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恐龙无处不在》课后练习 (2)

《恐龙无处不在》课后练习 (2)

《恐龙无处不在》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三、课堂小结
《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恐龙无处不有》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恐龙无处不有》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⑪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1

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弄清文章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4.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弄清文章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2.掌握重点字词(多媒体展示,学生认读,掌握音、形、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质疑探究(小组讨论,分析)。

1.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大陆漂移”学说)(2)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3)恐龙为生物学范畴,“大陆板块”理论为地质学范畴,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明确本文说明顺序)2. 明确写作思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3.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 品味语言:“‘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这一句中“几乎”这一词语具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示范品析)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师生共同品析)3.学生自主品析六.课堂练习,明确方法(多媒体出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生物学)佐证紧密相连恐龙无处不有相互影响“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堂练习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堂练习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堂练习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初二语文《导学练》主备人:审核:课时:2 总课时:时间:年月号《恐龙无处不在》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名字是——恐龙。

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外语段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精通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4. 探究恐龙绝迹的原因。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恐龙起源于距今约 2.4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

它们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茂密一时,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绝迹。

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恐龙主要分为兽脚类和蜥脚类两大类,其中兽脚类以暴龙、迅猛龙等为代表,身体修长,行动急迅;蜥脚类以梁龙、雷龙等为代表,身体巨大,颈部和尾部较长。

3.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恐龙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空中。

它们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繁殖生息,生活在各种气候条件下。

4. 恐龙绝迹的原因关于恐龙绝迹的原因,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包括大规模火山爆发、陨石撞击、气候变化等。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是一次大规模的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绝迹。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同砚对恐龙的爱好,激发进修的热忱。

2. 进修:同砚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生活习性和绝迹原因。

3.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以及恐龙绝迹的原因,梳理各种观点和理论。

4. 总结:同砚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熟识和见解,展示在班级上。

5. 拓展:同砚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世界。

四、导学反馈:1. 请同砚完成一份关于恐龙的小测验,检验对知识的精通水平;2. 同砚可以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或制作一份关于恐龙的PPT,展示自己对恐龙的理解和钻研。

五、导学延伸:1. 鼓舞同砚开展恐龙化石的收集和钻研,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2. 组织同砚参与恐龙主题的科普知识竞争,拓展同砚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同砚将对恐龙有一个全面深度的了解,培育对古生物学的爱好和探究精神,激发同砚的进修热忱和动手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14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2、生字词积累
3、理解词义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多地要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掌握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4. 培养对恐龙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进修兴趣。

二、导学内容1.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3. 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恐龙是什么?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会绝迹?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进修(1)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讲解恐龙起源于侏罗纪时期,经过演化逐渐繁殖生息,并在地球上占据重要塞位。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是脊椎动物,身体长而直立,四肢粗壮,行走方式为直立行走。

(2)恐龙的分类和特征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等,让学生掌握各类恐龙的特征和区别。

(3)恐龙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绝迹原因讲解恐龙在各大洲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白垩纪末期突然绝迹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绝迹原因,如气候变化、陨石撞击等。

3. 练习(1)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恐龙的分类表格;(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恐龙的绝迹原因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奇奥性,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图书等方式进行拓展进修。

五、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绝迹原因等内容,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六、反馈收集学生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对恐龙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钻研。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会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会对古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愿学生在探索恐龙的世界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综合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综合练习含答案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严密 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国家、家,代表作有《》《》等。

4.“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八年级某班级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活动。

【B】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增加,人类活动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义重复的问题,应将“”或“”删去。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改为“”。

二、课内精读阅读课文“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回答问题。

5.“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6.结合选文,说说“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7.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

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2. 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3. 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4. 提高同砚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恐龙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激发同砚的爱好,引导他们沉思恐龙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在地球上出现过。

2. 进修(30分钟):(1)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 指导同砚通过阅读《恐龙无处不有》等资料,了解恐龙的种类和生存环境,包括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等;- 引导同砚谈论恐龙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援助他们建立对恐龙的基本了解。

(2)精通恐龙死亡的原因:- 让同砚了解关于恐龙死亡的几种理论,如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 引导同砚分析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拓展(20分钟):(1)理解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 探讨恐龙化石对科学探究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引导同砚探讨恐龙在摩登社会中的形象及其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2)培育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让同砚展开沉思和谈论,培育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同砚通过阅读和探究,培育他们对恐龙及其相关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援助同砚稳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恐龙的爱好。

三、作业:1.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书,做好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恐龙的看法和感受;2. 探究恐龙死亡的原因,并就你认为最可能的理论写一篇短文说明理由;3. 收集关于恐龙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筹办展示并分享给同砚。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盘绕恐龙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深化同砚对恐龙的了解和熟识,培育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演化历史。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同步测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同步测验(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领域(yù)例如(lì)骨骼(gé)
B.漂移(piāo)地壳(ké)俯冲(fǔ)
C.挤压(yā)褶皱(zhě)携带(xié)
D.深渊(yuān)繁盛(shèng)两栖(qī)
2.下列对加线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6.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
A.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
C.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7.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褶皱领域骨骼
B.遍布恐龙化石
C.覆盖漂移缓慢
D.破裂流逝气侯
8.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 及答案

德州市第九中学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恐龙无处不有》课型主备董卓鑫审核林霖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2.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的写法。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应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并学习文章缜密的说明思路。

导学过程一、作者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遗骸.()骨骼.()褶.皱()两栖.()陨.石()追溯.()地壳.()潮汐.()2解释词语的意思遗骸:不解之谜:天衣无缝:三、整体感知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做旁批)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做旁批)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做旁批)4.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四、理清结构1.全文15段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每部分写的什么内容?2.本课的说明顺序是?五、品味语言1找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六、拓展延伸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七、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答案二、检查预习1.hái ɡé zhě qī yǔn sù qiào xī2.遗骸:指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练习(附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第一课时当堂达标题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上汉字。

领yù( ) 骨ɡé( ) 鸟臀.目( ) 地壳.( )zhě( )皱 xié( )带悲cǎn( ) 尘āi( )潮汐..( ) jié( )难二氧化硅.( ) 陨.( )石 péng( )胀追s ù( ) 衍.( )射天衣无fèng( )二、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A.流逝时间流逝流失水土流失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D. 飘移板块飘移飘逸白云飘逸三、填空。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介绍有关恐龙知识的______(文体),选自______。

作者阿西莫夫是______(国)著名的________。

(2)《恐龙无处不在》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它为_______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3)《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五、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0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推理思考的能力
3.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推理思考的能力
2.难点:推理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科普作品(现象+科学知识)
三、探寻内容和思路
1.初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找答案:(从文中找关键句回答)
(1)现象是什么?(2)所揭示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2. 再读课文找答案:恐龙为什么会到处都有?(抓时间点,说过程)
(请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找出答案)
2.25亿年前——2亿年前——6500万年前
3.学生筛选句子找答案,教师梳理思路:
发现现象——分析内在联系——得出结论
4.由思路的归纳,引导学生掌握《恐》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5. 学生运用“勾画关键语句,理思路”的方法,找出《被压扁的沙子》中的思路
(1)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
(2)沙子为什么会被压扁?
(3)发现了被压扁的沙子,意味着什么?
6.小结内容与思路
四、探寻语言
1.结合课后第三题,品味科学小品文科学性、生动性、通俗性的特点
2.小结语言特点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资料,试着写一篇科学小品文,阐述自己对此的认识
板书:现象
科普作品
科学知识
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
主要特点生动性
通俗性
课后反思:以课后题为纲,由课文行文思路的归纳,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普作品的一般思路,举一反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最新6、《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

最新6、《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

6、《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师用)课型:精读主备人:董云虹张晓燕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了解本文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难点】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作品。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窑》系列等。

(二)正音辨形。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鸟臀目( tún )骨骼(ɡé )漂移( piāo )流逝(shì) 褶皱( zhě ) 携带( xié ) 两栖( qī ) 驮着(tuó) 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

如:_____ (三)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玩去的构造形式。

除了这些词语,我认为有些词语也很重要。

如:_____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并批注(阅读方法指导:用铅笔做好批注。

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既(板块构造)理论。

2.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指导:引导学生作答,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课时练习(含答案 解析)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课时练习(含答案 解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作业单选题1.下列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B. 之前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剧情跌宕起伏,科技感之强前所未有,可谓气势磅礴,石破天惊。

C. 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D. 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3D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受“萨德”事件的影响,今年三月中国人到韩国旅游的人数同比减少了一倍。

B. 能否搞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均衡教育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C. 引力波的发现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天文学。

D.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3.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 颁布(bān)积淀(diàn)脖颈(jǐng)载誉而归(zài)B. 邮局(yóu)姊妹(zǐ)逮捕(dǎi)厚此薄彼(bó)C. 迁徙(xǐ)鲫鱼(jì)冲刺(cì)怨天由人(yóu)D. 融合(róng)活泼(pō)棉袄(ǎo)衣冠楚楚(guān)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杳无音信。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是错别字,对其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1)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溶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1)

总第课时课题《恐龙无处不在》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di ()骨g© ( )zh § ()皱追s£i( );劫()难蟾蛛()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天衣无缝致密!3、根据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2)本文阐述了科学领域是的道理。

:4、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5、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解决问题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成四部分。

()(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的多。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我的收获(反思铮悟、体验成功)・每课一得: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要从中受到怎样启发?・挑战自我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介绍绐大家。

3.2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答案)

3.2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答案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科普文章,积累科学知识;查字典用红笔标注不认识的字词(A、B、C都要完成)2.请根据老师导学的问题,筛选提炼信息。

(A、B完成)3.通过学习课文,查阅科普资料,学会围绕一个科学观点,运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

(A完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积累知识。

1、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本文选自《新疆域》。

2、为下列词语标音。

臀tún 骨骼gǔgé漂移piāo yí流逝liúshì褶皱zhězhòu携带xiédài(请你订正答案后,每个带注音写3遍,做到已经记住它们。

)二、根据导学,再读课文。

1、本文题目为“恐龙无处不在”,回想一下,你初看到题目时,你觉得文章该是怎样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经验作答)答案不唯一:略2、读过文章之后,你发现可能跟我们的想象有区别,请你概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举例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发现:南极的恐龙化石,引发作者一系列的思考和分析,最后证明大陆板块运动的科学推断。

作者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作者非常肯定的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请你在文中找出和这句照应的语句。

答案不唯一:理由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4、作者第2段举例的内容,请你用一句话说明。

(只要表意明确,越精简越好)答案: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5、作者在第6段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结合文章内容,你能用一句话给家人普及一下这个科学知识吗?参考答案: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稿1含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稿1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 1 导学稿执笔人:杨艳玲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第1周第1课时教师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学习目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标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一、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遗 hái (蟾蜍(()劫())难骨gé()陨())石zhě(携()皱追 sù)带2、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3.解释词义。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劫难:灾难、灾祸。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恐龙无处不在》依据此句涉及两个学科,即和的事实,证明了 _______________假说。

,从而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②本文采用的是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说明顺序。

明确:南极和其他大陆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大陆漂移生物学地质学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逻辑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① 作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②打比方,“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在诠释“板块构造”理论时,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③ 列数字,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亿年前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主备人:审核:课时:2 总课时:时间:年月号《恐龙无处不在》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名字是——恐龙。

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外语段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3分)答: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答:11.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答: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4.文章说明了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4分)15.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3分)16.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7.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

(2分)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⑧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课后反思:《恐龙无处不在》导学练答案二、2·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3·因为每个大陆上都有恐龙,但是地球在四十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由合而分,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三、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

多少年来,地壳一直在进行着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的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阅读段一答案9、(3分)谈了三个方面:(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

(每点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10、(2分)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

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语意相近即可)11、(4分)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2分)。

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可)12、(3分)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

(2分)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

(1分)(语意相近即可)阅读段二14.物种正在加速灭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评分:4分。

每空2分)15.a授粉b农作物c饲料植物(评分:3分。

每空1分)16.列数字作比较准确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速度之快(评分:3分。

每空1分)17.参考答案: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或维持生态平衡),(评分:2分。

只答“独特的作用”得1分)18.D(3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