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_朱伟明
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研究进展
![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1302d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8.png)
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研究进展海绵微生物共生体是指海绵与其内共生的微生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
海绵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群落之一,而微生物则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之一。
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海绵的生态特性和生理功能,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我们揭示了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奥秘,也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将就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形成机制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海绵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海绵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而微生物则通过代谢产物为海绵提供营养物质,帮助海绵排除废物,还可以帮助海绵对抗外界环境的压力。
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绵的选择性摄食:海绵通过选择性摄食来吸收微生物。
海绵的微孔结构和过滤作用使得海绵可以选择性地摄食特定种类的微生物,从而形成特定的微生物共生体。
2. 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海绵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如适宜的温度、盐度和pH值等,使得微生物可以在海绵内部附着和生长。
3. 代谢产物的交换:海绵和微生物之间通过代谢产物进行物质交换。
海绵可以将代谢产物提供给微生物,而微生物也可以通过代谢产物为海绵提供营养物质。
4. 共生体的稳定性: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形成还涉及到共生体的稳定性。
海绵和微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信号分子和代谢产物来维持共生体的稳定性,确保共生体的正常功能。
二、海绵微生物共生体的功能海绵微生物共生体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物质的循环:海绵微生物共生体可以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
海绵通过摄食微生物来吸收营养物质,而微生物则通过代谢产物为海绵提供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
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 BH4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 BH4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9f01c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f.png)
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 BH4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方玉春;姜仁吉;朱天骄;张敏;朱伟明;顾谦群【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036)004【摘要】研究1株来源于海绵的真菌Aspergillus sp BH4的次级代谢产物,该菌的发酵产物具有细胞毒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方法,对其活性组分-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结合文献及NMR,MS波谱数据确定了4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总页数】4页(P627-630)【作者】方玉春;姜仁吉;朱天骄;张敏;朱伟明;顾谦群【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6【相关文献】1.阳江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5Y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的研究 [J], 李海斌;蓝雄;刘婷;郭俊熙;黄华容;张焜2.海洋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SCSIO 81-F2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罗明和;黄洪波;李沉纹;于彩平;马俊英;卢来春;鞠建华3.越前水母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李基兴; 杨斌; 刘永宏; 李云秋4.夹竹桃活性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菌株Aspergillus sp.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朱美林;王皓天;黄雪南;张学文;马慧;李博涵;吴成柱5.海绵真菌Aspergillus sp.SCSIO XWS05F24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J], 辛甜;李云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6d25d5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b.png)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肖吉;张光涛;朱义广;张长生【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2(037)004【摘要】Marine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ten have novel and complex chemical structures, indicating their unique biosynthetic pathways and enzymatic mechanisms. Enterocin was the first marine microbial natural product for which a complete gene cluster was demonstrated in 2000. Since then,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of a total of 27 marine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ese metabolite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four typical biosynthetic systems, including polyketide synthases (PKSs), 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s (NRPSs), hybrid PKS/NRPS, etc.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elucidating biosynthetic pathways of marine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in their structural diversification.%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酶学机理和不同于陆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自从2000年第一例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enterocin 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被阐明以来,迄今已克隆和鉴定了27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完整生物合成基因簇.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源于四种途径,包括聚酮合酶途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途径,聚酮-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杂合途径,以及其他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重要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化方面的应用.【总页数】13页(P241-253)【作者】肖吉;张光涛;朱义广;张长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6【相关文献】1.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研究进展 [J], 王苗;王倩2.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J], 尹慢慢;刘炎东;张黎明3.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研究进展 [J], 杜东霞4.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J], 赵江华;房欢;张大伟5.雷帕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J], 和文燕;芦银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47eaf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c.png)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研究进展尹慢慢;刘炎东;张黎明【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in recent years and to summarize its application i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e have earched and collected the published articles which are focused on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analys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summed up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he production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inaddition,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bout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have rich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ction. Marine microorganis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duce large numbers of bioactive metabolites, among which the antimicrobial substance is the most prominent,making it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marine drugs.%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不同的抗菌功能。
一株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
![一株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https://img.taocdn.com/s3/m/82af7f2371fe910ef02df86c.png)
摘要:目的 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中压硅胶柱色 谱、中压反相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核磁数据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 构。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改良肉汤稀释法评价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其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 别为equisetin(1)、5'-epiequisetin(2)、lumichrome(3)、N-乙酰基色胺(4)、亚油酸(5)、methyl (4-hydroxyphenyl) acetate(6)、methyl (2-hydroxyphenyl) acetate(7)和graminin B(8)。化合物1、2和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2.0~125μg/mL,其中化合物1的抑菌活性最强(MIC值分别为2.0和3.9μg/mL)。结论 从菌株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 分离得到两个具良好抑菌活性的化合物(1~2),为将其开发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先导化合物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年9月第44卷第9期
. 1035 . 文章编号:1001-8689(1001)09-1035-06
海绵动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海绵动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6a1ce0ba0d4a7302763a99.png)
统整理总结,见表 2。 表 1 海绵动物化学成分研究
种属
所含化合物
参考文献
Aaptaos Acanthella Acremonium
Agelas Amphimedon Anisodoris
Aplysilla Aplysina Axinella Axinyssa Biemna fortis 蓖麻海绵
生物碱 生物碱 肽类 酰胺类 生物碱 N - 甲基异鸟嘌呤 甾醇 γ - 吡喃酮衍生物 生物碱 甘油醚、胆甾醇 脂肪酸、甾醇、羟基苯甲醛、神经酰胺
第 33 卷 第 1 期 2015 年1 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3 No. 1 Jan. 2 0 1 5
DOI: 10. 13193 / j. issn. 1673-7717. 2015. 01. 030
核苷、嘧啶
[25,45]
Penares
硫酸盐
[46]
Petrosia
甾醇
[7]
Phacellia sp.
生物碱
[48]
棕扁海绵 Phakellia carteri
环肽类、嘧啶
[49 - 50]
Phaphisia pallida
甾醇、生物碱、十元杂环含氮化合物
[51 - 52]
中
Phyllispongia foliascen 杯叶海绵
[1] [2 - 3]
[4] [5] [6、7] [6] [8] [9] [10] [11] [12]
Callyspongia 美丽海绵
乙酰衍生物、核苷、醇类、多聚 酮化合物、多炔类化合物
七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七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6d480e58fafab069dc02d6.png)
七株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近年来,由于从陆生生物资源发现新的活性代谢产物的几率越来越低,人们开始把研究热点转移到了生态和物种远比陆地生境复杂多样的海洋。
海洋真菌作为海洋生境的重要成员,由于其在海洋生境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具有特殊的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独特、骨架新颖、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天然产物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本文对来源于福建海域的7株海洋真菌(4株红树植物内生真菌HTF3,BYY-1,A-1-5-4,C-2-4-7和3株海藻共附生真菌hzla01-1,PT2,B5)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61个化合物(包括5个乙酰化产物),其中有15个是新化合物,有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红树林真菌中分离得到的,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海藻真菌中分离得到。
对其中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新化合物D23、D28、B3和已知化合物B1的抗肿瘤活性很强,并且B1和B3在一定浓度下能诱导Hela细胞发生显著凋亡;B1和B3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新化合物hz8、hx和已知化合物D5显示出较高的抗菌活性,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对HTF3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及X-Ray单晶衍射分析,鉴定了26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聚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糖酯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
其中D15、D23、D28、D29、d4c为新聚酮类化合物,命名为dothiorelones E-I;d4e为新糖酯类化合物;D12、HE12和d12a为首次从红树林真菌中分离得到的聚酮类化合物;D4为首次从红树林真菌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初步的生物活性分析显示,新化合物D23和D28对人淋巴瘤Raji细胞的IC<sub>50</sub>小于2μg/mL;已知化合物D5对啤酒酵母的MIC为1.56μg/mL。
从BYY-1菌株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包括18个聚酮类化合物和1个生物碱。
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13d804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7b.png)
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贾铁争;刘红兵;方玉春;朱天骄;顾谦群;朱伟明【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06(031)006【摘要】从宿主为海洋藻类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已分离得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化合物,化学结构类型包括蒽醌、萜类、聚酮、大环内酯、生物碱等,活性涉及抗肿瘤、抗菌、抗藻、抗疟和抗氧化等.本文就近年关于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总页数】8页(P328-334,345)【作者】贾铁争;刘红兵;方玉春;朱天骄;顾谦群;朱伟明【作者单位】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21【相关文献】1.深海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J], 曾奇;仲伟茂;王发左2.青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及其药用活性的研究进展 [J], 张琪;王嘉琦;吕梦霞;江北;蒋冬花3.珊瑚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J], 王洪亮;张文4.深海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蔡松岩;何建林;白锴凯;牛四文;洪碧红5.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生长和次级代谢产物影响研究进展 [J], 刘圣越;王跃飞;何永志;李霖;房士明;张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2ba83387c24028915fc3bd.png)
收 稿 日期 :2 1.1O 0 20 .3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1 70 5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 向项 I( C . W- 0 , C .W- 1, 8 L 10 2 30 0 4 )  ̄ KZ X2Y J 2 KS X2E G一2 0S l 10 ) I C2 作者简 介:肖吉 ,女 ,生于1 8 年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 洋微 生物天然 产物 生物合成 。E ma : gi2 0 4 ia o 97 — i age0 5 @s . m l nt 通讯作者,Emalchn 2 0 @g it m - i z ag 0 6 ma . : lo
生 微 生物 的新 的 次级 代 谢产 物 【。据 统 计 ,在 1 9 — 2 ] 9 7
2 0 年 间 ,从 海洋 细菌 中共 获 得6 9 新化 合物 ,大 08 5个 部分 由蓝细菌 和 放线 菌产 生l。海洋 微 生物次 级代 谢 3 J 产 物 在 药 物 筛选 方 面 己取得 一 些 令 人 兴 奋 的进 展 :
weemanyd r e o fu pc l isnh t ytms ic dn oy eiesnh ss P s, o -b sma r il ei df m r y ia bo y te cs s v r o t i e ,n l igp lk t y tae (KS )n nr oo l u d i p piesnh t e N S) h b dP / R S ec I i rve rsne ercn rgesi lcd t g e t y tea s(RP s, y r KSN P , t.nt s e i wepee tdt et o rs e iai d s i h w h e p n u n
14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_宋恺
![14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_宋恺](https://img.taocdn.com/s3/m/cc096c7c1ed9ad51f01df25f.png)
·综述与专论·2014年第4期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1 海绵与其共附生微生物关系海绵(Sponge)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无脊椎生物,属于多孔动物门(Porifera),共有1 000多种,占所有海洋动物总数的1/15。
作为底栖生物,海绵附着于海洋底层,通过不断振动体壁的鞭毛,使含有食饵的海水不断从这些小孔渗入瓶腔,进入体内。
当海水从瓶壁渗入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动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等,便被领鞭毛细胞捕捉后吞噬。
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废物随海水从出水口流出体外。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过滤70%以上的微生物。
所以一株海绵中常常存有上百种微生物[1,2]。
这些共附生的微生物涵盖了放线菌、细菌、真收稿日期: 2013-09-29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11AA090701)作者简介:宋恺,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E -mail :unochris1314@通讯作者:季宇彬,男,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抗肿瘤药物;E -mail :jyb@ 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宋恺1,2,3 胡洁3 林文翰3 季宇彬1,2,3(1. 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76;2. 国家教育部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76;3.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摘 要: 海绵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结构、进食方式使其体内部聚集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产生了多种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海绵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成为了海洋药物研发的热点。
就海绵中共附生真菌的分布情况,新技术的应用及其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展开综述。
关键词: 海绵 共附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化学防御 生物活性Studies on Diversity of Sponges -associated Fungi and TheirSecondary MetabolitesSong Kai 1,2,3 Hu Jie 3 Lin Wenhan 3 Ji Yubin 1,2,3(1. Research Center on Life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arbin University o f Commerce ,Harbin 150076;2. Engineering ResearchCenter of Natural Anticancer Drugs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76;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and Biommietic Drug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Abstract: Because of the uniqu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gest system, marine sponges enrich large numbers of microorganisms. Lots of novel bioact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sponges -associated fungi, which is highlight in marine drug discovery. The developmen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ungi,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 novel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were reviewed.Key words: Sponge Symbiotic -fungi Secondary metabolites Chemical defense Bioactivity菌等。
五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五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1f18f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e.png)
五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五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
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其次级代谢产物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在药物研发和工业应用上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选取了五种海洋微生物,包括:色素亚硝酸盐还原菌、蓝细菌、鸟枪菌、链霉菌和放线菌,采用发酵技术,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
本研究计划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 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培养。
通过筛选优良菌株和优化培养条件,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次级代谢产物提取和分离纯化。
采用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获得高纯度的次级代谢产物。
3. 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
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同时评估其生物活性和药物应用价值。
预期结果:
1. 成功筛选出五种海洋微生物菌株,并建立优化的培养条件。
2. 获得高纯度的次级代谢产物,并通过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评估其药用价值及应用前景。
3. 在此基础上,探索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寻找新型天然产物、开发新药物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同时,对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具有积极意义。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b6bab80f90c69ec3d5bb7514.png)
极
四、古生菌的分类
按照古菌的生活习性和生 理特征,可分为: 产甲烷菌 嗜热嗜酸菌:包括古生 硫酸还原菌和极端嗜热菌
《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统细菌手册
》1984,五大类群: 产甲烷古菌 古生硫酸还原菌 极端嗜盐菌
极端嗜盐菌
无细胞壁古生菌
极端嗜热硫代谢菌
2001年出版的《伯杰系统细菌手册》,将古菌域分类 为泉古生菌门和广古生菌门。
广古生菌门因它们生存在许多不同生态, 并有各种不同的代谢类型
-有7个纲:甲烷杆菌纲、甲烷球菌纲、盐
杆菌纲、热浆菌纲、热球菌纲、古生球 菌纲和甲烷嗜高热菌纲
9个目及16个科。产甲烷菌、极端 嗜盐菌、硫酸盐还原菌 和许多极端嗜 热依赖硫代谢菌
是一群迄今为止所知的最
严格厌氧的、能形成甲
烷的化能自养或化能异 养的古菌群。 存在于动物的肠道系统、 淡水和海水沉积物、沼 泽、厌氧原生动物体内。
核糖体介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
具有组蛋白,形成类似真核生物核小体的构造
代谢:
代谢过程中有特殊的辅酶, 古菌中有异养型、自养型 和不完全光合作用3种类型 多为严格厌氧、兼性厌氧,少数为好氧
呼吸类型: 繁殖:
古菌繁殖方式有二分裂、芽殖。其繁殖速度较慢
生活习性:大多数生活在极端环境。如:高盐分、极热、
古菌的细胞形态有球形、杆 状、螺旋形、耳垂形、不规 则形、有些具有精确的方角 和垂直边构成直角几何形态 的细胞 ,有的呈丝状体或团 聚体 其直径大小一般在0.1~15um 丝状体长度有200um.
三、古菌的细胞结构
大多数古菌细胞壁不含二氨基庚二酸和胞壁酸
细胞膜有双层膜和单层膜 DNA环状,但含有内含子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内含 子
海绵共附生菌Streptomyces sp. LHW2432 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海绵共附生菌Streptomyces sp. LHW2432 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49c81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d.png)
· 论著 ·海绵共附生菌Streptomyces sp. LHW243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张 柳,沈瑶瑶,洪丽莉,李 蕾,周永军,林厚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上海 200127)[摘要] 目的 从海绵共附生菌Streptomyces sp. LHW2432的发酵产物中发现药用活性分子。
方法 采用正向硅胶柱、ODS反向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LHW2432的发酵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文献调研确定化合物结构;利用平板涂布法和微量稀释法,评价化合物对芽胞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耻垢分支杆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 从LHW2432发酵物中共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descycloavandulyl-lavanduquinocin (1)、N-acetyltyramine (2)、phomapyrone C (3)、germicidin A (4) 和germicidin I (5)。
化合物1对MRSA和耻垢分支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100和64 μg/ml。
结论 从LHW2432菌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是新天然产物,可作为神经保护活性三环咔唑类生物碱的合成前体,其对G+菌有微弱的抑制活性。
[关键词] 海绵共附生菌;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中图分类号] R9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11(2020)05-0418-05[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1071Study on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sponge-symbiotic Streptomyces sp. LHW2432ZHANG Liu,SHEN Yaoyao,HONG Lili,LI Lei,ZHOU Yongjun,LIN Houwen(Department of Pharmacy, Ren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over the medicinal active molecules from the fermentation extract of sponge-symbiotic Streptomyces sp. LHW2432. Methods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extract of LHW2432 by silica gel, ODS chromatographic columns, and HPLC.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modern spectrum technologies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research. Through plate coating method and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were tested by the indicator strains of Bacillus mycoides,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Candida Albicans, and Escherichia coli. Results Five compounds were discovered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descycloavandulyl-lavanduquinocin (1), N-acetyltyramine (2), phomapyrone C (3), germicidin A (4), and germicidin I (5). Compound 1showed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MRSA (MIC, 100 μg/ml) and M. smegmatis(MIC, 64μg/m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Five compounds were discovered from LHW2432, among which compound 1 was a new natural product and could be used as a precursor of the tricyclic carbazole alkaloids with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Moreover, compound 1 showed weak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gram-positive pathogenic bacteria.[Key words] sponge-symbiotic bacterium;streptomyces;secondary metabolites;antimicrobial activity放线菌是天然药用活性分子的重要源头[1]。
一种海绵共附生菌来源开环重排甾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海绵共附生菌来源开环重排甾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eed67b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a.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10749351.8(22)申请日 2020.07.30(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申请公布号 CN 112521398 A(43)申请公布日 2021.03.19(73)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地址 200001 上海市黄浦区山东中路145号(72)发明人 林厚文 焦桴荣 顾斌斌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代理人 赵青 余志强(51)Int.Cl.C07D 493/20(2006.01)A61P 29/00(2006.01)C12P 17/18(2006.01)C12R 1/66(2006.01)(56)对比文件CN 109704945 A ,2019.05.03CN 109761948 A ,2019.05.17CN 101519438 A ,2009.09.02CN 106866776 A ,2017.06.20审查员 王江维 (54)发明名称一种海绵共附生菌来源开环重排甾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绵共附生菌来源的新骨架甾体类化合物asperfloketals A和B,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本发明还公开了制备asperfloketals A和B的方法。
本发明化合物asperfloketals A和B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及其各自正常细胞株无细胞毒性,但能够在CuSO 4诱导的斑马鱼抗炎活性模型中表现出优于阳性对照药的抗炎活性。
这两个化合物可用于抗炎类药物的开发。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5页CN 112521398 B 2022.03.15C N 112521398B1.一种海绵共附生菌来源开环重排甾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为下列结构的化合物A或B,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共附生菌来源开环重排甾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步骤:以海绵共附生菌的发酵物作为原料,通过提取和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所述海绵共附生菌为棕色扁海绵Pha kellia f usca 共附生真菌As pe rg illus flocculosus 16D ‑1;所述的发酵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得:使用大米培养基,采用固体静置发酵的方式,对海绵共附生菌进行发酵得到发酵物;海绵共附生菌的发酵物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提取液浓缩得到浸膏后再进行分离;提取液浓缩得到浸膏后用水混悬,再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后依次经色谱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所述的色谱分离依次包括:减压硅胶柱色谱分离,采用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合并含有甾体类化合物的馏分;反相中压ODS柱色谱分离,采用甲醇‑水系统梯度洗脱,获得含有甾体类化合物的精细馏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采用50~65%甲醇水洗脱,得到目标化合物。
海绵动物共附生微生物对海洋柴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及影响
![海绵动物共附生微生物对海洋柴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eb5e55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3.png)
海绵动物共附生微生物对海洋柴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及影响侯亚楠;刘书伟;王燕;张田田;王阿文;沈梦霞【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23(52)1【摘要】目的探索海绵动物共附生微生物对海洋柴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作用。
方法以柴油降解率为指标从海绵中筛选降烃菌株,对降烃效果较好的3种菌株进行鉴定和复配,选出最佳降烃组合开展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并构建柴油污染模型验证生物修复效果。
结果筛选降烃菌共38株,其中降烃效果最好的D1、D7、D8菌株分别鉴定为Halomonas aquamarina、Sphingopyxis terrae、Marinobacter aquaeolei;其降解率均在65%以上;3种菌株复配后优选最佳组合为D1-D7-D8;对降烃效果影响较大的3因素为初始pH值、柴油质量浓度和温度;对其响应面优化后得出最佳降解条件分别为7.41、32.79 g/L、30.65℃;按最优条件构建的模型实际降解率为84.17%,与预测值86.27%的吻合度较好。
结论该研究可为海绵-降烃菌系共生体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为解决海水中柴油污染难以集中处理的问题开辟新途径。
【总页数】7页(P116-122)【作者】侯亚楠;刘书伟;王燕;张田田;王阿文;沈梦霞【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相关文献】1.海洋共附生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进展2.微生物对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共代谢作用3.基于CNKI数据库的国内共附生海洋微生物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4.北部湾海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5.海绵动物共附生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复配及其降烃影响因素响应面优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绵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29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海绵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29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898c6a1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2.png)
海绵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29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于英姝;林秀萍;肖姣;刘永宏【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1)1【摘要】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29)的次级代谢产物。
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胸腺嘧啶(1)、环(亮氨酸-甘氨酸)(2)、JBIR-74(3)、JBIR-75(4)、3β,15α-dihydroxyl-(22E,24R)-ergosta-5,8(14),22-trien-7-one(5)、α-spinasterol(6)、(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β-triol(7)、(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β,9α-tetraol(8)、cellobiosylsterol(9)。
结论化合物5,6,9为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
【总页数】6页(P73-78)【作者】于英姝;林秀萍;肖姣;刘永宏【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相关文献】1.越前水母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2.海绵真菌Aspergillus sp.SCSIO XWS05F24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3.海绵共附生真菌Hansfordia sp.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4.蜂海绵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 LS06次级代谢产物研究5.一株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ZJ-200801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海参共附生微生物及两种中国南海无脊椎动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种海参共附生微生物及两种中国南海无脊椎动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7dc91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7.png)
两种海参共附生微生物及两种中国南海无脊椎动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海参是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和国际海域的珍贵海产品,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营养价值等特点,备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由于海参主体组织的纤维素和一些硬质皮肤难以消化,其营养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而众所周知,微生物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个环境中的生命体,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展以海参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中国南海海域中存在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其中包括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
这些生物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对人类的健康和医药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开展对南海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研究两种海参在自然环境下附生的微生物种类及其所生产的次生代谢物,以及两种中国南海无脊椎动物的次生代谢物,旨在深入探究这些生物的生态学特点和意义,为海洋生物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 研究两种海参共附生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态学特点,以及这些微生物所生产的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和生物活性。
通过菌落计数、培养和筛选等方法,鉴定海参附生微生物的种类,并通过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的手段,探究不同微生物在海参中的分布、种类、数量和作用机制等,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对海参生长、代谢和免疫等方面的影响。
2. 研究两种中国南海无脊椎动物(以海葵和海鲜为研究对象)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的种类、生物活性以及其在医药和生物工业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通过现代化分离技术,获得海葵和海鲜的次生代谢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深入分析两种无脊椎动物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结构、组成以及生物学的活性,为发掘和设计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实验基础。
三、研究方法1. 海参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方法:(1) 采用生物标本采集法,分别采集两种海参在自然环境中的共存样品,并测定其微生物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了含氮化合物(肽类 、生物碱类 、神经酰胺等)、内 酯类 、醌类 、酮类 、聚醚类 、萜烯类及甾体等 。
作者所在课题组从 2003 年开始研究海绵共附生微 生物及其具有细胞毒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 已从黄渤海 及南海海绵中分离获得 9 株具有细胞周期抑制 、细胞凋 亡诱导及细胞毒活性的微生物 。对其中 2 株具有强细 胞毒活性的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活性跟踪分 离 , 获得化合物 15 个(其中新活性化合物 3 个 、高活性化 合物 2 个), 结构类型涉及生物碱 、甾体 、芳香类化合物 等 。本文将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 , 就近几年来海绵共附 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海绵属于多孔动物门 , 是最原始的低等多细胞海 洋动物 , 全世界约有 10 000 ~ 15 000 种 , 我国也有 5 000 种左右 。海绵的固着生活方式 , 缺乏有效的物理性防
御 , 在生存竞争中 , 海绵积聚或分泌许多对其他生物具 有威慑性 、攻击性 、甚至毒害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 这些 次级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 包括抗 菌 、 抗肿瘤 、抗真菌 、抗病毒 、抗炎 、抗心血管疾病等活 性 , 尤其是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超过 10 %, 明显高于 其他海洋动物(2 %)、陆生植物(<1 %)[ 1] 。然而 , 海绵 采集困难 、有效成分含量低等因素 , 制约着开发利用 。
9 .0 μg·mL -1[ 11] 。
Lee 等从 1 种未鉴定的海绵中分离获得的 1 株放 线菌 St reptomyces sp .中 分得 2 个 新 的环 肽(12)和 (13), 显示弱的抑制 sort ase B 酶的活性[ 12] 。
3期
朱伟明 , 等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为 85 %和 75 %、80 %和 60 %, 这 2 个新的 α-吡喃酮化
合物还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
3期
朱伟明 , 等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381
从海绵 Zyzzya sp .中分得菌株 Penicil lium brocae
发现 3 个结构新颖的聚酮 brocaenols A-C(60 ~ 62), 它
中分离出的放线菌 M icromonospora sp .所产生的 2 个 新的有细胞毒活性的生物碱[ 8] 。
意大利的 1 个研究小组从 1 株海绵 Irci nia m us-
carum 体内分离的细菌的胞外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2 个 新的环肽(6)[ 9] 和 cy clo tetrapeptide(7)[ 9] 。其中化合物 (7)具有细胞毒 、抗细菌 、抗真菌的活性 。
A xinella damicornis 中分得的 1 株黑曲霉中发现 7 个 新化合物 bicoumanigrin(46)、aspernigrins A(47)和 B (48)、pyranonigrins A-D(49 ~ 52)。 其中化合物(46)对
白血病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 , 浓度为 20 μg·mL -1时抑 制率为 50 %;化合物(47)在给样量为 50 μg·mL -1 时
2004 年 , 该 小 组 又从 1 株与 海 绵 Suberi tes do-
m uncula 共生的细菌 Ruegeria sp .中分得 2 个新的环
肽(8)和(9), 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 M IC 值分别为 25 和 50 μg·mL -1[ 10] 。
Peter 等从地中海海绵 Axi nel la verrucosa 中分得 的真菌 Penicil lium sp .中 分离 得 到 2 个 新的 衍生 物 communesins C(10)和 D(11)[ 11] 。 通过 M T T 法测试发 现 2 个化合物对 6 种白血病细胞有细胞毒活性 , 其中 10 对 MO LT-3 、11 对 SU P-B15 的 ED50值分别为 8 .6 、
379
2 聚酮类化合物
Microsphaeropsis olivacea 是从 1 种未鉴定的海绵
中分到的 , 它代谢产生了 1 个新的脂肪酸(14)[ 13-14] 。
从采集自印度 尼西亚海绵 的组织中 分得 1 株真 菌 , 该 菌 代 谢 产 生 4 个 新 化 合 物 iso-cladospolide B
Jaspis sp 体内分 得的真 菌 Paeci lomyces cf .Javanica 代谢产生的[ 18] 。Crew s 研究小组从海绵 Sty lotella sp .
中分得的 1 株未鉴定的真菌中分得 2 个新化合物 nect riapy rone A(26)和 nect riapyrone B(27)[ 19] 。
(15)、seco-patulolide C(16)、pandangolide 1(17)和 pandangolide 2 (18)[ 15] 。 随 后 Peter 等 又 从 与 海 绵
Callyspongia aerizusa 共 附 生 的 菌 株 Cladospori um herbarum 中发 现 2 个 新的大 环 内酯 化合 物 pandangolide 3(19)和 pandangolide 4(20)[ 16] 。 该类化合物在
380
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2 00 7 年
2000 年 , Peter 等从印度尼西亚海绵 Callyspongia
aeriz usa 中分 到的真 菌 Drechslera hawaiiensis 中 分得 spicif erone A(28)和 B(29)及 2 个新的衍 生物(30)和 (31)[ 20] 。随后又从采集自印度尼西亚的海绵 Xestospongia exigua 中分得 1 株真菌 Aspergil lus Versicolor , 其代
herbarin A(57)、herbarin B(58)这 2 个新的 α-吡喃 酮及 1 个新的化合物(59)[ 25] 是从海绵 Aplysina aero-
phoba 和 Callyspongia aerizusa 中 分 到 的 真 菌 Cla-
dosporium herbarum 的发酵产物 发现的 , (57)和(58) 具有海虾毒性 , 在浓度为 100 和 50 μg 时死亡率分别
378
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2 00 7 年
细菌 Pseudomonas aerugi nosa 中发现 1 个新的二氧哌 嗪类化合物(3)[ 7] 。
4-N-甲基-5-羟基星型孢菌素(4)和 5-羟基星型孢
菌素(5), 是由采自 canary 岛的海绵 Clathrina coriacea
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 ;而 aspernigrins B(48)具有神经
保护活性 , 能有 效的 防止 谷氨 酸引 起的 神经 细胞 死 亡[ 23] 。
从加 勒比 海 绵 Agelas dispar 中 分 得 1 株 真 菌
Trichoderma viride , 该菌代谢产生 4 个新的聚酮类化 合物 ———t richodermanone A-D(53 ~ 56)[ 24] 。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 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 , 山东 青岛 266003)
摘 要 : 海绵独特的摄食 、滤食系统使其体内体表富集了大量的微生 物 , 这 些微生物能 够产生多种 结构新颖 的生物活性 物 质 , 对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发海洋药物资源的 重要内容之 一 。 本文按化 合物的生源 途径及其 结构类型简 要 介绍近几年来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 海绵 ;共附生微生物 ;次级代谢产物 中图法分类号 : S917.1;R282.7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672-5174(2007)03-377-08
抗菌活性测试中未显示出活性 。
从采集自印度尼Biblioteka 亚海绵 Xestospongia ex igua 中 获得 1 株真菌 Penicil lium cf .montanense , 该菌产生 3 个新的具有抑菌活性的代谢产物 xestodecalactones A-C
(21 ~ 23), 在浓度为 100 , 50 , 20 μmol/ L 时对白色念珠 菌的抑菌圈分别为 25 , 12 , 7 m m[ 17] 。
1 含氮类化合物
含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肽类 、生物碱 , 它们大多具 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
Alteramide A(1), 1 个新的有细胞毒活性的四环生 物碱 , 是从与海绵 Halichondria okadai 共附生的细菌 Alteromonas sp .中分离获得的[ 5] 。
从 冲绳海 绵 Halichondria alt um 中分离 的细 菌 Vibrio sp .代谢产生 1 个新的有 3 个吲哚环聚合的有抗
们含有少见的烯醇化的酮环结构 , 对 HCT-116 细胞有 中等强度的增殖抑制活性[ 26] 。
从自意大利 海绵 Haliclona valliculata 分离的真
菌 Emericella variecolor 中发现 1 个新的蒽醌(63)和 1
个含有异戊二烯基的化合物(64), (63)具有抗 KB 细 胞和 N CI-H460 细胞扩增活性[ 27] 。
第 37 卷 第 3 期 2007 年 5 月
综 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PE RIO D ICA L O F O CEAN U N IV ERSIT Y O F CHIN A
37(3):377 ~ 384 M ay , 2007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朱伟明 , 张 敏 , 方玉春 , 朱天骄 , 顾谦群
菌活性的化合物 t risindoline(2)[ 6] 。 从采自大西洋的海绵 Isodictya set if era 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