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XX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XX自治区XX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开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XX〕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XX自治区〕、〔XX维吾尔自治区〕、〔XX自治区〕、〔XX壮族自治区〕、〔XX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织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XX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创造XX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民族理论常识考试范围
民族理论常识1.民族的基本特征(6个):共同历史渊源(族源、地缘);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这只是民族的一般特征,并非要求人们共同体必须同时完整的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民族)2.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每个民族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
3.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4.我国的民族概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数量最多;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6.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7.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主义(原因,怎么做)原因:(1)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外国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2)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3)当前民族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国内外敌对势力也不时进行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活动。
怎么做:(1)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益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2)为了反对敌对势力的分裂和破坏活动,必须加强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必要条件)(3)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
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工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ﻫ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就是指对一个族体得成分与名称得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得特征,接受别得民族得特征,变成别得民族得组成部分得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得共同喜好、习尚与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与生产诸方面,就是民族文化得反映,也就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她民族得重要标志。
4、民族观:就是人们对民族问题得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与民族问题得基本瞧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与处理民族问题得政策与方法上。
5、宗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得一种人得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就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得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就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得,歪曲得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得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得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得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ﻫ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得相同得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得认同心理与民族成员之间得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得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得共同性增长得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ﻫ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得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得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得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策,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得产物。
简答题1、什么就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就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得稳定得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就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得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得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得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1.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55。
2. 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3. 我国人数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壮族(16178811人),珞巴族(2965人)。
4.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5. 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数量: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民族乡1173个。
6.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64%左右。
7. 我国建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建立);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0400平方公里);四川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
8.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①在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人们共同体的“族类”花粉就已存在,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族类”划分。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所谓的“夷夏观”或“华夷观”。
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诸侯国之间、民族之间攻伐不止,夷夏关系变得紧张,从而催发了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先秦夷夏观。
③在我国封建时代也有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出于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考虑,提出过比较开明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也提出过偏见较少的主张,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又如唐代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领导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根据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民族观及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9.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10. 新中国成立前,保持完整的奴隶制的民族是凉山彝族,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地区是西藏。
11. “四月八”“火把节”“端节”“西迁节”“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布依族; 彝族; 水族; 锡伯族; 傣族。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团结政策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共同地域是形成民族的物质之一。
地位:共同的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2、共同生产方式地位: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条件基础。
3、共同语言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4、共同文化地位: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特点: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地位: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同:民族党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点心力特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个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
特点: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
民族识别:1、含义: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相近和就近认同。
民族的形成:1、条件:(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3)经统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
2、形成序列: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民族的发展:1、阶段: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2、基本内容及其地位:(1)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文化发展(4)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自测题第一章绪论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1.( 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 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 ABCDE)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四、辨析题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民族理论学习资料
民族理论学习资料1.政治生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表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有哪些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四方面: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6.弘扬科学精神中华民族大团结1.两个共同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3. 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4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12.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13.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制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1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看一下多选)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社会条件③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15.胡锦涛同志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中,增加了和谐一词16. 西部地区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二、名词解释1、中国民族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常识提纲
第 三 单 元 中 国 的 民 族 和 民 族 问 题
2.社会主义时期的 民族状况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4.现阶段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集中表现为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与政治问题交织 现实与历史问题交织 民族与宗教问题交织 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
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3.复兴道路
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 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坚持科学发展观 离不开文化繁荣 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 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国际环境
民族理论常识 第 一 单 元 民 族
1.民族的概念: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 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的历史渊源 共同的生产方式 2.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 3.民族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形成的 制约因素:社会发展规律 4.民族发展 内容:经济(决定)政治、 5.民族消亡
5.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Βιβλιοθήκη 6.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 四 单 元 中 国 民 族 问 题 的 解 决
解决 民族 问题 根本 途径
1.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根本途径: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民族地区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 1.中华民族的含义 2.历史演变和现状
文化、人口
1.包括 2.产生根源
一个发展 三个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权益) 自然原因:民族差异 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人为
第 二 单 元 民 族 问 题
3.民族问题的 基本特点
普遍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国际性 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于确定。
2、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3、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民俗习惯、4、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5、风俗习惯: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式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生存过程的各个方面。
6、民族观: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7、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有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8、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9、心理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问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那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是人类社会阶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一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问题?具有什么特征?答: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有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民族理论常识提纲
民族理论常识题纲第一课民族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可3、民族形成(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发展的基本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5、民族发展的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7、中华民族(1)统一多民族(2)识别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第二课民族问题1、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3、民族问题的内容——一个发展,三个关系(1)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有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民族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
(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4、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民族理论复习重点
民族理论复习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的时间:1984-5-31!2民族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
!3民族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4民族识别的标准:(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2)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4)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5民族的基本历史类型:从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分为:古代,近代,现代民族,从民族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民族(原生态民族)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成新的民族,也可称作次生态民族。
7民族同化的类型:强迫同化,自然同化。
民族同化的特点:(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8民族融合的特点:(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5)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9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因素增多的表现和原因。
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3)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4)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原因:(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意义:(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10民族问题的概念(1)民族自身的发展(2)民族之间的关系(3)民族与阶级的关系(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而存,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11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一方面是民族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各民族创造和奉行的生存方式相互之间存在差异。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民族理论复习题
1. 什么是民族观(p6)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含义(p8)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列宁和斯大林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了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是列宁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3. 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p31)(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4. 民族识别的依据(p41)(一)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二)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三)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四)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5.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p59)(1)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2)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3)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4)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5)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6)社会环境与民族发展6.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p86)由民族的特性、发展规律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7. 民族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p100)民族问题即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8. 民族问题的特性(p116)(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9.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p122)(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10. 宗教政策包括哪些方面(p126)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和自由,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1.“四个维护”包括什么(p169)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12. 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包括哪些内容(p176)(一)作为权利主题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14、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15、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7、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1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2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3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囯以国之间的民族关系;○4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18、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9、民族问题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形成。
20、“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名词解释(19)1、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民族观具有阶级性。
2、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化的社会现象。
4、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互相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5、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6、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其具有共同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后消失。
9、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即包括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10、、各民族共同因素,是指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形成的共同性。
11、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应,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2、各民族的够共同繁荣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不断地发展,自身素质都得到提高,并且各民族的特点和优点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共同走向民主,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13、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民族利益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当得到的利益。
14、民族权利是民族关系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族权利。
15、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6、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
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17、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据有关法律自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物的权利。
18、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9、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20、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以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
21、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它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22、民族互助是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三、简答题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二是社会原因。
下面分别对这两种原因进行分析。
自然原因包括:1.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2.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
3.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之一。
社会因素包括:1.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2.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3.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
4.总之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关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综上所述,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交织。
在民族存在的社会里,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只是作用的性质、强弱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是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
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
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表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5.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在实践中,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填空或问答)4、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国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2.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3.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的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与地位:当代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成为基本政治制度,表明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具有基础性的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制度规范是指通过实施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确立了各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实际上是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规范。
法律规范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民族法律法规,一方面确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确立了中央政府和民族自治机关的关系,实际上是对维护祖国统一,确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规范。
四、论述题1、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民族的发展变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展中。
3.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特别是在私有制社会里,阶级斗争强有力的影响,制约着民族的发展。
4.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民族精神在确定发展目标,凝聚力量,实施发展措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3.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4.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总之,社会主义各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上的一致性,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追求自身进步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