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既批判了 以往各派哲学在实践观上的片面性和错误, 又吸取了其有关的合理思想。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 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 革的实践。” • 列宁说: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 “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 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东西。 ”
• 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对实践发生重大的影响。
•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 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二是当错误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 产生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破坏作用, 使实践失败。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 这一问题阐述的是关于认识的本质。

在中国哲学史上,实践的原意是实行、 践履、行动。在大多数中国古代的哲学家 那里,所谓行主要指的是个人的道德践履、 品德修养等活动和行为。而广大人民群众 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变革活动则不 在他们的视野之内。

在西方,也有不少的哲学家把实践理 解为道德伦理活动,如康德。 哲学史上另一些哲学家从功利主义、 实用主义的角度理解实践,其中也包括一 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家,如费尔巴哈,他对 实践基本内容的理解就没有超出日常生活 行为的范围,把实践理解为合乎人性并保 护和发展人性的活动。而实用主义认为实 践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应付环境的活动。
伽利略比萨 斜塔实验
孟德尔 豌豆实验
居里与夫人 在做实验 朱棣文在做实验
ຫໍສະໝຸດ Baidu
此外,还有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 实践、艺术实践以及精神生产的其它实践等等。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的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具有以下特征:自然性;意识性; 社会性; 实践性 认识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 类主体三种形式。
第四章
第一节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本质及其作用的深 刻而正确的理解,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 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关键。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础、核心和灵魂。
1、对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很多哲学 家都从自己的哲学观点出发阐述过实践。
这一惨案向科学家们提出了 一个任务:必须发明一种可直 接探测前方障碍物的仪器以便 轮船在黑夜或大雾等不良海况 下安全航行。

1922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预言,利 用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发射回来的特性, 完全可以设计一台机器,用来探测远距离船只 的存在和方位。1935年1月,英国皇家无线电 研究所所长沃特森奉英国政府之命,研制可探 测远距离飞机的装置。经过艰苦的研制过程, 突破了许多技术难题,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由来
在很早的时候,古埃及人就利用尼罗河水来 进行人工灌溉,这就需要修建水渠、水池和堤坝 等工程。同时,由于尼罗河经常泛滥,经常需要 重新划分土地。古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 现,如果按照边长为3:4:5的比例画一个三角 形,那么与边长5相对的角是直角。 继古埃及人之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发现古巴比伦也有一个类似的直角三角形画法, 但其边长的比例是5:12:13。毕达哥拉斯借助 于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 自己的头脑进行分析,提炼,提出了毕达哥拉斯 定理。
3、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 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是直 观被动的反映论。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1)实践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没有实践的观点。首 先,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 是反映世界的人,没有认识到主体也是从事实 践活动的人,如费尔巴哈。
(2)辩证法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能理解认识是一个建立 在实践基础上的矛盾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只认 为认识就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一 次完成。 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 法,认为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也 有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而且认为认识是一 个发展过程,贯穿着一系列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出,人的认识的本 质既不象唯心主义者主张的是精神的自我创 造,也不象旧唯物主义者主张的是直观的映 射,而是社会的人所具有的一种高级的反映 活动。 即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1、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 验论。
•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 观到主观的认识论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 本思想,就是承认思维是对于存在的反映。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想、知识是主观 自生的、是头脑所固有的,人们认识自己的感 觉,就是认识了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是客观精神发展的 产物,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客观精神自身,认识 作为客观精神外化的自然界。
从哲学基本问题划分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坚持可知论, 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 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 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 能否反映客观世界,是不可 能回答的问题,这也是现代 实证主义及其各个变种的根 本观点。
“泰坦尼克号”与雷达的发明
1912年4月10日,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满载 1348名旅客和864名船员以及价值1.24亿美元的钻石, 离开英国南安普敦码头开始了首航。这艘巨大的邮轮 总长267米,排水量4.6万吨,船上装饰豪华,娱乐设 备应有尽有。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在纽芬兰海 面撞上了巨大的冰山,不幸沉没。船上人员除了705 人获救外,其余1507人均葬身大海。
(2)认识的客体
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 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 象。
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 体、精神客体
(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 • 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主体对 客体的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 关系,即实践关系。
吹落黄花满地金
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 个故事,据说,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 逢王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 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 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想,这老夫子 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 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 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 到黄州,到了当年九月 重阳,一夜秋风刚过, 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 落,铺金满地。这时,才猛然醒悟,原来真有 “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情。
其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 “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要亲自尝一 尝。”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 东 •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 足”;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 啜”。 ——魏源
沃特森小组的研究人 员 研制出了可发现80 公里以外的飞机的仪 器,被称作“雷达”。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9月15日,法西 斯德国的500飞机集中袭击英首都伦敦,这些飞 机还没进入英国领空,便全部被英国雷达发现, 英军击落德军飞机185架,给德国以强有力的回 击。 后来,雷达和原子弹、青霉素一起被人们称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 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认识的正确与否,是否反映了认识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 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改造世界。
认识对实践也具有能动作用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 的活动。 人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活 动,并受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最早出现的实践形式、最基本的实践 形式。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
梭伦改革 攻占巴士底狱
(3)科学实验。
•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是制约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世界上的客观事物种类万千,只有那些和人 们实践相关、或者实践活动指向的事物,才能成 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例如,天空中繁星密布,首先成为天文学研 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 地球上的生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着 重研究的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植物和动物。
4、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 反映具有摹写性,也就是指人的认识 对某一事物的反映,首先是以这一事物 为原型的。

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人的认识不只 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简单直接的摹写,而 且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 能动的、创造性的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辩证统一的。

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 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 质活动。
主体——对象——手段——后果—— 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
(2)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的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通过实践 能动地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实 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源与 流的关系。
——间接经验穷本溯源也是来源于 别人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 首先,需要的角度,发展着的实践不断 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 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例如,古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 要: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帝王宫殿和坟墓、神 庙和教堂、城堡和战舰——推动了古代天文学、 力学、数学的发展。 17、18世纪:航海、采 矿 、制造水磨、钟表、大规模战争 ——推动了 近代力学、天文学的发展。
其次,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 认识到客体也是实践的对象。
第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 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把人的认识看成是 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收外界对象,类似于 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作用,无法理解人们是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 程中认识自然的,更无法了解人们是在生产实 践和处理社会内部矛盾的实践中来认识自然、 认识社会的。
康德虽然承认客观世界存在,但认为人 类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 质,“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
还有一些带有不可知论倾向的哲学家和科学 家,怀疑人有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例如, 赫尔姆霍茨就从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 的事实中断言,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 识能力的限制;而耐格里则主张,人们只能认识 个别的、有限的东西,不能认识一般的、无限的 东西。 虽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甚至彻底的 唯心主义者都批判不可知论,但辩证唯物主义真 正驳倒了不可知论,关键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 入认识论。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 论据,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我们对客体的认识 是正确的。

其次,实践也给人们不断提供大量有关 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例如,人类早期的实验用具,如天平、温度计、 气压计、流量计、经纬仪、望远镜、显微镜等, 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现代化的观测手段,例如 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光谱分析仪、示波器、 雷达、声纳、激光测示仪及可进行遥感遥测的人 造卫星和宇宙探测器等,是现代工业实践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