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导论(马国霞)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者沃尔特·艾萨德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流派,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空间经济学是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其主要研究理论为规模收益递增,即当所有投入品的数量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时,总收益增加的百分比会大于该百分比。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1、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并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微观经济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种前后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
聚集力的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聚集力和分散力随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减弱,但分散力的减弱速度相对快。
空间经济学文献课件
学习交流PPT
3
学习交流PPT
4
学习交流PPT
5
空间经济学基础文献:
1. A. K. Dixit and J. E. Stiglitz.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ion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3): 297-308. (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
第二章 空间经济学文献
第一节 文献研读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第三节 发展趋势
学习交流PPT
1
第一节 文献研读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第三节 发展趋势
学习交流PPT
2
空间经济学入门文献:
1. Masahisa Fujita. Thunen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2000. 讲述了新经济地理学思想的起源和复兴。
学习交流PPT
15
学习交流PPT
16
学习交流PPT
17
学习交流PPT
18
第一节 文献研读 第二节 主要理论 第三节 发展趋势
学习交流PPT
19
一、概述
1、不同于新古典的“平滑经济”,区域经济是“块状经 济”。
与新古典“平滑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单 调性,而与“块状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非连续和 突发性。
24
滕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在《空间经济学》(1999) 中指出: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希特- 斯蒂格利兹、冰 山交易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
空间经济学专题
空间经济学专题第一部分导论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载体,现实经济生活中空间经济问题无处不在,然而,两个多世纪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空间因素却未能受到经济学者的重视,未能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倡导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他认为,经济地理现象是现实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克鲁格曼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的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和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一、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一)、空间经济现象与收益递增1 空间经济现象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的聚集。
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
正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空间聚集现象才能够不断得以延续和加强。
然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显然,这一假定与现实经济不符。
2 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研究传统理论框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认识不清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机理,因此,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条件,或一种外部性,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而直接作为一种既定的前提来使用。
然而,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收益递增的革命。
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样化》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以更加明确的形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诸多研究领域建立收益递增模型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许多理论将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到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出现了新的流派。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一、本文概述《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空间生产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本文将概述空间生产的基本概念,阐述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并分析空间生产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如何成为商品、资本和权力的载体,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本文将首先介绍空间生产的基本概念,包括空间作为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
我们将探讨空间生产如何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空间生产的过程。
接着,我们将分析空间生产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包括空间生产如何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互作用,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
本文还将探讨空间生产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空间生产如何导致城市扩张、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我们希望为未来的空间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这篇文章将全面概述空间生产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如何成为商品、资本和权力的载体,以及空间生产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空间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空间生产的理论基础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离不开对空间理论的深入探讨。
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和舞台,不仅具有物理属性,更承载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空间生产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认为,空间是物质生产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
空间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空间被商品化,成为资本增殖的新领域。
资本通过对空间的开发、改造和利用,实现了空间的再生产,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空间的政治经济学
研 究 列 斐 弗 尔 的作 品 ,可 以用 来 反 思 当下 中 国 的 空 间 问题 : 空 间 怎 样 被 划 分 和 区 隔 ,空 间 的真 实 和 虚 幻 ,权 力 的 角 逐 ,话 语 的诞 生 ,空 间 的 生 产 和 运 作 。异 托 邦 的 无 处 不 在 体 现 了空 间 生 产 的 荒 诞 之 处 。我 将 在 文 章 中 尝 试 用 哲 学 的 视 角 分 析一两处现 实的案例 。
(这 是 一 个 哲 学 或 宗 教 问题 ) ,分 析 刁‘能 朝 着 这 个 方 向发 展 : 这 一 分 析 是 如 此 依 赖 它 的 形 而 上 学 基 础 ,,2。但 我 认 为 这 一 “形 而 上 学 基 础 ’,恰 恰 体 现 了 列 斐 弗 尔 的 深 刻 性 。再 如 索 亚 在 他 的 《第 三 空 间 》里 运 用 列 斐 弗 尔 的方 法 建 立 起 了他 的 地 理 学 唯 物 主 义 , 并 借 用 列 斐 弗 尔 描 述 他 的 三 重 辩 证 法 。 随 着 列 斐 弗 尔 《空 间 的 生 产 》 等 一 系 列 书 翻 译 成 英 文 ,一 种 社 会 哲 学 领 域 的 空 间转 向发 生 了3。很 多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者 把 列 斐 弗 尔 的著 作 视 为 马 克 思 文 本 的 阐 释 性 过 滤 器 。“今 日 ,现 代 世 界 科 学 和 技 术 的 转 型 要 求 一 种 必 要 的 对 于 马 克 思 思 想 的 重 新 考 察 。一 方一面 ,吸 收 由 马 克 思 的 原 创 性 启 示 ,这 些 概 念 和 理 论 发 展 不 在 具 有 任 何 对 象 。另 一 方 面 ,马 克 思 主 义 概 念 的 更 新 只 能 在 充 分 考 察 了 空 间 之 后 ,刁一能 发 展 出 一 种 最 适 宜 的 方 式 。.’
第1章 《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
4.2 带有常数项空间自回归模型外生化过程详解
空间自回归 模型外生化过程:
矩阵可逆性的无穷序列表述: ( I n W ) 1 =I n +W + 2W 2 + 3W 3 + 空间自回归模型的无穷序列表示: y (I n +W + 2W 2 + 3W 3 + )n (I n +W + 2W 2 + 3W 3 + ) =n +Wn + 2W 2n + 3W 3n + + +W + 2W 2 + 3W 3 + 无穷序列的简化: 令abs( ) 1,W q ( n q 0)均为常数项向量, 则,n +Wn + 2W 2n + 3W 3n + = y 1 n 1-
(0,0.1) (0.1,0.2) (0.2,0.3)
3.1 空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描述
地区 i, j, k 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
yi ai , j y j ai ,k yk X i i , i ~ N (0, 2 ) y j a j ,i yi a j ,k yk X j j , j ~ N (0, 2 ) yk ak ,i yi ak , j y j X k k , k ~ N (0, 2 )
空间滞后 项向量
案例中,空间滞后项向量,实际上 是与地区变量具有一阶近邻关系的 地区观察值的简单平均值。
3.4 空间依赖强度判定的莫兰散点图
标量参数 :样本观察值空间依赖的强度,表示观察值对所有空间依
赖关系的平均依赖水平。
如果Wy可逆,则 y(Wy)1 (Wy)1。
《空间经济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空间经济学的前沿研究 • 空间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方向 • 案例分析
目录
01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经济活动 和现象的学科,主要探讨地理空间因 素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
详细描述
空间均衡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不同区 域的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空间 均衡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符合区 域特点的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和
可持续发展。
03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
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
要点一
城市规划
空间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交通规划 、城市增长边界等方面。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演变和影响 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产业集聚、区域发展、城市经济等,为解决 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1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空间数据的计量和分析方法。
2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提供 了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法论基础。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相关性、空 间异质性、空间权重矩阵等,为解决现实问题提 供了更加精确的计量工具。
产业转移的空间经济效应
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产业转移过 程中的空间经济效应。
产业转移的政策与策略
研究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政策选择和策略制定,提出促进产业合理 转移的政策建议。
空间经济学ppt课件
1.1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
• 普雷德在1966年提出基础-乘数模型 • 哈里斯在1954年提出市场潜力概念 •
不过,传统的关联效应和传统的空间经济 学理论都无法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其中 最棘手的问题是竞争和定价问题。
1.1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要求最低限度的工厂规模 单个企业层面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企业间竞争不是完全竞争
• 其次,可以用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最早从事此种研 究的就是阿隆索(1964),认为城市中商业活动的土地 利用模式可以由杜能模式来决定,只不过中心商务区取代 了城市中心,不同的企业取代了不同的农产品。在杜能的 模型中,人口相对集中在外生给出的城市,这意味着市场 需求是非均匀的,因此当存在农产品运输成本的情况下, 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必然表现出从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差异 性。
空间经济学的概念
新经济地理学(也称空间经济学)
• 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维度纳入 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 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 模、不同形式的生产活动空间集中机制, 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 与途径。
• 《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 ——保罗·克鲁格曼,1991
规模收益不变但存在运输成本,或 任何人(企业)都在本地解决(生产)所 者规模收益递增且存在运输成本 需的消费品(或投入品),不会输入任何
消费品(或投入品)
规模收益递增但不存在运输成本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区位上
规模收益可变但不存在运输成本 存在运输成本且规模收益递增
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本地不变规模水平上进 行,但无法确定各种,将出现一组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 集约化程度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变化的同心圆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杜能环”。
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及GeoDa的应用教材(PDF 36页)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Development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 发展于1970年代,起初作为空间统计和空间数据分析的一个分支,其 理论与应用研究大多源于空间统计、区域科学和定量地理,被主流经 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所忽视。
• 近20年,经历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分支。the field moves “from the margins in applied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 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s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 (Anselin, 2010).
• 1990年代以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得到较大发展,方法开始得到普 遍应用,理论与应用研究呈现爆发式的增长,除了出现在区域科学和 空间分析期刊上,也开始大量出现在主流计量经济学期刊和应用经济 学各领域的期刊上。但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仍未能包括相关内容。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Development of Spatial Economeபைடு நூலகம்rics
什么是空间计量经济学? Spatial Econometrics: Definitions
• the definition provided in Anselin (1988)
– “the collection of techniques that deal with the peculiarities caused by space 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science models”.
models – Anselin, 2006 in Handbook of Econometrics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1定义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2口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许多基于位置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规律,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且由于一国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然有如此多的经济活动聚集起来?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活动地点将发生什么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成为“周边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里程碑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地区和国际贸易》是一个里程碑。
它是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合作:京都大学的藤田正久,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鲁格曼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维纳·比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为博士生提供的教材,并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
此后,许多类似的作品陆续问世。
其中,剑桥大学2002年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包括两本书:《集聚经济学》和《地球经济学概论》。
200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十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也为空间经济学赋予了新的活力。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202)一、培养目标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能胜任经济类课程的教学,能胜任实际经济工作。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学科专业1、区域经济学2、数量经济学3、财政学(含税收学)4、产业经济学5、统计学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
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实践环节由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组成,科研实践必须参加校内外相关学科学术会议1次,撰写心得体会一份(计1学分);选听学科前沿系列讲座1次,至少6学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一份(计1学分)。
教学实践必须听课30学时,讲课30学时,提交教学大纲一份(计1学分)。
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均由导师负责考核。
五、培养方式研究生由导师及导师小组全面负责培养,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教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课程学习和研究并重;专业课的学习采取系统讲授、重点辅导、讨论讲座以及任课教师制定参考文献、书目,学习阅读后写综述和评论等多种形式。
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六、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毕业)论文的研撰,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论文选题必须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选择本学科内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或能为解决当前、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一、概述《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这一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空间作为商品、作为生产过程以及作为社会关系的多维性。
它挑战了传统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界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空间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
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各种权力、资本和文化力量交织的场所。
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空间生产意味着空间不仅是物质实体,还是一种经济过程,涉及到空间资源的配置、利用和再分配。
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权力、经济资本、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观念等。
对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空间形成和变迁中的作用。
本文将从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空间如何被生产、消费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如何通过各种策略来争夺空间资源,进而塑造和影响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通过对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空间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揭示空间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冲突,为未来的空间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定义空间生产及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性空间生产,指的是在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空间被创造、塑造、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多维度构建,不仅涵盖城市建设、地产开发等物理层面的实践,还包含了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文化认同等深层次的社会过程。
在政治经济学中,空间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推动这些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政治经济学框架内,空间生产被视为资本积累和社会权力分配的重要场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加速,空间生产日益成为资本追逐利润、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变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人口流动等方式,资本在空间生产过程中不断扩张自身的影响力,进而巩固和强化其社会经济地位。
同时,空间生产也是社会权力分配和再分配的关键环节。
在空间生产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通过各自掌握的资源和权力,争夺对空间的定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核心结论
第七讲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核心结论一、理论基础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递减(不变)和完全竞争不同,空间经济学是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虽然早在1933 年张伯伦就提出了垄断竞争思想(1933,1950),但垄断竞争思想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一般均衡建模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框架,是由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 年才完成的。
他们同时指出,最终产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来自于消费者对多样性产品的偏好。
另一方面,艾瑟尔(1982)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多样性中间投人品上,指出最终消费品生产者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偏好决定了中间投人品生产者的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增和某一生产部门出现垄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由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生产者不可能选择多元化战略,而会各自选择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生产部门进行生产,因此不同的生产者成为在其生产领域的垄断者。
尽管这些厂商都具有垄断特征,但这些生产部门不是自然垄断行业,也不是由政府获得特许权的部门,因此市场上存在许多潜在进入企业。
正因为许多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威胁,这些垄断厂商不能按垄断价格定价,而是按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
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含义。
以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萨缪尔森(1954)的“冰山”交易技术,克鲁格曼把空间概念引人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空间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即核心一一边缘模型,简称CP模型。
正如滕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1999)在他们的著作《空间经济学》中指出的那样,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冰山交易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及冰山交易技术正是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演进”指的是核心——边缘模型中存在多重稳定均衡,此时现实经济会选择何种均衡是不确定的。
这时,历史、偶发事件和人们的预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空间经济学专题
一、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 (一)、空间经济现象与收益递增
1 空间经济现象 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 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 的聚集。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空 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正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空间聚集现象才能够不断得以延续和加强。然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 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显然,这一假定与现实 经济不符。 2 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研究 传统理论框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由于认识不清产生规模报酬 递增的机理,因此,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 条件,或一种外部性,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而直接作为一种既定的前 提来使用。然而,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收益递增的革 命。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 样化》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以更加明确的形 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诸多研究领域建立收益递增模型奠定了基 础。之后的许多理论将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到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 增长理论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出现了新的流 派。如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结合(Krugman),空间经济学理论
生产份额的空间变化,从而影响中间投入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不 同区域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企业的经营利润,经营利润较高的地区就会吸 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这种循环因果关系也使得 市场接近性优势得以实现,成为促使聚集的力量。
第一讲 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
第一讲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空间经济的系统分析(文献阅读)第二部分:人文社科和人文地理的空间研究视阈(2011-11-05)
第二部分人文社科和人文地理的空间研究视阈空间研究【1】: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阈【文献阅读】(二)空间研究的政治学视阈1.空间问题的政治学前沿研究成果2.空间的政治学文献选读(一):法国学者列斐伏尔创立的思想3.空间的政治学文献选读(二):区域一体化推行中的空间政治意蕴(二)空间研究的政治学视阈1.空间问题的政治学前沿研究成果(1)《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包亚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2)都市文化研究译丛(第二辑),《空间与政治》●亨利.列菲伏尔著,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亨利.列菲伏尔, 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国政治社会学家、哲学家,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3)《地理空间与全球霸权》●胡莹,朱瀛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4)空间研究6,《空间、权力与反抗:城中村违法建设的空间政治解析》●李志明,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5)《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陈映芳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6)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行政组织与空间结构的耦合》●陈占彪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从上面介绍的有关研究成果察觉到,学术界正在创立一门新学科:空间政治学。
什么是空间政治学?什么是空间的政治学视阈?在这里,我不想更多的从学理上去介绍,还是从先现实生活中说起。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对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想必每个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比如我所工作与生活的这座城市——武汉,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越来越缺乏合理的规划,特别是每当站在高处作鸟瞰时,都觉得眼前的景象还不能仅仅用一个“乱”字来形容!●当然,城市的外在表征只是所谓城市规划的表现之一,假如往更深的层次探寻,我们就会发现“规划”二字背后还有更多的名堂。
规划意味着各种资源的配臵,而配臵的过程当然离不开权力。
这样一来,规划就与(政治)权力发生了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1. 空间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 区域经济学研究特性与内容 3. 空间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4. 核心-外围理论 5. 空间经济学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学特性与内容
区域经济学概念
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和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即研究人类经济活 动的空间规律。(张敦富)
❖ 区位黏性(路径依赖)
“坏”的政策,尽管是短期的,具有长时间的后遗症, 解决这种后遗症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制定比导致这种 后遗症时的政策力度更大的政策。
分析工具
3.2 对工业生产的补贴和产业的分散
实际工资差异
0
CPS C
S
ST
S
S0
(南部进行补贴)
CPN B
A
E
补贴以前实际工资差异
(北部实际工资减去南部实际工资)
区域经济学特性与内容
区域经济学特征
❖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 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பைடு நூலகம்济,它是由经 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导致的。
❖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有空间就有距离,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空间经济学导论
马国霞
内容
1. 空间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 区域经济学研究特性与内容 3. 空间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4. 核心-外围理论 5. 空间经济学发展方向
产生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概念
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 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研究经济活动的 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 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 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分析工具
3.1 门槛效应与区位黏性
SH E3 E4
1
1/2
E1 E2
0
S 0 B 1
贸易自由度
S H 北部区流动要素在流动要素中份额
分析工具
3.1.门槛效应以及区位黏性
❖ 门槛效应
传统理论认为,政策力度小,绩效就小。但空间经济 学分析可知,政策的细微变化有时会引起急剧的非线 性变化,这种非线性变化加大了我们预测政策变动效 应的困难。
产生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产生
经济学
地理学
注重时间过程,区域 为一个均质地域,强 调各要素在时间轴上 的协调、反馈作用。
空间经 济学
注重空间特性,强调区 域的空间分异。即使考 虑时间,把区域设为随 时间变化的线性过程。
量化分析
收敛与发散、主导产
业选择、经济增长差 异、投入-产出分析
时间 空间
空间表达
空间结构、梯度推 移、城镇体系、功 能区划、空间规划
空间经济学模型有多种均衡,这个特性是与区域经 济学重要区别。
区域经济学特性与内容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异同点
空间经济学运用运输成本、收益递增和循环因果解释地 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学更注重经济 差异、产业结构、区域政策的研究。
空间经济理论强调历史和偶然事件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更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区位选择 的意义。
区域经济学特性与内容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
即揭示区域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规律,又探讨区域 各组成要素、各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即研究在国家宏观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地位与功能 的变动规律,也研究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区域内 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
即研究各经济因素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组合规律,也 研究不同区域条件对经济因素的作用与效率规律。
产生与发展
历史渊源
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历史脉络
起步阶段
区位论
发展阶段 空间结构理论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 市场区位论
增长极理论 倒“U”型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空间作用理论 累积因果理论
提高阶段 新经济地理学
核心-外围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 新产业空间理论 世界溢出模型
微观研究
中观研究 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
空间经济学偏向应用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而区域经济学 更注重实证研究。
内容
1. 空间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 区域经济学研究特性与内容 3. 空间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4. 核心-外围理论 5. 空间经济学发展方向
分析工具
1. 垄断竞争机制和规模报酬递增
完全竞争机制和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无法解释 空间集聚现象。当市场实现均衡时,各个企业的利润为 0,这种0利润无法解释现实经济中某些企业所具有的很 强的市场扩张能力。
把运输成本看成是在运输途中一部分产品因“融解” 或 “蒸发”而造成的损失。
分析工具
3. 门槛效应、不连续性以及区位黏性
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产生的聚集力有很强的惰性,区 域政策力度小时,这种政策无法改变已有的经济格局。 但这种政策力度超出某一门槛值,企业或生产要素开 始转移或企业选择新的区位。
持续点:整个经济系统保持稳定时的区域间贸易自由度。 突破点:整个经济系统变得不稳定时的区域间贸易自由度。
区域经济学特性与内容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异同点
空间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 内生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认为空间 是一种具有同质性的平面,空间的存在导致经济主 体间交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通过运输成本把空间 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区域经济学研究 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
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 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 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程度发挥地区优势 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以多层次 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 统将全区域连成一体的经济有机体科学。(周起业)
垄断竞争指一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具有垄断性, 导致了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促使产业集聚。不同产品 之间又有替代性,这种替代性使得不同产品之间有具有 竞争性。
分析工具
2. “冰山”成本
地理因素是如何影响单个消费者和厂商的决策以及这 些决策反过来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空间分布? 杜能和萨缪尔森提出“冰山”成本
1/2
1
SH
门槛、黏性以及补贴
分析工具
3.2 对工业生产的补贴和产业的分散
许多地区利用纳税者的钱补贴企业,以达到吸引更 多企业的目的,但这种补贴的政策作用的大小受到 门槛效应、不连续性和黏性的约束和影响,任何小 于门槛补贴值的补贴都不会起作用的,超过了门槛 补贴值,将发生急剧变化。当补贴超过门槛值时, 补贴的地区可以吸引产业集聚,这种集聚过程是非 连续性的,并受到黏性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