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物体的质量,掌握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物体的质量是什么?2. 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不同质量的物体。
2. 实验环境:干净整洁的实验室。
3. 教学资源:实验视频、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物体质量的概念。
2. 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天平和砝码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测量方法。
3. 锻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4.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巩固对物体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5. 拓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并思考物体质量对物体的性质和用途有何影响。
**五、教学反思与延伸:**1. 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探求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在课后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活动,或者设计相关课题研究,深化对物体质量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会对物体质量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和思辨意识。
愿每位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长与收获!。
质量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质量》(沪科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认识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熟悉天平的主要构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宇宙中物质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以及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质量的定义。
(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科学抽象法、阅读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若干台、砝码若干盒等。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感知,情景引入:摆在我们面前的课桌、椅子都是由木头做的,但课桌含有的木头多,椅子含有的木头少。
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的,但铁锤比铁钉含有的铁多得多。
你知道怎样才能准确的把这种含义表示出来呢?若有两个差不多的铁钉,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到底哪个含铁更多一点?二、新课教学:(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教室内课桌、椅子。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课桌、椅子哪个的木头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课桌、椅子、铁锤、铁钉都是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即: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课桌含有的木头多,椅子含有的木头少;铁锤比铁钉含有的铁多得多。
即: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用符号“m”表示。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而改变。
试一试:将一橡皮泥团压扁,形状变了,橡皮泥的多少会变化吗?将焊锡熔化,状态变了,锡的多少会变化吗?想一想:杨利伟把一玻璃杯从地球带到太空,空间位置变了,杯子所含玻璃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提问:以上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都没有变化,由此,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探究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2. 知道质量的定义、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3.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4.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5. 过程与方法会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能正确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1. 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老师这里有六个不同的物体,请同学来帮我分成三类,并说出分类理由。
1. 新课部分1.物体与物质(学生回答:分成三类,理由……)师:很好,如果老师把左边这些都称为物体,而右边这些都称为物质的话,那么物体与物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师:那么我们再来看下这些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一样么?(学生:…….)师:我们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质量,用m表示。
2.质量1. 定义2. 单位:(学生看书)国际单位制: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1. 学生活动体会千克以及克,毫克(4)老师这边有一块橡皮泥,我想准确的知道这块橡皮泥的质量,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1)常用测量工具(2)物理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托盘天平、物理天平3.天平的使用(1)学生看课本p3图6-1以及实验桌上的天平,自主学习天平的构造。
(2)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如何调节天平的平衡。
(3)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如何调节天平的平衡(左偏右移)。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师生共同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如何摆放、如何加减砝码,移动游码)。
3. 小结天平的使用方法。
4. 学生自主测量橡皮泥的质量。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1.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看天平是否仍然平衡。
2. 用质量的定义来解释为什么形状改变物体的质量不变。
3. 猜一猜:如果物态以及地理位置发生改变,质量是否改变。
5.2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在今天《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反思和总结方面的思考。
首先,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提问问题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深入和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在课堂的互动环节,我需要更加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测量工具:介绍托天平、电子秤等常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这些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3.物体质量的测量: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利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质量的误差与改进:让学生了解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学习如何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物理奥秘》等科普读物,深入了解质量测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网络资源:介绍学生访问国家地理、科普中国等网站,了解质量测量相关的前沿科技和实际应用。
(3)学术论文: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质量测量技术的学术论文,了解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
(4)实验器材:学校可以考虑购置更多种类的质量测量器材,如电子秤、分析天平等,以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4)参与学术讨论: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术讨论活动,如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5)实践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质量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购物时注意比较商品的质量,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和购物能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对于质量的概念和重要性的讲解可能还不够透彻,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通过更多具体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量的概念。同时,我也要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握,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微观解释。
2.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反应,思考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关系。
2. 提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 学生汇报: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3. 教师评价:对各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给出改进意见。
4. 实施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四、交流讨论(10分钟)1.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 教师引导: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2. 教师提问: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化学方程式。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二、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让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天平的调节、物体的放置、砝码的加减等操作步骤。
难点:理解质量的物理意义,通过实验操作准确读取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与规范。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数量的天平、待测物体、砝码等。
2.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天平使用步骤、质量概念等相关内容的PPT。
3. 教学环境:确保实验室设施完备,为学生提供安全、整洁的实验环境。
4. 学生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合理分组,每组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
通过这些步骤的准备工作,一个科学实验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各种实验教学活动了。
首先,对于安全与整洁的保障是实验室运作的重要基础。
必须保持实验室内外的清洁,并且做好定期的清理工作,这既能够减少实验室事故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仪器的保护与保养。
实验时还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使每一位参与实验的学生都清楚并遵循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和器材的配备。
在安排学生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以及他们各自的技能水平。
这样的分组方式不仅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还能在小组内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每个小组都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样的准备和安排,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物体,如文具、书本、水果等。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了解常见物体的质量大小,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3)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质量概念和使用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质量单位的了解,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和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砝码、各种物体(如铁钉、铁锤、木块、铝块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铁钉、铁锤、木块、铝块等,提问学生: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材料、形状、大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讲授1、质量的概念(1)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铁钉和铁锤,思考: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的,为什么铁锤比铁钉重?(2)讲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铁钉和铁锤所含铁的多少不同,所以质量不同。
(3)举例说明:一个苹果和一个西瓜,西瓜所含物质比苹果多,所以西瓜的质量大。
2、质量的单位(1)介绍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2)展示 1 千克的标准砝码,让学生感受 1 千克的质量。
(3)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质量大小,如一个鸡蛋约 50g,一个成年人的质量约 60kg 等。
(4)讲解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1t = 1000kg,1kg = 1000g,1g = 1000mg。
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1)提出问题:把一块铁加热,它的质量会改变吗?把它从地球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会改变吗?(2)实验演示:用天平测量一块铁加热前后的质量,以及在地球上和月球上的质量。
初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一、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学生;2. 学科:物理;3. 课题:物体的质量;4. 课时:1课时;5.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材料,完成课前预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2)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会天平的使用并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验求真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 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克(g)和吨(t)等。
3. 天平的使用: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调节、称量、读数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质量现象,如购买水果、称重等,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
2. 新课:介绍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总结实验结果。
4. 讲解:讲解质量的性质,如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质量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2. 学生能熟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 学生能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采用讲解法,讲解质量的性质和计算方法;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2.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测量筒、烧杯、金属块等;3. 课件: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八、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2. 介绍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 讲解质量的性质,如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5. 学生独立完成质量的计算题;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质量的重要性。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沪粤版)作者姓名:陶复桂性别:男单位: 亭头初级中学通讯地址:马鞍山市当涂县亭头初级中学电话:邮件信箱:邮编: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
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
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
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5.1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1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设计这堂《物体的质量》的物理课,我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及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来分析问题。
我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将其定为质量的概念理解和质量的计量单位的运用。
因为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体验。
而质量的计量单位,如克、千克、吨等,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需要他们通过学习来掌握。
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我准备了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如苹果、书本、铅笔等,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问题卡片,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电子秤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在实践活动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他们描述自己测量质量的过程,以及他们对于质量的理解。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质量的测量。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上,我认为这节课的实践活动设计得比较成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对于质量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但在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质量的运用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运用质量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质量的知识,也能让他们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质量优秀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具教师演示用具:托盘天平1台、物理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或物理天平和砝码棱长2CM的正方体铜块,铁块,铝块,木块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
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二、讲新课1.质量(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图片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师生完成PPT的练习(1)、(2)。
3.质量的测量——天平(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物体的质量》教案、教学设计
-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制作饼干时配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的重量会发生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突破重点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讲解质量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结合实验,讲解质量的单位、测量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天平、电子秤等测量工具。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学讨论,但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注意保持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确保作业整洁、美观。
3.实验报告需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明确实验结论。
4.提交作业时,请务必注明作业完成时间,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遵循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初中初二物理上册《物体的质量》这一章节,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质量现象,如:“为什么物体的重量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如何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物体质量的相关知识。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体质量的变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1.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趣味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橡皮【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1)认识天平的构造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2)【设问】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总结】(2)使用注意事项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一、物体的质量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物体的质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质量的定义、质量的测量工具、常见物体的质量以及质量的国际单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如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3. 让学生能够正确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并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难点:质量的单位换算、常见物体质量的估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各种常见物体。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场景会用到质量这个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质量的定义,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介绍质量的测量工具,如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讲解质量的国际单位,如克、千克、吨等。
3. 例题讲解:用实例讲解如何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教具中的常见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5. 知识拓展:讲解常见物体质量的估计方法,如水的质量、苹果的质量等。
7.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整理笔记。
(2)请估计一下自己的质量,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3)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说明它们的换算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第六章物体的质量一、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三、质量的单位克、千克、吨等。
四、常见物体质量的估计水的质量、苹果的质量等。
七、作业设计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整理笔记。
2. 请估计一下自己的质量,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3. 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说明它们的换算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能够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版本、年级: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章节、课时: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3)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点及对物体质量多少的估测水平。
(4)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过程方法:(1)能从物质的形态,形状,空间位置等的变化中提取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不变性这个本质的东西,从而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即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
(2)能从怎样比较质量的多少的方法中领悟质量单位的意义,以及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质量知识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质量的定义(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教学难点:(1)估测物体的质量。
(2)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科学抽象法教学仪器与用具:玻璃杯、橡皮泥、铁钉、铁锤,托盘天平、塑料瓶、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显示自行车图片)1.自行车主要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点明:自行车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2.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点明: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二、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课件显示铁锤、铁钉、桌子、凳子图片)1.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2.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一) 顺势而导,化难为易——学习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a.铁锤比铁钉含铁多。
b.桌子比椅子含有木材多。
(师生)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的,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 巧妙设问,直奔重点——掌握质量的基本属性(课件显示铁块铸成铁锅的照片)1.铁块铸成铁锅,什么改变?假设没有任何损失,质量变不变? 为什么?2.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质量会变吗?为什么?物体的形状变了,质量没有变化;因为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
高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总量,并能够运用质量的单位进行计算。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工具。
3. 能够通过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1. 了解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总量。
2. 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3. 进行物体质量的实验比较。
教学难点:
1. 理解质量的概念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电子天平、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金属块、砝码等)
2. 教学课件或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了解不同物体可能有不同的质量,引出本次实验主题。
二、理论知识讲解
1. 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总量,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2. 介绍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如使用电子天平进行测量。
三、实验操作
1. 学生操作电子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 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四、讨论与总结
1. 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物体的质量差异的原因,如物质组成、密度等因素。
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五、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六、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下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一、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
四、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
师:播放在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的庆典上,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表演苗族银饰舞《苗山银月》。漂亮的苗银饰物把她们打扮得美丽、动人。你知道这些银白色的饰物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我们怎样才能鉴别出来?
生:思考。
师:引出今天开始进入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的学习。
展示各种天平图片,直接引入第一节质量的学习。
通过图片让学生贴近生活寻找物理的“原形”,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同时通过类比寻找它们的特点,归纳总结质量的概念,区别物质与物体。
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阅读课本,了解质量的表示字母、单位及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通过图片激发学习兴趣,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测量质量的工具,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结构
使用方法
③注意事项
4.质量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反思
这节课关于学习托盘天平使用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可以变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更好。可以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制成“使用说明书”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经过阅读、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学习,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形式,学习掌握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本节课你认为你的哪些能力有所提高?
4、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练习反馈 (牛刀小试)多媒体展示
生:小组合作完成。
师:指导并评价 。
1、必做题
⑴动手动脑学物理:1、2、4、5题。
⑵阅读科学世界。
2、选做题:自制天平
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题:5.1 物体的质量(沪粤版)
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
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
“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
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
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
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用:米尺、木板、铁钉、冰块、铁锤、水桶、烧杯、物品包装袋、演示天平等。
学生用:天平和砝码、一元硬币、乒乓球、笔、量筒、酒精等。
七、课型:新授课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设计
4. 某次用天平测量物块的质量
时,砝码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Kg.如果将这个物块带到太空,它的质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练一练
检测与反馈
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交流。
谈学习感受、认识。
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归纳
知识和敢于质
疑、善于质疑的
能力。
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课文P115第1~5题。
2.课外作业:完成课文P115课外活
动。
利用课余时间完
成。
进一步巩固和
强化知识。
培养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m)
十、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所获、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和反馈的信息等,写好教学反思,以便今后更好地教学。
参考文献:沪粤版物理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