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张晨旭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拿来与接纳”板块。本文的内容是提出中国要实行“拿来主义”和批判“送来主义”、“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本文的特点是议论文体;论点鲜明,提出中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论点;论据充足,正面论据和侧面论据相结合;论证形象,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清晰流畅,又活泼幽默,耐人寻味。

二、学生分析

学生从中需要学习的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述。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基础:

在认知上,对议论文这一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在情感上,能体验和感受对崇洋媚外的行为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之情。

学生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2)能说出本文论点和论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概括分析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研究法。

(2)能在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作者对“送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和对“拿来主义”的肯定;

(2)能体会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

(二)教学重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接触“拿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这个词看上去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如果用一句几乎每人都知道的话代替这个词,这个词又变得离我们很近,这句话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这样又太过抽象了,形象一点来说,“拿来主义”就相当于摘水果,对于那些成熟的,自然是要放进篮子里;对于腐烂的,就要丢在地上;没成熟的,就让它继续挂在树上。然而,这又远远比不上鲁

迅先生说的生动,鲁迅是怎么来阐述“拿来主义”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拿来主义》,去了解“拿来主义”。

(设计意图:由鲁迅对于“拿来主义”的精妙阐述,激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拿来主义》的学习)

(二)探究论点,何为“拿来”

先独立学习。教师提出任务、要求、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请你就论点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有本探究,有效探究。时间10分钟左右。在稿纸上写下关键词。

再相互交流。小组交流,相互评判达到哪一级,形成最佳答案。再班级交流,教师抽取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各代表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终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后教师评价。说出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

关于这篇文章的论点,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第二,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开头提出?

我的基本理解是:本文的论点就是文章的第七段:“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简而言之,就是“拿来主义”这个题目。

作者不在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而先否定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实际上是为了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再者,这是随笔式的议论文,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的,因此开头肯定是先介绍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在摆现象的基础上才亮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开头先介绍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送去主义”的不当做法,批判他们在学术与文艺方面的媚外卖国行为,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应拿来。但用“拿来”两字来表达自己的完整观点还不够恰切,因为那时人们对“拿来”已经怕了,于是作者又举例澄清,认为那些不能算是“拿来”,只是“送来”;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完整的观点(论点):真正的拿来应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34年,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一种是全盘接受,一种是盲目排斥。鲁迅对两种走极端的态度都不赞成,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掌握概括议论文论点的方法)

(三)探究论据,为何“拿来”

先独立学习。教师提出任务、要求、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据,请你就论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有本探究,有效探究。时间10分钟左右。在稿纸上写下关键词。

再相互交流。小组交流,相互评判达到哪一级,形成最佳答案。再班级交流,教师抽取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各代表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终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后教师评价。说出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

对于本文的论据,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是怎样来证明论点的?第二个问题是:第8、9两段算不算论据?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是:第8、9两段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写法是不是太不符合常规了?

我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本文的论据在第3段和第6段。其中第3段从侧面证明了为什么要“拿来”:一味地“送去”,会把家底掏空,让子孙后代无法生存;第6段从正面证明了为什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第二,第8、9两段不算论据,因为它既不是用来证明“为什么”要“拿来”的,也与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特点不相符。

第三,第8、9两段写的是“怎样拿来”。之所以这样写,从反面来说,作者的论点是以下结论的方式提出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没必要在论点段之后再论证“为什么拿来”了;从正面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懂得方法,知道该怎样“拿来”,所以在接下来的第8段和第9段需要作形象化的阐述,谈谈怎样“拿来”。这种写法不算不符合常规,相反更符合为现实写作的原则。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本文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于论据的把握)

(四)探究论证,如何“拿来”

先独立学习。教师提出任务、要求、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证,请你就论证的过程、方法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时间10分钟左右。在稿纸上写下关键词。

再相互交流。小组交流,相互评判达到哪一级,形成最佳答案。再班级交流,教师抽取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各代表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终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后教师评价。说出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

对于本文的论证,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属于什么论证方法?第二,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同一个角度来阐述的还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第三,就第8段和第9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及其他几种东西,请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

我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都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其中第8段从反面来阐述,介绍的是错误的态度,请看这段的末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第9段介绍的是正确的态度。

第三,第8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分别是:对待“大宅子”就是对待文化遗产,“不敢走进门”即不敢接受,“放一把火烧光”即全盘否定,“接受一切”即全盘肯定。第9段所列举的几种东西,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是:“鱼翅”指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东西,“烟枪、烟灯”指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指封建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