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
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语文苏教选修实用阅读课件:第16课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 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 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 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 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 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 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 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 味。
食廪.(lǐn) 笃.信(dǔ) 精辟.(pì)
磨 __磨__刀___ 摩 __揣__摩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 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 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 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 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 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 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 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 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 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 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 的传说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分层作业基础题(含答案)
语文部编版7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分层作业】(基础版)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丁卯 (mǎo) 触及 (chu) 诲人不倦 (juan)B.修润(run) 商酌(zhuó) 不耻下问(chī)C.不妥(tuǒ) 恢复(huī) 颠沛流离(pèi)D. 打拱 (gǒng) 譬如(bi) 拖沓无理(tà)2.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B.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D. 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缀又别拗。
3.下列对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垂柳的枝条有着小姑娘般的羞涩,我黄的叶芽米粒一般,密密麻麻地布满柔枝。
(描写)B. 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善于利用机遇。
(议论)C.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说明)D. 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记叙)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学会接纳生命里的每一天,无论好与坏、悲与喜,坦然面对世间的千变万化。
②沉淀自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人生最好的升华。
③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超越的过程。
④有句话说得好:“水的清澈,不是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它懂得沉淀。
”⑤让自己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温柔而强大。
A.②①⑤④③B.③①⑤④②C.②①③⑤④D.③⑤④②① 5.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1.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哺(bǔ)育拓(tuò)片嗔(chēn)怪伺(cì)候B.气馁(něi)禅(shàn)让重迭(dié)轮廓(kuò)C.殷(yān)红狙(jū)击皈(guī依)屏(bǐng)除D.畸(qí)形歼(jiān)灭抨(pēng)击对峙(zhì)2.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或词,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赔偿(归还)延宕(拖延)消(除去)声匿迹舐(舔)犊情深B.遐(远)想瞩(注视)目戮力(合力)同心进退维谷(比喻困境)C.勘(校订)误缀(停止)学匪(不是)夷所思蛊惑(迷惑)人心D.睿(有远见)智濒(接近)临桀骜(倔强)不驯否(贬斥)极泰来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他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B.迟疑、逐渐、化妆C.迟疑、逐渐、化装D.犹豫、逐步、化妆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与学重点书:《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2页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
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选自《叶圣陶教育语录》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八,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 页“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
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十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1页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目录分析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重要论著,其目录清晰 地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通过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十分严谨,章节划分合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 分,分别是“听和读”、“说和写”、“课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思考”。这 四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构成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叶圣陶先生提倡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 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 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感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叶圣陶先生是 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厚的造诣。通过阅读 这本书,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有了更深的思考。
内容摘要
他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 性和教育意义。他还强调语文教材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和优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范本。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他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学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他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他也强调要注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 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 学,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借鉴和参考。
【初中议论文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阅读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初中议论文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序(节选)——吕书祥(6分)① 语言本来只是一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和交流各种学科的知识时,语言是不可或缺的。
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实,为什么许多老师要教授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的序言(节选)——吕书祥(6)分)①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学习和交流各种学科的知识中,语言是不可或缺的。
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实,为什么许多中国教师和中国学习者不明白呢?因为传统观点。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② 过去的第二个错误是把语文课当作传授知识的课程,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口语上。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代,逐字逐句地说是很自然的。
说到读白话书,你可以“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 这涉及到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神圣的陶张先生的观点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是相同的,这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过程”。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王崧舟曾铿锵有力地说:“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
”的确,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仿佛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
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页)。
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
①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 感才能为读者所知。
②读者欣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对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 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③文字是一道桥梁,是读者与作者会面的媒介,全面的目的是使 读者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感知作者寓于文字中的意境,因而对文字 的理解和把握不是最终目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才是真正的鉴赏 之道。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桥堍( tù ) 怅 然(chànɡ) 苟 安( ɡǒu ) 几缕( lǚ ) 无可比拟( nǐ )
契 合( qì ) 歌谣( yáo ) 旷 远(kuànɡ) 炊 烟( chuī ) 拘泥(jū nì)
驱 遣(qiǎn) 忧惧( jù ) 海 啸(xiào) 蠢 笨(chǔn) 瞿秋白( qú )
请根据以上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知识铺垫,介绍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无 理论阐述,提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文字是一道桥梁”,读 言 者鉴赏文艺作品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之 美 实例分析,通过两个实例具体说明读者应该驱散想象去鉴
赏文字。 得出结论,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 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驱遣想象在鉴赏文艺中的重要性 ,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简单谈一谈。
课堂小结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 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本文用平实的语 言,以一诗一文为例,说明了“要通过驱遣想象、通过文字,达到 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这一基 本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
了作者的意境。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1.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哺(bǔ)育拓(tuò)片嗔(chēn)怪伺(cì)候B.气馁(něi)禅(shàn)让重迭(dié)轮廓(kuò)C.殷(yān)红狙(jū)击皈(guī依)屏(bǐng)除D.畸(qí)形歼(jiān)灭抨(pēng)击对峙(zhì)2.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或词,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赔偿(归还)延宕(拖延)消(除去)声匿迹舐(舔)犊情深B.遐(远)想瞩(注视)目戮力(合力)同心进退维谷(比喻困境)C.勘(校订)误缀(停止)学匪(不是)夷所思蛊惑(迷惑)人心D.睿(有远见)智濒(接近)临桀骜(倔强)不驯否(贬斥)极泰来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他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B.迟疑、逐渐、化妆C.迟疑、逐渐、化装D.犹豫、逐步、化妆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172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杨蕴 新疆师范大学摘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一般读者的学习参考所编写的一部语文教育论文集。
全书的六个部分在整体上体现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念,包括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
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对于现近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一、课程观1919年之前语文统称“国文”,1919年以后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
[1]除界定“语文”本义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中,吕叔湘指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其中叶圣陶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现今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也得到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在整体的课程观上,他主张:(1)“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是生活中必要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公民生活的能力。
(2)强调语文是“培养习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叶圣陶强调写作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阅读要重视方法性的技能训练。
(3)其次语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即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他十分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运用,在他的大量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受用”、“终身受用”大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4)强调“以读写为中心”在“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中的发展。
“以读写为中心、读写结合”的观念也在2017年教育部统一编撰发行并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例如在课后练习中将课文的阅读内容应用到写作上。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读书笔记
《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是在语文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
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求模仿一套程式。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3页第二段教亦多术也,运用在人乎,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7页教学十二韵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2页第四段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3页第二段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4页第三段要考查这一项预习的成绩怎样,得在上课时候指名通读。
全班学生也可以借此对勘,订正自己的错误。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吟诵白话必须按照国语的语音,国语的语音运用得到家,才是白话的最好吟诵。
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现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
所以,上课时候指名通读,应该用宣读。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通读全文第6页第三段通读全文,在知道文章的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语弄清楚不可。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第6页第三段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正当用法。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圣陶先生从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60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100多篇。
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却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
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惟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凛’,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因此,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札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 《 叶 圣 陶 语 文 教 育 论 集 》 札 记
邓 云珠
一
.
《 叶圣 陶语 文教育 论集》 概
讲授法 ,认为师生间不应只是简单的 “ 授受”关 系 ,他说 : “ 国文精读 不 只是 逐句讲解 。 ”用语很严 密。肯定
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的重要理念之一 。 叶圣陶还非常强调不论是 “ 教 ”还是
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 。
改; ( 五)语 言文字和修 辞 ; ( 六)
语文教育书简 。
结
二. 前人对 叶圣 陶教 育思想 的总
文教育界的厚望似慈母又似严父 。似 慈母 ,因为叶圣陶为 中国语文教育事 业沥干心血 , 像母鸡护雏般 ,呵护中 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成长 。正如 《 叶圣
“ 这 些 文章 绝 大部 分 仍 然 有现 实 意
久。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言朴 实真切 ,读 《 叶圣 陶语 文教育论集》
第一遍的时候 ,感觉叶圣陶对中国语
例言 、 序言等 ; ( 三)阅读 和文章分
析; ( 四)写作 、 写作 教学 和作文评
义” , “ 凡是关心 当前语文教育 问题
要 的位置上 。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 目 的就是要养成学生 良好的习惯 ,他 说: “ 教育是什 么?往简单 方面说 , 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 良 好 习惯 。 ” 就语文 教学而 言 ,叶圣 陶先 生认为 , 应该达到这样的 目标 : “ 顺应 学生身 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 ,逐步地 培养他们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 达情意 的知能 ” , “ 必须使 种种方 法 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
叶圣陶语文论集
叶圣陶语文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由叶圣陶先生从事语文方面工作六十多年间写下的大量文章结集而成。
该书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从语义教育理念、语文教学方法、文章作法、教材编法、读书评沦、文本解读等方面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张,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从理论到具体做法,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未厌居文谈》和《揣摩》中,他对《孔乙己》的行文逻辑和精彩细节进行了细致分析。
他提出,教师能做到善读,必然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即使无心模仿,但日渐月染,思绪与技巧也能渐有提高,必臻于善写之境;而教师善读善写,才更有可能教会学生善读善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
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吕叔湘(6分)
①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
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
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
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
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
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
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
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
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
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
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
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
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
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②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
16.根据第①段,指出旧式教育的两大弊端。
17.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语句比喻什么?
18.请写出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2种有效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6答:①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②批评旧
式教育是守着利禄主义。
17答: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授知识)
18答:①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②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