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名殊 字同叔 “殊途同归” 《周易.系辞下》 曰:“天下同归 而殊途,一致而 百虑”, 在现代汉语中也 有“特殊”一词, “叔”表排行
意义相顺
曹 操
国曹操 名操 字 孟德 《荀子。劝学》 有“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 是之谓德操” 现在:有“道 德情操”之说

意义相顺

白居易
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 生
山居秋暝
崇教
唐朝 李持盈 玉真公主
道号:无上真 字:玄玄
拆字
老 舍

合则为名,拆则为字。 南宋诗人谢翱 名翱 字皋羽 老舍原名舒庆春 名庆春 字舍予
拆字
查良镛
金庸
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 (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另一个为辅, 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 作用,例如: ①涵义丰美之字: 四、 子、甫、元、君、玄、宝、智、义、仁、耆 、 何谓 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 …… “衬 ②次第,孟(伯)、仲、叔、季 最典型例子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 字” 孙策 老大 字伯符 孙权 老二 字仲谋 孙翊 老三 字叔弼 孙匡 老四 字季佐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
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 的人命名;
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古人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 (1)用于自称: 庐陵欧阳修 (2)用于给人作传记: 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 (3)用于厌恶的人: 不幸吕师蒙构恶(è)于前
1、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 亲或长者给取的,只限于古代有身 份的人。

1、号又叫别号、表号、别称。 2、号初为自取,称自号,以显示某种志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 青莲居士、东坡 居士 。 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赠号,称尊 号、雅号、谥号、绰号等。)

古代家谱中——人名、字、号的说法

古代家谱中——人名、字、号的说法

古代家谱中——人名、字、号的说法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

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

《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

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

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古人的名、字、号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

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

“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

引申为孳生、繁衍。

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

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直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姓”“氏”“名”“字”“号”

“姓”“氏”“名”“字”“号”

“姓”“⽒”“名”“字”“号”“姓”“⽒”“名”“字”“号”姓和⽒在中国传统⽂化中,“姓”是家族的标志,“⽒”指家族中的某⼀⽀,“姓”“⽒”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

姓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来由,⼀是以⼥性受孕⽽得姓;⼆是以⼥性⽣育的地点⽽得姓。

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如姬、姜、妘、姒、赢、妫、妊、姚等。

⽒,要⽐姓出现的晚,⽤来表⽰贵贱的⾝份。

⽒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贵族有⽒,平民则⽆⽒。

后来姓与⽒⼆者合⼀,现在常见的“以姓⽒笔画为序”的“姓⽒”,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中国姓⽒的具体来源⽐较繁杂,⼤⾄有:、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

、⽤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

、以居住的处所⽅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少数民族姓⽒⾳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名和字名,《说⽂解字》对“名”的解释是:“名者,从⼝,从⼣,⼣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名。

”“名”是由看得见、喊得出、写得来并具有⼀定意义的“字”所组成。

所谓“名”也是社会上个⼈的特称,即个⼈在社会上所使⽤的⽂字符号。

早期的⼈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等,都以⼲⽀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古时候的“名”基本上是由长辈或者有威望的⼈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起的,也可以是朋友赠与的,⽽且⼀般只有⽂化的⼈才会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互相为表⾥的,所以⼜称为“表字”。

男性⼆⼗岁⾏冠礼,取字;⼥⼦⼗五岁⾏笄礼,取字,标志着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或“待字”或“待字闺中”。

古⼈“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孔⼦的⼉⼦名叫孔鲤,字伯鱼,鲤与鱼相关,之所以前⾯加个伯就是因为他是孔⼦的⼤⼉⼦。

孔⼦有个学⽣叫宰予,字⼦我,予跟我的意思是⼀样的。

孟⼦,姓孟,名轲,字⼦舆,轲跟舆的意思相近。

《汉书》的作者班固,字孟坚,坚跟固同义,他是班彪的长⼦,所以称孟。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汉文化之名、字、号与取“字”的学问

汉文化之名、字、号与取“字”的学问

汉文化之名、字、号与取“字”的学问(一)汉人的三种传统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二)汉人的名、字、号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高考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高考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 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 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姓氏来源
【刘】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 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 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 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 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 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 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禅(shàn) :阿斗 [ ā dǒu ]
•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 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 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 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 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 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也有资料称自己取字,但名、 字由长辈取较多)。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 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 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 就是出嫁的 人。
•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 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 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同姓不一定同源, 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 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 先祖的后裔。

古代的名、字和号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名、字和号有什么区别




却结 发 加 冠 , 以示 成 年 。 也 受 家族 、 行 辈 的 制 约 ,可 以
就 是 说 ll sh ahu6
n男6n 女n6 c成heng n 年i6
g色na z1 y6u de I tu6 hu6 bl60b ̄Sng z't ji de
更 自 由 地 寄 托 或 标 榜 自 己 的
哆失
期 来
古 代 的 名 、 字 和 芬 布 什 匡
释 和
字 bU ,币r
da Ii(5 cl6u zhT d60
li boi z1 ta J
大 家 都 知 道 , 李 白 字 太
b6

hao qing ll6n 1 shi
d/J f z_ z1



常只 是

取 用 的 时 候 , 才 显 示l[名出 0a y6nq de shI hou
c0『 Xl ̄1 rl shi chu

jlon
舆间


பைடு நூலகம்
w槿cSngwi6王ng 是sh1 “m名lng ” 的de de b 的 不
ch6ng
shl v0 mlng xlclng DicIO
zN f§ng y6u sheng

之 风 尤 盛 。
g 长

般 来 说 , 名 、岫字同 、 号 b6n I6j shu6 ming
ZI
辈hao

通 qi shi d6u shi ren de mingch ̄ng zhi shi zai C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中国古人的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衡字平子、“击鼓骂”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轼、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东坡、板桥等)。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姓名称谓有哪些基本称谓【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中国古人的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衡字平子、“击鼓骂”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轼、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东坡、板桥等)。

古人的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名,字,号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

2、来源不同: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3、用途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在多数情况下,平辈之间,相互称字,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

而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有极强的表意性和实用性,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谥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谥号

《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注:“生若无名, 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 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 字。” 《白虎通义·姓名》:“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 也。”
法度”。(秦始皇名赵正)
民国时期,避讳才退出历史舞台。
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①改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剪击 荆。”(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 “荆”。) 《汉书》中,凡“邦”皆改为“国”。 东汉时将秀才科改名为茂才科。 唐时改观世音菩萨为观自在菩萨,或改作观音菩萨。
《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 夫”。
古人的名、字、号
3.名、字的区别
“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
卑者所以称己”(《太平御览》卷362“名”字条下所引
《秦记》)
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
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
曹 操
三国
曹操 名操
字孟德
《荀子。劝学》有“生乎 由是,死乎由是,夫是 之谓德操” 现在:有 “道德情操”之说
4.名、字的关联
(7)以名记事
孔子
春秋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据说孔子的父母祷于尼 丘山才生下他,故名 “丘”字“尼”以记 其事。
5.何谓号
号是名和字之外的一个颇具艺术色彩的个人符号,它是
例:
周厉王被谥为“厉”。“厉”在谥法上是“杀戮无辜” 之意。 隋炀帝被谥为“炀”,“炀”在谥法上是“好内远礼” 之意。

姓名,字,号的区别及用法

姓名,字,号的区别及用法
「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单字。岳飞,名飞字鹏举,就是双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与「名」有所关联,《颜氏家训·风操》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义,也可以进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义相对,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别号
「别号」又称「别字」,简称「号」。字数不限,王安石号「半山」,范蠡号「陶朱公」,苏轼号「东坡居士」,都可以。有些时候以故乡、官职称呼别人,也是「别号」的一种,比如王维为「王右丞」,柳宗元为「柳河东」等等。
帝王、士大夫有的「谥号」、「庙号」,也都是「别号」的一种。例如,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齐桓公」、「楚庄公」等等。
至于「号」,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间相互使用,用来自称也非常方便。现在还有不少朋友,习惯叫我「紫阁」,而不叫「博闻」。这种情况,即便放在古代,也是十分恰当的。
但是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他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也可能是「号」。估计是哪个顺口好记,就容易流传。比如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板桥好记好认,说郑燮、郑克柔是谁,认知率就低了。齐白石名纯芝,号白石山人,就以白石传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也多叫苏东坡,还有东坡肘子流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间,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则可以通婚。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只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出嫁以后,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比如「齐、秦、鲁」。称呼妇女的时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这类体制,后世多有演变,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1)

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1)

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1)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就是人的一种符号代表,会跟随人的一生,起着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

中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中国古代,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一、姓和氏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

“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古书中的弈秋、脑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二、名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

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三、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

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

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四、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东晋南朝时王谢二家门第极高权势极大先后出来许多名人如王敦王导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安谢玄叔侄谢灵运谢两大诗人
古人的姓氏 与名、字、 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
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 一种姓氏制度。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 社会下层的面貌,以贱、丑命名,如鲁文公的儿子取名为“恶”。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 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以后 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 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 “立新”等。
这里所讲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 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 有如下特点:(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
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 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 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三)
举例:孟姜女
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 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 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 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氏”的产生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 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 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 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 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 举例:孟姜女
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 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 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 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中国人的名、 中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 社会下层的面貌,以贱、丑命名,如鲁文公的儿子取名为“恶”。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 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以后 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 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 “立新”等。
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 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 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三)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 征。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 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 形作为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据《说文 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 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反映了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现象。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 帝姜姓、黄帝姬姓、舜姚姓,大禹姒姓等。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简等。 (七)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 住的地方为氏。如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如柳下惠,其他还有西门、 东郭、南宫、东方等。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卜、陶、巫等。 (九)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为比干,比干被杀,其妻有孕,逃往 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以林姓。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如宇文、尉迟、长孙、贺兰等。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以外, 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 封而得来的。《左传》记载,诸侯以字作为谥(shi) 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
姓氏的发展
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邑 号作氏。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 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 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 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 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 夏、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 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 如孟姜、仲姬等。
全国姓氏数量
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朝皇帝姓赵, 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 以“赵钱孙李”开头。 据最新出版《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 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而 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 据1987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为最多,占汉族人口的 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占百分之七点四,再次为张姓,占 百分之七点一。此外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 上。
古人的姓氏 与名、 与名、字、 号
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 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 一种姓氏制度。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这里所讲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 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 有如下特点:(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
古人自号
陶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王安石:字介甫,号临川先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关汉卿:号已斋叟 曹霑:字梦阮,号雪芹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
唐朝,虽把李姓列为第一,但郑、崔、卢、王仍有 很高地位。现在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质上是从封 建社会姓氏有贵贱的情况演化过来的。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是 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如张姓以南阳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为郡望。 随着社会进步,郡望意识现在早已淡化,但某些姓氏在社会经济 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表现,仍然非常瞩目。比如江浙一带的钱氏, 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
“氏”的产生 氏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 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 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 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 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姓氏的主要来源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多带女字旁。 如姜、姬、姚、姒、嬴等。 (二)以国邑为氏。 如韩、赵、魏等,都是战国时代国家名,后来都成为氏。 (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宗、帅等。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如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这类姓有牛、关、柯、丰、廖等。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仲、叔、季等。
姓氏混杂与谱牒
应当说,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后来随着历史变动, 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情况。归其原因,大 致有: (一)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二)战乱。 (三)官宦。 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四)移民。 姓氏和家庭的这种变迁,往往记录在封建时代的家谱里。这 些资料为我们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口变迁提 供了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不但标志一 个人的血统,而且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 皇族刘姓外、大姓为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南朝时,王谢二 家,门第极高,权势极大,先后出来许多名人,如王敦、王导兄弟,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安、谢玄叔侄,谢灵运、谢眺两大诗人。史 载,南朝侯景依仗朝中地位,想与王、谢结亲,梁武帝说:“王谢门 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后人诗句也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
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名 字”。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也就是自己对别人称 呼自己时多用名;或者长对少、上对下;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 或对他人的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名与字的关系
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 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①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张衡,字平子,平与衡同义。 ②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 属老二,故字仲尼。 ③名与字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④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明仁宗 朱高炽(chi)(火)。 ⑤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等。
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 这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 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 情趣。因此,“自号”极为流行,其含义不外追求旨趣、祈求自勉、 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 专业等。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伯虎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 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