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

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在古代中国,《礼记》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编纂的,记录了古代礼仪的规范和原则。
尽管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但《礼记》中的智慧和启示依然对我们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礼记教导我们要注重仪式和礼仪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仪式是人类对天地间的最高敬意的表达。
通过仪式,我们不仅向神明表达敬意,也向家人、朋友和社会大众传递友好和尊重。
例如,我们在重要场合会举行开幕式、婚礼、祭祀等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我们对于共同价值观和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其次,《礼记》告诉我们要遵循礼仪的规范。
礼仪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我们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并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老师、长辈,有礼貌地与他人交流,以及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
当我们尊重他人并遵循礼仪规范,我们就能够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和信任。
此外,礼记还强调了诚信和责任的重要性。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个人只有诚心待人、兑现承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如今,这一观念仍然适用。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守信用、秉持诚信的原则,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拥有持续发展的机会。
最后,《礼记》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和修身养性。
在古人的观念中,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自身的修养,我们能够培养起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灵,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礼记》学记给我们的启示层次丰富、内容广泛,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交交往,还是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中,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指导。
它教会我们要尊重并遵循传统的礼仪和规范,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诚信与责任,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修身养性,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
只有遵守这些原则和指导,我们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担当的人,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礼记学记读后感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礼记学记》读后感篇1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
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
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
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
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
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
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篇一:礼记学记学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禁于未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
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在还没有发出来时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在小时,教会他们摆脱可能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当其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
第三不陵节而施,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
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要顾及到一些接受慢的学生。
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这样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相观而善,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且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
虽然《礼记.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
篇二:《礼记。
学记》读后感XX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读《礼记.学记》有感龙口一中A区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
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百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
《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3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3篇)《礼记学记》篇1《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
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
”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礼记学记》读后感篇2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礼记学记》,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有了新的认识。
《礼记学记》中提到了许多关于礼仪的内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礼义之道,人情之教”。
这句话表达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似乎有所减弱,但是《礼记学记》提醒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学习《礼记学记》,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比如说话不经大脑、举止不够得体等,这些都是需要我去改正和提高的地方。
另外,《礼记学记》中还提到了“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受到推崇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似乎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享乐,而忽视了传统的美德。
通过阅读《礼记学记》,我意识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孝悌忠信是我们作为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准则。
我会努力去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的人。
通过阅读《礼记学记》,我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礼仪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礼记学记》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古代礼仪的内容,比如宴席礼仪、婚丧礼仪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学习礼仪文化,我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礼记学记》,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有了新的认识。
我会努力去做一个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的人,同时也会努力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经学之中,冠绝诸书”。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礼仪法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官场规矩、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的思考和观点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礼记学记》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想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礼记学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感觉到它的独特魅力。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经典著作,但是由于其内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因而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与此同时,由于作者的语言简练、精炼,使得这本书的阅读起来非常的愉悦。
这本书中充满了智慧与哲学,让我不仅在学术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也使我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了升华。
其次,我谈谈这本书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的地位可谓独一无二。
《礼记学记》不仅仅是一本经典著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奠定了基础。
现今,世界各地的学者都会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礼记就是其中最被重视的部分。
礼记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挖掘,更是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一环。
最后,我想分享自己的创新思考和观点。
我认为,在礼记中,最重要的是人性的关爱和尊重。
这本书中,无论是在礼仪规范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充满着尊重和关爱。
这种人性关怀和尊重精神是现今社会最为需要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礼记中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法律、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找到和借鉴这些古人的思想和理念,对现今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礼记学记》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的经典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有深刻启示和现实意义的道理。
礼记中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学习和实践,依循礼之教诲,做一个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的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会更加有礼貌、有修养。
2024年礼记学记读后感范文

2024年礼记学记读后感范文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学生,经过今年学习《礼记》学记这门课程后,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还对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礼记》学记的学习心得。
《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集中了古人对于礼仪文化的思考和总结,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礼记》所传承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这些价值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礼记》中强调“礼”的重要性。
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规范。
我认为,今天的社会仍然需要重视礼仪,特别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现。
只有带着一颗敬重的心,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其次,《礼记》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礼记》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强调了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而《礼记》通过告诉我们“去脂毛骨”,追求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和谐,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再次,《礼记》中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在《礼记》中,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被看作是一个人维系社会秩序和实践道德准则的重要依据。
在如今流行个人主义的社会中,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发展和利益,而忽视了自身品德的修养。
《礼记》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最后,《礼记》还告诉我们,敬畏天地,敬畏自然。
在《礼记》中,对于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崇拜被强调。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然,学会保护环境,赞美自然。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通过对《礼记》学记的学习,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学记读后感5篇

学记读后感5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下面是第一故事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学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学记读后感(一):《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5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比较早和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论。
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礼记学记读后感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许多同学没有写上。
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礼记学记读后感今天我们来看《学记》中的一段话: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1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书,使我印像最深的,是《礼记》。
《礼记》中说“礼”的部分,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礼记》中说道:“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可见“礼”是非常重要的。
“礼”就是礼貌、礼仪,“有礼”就是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
有礼必须从日常生活的言行做起,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比如: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爱护公物,坐公交车时主动给需要的人让座;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见到熟人要问好,需要别人帮助时用“请”,得到别人帮助时真诚道声“谢谢”,和别人告别时说声“再见”,等等。
一个有礼的人,不仅让人与他相处时心情愉快,而且也能使他自己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反之,一个无礼的人,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我就亲眼目睹这样的例子:有一回,我去图书馆借书,在门口看到有位叔叔问门卫爷爷:“指南书城搬去哪里了?”门卫爷爷生气地说:“不知道!”我以为爷爷是真的不知道,就上前告诉了叔叔,等叔叔走后,门卫爷爷说:“这个人,那么没礼貌!连称呼都没有!”我这才明白,门卫爷爷不是真的不知道,他是觉得叔叔没礼貌才故意不告诉他的呢!我想,如果叔叔能够礼貌用语,门卫爷爷一定会告诉他的!做人须有礼,人有礼则安!有礼的人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人们更乐于帮助他。
同学们! “有礼”不在于嘴上功夫说说而已,而在于真正的践行,让我们从小学礼,从我做起,做一个知礼、懂礼、讲礼的现代文明人!《礼记》读后感2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
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
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的出现,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礼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更为我们理解古代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阅读《礼记》,是一次深入探究中国文化本质、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发掘、历练自我的心灵之旅。
阅读《礼记》的过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我看来,此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广度,其不仅是一部礼仪学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深意和思想的智慧宝库。
在晦涩的文言文中,我看到了先哲们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也看到了他们对人生、生命、世界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方式。
《礼记》中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既包括君臣之间的礼仪制度,也包括家族、社会等方面的礼俗、民风、风俗等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涉及诸如人文、伦理、哲学等领域的内容。
这份广博的内容密度,让读者无不为之动容,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此书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其价值与意义的背后。
通过对《礼记》的深度阅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传统素养,也能瞭解当今社会的情况,透过古代社会的眼光,窥得今人之形。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用于引导今人的行为,对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起到了相当的指导作用。
虽然《礼记》是一本古书,但其内涵深远,思想精深,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与和滋养今天的人们,一定程度上也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丰富人文素养相契合。
在我的阅读心路中,它的内涵和技艺深处的思想,将不恰当的就此停留,而是开始有力把我推向更深层面的思考和剖析。
阅读《礼记》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崇高价值,也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质和其思辨能力,一步步推向更深远的思考。
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都有所领会。
我更能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智慧和价值。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文档

《学记》读书笔记_心得感悟五篇文档《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读后感(一)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
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
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
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礼记》读后感精选850字5篇

《礼记》读后感精选850字5篇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礼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并借鉴。
《礼记》读后感精选1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
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
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
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
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礼记学记读后感8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8篇礼记学记读后感8篇礼记学记读后感1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
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
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
他们更能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给学生好的影响。
他们自身不断地成长,也能引领其他教师的成长,更是一个学校成长的中坚力量!他们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誉。
像这样的老师,真的是无愧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称号!(原创投稿,禁止转载)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真的不应该满足。
要知道,时代是迅速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更新的。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那么不去补充新的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枯竭,思维凝滞。
渐渐地,更会逝去工作的激情与职业的幸福感。
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退休,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
因为,工作期间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阶段。
如果连工作期间,都是那样消极怠慢,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作为教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且,这些还会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换代、充盈完善。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礼记学记读后感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
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
”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曰敩学半。
”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
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礼记。学记》读后感

精心整理2013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读《礼记.学记》有感龙口一中A区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
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百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着。
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阐述。
下面就《学记》中阐述的几个教学原则谈谈我的理解:一、教学相长原则《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
现在新的课程理念明确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和导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自主的学的过程中必有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探索的精神,这是对教师教的回报和挑战,同时促使教师要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丰富知识,积蓄能量,提高水平,教导学生。
所以教师应把教学相长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追求。
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同时教师自身的学同样也促进教的水平,这都体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教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成为知识的巨人,要不断学习,同时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同时学生在向老师学习中也得到提高,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知识渊博,就象鱼儿有了水,小鸟长了翅膀一样,越学他就游的更深,越学就飞的更高。
总有一天会直潜底,会击长空,学到了在某些方面能够超越老师,这是学习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学记》学习心得
《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是我国古代最早探索教育规律的理论专著。
全文只有1200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
句句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我们今天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有巨大帮助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敬业乐群”“博习亲师”“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善歌继声,善教继志”“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等等,这些理念经常被我们应用,成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思想。
其中,有几段虽然已是自己早就知道的,但从2000多年前的古书上读到,却又有更深的感受。
一、培养目标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其大意为: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经义和章句的能力,辨别他们的志趣。
第三年考查学生专业思想是否坚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睦相处。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对教师是否尊敬。
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术上的水平和选择朋友的能力。
如果能达到上述的标准,这就叫做小成。
到第九年,学生在学业上已能触类旁通,并且在见解行动上能够坚定不移,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这就叫做大成。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化群众、转移社会风俗的效果,并且使远近的人都能悦服而怀念。
这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古书上说:“小蚂蚁不断地学着衔土,也能垒积成大蚁巢”。
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是把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结合在了一起,在学生完成七年的学业之后,专业基础知识打好了,政治方向明确了,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能重视“博习亲师”与“论学取友”。
这样的“小成”目标,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育一直追求,但一直有所欠缺的吗?
在之后第九年完成“大成”目标时,学习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境界,对自己专业知识产生了坚定的信念,最终达到“强立而不反”。
这种学习制度的规定,很值得我们重视。
它的特点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由浅入深,合乎求知的规律。
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这与当今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而且两者结合并进,循序前行。
二、师之引导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其大意为:
教师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之所以失败的理由,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
他能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而不是硬拉着学生走。
能激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前进;能开导学生,而不是去代求通达做出结论。
能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学起来就轻松愉快,不感到困难;能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是代求通达,就能使学生独立钻研。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师生关系
就融洽,学习也轻松,又能发挥独立思考,这就是善于启发诱导的结果。
短短几十个字,就把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智能,这一教学中重要的理念阐述得如此清楚,“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真的要潜心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策略。
真正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形成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渠道。
让我们的师生关系“和”,让学生学习“易”,让学生们能“思”。
这正是《学记》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为教之失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其大意为:
现在一般教师,只是一味地诵读简册上的文字,多大量的提问与讲说,只顾追求进度;在进行教学时,又不顾学生是否领悟,结果使他们不能按部就班尽心竭力地去求学,教师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人的才能,这种教育方法,既违背了教学原则,学生的学习当然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于所习专业,感到痛苦,从而怨恨教师,经常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而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得
益的地方。
将来即使勉强结业,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
这种教学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由于这些原因。
读了这段文字,知道这是先辈批判当时教学的精辟批评与指责。
但读着读着,想想2000多年后的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日常教学也何常没有这样的现象呢?老师们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赶紧结课,多留些时间复习;老师们为了完成当堂课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老师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脱离开学生实际……这些情况虽然不是所有老师的行为,但也并非罕见。
读了这段文字,对我们现在教育教学应该有很大启发。
《学记》这篇文章,仅仅1200多字。
但读起来非常解渴,使我受到很大启发。
真的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除了《学记》本身给我带来的启发之外,我又进一步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
就像一本书中说到的: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他们高尚的情操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或许偶尔的一本书,会使你顿悟某个道理,从此使思想产生质的飞跃。
也许一本书就可以把你带入一个全新领域,从此,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也许,我成不了博学者,但我要努力让读书成为我的爱好。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