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朗诵_《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赏析

古诗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赏析

古诗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赏析《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为清朝诗人秋瑾。

其古诗全文如下: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前言】《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注释】(1)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OrG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作者简介】-1、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秋瑾(18751907)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生于福,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湖女侠”,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建闽县(今福州)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日在浙月年,浏醴起义未果。

1907 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6 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 月15 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18 秋瑾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 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 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寓居北京从家出走,年中秋节,1903 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列,心却比男儿烈。

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这是她在1903 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小住京华》翻译、背景、主题

《小住京华》翻译、背景、主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背景、主题【原词】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作者】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原名闺瑾,字璇卿,号旦吾,后改名瑾,自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一生留下许多著作,皆收于《秋瑾集》中。

【背景】《满江红》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

1903年,丈夫王子芳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住。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

之后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主题思想】《满江红》一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这首词通过对自我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她在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后,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终得解脱而又苦闷彷徨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原文及译文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满江红·小住京华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 1。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近现代:秋瑾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

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及原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及原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及原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为清朝诗人秋瑾。

其古诗全文如下: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词鉴赏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词鉴赏

【导语】秋瑾(1875年11⽉8⽇-1907年7⽉15⽇),⼥,中国⼥权和⼥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命志⼠。

第⼀批为*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牺牲的⾰命先驱,为⾟亥⾰命做出了巨⼤贡献;提倡⼥权⼥学,为妇⼥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的推动作⽤。

1907年7⽉15⽇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年仅32岁。

下⾯是为⼤家带来的秋瑾《满江红·⼩住京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满江红·⼩住京华 清代:秋瑾 ⼩住京华,早⼜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歌残终破楚,⼋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作:独思浙,蛾眉⼀作:娥眉) ⾝不得,男⼉列。

⼼却⽐,男⼉烈!算平⽣肝胆,因⼈常热。

俗⼦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青衫湿!(俗⼦⼀作:俗夫,磨折⼀作:折磨) 译⽂ 我在京城⼩住时⽇,转眼间就⼜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般。

四⾯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个⼈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年的⽣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个贵妇⼈,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我虽然不能⾝为男⼦,加⼊他们的⾏列。

但是我的⼼,要⽐男⼦的⼼还要刚烈。

想想平⽇,我的⼀颗⼼,常为别⼈⽽热。

那些俗⼈,⼼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路可⾛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才能觅到知⾳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住京华:到京不久。

⼩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般。

四⾯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史记·项⽻本纪》“夜闻汉军四⾯皆楚歌,项王乃⼤惊”故事。

⼋年风味徒思浙:⼋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年,作者光绪⼆⼗⼆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年。

徒,空,徒然。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二、《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介绍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婉约词《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翻译,《满庭芳·碧水惊秋》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朝代:清代作者:秋瑾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俗子一作:俗夫)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磨折一作:折磨)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1)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与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与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

她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 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 7 月 6 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同年 7 月 15 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于 1903 年。

这一年,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描写了秋瑾初到北京时的所见所感。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烘托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词用典贴切,感慨深沉。

“四面歌残”化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暗示了当时中国四面受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八年风味徒思浙”则表达了词人对故乡浙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她在家庭中的痛苦和无奈。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满江红》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满江红》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满江红》注释译文赏析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者秋瑾(1875—1907):女,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注释1、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4、四面歌残终破楚: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里是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5、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6、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7、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8、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9、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10、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11、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2、莽(mǎng):广大。

13、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译文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原诗】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19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阅读与鉴赏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阅读与鉴赏及译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作者用秋日赏心悦目的美景衬托了自己悠然闲适的心情。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明作者虽身为女子,却有比男子更刚烈的心志,更豪迈的气概。

C.“青衫湿”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D.这首词上下两片在词义上紧密相连,相对于上片,下片的抒情意味更加浓烈。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

A项“用秋日赏心悦目的美景衬托了自己悠然闲适的心情”理解有误,这里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表现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表现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怨幽之情。

故选A。

【点睛】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风景显得更加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地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

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大千世界茫茫红尘,我到哪里找到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之人呢?这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小住京华朗诵_《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中秋节祝福语】
【原诗】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