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 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不仅 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 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的大学 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 有必要的。
三、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
第六,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 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 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㈢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 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 专制统治。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 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在经济上,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 的发展。
在政治上,清王朝实行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已 经腐朽不堪,令人窒息。
在军事上,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在文化上,为了维持封建统治,镇压汉族知识分
子及其他反抗势力的排满、反满的思想情绪,实 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 在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 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 特征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 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 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 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 代化利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高校的大学生经过学习这门课程,普遍反映是有 很大收获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为大一本科生设计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思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概述1.1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特征1.3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 第二章:清朝的衰落与中国社会的变革2.1 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与动荡2.2 清朝政治体制的衰落2.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3.1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与列强侵略3.2 中国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国际现实的塑造3.3 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汇4. 第四章:中国近代化运动和革命4.1 维新变法与百日维新4.2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4.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 第五章:国共合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5.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2 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学生将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等形式参与课程学习。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20%):出勤率、参与度和质量;2. 课程作业(30%):包括小组讨论、书面论文等形式;3. 个人展示(20%):根据学生个人的研究课题进行展示;4. 期末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与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王亚南等,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赵九章,著,《中国近现代史教程》;3. 王树声,著,《近代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一、导言我国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涵盖的范围宽广,时间跨度较长,内容复杂多样。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中小学近现代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概述1. Chinese近现代史的背景和特点我国近现代史的划分通常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巨变的时期,经历了近代化进程、殖民主义侵略、封建农民战争、革命斗争等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重要性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小学近现代史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教学大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教学大纲包括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核心知识,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推出,对于我国中小学位等级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国家,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总结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推出,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大纲的实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近现代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的我国人。
补充内容:五、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件、人物、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掌握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的和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教育政治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人类的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学科门类与相邻学科的关系都是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的渗透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国情、了解近代中国国史的历史学科。
本课程广泛涉及到政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许多相关知识。
四、主要内容、重点、学时分配课程编号:10011100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时:32小时学分:1.5学分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成绩考核:平时成绩占50分,含考勤、课堂作业;期末卷面成绩占50分。
第一讲绪论(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意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对四个选择的必然性的理解主要内容:一、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的历史沿革二、“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三、对如何学习的几点建议第二讲西方列强入侵(课堂教学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重点难点:古代中国由盛而衰的原因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古代中国由盛而衰的原因第三讲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及历史任务(课堂教学 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予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
2.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强和人民共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2)掌握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3)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中华民族的新思潮与近代历史起始(1)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运动;(2)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1)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发展;(2)护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4)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
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3)土地革命与长征;(4)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发展;(2)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4)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5.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1)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2)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听讲、讲解、讨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作业等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参考书目:(1)韦国清、文波:《中国近现代史教程》(2)黄仲良:《从大地主到大战士:中国近代史教程》(3)陈亦新:《中国近现代史》(4)施如雪:《近现代中国史纲》以上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类型:选修课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引言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读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能力,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学习目标1. 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重要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2. 掌握近现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3.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思想和运动,了解他们的影响和贡献;4. 培养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和特征a. 鸦片战争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c. 民初时期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变革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抗日战争的胜利e.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国f.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a. 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思想与行动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d.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e. 开国领袖毛泽东及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f. 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研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关键问题和现象。
3. 阅读与写作: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和资料,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视听资料:通过播放音频、视频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3. 论文或研究报告:占总成绩30%。
参考教材1. 王宝华,罗志华,何朝荣。
《中国近代史教程》。
北京:备注:教学大纲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 nese hi story(三)开课对象: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到重大历史事件等到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学生自学、组织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高校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24;周学时:2。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其中讲授22课时,讨论2学时。
(五)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
导言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民族危机的加剧。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中国禁烟运动。
2. 鸦片战争的过程: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阐述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探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介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矛盾加剧。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3.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众反抗精神的激发。
4.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内部分裂,外部势力干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从而有助于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本文将按照2023年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简要概述。
一、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十年动乱后,中国共产党崛起,中共成立,中华民国逐渐走向分裂。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抗战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坚决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最终为中国争取了抗战胜利的机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与国民党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革命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中国由封建农业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四、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了集体农业和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1978年,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从而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五、中国的外交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突发事件,与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也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特点。
3. 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本)课程编码:06022102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适用专业:大一本科学生执笔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1年2月一.编写依据和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基本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基本要求:1、从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同世界的联系中,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有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与特征。
2、认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原因与特征,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
3、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并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富强、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重点和难点:1、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2、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1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基本内容:(2学时)1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基本要求:1、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脉络,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领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使学生明确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与控制的,以及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斗争过程,并能够理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1840年至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1、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2、如何从侵华战争来纠正学生所持的“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第2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基本内容: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 洋务运动的兴衰3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基本要求:1、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2、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并从中认识这些阶级力量之所以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难点:1、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2、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3、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学时)基本内容:1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 辛亥革命的失败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当时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深刻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以及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正确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历次反清革命斗争的过程和他们的救国方略,掌握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争,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与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能够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难点: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2学时)基本内容:1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2 “三座大山”的重压3 两个中国之命运基本要求: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把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性质、历史线索,认识当时国内的主要政治力量的特点及其政治主张,深刻领会在这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何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
重点和难点:重点:1、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难点:1、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2、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第4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基本内容: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3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基本要求:1、在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及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的基础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中认识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容、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及其怎样掀开中国革命的新一页,使学生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忠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重点和难点:重点: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难点: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的基础与方式。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5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基本内容:1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基本要求:1、从整体上感知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把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了解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了解中国革命经历的挫折和坎坷;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以此推动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
重点和难点:重点: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4、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难点: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
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
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第6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学时)基本内容:1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3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基本要求:把握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两个过程,一是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二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
进一步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性质及其取得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缘由及其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罪行,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事迹,正确领会国共两党的抗日主张及其各自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世界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