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建议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建议

广州市第四中学郭淑苗

一、课标要求: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了解垂

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性质和判定方法;了解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并会量度。

4、通过实际例子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按要求做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

简单的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本章学过的关于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

语句,会用这些语句画出图形;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

6、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在观

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的观念,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他人合

三、本章部分内容要点处理建议

①本章书,有些定理的题设中出现:“在同一平面内”,学生在学习中是很容易忽视的,导致在做练习

题时误解。教师在本章书导入“不重合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就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教师可以用实物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周密性,也为学生在以后学习《立几》作铺垫。但是,老师应该清晰地指出,在本章书中,我们主要是研究平面的几何。

②在学生熟悉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运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

角中有两对对顶角、四对邻补角。那么多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时候,又有多少对对顶角,多少对邻补角呢?这一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由特殊情况出发,先探索简单图形所具备的规律,再将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的情况,从而探索出问题所具有的规律。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渗透各种的解题方法及思想。

③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把“垂线段”等同于“距离”。教师在教学中应强

调“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

④在练习“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线段、射线)”(例如书本P5,练习2)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画一

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他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⑤在学习“三线八角”中,学生往往会混淆,特别是对一些复杂图形中的“三线八角”就更不容易区分。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角及组成该角的两条射线”,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图形,由浅入深。然后总结:寻找一个角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应该把这个角放在一个“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中,其次不管是同位角、内错角、还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这两个角有一对边在同一直线上,这条共同的直线就是第三边,而两个角剩下的两边就是两直线。

⑥在说明“若a//b,b//c则,a//c”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反证法”的思想。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

可以继续拓展“已知直线a∥b,b∥c,c∥d,则a与d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⑦让学生体会两平行线间距离如何量度,有何特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

⑧在“平行线的判定、性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的定理,用数学的语言把它们写出来,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通过“角的关系去找平行线”学生是特别容易出错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角及组成该角的两条射线”,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出错机会。⑨在这本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书中选取的练习,有一部分是对后面才学到的定理(P6练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P8习题第6小题(角平分线性质);P24习题第11(4)(不等式性质)第12(三角形内角和)),更加设计了一些跨学科的实际应用问题(P23第7(折射)P25第13(镜面反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题目,对后面的知识“一笔带过”,这样不但能在以后知识的再现时,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章在选题时,也比较注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判断“实际问题”中蕴涵了什么“数学知识”。

⑩在“平移”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已经在无意中提到“旋转”相关的内容,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区别。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列方程去解决几何问题,学会在几何问题中找等量关系。

四、关于本章教学策略的共识

1、本章讲解以“直观”为教学出发点,讲练结合,重练、重过程、抓“看、说、写”的规范性。(1)以直观和操作为主的教、学,是本章教学应关注的中心话题。

B

这不仅是由本章的内容所决定的,本章中的大部分结论是直观得出的,更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空间与图形”入门教学的阶段性所制约的。在教学中,不论是探索平行的条件、寻找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还是发现平行线的特征、作一个角,都需要学生对三角板、简单学具(教具)等的动手操作,对观察、拼摆、测量、画图等活动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动手操作之后,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展现邻补角、对顶角;垂线段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关系。(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对直线的相交与平行问题的直观分析以及有关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

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渗透说理、推理的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尺规作图技能。特别地,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用一定的活动表达自己对有关概念、结论的理解,自觉地用自己的语言(即使是不规范的语言)说明自己操作的过程,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理由,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书写。

2、循序渐进地安排技能训练,强化规范推理训练

※利用课件展现课本P10“看图时的错觉”等,逐步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后还要问个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引如证明。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独立操作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

案例1: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是设计下面的问题:

1.如图所示:

(1) 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 ∥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 _,

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 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 如果∠1=________,那么DE ∥ AC;

(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 ∥ BC;

(3 ) 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 ∥ED;

(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 ∥DF.

3. 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 被MN 所截, ∠1=∠2, ∠3+∠1=180°, 试说明CD ∥EF. 解:因为∠1=∠2, 所以 又因为 ∠3+∠1=180°,

所以

从而 CD ∥EF ( ).

4.如图,∠DAC=300,∠B=600,AB ⊥AC (1)∠DAB+∠B 等于多少度? (2)AD 与BC 平行吗?为什么? (3)AB 与CD 平行吗?为什么?

第1题图

第2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