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类型及形式
土壤侵蚀类型及形式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 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 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 用或沉积(deposition)作用。
其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改变地壳构 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其运动形式有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 褶皱运动和断裂运动四种形式。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 动)。地球内部软流圈的溶融物质在压力、温度 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 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 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风化(weathering)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 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 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 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 而生物风化就其本质而言,可归入物理风化或化 学风化作用之中,它是通过生物有机体去完成的。
剥蚀(denudation)作用指各种外营力作用(包 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 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 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构造运动(水平、垂直) 地球内部 内营力作用 岩浆运动;地震作用
基
地表形成高差、起伏
本
营
力
降低高差、缓解起伏(夷平)
太阳辐射 外营力作用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
土壤侵蚀原理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本章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显示图片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第五节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1.基本概念(1)土壤侵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3)对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5)水土保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土壤侵蚀原理_冻融侵蚀_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
土壤侵蚀原理_冻融侵蚀_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土壤侵蚀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等介质运动而逐渐流失和破坏的过程。
其中,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土壤中水分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引起的体积变化和物质运动,从而加剧了土壤侵蚀的过程。
冻融侵蚀的原理主要与水分在冻结融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有关。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低温条件下遇冻结时,水分会由于结晶而形成冰相。
而冰相强烈膨胀与周围土壤实体产生机械作用,导致土壤颗粒的移动和破碎。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高温条件下遇融化时,冰相会转变为水相,由于融化所引起的体积收缩则导致土壤中的颗粒下降,进一步引发土壤的滑坡和液体流动。
冻融侵蚀涉及的相关术语包括冻土侵蚀、冻结侵蚀、冻胀侵蚀、融化侵蚀等。
冻土侵蚀是指在寒冷地区,冻土在冻融过程中引起的土壤表层的破坏和流失。
在寒冷地区,冻融作用频繁,土壤中的积水在冻结时形成长冻的现象,土层中的冰相会加剧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冻结侵蚀是指土壤中水分在冻结时引起的土壤结构的改变和破坏。
在冻结过程中,水分结晶形成冰相,冰相的形成会导致土壤的体积膨胀,进一步使土壤颗粒移动和破碎。
冻胀侵蚀是指冻结过程中由于冰相的体积扩大而引起的土壤破坏和流失。
冻胀侵蚀主要发生在土壤中存在含水层的地区。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冻结时形成冰相,冰相由于体积扩大而抬高了土壤表层,土壤表层上的入渗水受限于土壤下部分冻土的封锁,由于无法向下渗透,土壤表层的积水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冻胀的程度,导致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融化侵蚀是指在冻结过程结束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冻土中的冰相融化所引起的土壤变形和流动。
融化侵蚀主要发生在冷冻带边缘地区和高山地区。
当温度上升时,冻土中的冰相开始融化,融化的水分会导致土壤的流动、沉陷和滑坡。
冻融侵蚀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利用冻土资源:冻土地区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育性能,应优先考虑在冻土地区开发农田和建设居住区,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12-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保持术语 (超清)
一、综合术语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的损失:大于土壤入渗强度的雨水或融雪水因重力作用而沿坡面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类型:根据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力的不同而划分的水土流失类别。
水土流失形式:在作用力相同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
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比较集中,年土壤侵蚀量超过相应的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地域。
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土地面积,亦称土壤侵蚀面积。
水土流失规律: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容许土壤流失量:根据保持土壤资源及其生产能力而确定的年土壤流失量上限,通常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
对于坡耕地,是指维持土壤肥力,保持作物在生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获得高产所容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设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各类人工建筑物、自然和人工植被、以及自然地物的总称。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小流域:面积不超过50km2的集水单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最佳配置,实现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在流域内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既在总体上,又在单项措施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达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流域内水土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水力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风力、水力、重力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移动和破坏。
其中,水力侵蚀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类型。
水力侵蚀通过水力的作用,将土壤颗粒带走或通过沉积的方式形成土壤侵蚀。
水力侵蚀主要包括雨滴侵蚀、坡面流水侵蚀和河流侵蚀三种形式。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形式进行介绍。
首先是雨滴侵蚀。
雨滴侵蚀是指降雨冲击土壤表面所引起的侵蚀。
雨滴打击土壤表面,使土壤表面颗粒松散,形成水珠和水泥结构的土壤溶液。
这些水泥结构会随着雨滴的冲击和降雨的冲洗而破碎,形成裸露土壤或小颗粒表面。
雨滴侵蚀一般发生在山区、贫瘠地区和无植被覆盖的地区。
其次是坡面流水侵蚀。
坡面流水侵蚀是指降雨后,坡面上形成的流水冲刷土壤。
当坡面上的降雨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雨水无法快速渗入土壤表层,而形成积水,水流会在坡面上迅速流动,将土壤颗粒随水流进行冲刷和带走。
坡面流水侵蚀是造成沟壑侵蚀和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受到人类活动破坏的地区,坡面流水侵蚀更为严重。
最后是河流侵蚀。
河流侵蚀是指河流流水冲刷河道和河岸,将沉积在河床和河岸上的土壤颗粒冲刷掉。
河流侵蚀一般发生在山区、平原和河谷地区。
河流的冲刷力度取决于河水的流速、流量和土壤颗粒的大小。
当河水流速加大时,冲刷力度也会加大,从而引起河道的变化和土壤的移动。
水力侵蚀的发生与土壤类型、坡度、坡长、地形、降雨情况、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降雨冲击是引起水力侵蚀的主要因素。
当降雨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导致水珠和水流的形成,从而引起水力侵蚀。
此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由于植被的保护作用,降低了水力侵蚀的程度。
为了减少水力侵蚀的发生,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侵蚀的程度。
例如,在坡面上适当种植保持坡面稳定的植被,对于降低坡面流水侵蚀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在河道和河岸上合理管理和保护水体和土壤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减少河流侵蚀的有效方法。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土壤侵蚀是指水流、风力和重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表面的物质的迁移和剥蚀过程。
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归纳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大类,它们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起作用。
第一,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冲刷或溢流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这种侵蚀形式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分为径流冲刷和地表径流两种。
径流冲刷是指水流在地表上直接冲刷土壤,主要发生在坡面和沟壑中。
地表径流是指超过土壤持水能力时,多余的水流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溢流,并带走土壤颗粒。
水力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土壤水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等。
在降雨较多、土壤水分过饱和或缺乏植被覆盖的地区,水力侵蚀往往较为严重。
第二,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指风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和荒漠地区。
风力侵蚀的主要形式有风蚀、风积和风抛三种。
风蚀是指风吹走和剥蚀土壤表面的颗粒,形成裸露的地面。
风积是指风吹来的土壤颗粒在障碍物(如植物、岩石等)后停下来沉积。
风抛是指风将沉积在地面上的土壤颗粒再次飞扬,形成新的沙丘和沙尘暴。
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包括风速、土壤颗粒大小、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和地表覆盖物等。
第三,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由于地形起伏引起的土壤移动和剥蚀。
重力侵蚀主要包括坡面侵蚀和坡底侵蚀两种形式。
坡面侵蚀是指坡面上的水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土壤发生蠕动、滑动或溜滑等移动形式,导致土壤剥蚀。
坡底侵蚀是指坡脚处的沉积物被水流冲刷或冲刷而形成的坡脚沟进一步向上发展,从而造成坡面土壤的剥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主要受坡度、土壤性质、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种形式。
这些侵蚀形式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剥蚀。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土壤侵蚀,保护耕地和自然环境。
第一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一章土壤侵蚀类型1 什么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好人损失,包括土地表层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的内涵:(一)地面土壤发生位移(二)土体遭到机械破坏,土体不发生位移时,其结构在水的作用下坍散,土体解体,其所载的养分溶解于水中流失,(三)土壤退化,在不发生任何物理位移的情况下,任何使作物生长能力下降的土壤退化现象。
2 简述水土保持的概念?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3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有哪些?改造地表起伏、促使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内营力和外营力。
(一)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是主要热能。
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4 土壤侵蚀按外营力划分可分为哪些类型?(二)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几个环节)。
包括:1)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的过程或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的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或沉积作用。
5 简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允许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量,是指土壤侵蚀作用的数量结果。
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松散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产生的土壤侵蚀量。
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土壤侵蚀的形式
土壤侵蚀的形式土壤侵蚀是指水、风等自然因素对土壤表层的破坏和运移的过程,是土地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侵蚀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分、供养植物和提供养分等多种功能。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如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土壤面临着严重的侵蚀威胁。
水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之一。
降雨冲刷是水侵蚀土壤的主要方式之一。
降雨冲刷会将土壤表层的肥沃土壤带走,导致土地贫瘠化。
此外,水流的侵蚀力也会加速土壤的流失,形成沟壑和河道淤积,进一步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风也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蚀是指风力将土壤颗粒带走,造成土壤的流失。
在干燥地区,风蚀尤为严重,大风会将土壤吹起,并形成沙尘暴等灾害,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开垦土地、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乱砍滥伐等行为,破坏了土壤的稳定性,加速了土壤侵蚀的过程。
例如,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会破坏植被覆盖,使得土壤易于被水流和风力冲刷。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裸露耕地、过度耕作等,使得土壤暴露在外,容易受到水和风的侵蚀。
此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也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使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发生侵蚀。
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土壤侵蚀导致土地贫瘠化,降低了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土壤侵蚀还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和水污染问题。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减少土壤侵蚀,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意识,避免过度开垦土地和乱砍滥伐。
其次,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保持植被覆盖、合理轮作和梯田等措施,减少土壤暴露在外的机会。
此外,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量施用,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
最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护坡、梯田和水土保持林等措施,减少水和风的侵蚀力。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第⼀章绪论1、⽔⼟流失:指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和⽔的流失,亦称⽔⼟损失。
2、⼟壤侵蚀的形式:⾬滴溅蚀、⽚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洪侵蚀、泥⽯流侵蚀、滑坡。
3、⽔⼟流失危害:1、破坏⼟地资源,蚕⾷农⽥,威胁群众⽣存。
2、削弱地⼒,加剧⼲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保持:是⼭丘区和风沙区⽔及⼟地两种⾃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不是限于⼟地资源,⽔⼟保持不等同于⼟壤保持。
5、⽔⼟保持的作⽤:江河上游⽔⼟保持,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地利⽤结构、林草措施、⼯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区⽔⼟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作⽤:a 增加蓄⽔能⼒,提⾼⽔资源的有效利⽤;b 削洪补枯,提⾼降⽔资源的有效利⽤;c 降低⼲旱、半⼲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环境,保护⽔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保持三⼤措施:a 林草措施b ⼯程措施c 农业措施7、⽔⼟保持⼯程措施4⼤类:a ⼭坡防护⼯程b ⼭沟治理⼯程 c ⼭洪排导⼯程 d ⼩型蓄⽔⽤⽔⼯程。
8、⼭坡防护⼯程的作⽤:作⽤在于⽤改变地形的⽅法防⽌坡地⽔⼟流失,将⾬⽔及雪⽔就地栏蓄,使其渗⼊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形成坡⾯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可利⽤的⼟壤⽔分。
9、⼭坡防治⼯程:梯⽥、拦⽔沟埂、⽔平沟、⽔平阶、⽔簸箕、鱼鳞坑、⼭坡截留沟、⽔窖、蓄⽔池、挡⼟墙。
10、⼭沟治理⼯程的作⽤:在于防⽌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洪峰流量,减少⼭洪或泥⽯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冲积圆锥不造成灾害。
(沟头防护⼯程、⾕坊⼯程、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程)11、⼩型蓄⽔⽤⽔⼯程的作⽤: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上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流失危害,灌溉农⽥,提⾼作物产量。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什么是土壤侵蚀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它不仅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力侵蚀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在降水、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有面蚀、沟蚀等。
面蚀又包括溅蚀、片蚀等。
沟蚀则包括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
风力侵蚀则是在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沙粒被吹扬、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往往比较严重,如我国的西北地区。
重力侵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土体或岩体沿坡面向下移动的现象。
常见的重力侵蚀形式有崩塌、滑坡、泻溜等。
冻融侵蚀是在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融作用下,土壤、岩石等被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这种侵蚀在高寒地区较为常见。
混合侵蚀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对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该标准还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
这对于评估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主要依据土壤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等指标。
一般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六个级别。
微度侵蚀是指土壤侵蚀模数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地面坡度较缓,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
轻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地面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侵蚀痕迹,但土地生产力仍能基本保持。
中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进一步增大,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地面侵蚀迹象较为明显,土地生产力开始下降。
强度侵蚀时,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植被覆盖稀少,地面侵蚀严重,土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则表示土壤侵蚀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第3章:土壤侵蚀类型_2017
横断面呈“V”字形,沟头有一定高度的
跌水,长宽深三方面的侵蚀同时不同程 特点
度地进行,加之重力作用,沟岸不断坍 塌。这种侵蚀在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和 具有垂直节理的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切沟 侵蚀
切沟 侵蚀
冲沟侵蚀:
切沟侵蚀进一步发展,水流更加集中,下切深度越来越 大,沟壁向两侧扩展,横断面呈“U”形并逐渐定型,沟底纵 断面与原坡面有明显的差异,上部较陡,下部已日渐接近平 衡断面。 冲沟侵蚀形成的侵蚀沟是侵蚀
中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一级分类
水力侵蚀
二级分类
溅蚀
面蚀
三级分类
层状、鳞片状、细沟状
四级分类
以侵蚀量或侵蚀模数结合定性评价 划分侵蚀强度
沟蚀
山洪侵蚀 风力侵蚀 重力侵蚀 吹蚀 磨蚀 泻溜 陷穴 崩塌 滑坡
浅沟、切沟、冲沟、
以侵蚀模数或沟壑密度结合沟谷发 育演变定性评价划分侵蚀强度
以风蚀量结合风蚀地面定性评价划 分侵蚀强度 以分布密度、物质移动量或定性评 价划分侵蚀强度
浅沟侵蚀:
在细沟侵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
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
宽浅槽形的浅沟。
浅沟侵蚀
没有形成明显的沟头跌水, 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 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 便,由于耕犁作用,沟壁斜 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面。
浅沟侵蚀
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
浅沟侵蚀继续发展,冲刷力量和下切力量增大,沟深切入 母质中,有明显的沟头,并形成一定高度的跌水。
悬移(漂移) 蠕移、跃移
岩体崩塌、土体崩塌 浅层、中层、厚层滑坡
冻融侵蚀
混合侵蚀
冻融风化
冻融泥流 泥石流 泥流、石洪、泥石流
土壤侵蚀分类
土壤侵蚀分类
土壤侵蚀是指由于水、风、冰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壤流失和侵蚀现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以下几类:
1.按侵蚀形式分类:
(1)水力侵蚀:指由于降雨、径流等水力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面蚀、沟蚀、溪壑等。
(2)风力侵蚀:指由于风力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沙化、风蚀沟壑等。
(3)重力侵蚀:指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4)冰川侵蚀:指由于冰川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冰川侵蚀、冰缘侵蚀等。
2.按侵蚀速度分类:
(1)慢性侵蚀:指侵蚀速度缓慢的土壤侵蚀,一般表现为面蚀、沟蚀等。
(2)急性侵蚀:指侵蚀速度较快的土壤侵蚀,一般表现为滑坡、泥石流等。
3.按侵蚀强度分类:
(1)轻度侵蚀:指土壤侵蚀程度较轻,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2)中度侵蚀:指土壤侵蚀程度中等,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3)严重侵蚀:指土壤侵蚀程度较重,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
4.按侵蚀区域分类:
(1)山区侵蚀:指山区地带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
(2)平原区侵蚀:指平原地区由于水流、风力等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
(3)沙荒地侵蚀:指沙荒地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
5.按人为活动分类:
(1)自然侵蚀:指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2)人为侵蚀: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如开发建设、农业活动等。
以上是土壤侵蚀的分类,不同分类下的土壤侵蚀其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
了解土壤侵蚀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土壤侵蚀问题。
水土流失形态及土壤侵蚀计算
水土流失形态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壤及其母岩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和人为活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剥离、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山区、丘陵区一种渐进性灾害,被列为人类目前所面临侵蚀的发展土壤侵蚀的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一)自然侵蚀自然侵蚀也称古代侵蚀、史前侵蚀或地质侵蚀。
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中国黄土高原。
黄土在其沉积过程中,地面虽然比较完整,但也有起伏不平,同时地面尚未形成能抑制土壤侵蚀的植被,加之黄土具有易蚀性特点,暴雨和冰川融解形成径流,即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
这时侵蚀非常缓慢,土壤的侵蚀速度小于土壤形成的速度,不仅不会破坏土壤结构,还对土壤能起到一定的更新作用,这种侵蚀也叫正常侵蚀。
二)加速侵蚀加速侵蚀也叫现代侵蚀,是指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
自西汉到民国的 2 00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移民戍边以及农业区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展,人类开垦草原,砍伐森林,开荒扩种,加上其他不合理的经营活动,造成加速侵蚀。
据观测资料,森林砍伐土地垦种后,年侵蚀模数可从每平方公里几吨猛增到几千吨甚至上万吨,有不少沟道、河流,一年的输沙量相当于自然侵蚀几百年的输沙量。
加速侵蚀导致林草植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地形更加破碎,水土流失加剧。
三)人为新增侵蚀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项目大大增加,开矿、建厂、修路、盖房(挖窑)等活动日益频繁,直接向沟道、河道弃土弃石弃渣。
由于人口增加,需求更多农产品,在农业生产上,不少地方仍在破坏植被,开荒扩种,粗放经营,造成一边治理一边破坏,一家治理多家破坏。
在遭到破坏的地方,水土流失特别严重。
侵蚀形态土壤侵蚀从形态上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3种一)水力侵蚀在暴雨作用下,地表径流所引起的土壤冲刷,即为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广泛分布于坡面和沟壑,是土壤侵蚀的基本形式。
它与降雨量的多少、降雨强度的大小、地面坡度的陡缓、土壤结构的好坏、地面植被疏密等因素有关。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2021-07-04 16:02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那么,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区。
绝大局部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
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
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
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
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
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局部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局部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
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
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
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局部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保持知识
水土保持一、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土壤侵蚀的形式:是指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的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
3.土壤侵蚀速率:土壤有效层厚度与土壤年平均侵蚀深度之比。
4.土壤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土壤侵蚀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5.径流系数:是指年平均径流深与年平均降水量之比。
6.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7.水土保持林体系:根据地貌部位和防护特点,营造具有不同目的和特定作用水土保持林林种,将这些林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水土保持林体系。
8.疏透度:在林带纵断面上透光孔隙面积与纵断面面积之比。
9.透风系数:是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区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
10.林带胁地:由于林带遮荫及林木根系与农作物争肥争水而使农作物减产的现象。
11.阶台式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成逐渐升高的阶台形的田地。
12.波浪式梯田:在缓坡地上修筑的断面呈波浪式的梯田。
13.林带结构:是指林带内部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
14.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变小地形,控制坡面径流,治理沟壑,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二、填空1、水土保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2、水土流失危害有土层变薄,裸地增多;恶化土壤性状,土地生产力下降;江、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3、根据有无人类活动影响,可将土壤侵蚀分为: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搬运(transportation)作用指风化、侵蚀后的碎 霄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它 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根据搬运的介质不同,分为流水搬运、冰川搬 运、风力搬运等。在搬运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类型, 有悬移、拖曳(滚动)、溶解等。我国黄河每年 平均输沙16亿t,全世界每年有23~49亿吨溶解 质被搬运入海洋。
风化(weathering)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 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 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 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 而生物风化就其本质而言,可归入物理风化或化 学风化作用之中,它是通过生物有机体去完成的。
第13页/共61页
剥蚀(denudation)作用指各种外营力作用(包 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 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 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狭义的剥蚀作用仅指重力和片状水流对地表侵 蚀并使其变低的作用。一般所说的侵蚀作用,是 指各种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如流水侵蚀、冰蚀、 风蚀、海蚀等。鉴于作用营力性质的差异,作用 方式、作用过程、作用结果不同,于是分为水力 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
2.1 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 ➢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soil erosion):土壤及其母质在水 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 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第1页/共61页
➢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 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 失。
第9页/共61页
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是与 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世界主要火山带、地震带 与断裂带分布的一致性是这种联系的反映。
第10页/共61页
地壳的上部为疏 散沉积物,中部为沉 积物和玄武岩,下部 为硅镁层。
地幔分为上地 幔和下地幔两层 。上地幔由橄榄 岩质的超基性岩 石组成,为岩浆 源地,下地幔含 有更多的铁。
第2页/共61页
➢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区别
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 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 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 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 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 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 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第3页/共61页
第6页/共61页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构造运动(水平、垂直) 地球内部 内营力作用 岩浆运动;地震作用
基
地表形成高差、起伏
本
营
力
降低高差、缓解起伏(夷平)
太阳辐射 外营力作用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共61页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有内营力和外营力。
➢ 内营力 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
地核主要由铁和 镍组成。
地壳:厚度为5~35km
地幔:厚度 为35~2900km
地核:厚度 为2900~ 5120km
地球内部构造
第11页/共61页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 外营力作用
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地壳 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他们之 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 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外营力作用总的趋势是通过 剥蚀、堆积使地面逐渐夷平。外营力作用的形式 很多,如流水、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风 沙等等。各种作用对地貌形态的改造方式虽不相 同,但是从过程实质来看,都经历了风化、剥蚀、 搬运和堆积(沉积)第几12页个/共6环1页节。
第4页/共61页
➢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
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 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 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第5页/共61页
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关系
显然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 持就是在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基础上,组织运用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 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构成水土保持 综合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 力、改善山丘区和风沙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发生;堆积在海洋中,会改变海洋环境,引起生
物物种的变化。
第16页/共61页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 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 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 堆积作用或沉积(deposition)作用。
第17页/共61页
2.3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土壤侵 蚀类型(the type of soil erosion)的划分方法也不 一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 来划分、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 速率划分三种。
第15页/共61页
堆积作用(deposition)作用指被搬运的物质由于
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
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
称为堆积作用或沉积作用。
按沉积的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
作用、生物沉积作用等。搬运物堆积于陆地上,
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形成“悬河”并导致洪水灾害
其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改变地壳 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其运动形式有垂直运动、水平运 动 、褶皱运动和断裂运动四种形式。
第8页/共61页
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 动)。地球内部软流圈的溶融物质在压力、温度 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 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 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虽然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在定义上存在着明 显差别,但应该看到因水土流失一词源于我国, 科研、教学和生产上使用较为普遍。而土壤侵蚀 一词为传入我国的外来词,其涵义显然狭于水土 流失的内容。随着水土保持这一学科逐渐发展和 成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人们对二者的差异给予 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生产上人们常把水土流 失和土壤侵蚀作为同一语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