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狂人日记 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四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具体内容包括:《狂人日记》的背景介绍、文本阅读、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对鲁迅作品及现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
重点: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文本阅读: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狂人日记》,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文本中的难点、重点,如狂人的形象、日记的格式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思想入手,分析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7. 艺术特色分析:从日记体、讽刺手法等方面,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1)背景介绍(2)文本阅读(3)主题思想(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2)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狂人的形象特点:疯狂、敏感、清醒。
(2)主题思想:《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的描绘,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呼吁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详细内容包括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狂人视角的解析,以及对小说中反封建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反封建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洞察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视角的深入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挖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鲁迅写作技巧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初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解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讲解,剖析鲁迅的写作手法。
狂人的视角是如何展现的?小说中有哪些典型的反封建元素?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细节,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情节梳理:狂人的变化过程写作手法:第一人称视角,讽刺手法反封建主题: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视角的理解。
请从反封建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细节。
2. 答案:狂人视角的理解: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反封建情节或细节分析:狂人对“吃人”的恐惧,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2篇)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2篇)《狂人日记》教案篇1狂人日记教学要点:1、扫瞄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叙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索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转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制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连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日,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倾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视,从而走近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月,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孤独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头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连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三、分析课文:1、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同学回答并给以评价)——老师总结:本文叙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回乡时听闻一个伴侣生了病,就顺路去探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伴侣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叙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的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小说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狂人的形象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引出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同时注意不认识的字词。
3. 讲解课文:a. 分析小说的背景,阐述鲁迅先生创作《狂人日记》的动机。
b. 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
c. 分析狂人形象的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段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作者:鲁迅b. 背景介绍c. 情节结构d. 狂人形象特点e. 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作业答案: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运用广泛,如狂人形象象征着觉醒的知识分子,狂人的病情象征着社会的病态。
在小说中,狂人看到人们吃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批判。
通过象征手法,鲁迅先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强烈讽刺。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第1课时重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他的文学地位。
2、理清思路、狂人形象分析一、由作者爱国诗《自题小像》导入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
鲁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与忧思,流露出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了心中的某种寂寞,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
全诗采用形象化的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出一位忧国忧民,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形象。
二、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他“民族魂”文学地位1.先由学生发言2. 教师适当补充3.“开山之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3.精神战士: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爱憎分明、敢于正视民族的缺陷、勇于解剖自己,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是民族自觉的标志,是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4.文学成就: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三、理清思路1. 因文章较长,教师可以先说明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划层次2.也可以不理清层次,直接分析狂人的形象(为下一节探究主题作准备)一层(题序、第1——3段):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现象。
二层(第4——10段):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
狂人日记(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狂人日记(高二选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选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的《狂人日记》一篇。
该篇章详细内容包括:狂人的身份与背景介绍、狂人的日记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狂人的形象特点。
2. 分析《狂人日记》的日记体式,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探讨《狂人日记》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鲁迅的启蒙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的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
难点:狂人日记体式的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读《狂人日记》,了解狂人的身份和背景。
3. 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讨论其日记中的病态心理表现。
4.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狂人日记的体式特点,如第一人称叙述、日记形式等。
5. 例题讲解:分析《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文字,讲解其中的艺术手法。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探讨鲁迅的启蒙思想,关注社会现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狂人日记》中的其他段落,锻炼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的形象特点2. 黑板右侧:鲁迅的启蒙思想3. 中间区域:狂人日记体式、作品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2)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鲁迅启蒙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狂人的形象特点:病态心理、敏感多疑、正义感强烈。
(2)鲁迅启蒙思想:关注民族命运,揭示社会弊端,倡导民主、科学、人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充分理解狂人形象和作品主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短篇小说。
该小说选自教材第四章《近代小说欣赏》,详细内容为鲁迅所著的《狂人日记》全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短篇小说的阅读兴趣。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狂人的心理刻画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的短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朗读:让学生齐读《狂人日记》,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狂人日记》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小说分析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教案情节:日记体的结构人物:狂人的形象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艺术特色:象征手法、讽刺手法2. 板书练习:小说分析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2. 答案:狂人的心理变化表现为恐惧、疑虑、绝望等。
原因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恐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对狂人心理刻画的理解仍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的心理刻画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 《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优质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该小说位于教材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小说内容解析及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认识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狂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的结构、语言特色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狂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阐述《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
3. 内容解析:a.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
c. 结合课文,讲解狂人形象的意义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细节中把握狂人的心理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
6. 主题思想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内容:a. 背景介绍b. 小说结构c. 人物形象d. 语言特色e.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b.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 答案:a.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人性的扭曲,表达作者对改革社会的渴望。
b. 狂人形象特点:言行举止异常,敏感多疑,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意义:狂人形象是作者借助小说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小说结构、语言特色方面还有待提高。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端之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及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内容为小说本身,重点段落包括狂人对周围人群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最终的觉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和象征意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如狂人的疯狂与觉醒的象征;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分析,狂人形象的理解,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和简介,引出《狂人日记》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狂人形象,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一段象征描写,讨论其含义。
5.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狂人觉醒的过程,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7. 互动提问: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情节:狂人的观察与反思人物:狂人形象分析主题:反封建、求觉醒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狂人觉醒的过程,分析其心理变化。
从小说中选择一个象征,解释其意义。
2. 答案:狂人的觉醒过程:从恐惧、怀疑到的觉悟。
象征解释:如“吃人”象征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狂人日记》,学生对鲁迅的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部分,可布置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短篇小说,对比分析其主题和艺术手法,进一步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2024年狂人日记(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狂人日记(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狂人日记》高二选修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背景及象征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背景设定及象征意义;2. 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特点;2. 教学重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入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为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打下基础。
详细过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课堂阅读:学生共同阅读《狂人日记》原文,了解故事情节。
详细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背景设定。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小说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详细过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狂人日记》教学设计2. 内容:①鲁迅先生简介②《狂人日记》故事情节③人物形象分析④象征手法及文学创作特点⑤反思与拓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结合所学,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②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特点的认识;③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2. 答案:①象征手法分析:如“月亮”象征光明与黑暗的冲突,“狗”象征封建社会的残酷与无情等;②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特点:如深刻的社会批判、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如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人性的扭曲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小说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的现象,表达了对旧礼教、旧传统的强烈控诉。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分析狂人这一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通过狂人视角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3. 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难点: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对封建社会的深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鲁迅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4. 精读课文:分析狂人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b. 教师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分析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小说中的其他精彩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背景介绍b. 狂人形象分析c. 小说主题探讨d. 鲁迅文学风格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主题的探讨。
3. 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精品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内容详细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小说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鲁迅《狂人日记》的背景、人物形象、文本内容及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文本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话题,简要介绍《狂人日记》的背景。
2. 背景分析: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学地位。
3. 人物形象分析:a.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描述。
b. 讨论狂人形象的意义,联系小说主题。
4. 文本解读:b. 教师选取关键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狂人的内心世界。
5. 例题讲解:a. 分析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描写,探讨狂人心理的变化。
b. 讲解答题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本。
6.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分析另一段文本。
7. 主题探讨:a. 引导学生从狂人的疯狂中,思考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b. 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形象特点、意义c. 文本解读:狂人心理变化、关键段落分析d. 主题:封建礼教批判、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并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b. 从狂人的疯狂中,谈谈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 答案:a. 答案要点:狂人的心理变化(恐惧、愤怒、绝望、反抗等),文本理解(狂人的真实感受、对现实的反思等)。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三章“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节。
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以及文学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狂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掌握小说的文学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文学手法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狂人日记》。
2. 背景分析:介绍小说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
3. 人物形象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教师讲解狂人形象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狂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 主题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
5. 文学手法鉴赏:a. 分析小说的日记体结构,领会其独特之处。
b.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
6.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7.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背景分析b. 人物形象:狂人的形象特点c. 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d. 文学手法:日记体、象征、讽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b. 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2. 答案:a. 狂人形象特点:敏感多疑、恐惧不安、反叛绝望。
意义: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揭示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b. 小说主题:反封建、揭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警惕封建思想的残余,关注社会进步。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明清小说与戏剧》中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阅读与理解,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及时代意义,小说主题思想的分析,以及小说艺术特色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难点: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日记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教师对小说的背景及主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成因及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狂人的言行举止,进一步理解狂人的心理状态。
5. 课堂讨论:分小组讨论狂人日记所反映的封建礼教问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7.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① 小说背景及主题② 狂人的形象特点③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④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2)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2. 答案:(1)狂人日记主题思想:反映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2)狂人日记艺术特色:讽刺手法、象征手法、心理描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2024年《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教材第四章“现代文学”。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把握,狂人的心理描写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探讨,以及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心理及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文学创作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心理描写的分析,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心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狂人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狂人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狂人的心理变化,分析狂人心理变化的原因。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狂人心理描写的精彩片段,讲解鲁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狂人的内心世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小组讨论。
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对《狂人日记》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心理变化的过程,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论述。
(2)谈谈你对鲁迅文学创作特点的理解,结合《狂人日记》进行举例说明。
2. 答案:(1)狂人心理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恐惧、疑虑、愤怒。
在故事情节中,狂人的心理变化逐渐升级,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的恐惧和反抗。
(2)鲁迅文学创作特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人物心理描写,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揭示社会问题。
如《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的心理变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和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互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狂人日记》的内容及鲁迅的创作特点。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狂人日记》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具体章节为第二章。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背景介绍、生字词解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精神。
3. 领悟鲁迅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讽刺等艺术手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课文情节的梳理,生字词的学习,以及鲁迅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画像,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b) 教师讲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c)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a)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b) 讨论小说结尾的含义。
4. 随堂练习:a)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b) 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a) 人物形象:狂人、阿Q、小尼姑等。
b) 情节安排:日记形式,倒叙结构。
c) 主题思想:反对封建礼教,揭示社会黑暗。
d)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夸张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
b) 请分析《狂人日记》中的象征手法。
c)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2. 答案:a)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主人公狂人在病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b)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有:狂人的病态象征了社会的黑暗,阿Q 的形象象征了国民的劣根性等。
c) 小说主题思想是反对封建礼教,揭示社会黑暗,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
《狂人日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中的《狂人日记》,具体章节为第2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及作者鲁迅的文学地位;精读课文,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学会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领悟小说的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小说象征手法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简要介绍鲁迅的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作者:鲁迅背景介绍心理变化象征手法2. 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心理变化,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提示:要点包括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象征手法、现实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
2.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及答案提示。
一、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1. 狂人对“吃人”的恐惧:狂人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吃人”,这是他对封建礼教压迫的恐惧和反抗的象征。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该作品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小说欣赏"部分。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狂人的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鲁迅笔下的封建礼教批判以及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
2.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征,了解鲁迅先生对狂人的深刻同情。
3. 掌握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形象的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引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讲解与分析:a) 分析狂人的形象特征,探讨鲁迅对狂人的同情。
b) 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的危害。
c)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日记体、讽刺手法等。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狂人,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狂人心理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某个片段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小说中的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形象,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a) 狂人形象:痛苦、挣扎、觉醒b) 主题思想: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c) 艺术特色:日记体、讽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小说中狂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b) 请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所表达的封建礼教批判的理解。
2. 答案:a) 狂人的心理变化:从恐惧、绝望到觉醒、反抗。
b) 封建礼教批判: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束缚,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狂人日记(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狂人日记(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章《小说》第三节《狂人日记》。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背景分析、情节解读、人物形象探讨以及小说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狂人日记》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解读人物形象以及挖掘作品深层意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小说学习,认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危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深层意义的挖掘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和小说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鲁迅小说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狂人日记》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小说深层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为小说中的角色,讨论在封建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关键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 黑板右侧:例句解析、关键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结合时代背景,探讨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2. 答案:要点包括狂人的心理变化、封建社会的陋习、鲁迅的批判态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小说深层意义的挖掘和人物形象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和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一、小说深层意义的挖掘和人物形象分析1. 深层意义挖掘:小说通过狂人的观察和思考,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即人性被压迫、扭曲和毁灭的过程。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狂人日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短篇小说欣赏》教材的第四章,第一篇——《狂人日记》。
该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精神错乱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吃人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技巧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中狂人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小说技巧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狂人日记》,了解故事情节,感受狂人的心理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狂人形象,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板书内容:故事情节:狂人的疯狂、狂人的觉醒、狂人的悲剧人物形象:狂人、阿Q、孔乙己主题思想: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吃人现象艺术特色:象征手法、心理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2. 答案:狂人的心理变化:从恐惧、怀疑到觉醒、绝望。
原因: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使狂人逐渐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压迫、剥削和欺诈的社会,人吃人是其本质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教案www.5ykj.com 狂人日记教学要点:、浏览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考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三、分析课文:、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学生回答并给以评价)——教师总结: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重难点分析:从结构上,这篇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
本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一部分。
课下让大家预习这篇小说,我想问一下,在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吃人”。
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发出的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狂人”透过层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烟云的独到而深刻地发现。
(有种说法就是:“对于疯子,他一定是看见了常人所没能看见的事理,或者在他疯之前,或者是他在疯之后。
”)狂人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吃人”这一现象,那么,是什么诱使他发现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可以在第一节的文字中寻找一下。
)——“月光”:明亮、皎洁、烛照万物。
它是引发狂人发狂的契机。
在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时代,月光其实是有所指的,应该是一种启蒙主义者所获得的思想武器。
月光照亮了狂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使他有所觉悟,然后引起了精神的愉悦,开始发病了。
在现实意义上,他是被众人认为“发了疯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由此觉醒,成为一个启蒙者。
(“一个人一旦真理在握,就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启蒙主义者就是大众的教师”。
)但狂人却由此而害怕。
在不觉悟的时候,尚可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地过活,视“吃人”为正常,可一旦觉悟,看清了周围环境险恶的真相,他就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慌和紧张了。
可以这样说,狂人感到恐慌和紧张的根源是对“吃人”这一现象的发现。
我们可以在文中寻找一下,狂人从身边和历史上看到了哪些让他感到震惊的事实呢?——1、身边的见闻感受。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出了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了心肝来,用油煎了吃,……”(“狼子村”?——狼子野心,象征了一种野蛮的部落,具有现实的代表性。
)狂人在路上的种种遭遇:大家看着我的眼光和窃窃私语;赵家的狗(?百家姓上第一家,是当时皇族权威的象征。
);街上女人指桑骂槐的打孩子;家里人的表现如此等等。
2、从身边到历史的思索——过渡。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没有年代?——整个狂人所见的历史都是这样,故无须具体的某一年代,这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现象。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自己也遭受了种种潜在威胁并敏锐地感受到了,在寻根究底的深思中层层剥笋,追溯到了历史的源头。
)3、对历史追本溯源。
“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突出狂人思维的无绪和慌乱)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吃……”“……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给桀纣吃,(易牙-桀纣,不同的历史时代?精神震惊后的极度慌乱和紧张以致思维故障,“语颇错杂无伦次”的表现)还是一直从前的事。
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迟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有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舔。
”(把历史和身边的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提出了历史上“吃人”的存在。
在课文里,还写到狂人所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吃人”的事件,这又是哪两次呢?——(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而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发狂的原由。
对于狂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一个发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层面上,他却是一个无比清醒的“新人”,一个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影响过的时代新青年。
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觉悟者,一个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是改变社会现实的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却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紧张。
而吃掉了他,就等于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灭绝了民族前进的动力。
(2)已经吃过了的妹妹。
她是一个孩童,是社会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于吃掉了民族的未来。
以上是对“被吃者”的分析。
而“吃人”这一动作包括“被吃者”和“吃人者”,大家再思考一下,又是哪些人在吃人呢?——1、大哥。
这是一个主谋者,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
狂人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过人,尤其是曾经参与吃过自己的妹妹!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历史〉)2、陈老五和何先生。
帮凶。
3、他们。
被压迫者。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这里面,对“他们”的发现,是最让人惊悚了。
可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一群,是被启蒙者,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却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愤而苦闷。
(联系《药》)故此群众的极度不觉悟就成了革命者发狂的真正根源。
鲁迅也说:“群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对于将要被吃的人,这些吃人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1、仁义道德的表面,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
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
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这可说是统治者更为厉害的“国粹”,即强权的专制主义原则。
鲁迅: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消以一语包括之,曰:“可恶罪”)中,有这许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现象,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观点:“吃人”的内涵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呢?联系以往所学思考一下。
——很明显地,“吃人”并不仅仅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性含义。
虽然,中确也提到过人吃人的事例,但这只是皮毛的理解。
在以往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药》中的夏瑜,华老栓一家……他们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1)礼教吃人;(2)制度吃人;(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
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
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四、总结“吃人”的意义:——至此,吃人的含义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
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
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
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
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从对吃人者的归纳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
五、“救救孩子……”结尾处,狂人发出了一声震彻心扉的呐喊:“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很显然地,在这里,鲁迅或者狂人的喊声是另外的意思。
我们知道,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那些小孩,他们——也同那些成年人一样,是充满罪恶的,在他们身上,存在邪恶的因子,那么在这个时候必须给他们不断换血,在新思想的不断熏陶之下,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邪恶的因子,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救赎。
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这里是不是熔铸了鲁迅的思想呢?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和悲天悯人的愿望……六、小结:狂人所处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了,但狂人所思索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人类的普遍经验。
在毕淑敏的《红处方》中:“我希望您能在一个清风拂面的早晨开始阅读,因为那个时刻的神经比较坚强;我希望您在傍晚合上书本之后,迅速离开我所描绘的那家医院,返回到亲人们中间;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小说的主题,正如那句话,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七、作业: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