守,宁逝世稳定,这才是真强啊!”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走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挑选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光 也不克保持。”
【读解】聪慧反被聪慧误。
自以为聪慧失好走极端,走恰恰锋,不知适可而止,分歧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取灭亡而本人却还不晓得。
另一方面,固然晓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晓得挑选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准绳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志,违反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克保持住。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 1),性之谓道( 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 ?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 ,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 ?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 1):?君于中庸( 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3)也。
【译文】仲尼说: ?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原文】子日,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 ?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及译⽂【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的⾃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尚的⼈在没有⼈看见的地⽅也是谨慎的,在没有⼈听见的地⽅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尚的⼈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长繁衍了。
【原⽂】仲尼⽈:“君⼦中庸,⼩⼈反中庸。
君⼦之中庸也,君⼦⽽时中。
⼩⼈之中庸也,⼩⼈⽽⽆忌惮也。
”【译⽂】仲尼说:“君⼦中庸,⼩⼈违背中庸。
君⼦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随时做到适中,⽆过⽆不及;⼩⼈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肆⽆忌惮,专⾛极端。
”【原⽂】⼦⽈:“中庸其⾄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孔⼦说:“中庸⼤概是最⾼的德⾏了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道之不⾏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莫不饮⾷也,鲜能知味也。
”【译⽂】孔⼦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的原因;聪明的⼈⾃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智⼒不及,不能理解它。
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做得太过分;不贤的⼈根本做不到。
就像⼈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道其不⾏矣夫。
”【译⽂】孔⼦说:“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难在世上实⾏啊!”【原⽂】⼦⽈:“舜其⼤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其中于民。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第一章:天命(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
(4)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原文: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下面是关于《中庸》全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和译文《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整理而成。
下面是《中庸》的全文和译文:《中庸》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古之道,悠悠者,不忧,不惧,不乐,不丧。
参乎万物之自然,执大象以形天下,可以为天下定。
定心以莫之悖,仁心以莫之不为,知至以莫之不善,是以君子有莫大乎天下。
《中庸》译文:《中庸》的道理,在于明明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止于至善。
明白适可而止才能有定见,有了定见才能安静,安静了才能安定,安定了才能考虑问题,考虑问题了才能得到答案。
事物都有起源和终结,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事情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了道理。
古代想在天下彰显明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使家庭和睦;想使家庭和睦,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想修养好自己,首先要正直自己的心;想正直自己的心,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志;想真诚自己的意志,首先要致力于知识,致力于知识在于研究事物。
研究事物之后才能得到知识,得到知识之后才能真诚意志,真诚意志之后才能正直心,正直心之后才能修养身体,修养身体之后才能使家庭和睦,使家庭和睦之后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以修养自己为根本。
如果根本混乱而末端治理,就是错误的。
所重视的方面却被轻视,所轻视的方面却被重视,这是从未有过的。
古代的道理,悠悠然不忧不惧,不快乐不悲伤。
参照万物的自然状态,把握大象形成天下,就可以定天下。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天命(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
(4)、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原文: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原文和译文.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
《中庸》原文和译文关键词:中庸【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中庸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中庸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中庸原文】子日:“人皆日:‘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中庸原文】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中庸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译文】内容缺失,联系我们:【中庸原文】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中庸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中庸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中庸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中庸原文】子日:“人皆日:‘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中庸原文】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中庸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译文】内容缺失,联系我们:【中庸原文】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中庸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中庸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