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
摘要
阐述了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土壤肥力评价影响因子,分析了土壤肥力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方法选择,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土壤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土壤肥力
1前言
土壤作为植物生产的基地,动物生产的基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人类耕作的劳动的对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其本质是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其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如何科学、合理、实用地评价土壤肥力,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十分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以促进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对区域的土壤应做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规划,实施因土耕作和种植。合理施肥是因地制宜的一项措施,需要对肥力的种类、用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根据作物的要求和气候的变化,还要考虑土壤性质和肥力水平。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所需物质和能量来源的基地,其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不同地区和地形的土壤肥力差异很大,其肥力状况和演变规律与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是指一个质地视为均一的区域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田区因子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始于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20世纪70年代,地统计学方法被引入土壤科学研究领域,克服了应用经典的fisher统计理论在研究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规律方面的不足。近年,随着GPS、GIS和地统计学等方法应用于土壤领域,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土壤肥力评价上。
研究土壤肥力,是进行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各种基本性质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耕地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化肥使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有不少文献提出提高化肥质量、研制新型肥料、科学施肥(如测土施肥,养分循环与平衡施肥)等方法用于提高土壤养分肥力,增加粮食的产量,但无论哪种措施都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都需要对耕地土肥力水平准确的把握,因此,耕地土壤肥力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肥力是个综合广泛的概念,它是土壤各方面性质总的反映,受环境条件和土壤管理等技术的限制。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能直
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物产量。通过对彰武县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可以了解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而确定适当的土壤肥力调节对策,为当地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阐述了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适合于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的概念是土壤学中古老而又非常基础的概念,自1840年李比希创立植物矿质营养说以来,欧美土壤学家关于土壤肥力的概念主要侧重于土壤的植物营养,并以养分多少衡量土壤肥力高低。台前苏联土壤学家威联斯认为土壤肥力是“在植物全部生长过程中,土壤同时地、不断地供应植物以最高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现代美国土壤学会认为土壤肥力是“在光照、湿度、温度、土壤物理条件及其他因素都适合于特定植物生长时土壤向植物以适当的量和平衡的比例供应养分的性能”[1]。我国土壤学界对土壤肥力研究非常活跃,侯光炯[2]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代谢功能、调节功能的强弱和在一定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下,土壤同内部水、养适量,气、热周期性动态,稳、匀、足、适程度;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把土壤肥力分为母质肥力、层次肥力、田块肥力、耕作肥力、气候肥力、地貌肥力、水文肥力和植被肥力。熊毅[3]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土壤肥力就是土壤为植物生产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水分和养分是营养因素,温度和空气是环境因素;水既是养分因素,又是营养因素;土壤结构是肥力的重要基础,肥力评价要考虑到土壤整体。陈恩凤[4]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自动调节能力,是对水、肥、气、热的储存和供应能力,肥土具有吸收容量大、转化释放供应量大的特征,从而有较大的适应植物生长需要和抵抗不良生长条件的能力。章家恩[5]提出土壤生态肥力(Soil ecological fertility)概念,即土壤生态肥力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土壤及其生物群落(包括动物和微生物)之间长期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种和谐共融特性,以及在该特性状态下土壤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物质与能量的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功能和能力。事实上,随着科学手段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缩小,倾向于将地貌、水文、气候、植物等环境因子以及人类活动等社会因子作为土壤肥力系统组分。笔者认为:从土壤-植物-环境整体角度看,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养分针对特定植物的供应能力,以及土壤养分供应植物时的环境条件的综合体现,土壤养分、植物、环境条件共同构成土壤肥力的外延;土壤肥力高低不仅受土壤养分、植物的吸收能力和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各因子的独立作用,更重要取决于各因子的谐调程度。
3土壤肥力评价因子
土壤肥力评价就是对土壤肥力高低的评判和鉴定。由于土壤肥力概念的不统一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土壤肥力评价因子的选取过程中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在评价过程中因子的不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甚至出现与客观实际相悖的结果。因此,非常必要确定相对稳定、适用区域广、可用于多种评价方法的土壤肥力指标系统。
3.1单一的作物产量或植物生长状况指标
早期在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时,由于受分析手段和水平的限制,一些土壤肥力评价以观测和测定生长着的植物为基础,进行植物营养分析和生长状况观察,比较不同土壤上植物的生长状况来评价土壤肥力;以及选取植物生物量、经济量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等比较直观的指标进行土壤肥力评价[6]。由于认识水平,这种选取单一作物产量或植物生长状况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源于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概念的模糊,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生产力。从黎孟波[1]提出的土壤肥力概念逻辑模式分析,土壤肥力只是土壤生产力的一个基本形成条件,土壤生产力还包括土壤肥沃度、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等条件。
3.2单一土壤养分指标
由于在认识上把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等同起来,认为土壤养分可以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因而在评价土壤肥力时,就选取单一的土壤养分氮、磷、钾、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评价,特别是一些土壤培肥的研究中把土壤肥力完全等同于土壤养分,并把养分的提高作为培肥的目标[7-11]。
3.3土壤肥力综合性指标
随着土壤肥力概念外延的扩展,其评价指标也由土壤养分指标发展到包括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质、生物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等综合性指标。虽然在土壤肥力评价时选取的是包括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和环境条件的综合指标,但是在对这些综合性指标的选取时也存在选取指标的差异。如生物指标中土壤酶包括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还原酶(硫酸盐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铁还原酶)和水解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等十几项,由于研究者对不同酶的重要性认识不同,分析条件的限制,选取土壤肥力指标的侧重点不同,选取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难以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在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时选取的指标不同,但在这些相对综合的评价指标中,仍然多集中在土壤肥力的养分指标;其次,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生物指标和环境条件因子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对土壤肥力内涵的理解的差异而致。
3.4建立合理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认识事物数值化、全面化和综合化的要求,土壤肥力评价也要求数量化、客观化、综合化,尽可能地反映土壤肥力的养分状况、物理性状、生物特征和土壤的环境条件。笔者认为合理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既能反映土壤的自然养分状况,又能显示土壤养分对植物的供应能力,还能反映土壤所处的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